A | A | A

第13章 银簪映雪的传承与齿轮迎春的新程

小说: 绣色流年   作者:作者天涯海角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绣色流年 http://www.220book.com/book/MXOK/ 章节无错乱精修!
 

腊月的雪来得猝不及防,一夜之间就把红旗厂裹成了白团。林晚秋站在车间门口,指尖捏着刚收到的信,信纸边缘被寒风卷得发颤——苏州刺绣厂寄来的,说李阿婆病重,想最后看看她绣的缠枝纹,看看红旗厂的“机械绣纹”样品。

“我跟你一起去。”沈知远不知何时站在她身后,手里拿着件厚棉袄,还带着刚从锅炉房暖过的温度。他看着林晚秋泛红的眼眶,声音放得很轻,“李阿婆是看着你母亲长大的,也是咱们传承绣活的老长辈,咱们得让她放心。”

林晚秋接过棉袄,指尖触到布料上细密的针脚——是沈知远昨晚连夜缝的,袖口还缝了层耐磨的补丁,像他做机器模型时,总在齿轮边缘加的缓冲垫,藏着不显眼却实在的心意。她吸了吸鼻子,把信叠好放进贴身的口袋,那里还放着母亲的银簪,冰凉的簪身贴着心口,像在给她撑着劲。

出发前,张桂芬顶着雪跑过来,手里抱着个布包,里面是她连夜绣的“岁寒三友”手帕,松针用了沈知远教的立体绣法,沾着细棉絮,像真的覆了层雪。“给李阿婆带去吧,”她的鼻尖冻得通红,说话时哈出的白气裹着雪粒,“我听说老人都喜欢吉利的纹样,这松竹梅能保平安,也算我一点心意。”

林晚秋接过手帕,指尖拂过松针的针脚,突然想起以前张桂芬抢她肥皂盒时的样子——那时她眼里满是算计,现在却藏着笨拙的温柔。原来人心真的像绣布,只要肯用善意的针脚慢慢缝,再硬的褶皱也能熨帖,再冷的隔阂也能捂热。

火车在雪地里穿行,窗外的麦田盖着雪被,像母亲绣绷上没绣完的留白。卫东靠在林晚秋怀里,手里攥着李阿婆上次送他的细针,针尾的蓝布磨得发亮。“姐,李阿婆会不会好起来?”他的声音带着孩子气的担忧,“我还没教她用机器绣小老虎呢。”

林晚秋摸着他的头,把脸贴在他冰凉的发顶,心里像被雪浸着,又酸又软:“会的,李阿婆还等着看你绣的小老虎,等着看咱们新改进的机器呢。”话虽这么说,她却忍不住想起李阿婆握着她的手,说“你母亲当年教我劈线”时的模样,想起老人指腹上的老茧——那是一辈子绣活留下的印记,也是最珍贵的传承。

到苏州时,雪下得更大了。沈晓兰在医院门口等他们,眼睛红肿着:“阿婆昨天还在问‘晚秋来了没’,说要看看你们的新样品,还说要把她的绣针传给卫东。”

病房里很安静,只有心电监护仪的“滴滴”声。李阿婆躺在床上,脸色苍白得像雪,却还攥着个旧木盒。看到林晚秋进来,她的眼睛亮了亮,费力地抬起手:“晚秋……样品……带来了吗?”

林晚秋赶紧从帆布包里拿出新绣的“机械缠枝纹”样品,银线在雪光里泛着柔润的光,缠枝纹绕着小小的厂房和五角星,是她和沈知远连夜赶绣的,连张桂芬的“岁寒三友”都绣在了边角。“阿婆您看,”她把样品放在李阿婆手里,声音发颤,“这是咱们的‘机械绣纹’,能绣厂房,能绣五角星,跟您和我母亲绣的一样好看。”

李阿婆的手指轻轻拂过样品,嘴角露出抹笑意:“好……好啊……比我当年绣的还好……你母亲要是知道……肯定高兴……”她打开身边的旧木盒,里面是十几根磨得发亮的绣针,还有块绣到一半的牡丹绸布,“这针……传给卫东……让他好好学……把绣活传下去……”

卫东接过绣针,小手紧紧攥着,眼泪掉在针尾的蓝布上:“阿婆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学,跟姐和沈叔叔一起,把绣活传下去,还要教更多人用机器绣。”

李阿婆点点头,又看向沈知远:“机器……要好好改进……让绣活……走得更远……别让老手艺……断了根……”

沈知远握着她的手,眼眶泛红:“您放心,我们会的,我们会把机器做得更好,让更多人喜欢上苏绣,让您和晚秋母亲的手艺,永远传下去。”

那天下午,李阿婆安详地走了,手里还攥着那块“机械缠枝纹”样品,像握着一辈子的牵挂与期望。林晚秋站在病房外,看着飘落的雪,突然觉得李阿婆没有离开——她的绣针在卫东手里,她的手艺在“机械绣纹”里,她的心意在每一缕银线里,像缠枝纹一样,绕着传承,永远不会断。

回红旗厂的路上,卫东把李阿婆的绣针别在书包上,像别着枚珍贵的勋章。“姐,”他看着窗外的雪,“以后我每天都练习绣活,等我绣好了,就绣幅大大的‘岁寒三友’,挂在车间里,就像李阿婆还在看着我们一样。”

林晚秋摸着他的头,眼泪掉在他的发顶:“好,姐姐陪你一起绣,咱们把李阿婆和妈妈的手艺,都绣进日子里。”

沈知远坐在旁边,手里拿着本新的机器设计图,上面画着台更先进的刺绣机器,旁边标着“可绣立体全景图案”。他看着林晚秋,眼神坚定:“咱们回去就改进机器,把李阿婆说的‘让绣活走得更远’做到,让更多人知道,苏绣不仅能绣在绸布上,还能绣在生活里,绣在未来里。”

回到红旗厂时,车间里的女工们都在等着他们。张桂芬熬了热粥,端给他们:“趁热喝,暖暖身子。阿婆是个好人,咱们以后好好做‘机械绣纹’,就是对她最好的念想。”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晚秋和沈知远带着车间的女工们,开始改进新的刺绣机器。张桂芬主动承担了收集纹样的工作,每天都去图书馆查资料,还把家里的旧绣品都带来,跟大家一起研究传统纹样;卫东放学后就来车间,帮着整理绣线,用李阿婆的绣针练习劈线,虽然线还会劈断,却越来越熟练。

开春的时候,新的刺绣机器终于研发成功了。这台机器能绣立体全景图案,绣出来的“苏州园林”栩栩如生,连假山的纹路、亭台的飞檐都清晰可见,总厂的领导来看过之后,连连称赞:“这是把苏绣的魂和机器的力完美结合了,值得在全国推广!”

庆功大会那天,车间里挂满了新绣的样品,有“苏州园林”,有“红旗厂全景”,还有李阿婆最喜欢的牡丹。林晚秋穿着母亲生前的蓝布工装,头上别着母亲的银簪,手里拿着李阿婆的绣针,站在台上:“今天的成功,离不开李阿婆的牵挂,离不开我母亲的传承,更离不开咱们车间每个人的努力。以后,咱们要把‘机械绣纹’传到全国各地,让更多人知道,老手艺不是老古董,它能跟机器一起,走进新日子,走向新未来。”

台下的掌声此起彼伏,卫东举着他绣的“小老虎”手帕,大声说:“我以后要当苏绣传承人,把李阿婆和妈妈的手艺,传给更多的人!”

张桂芬站在人群中,眼里满是自豪。她想起以前总找林晚秋麻烦的日子,想起自己第一次学刺绣时的笨拙,想起李阿婆说的“绣活要跟着时代走”——原来自己也能成为传承的一份子,也能为老手艺出份力,这种感觉,比拿任何奖励都让人踏实。

大会结束后,林晚秋和沈知远一起走到车间的窗边。窗外的春天己经很深了,麦苗泛着嫩绿,柳枝垂到了水面,风里带着花的清香。卫东拿着新机器绣的“苏州园林”手帕,在车间里跑来跑去,笑声像春日的阳光,暖得人心头发热。

“咱们做到了,”林晚秋轻声说,指尖摸着头上的银簪,“李阿婆和妈妈肯定能看到,她们的手艺传下去了,苏绣活起来了。”

沈知远握住她的手,语气坚定:“这只是开始,以后咱们还要研发更多的新机器,整理更多的传统绣谱,让苏绣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让老手艺在新时代里,绽放出更美的光彩。”

林晚秋看着沈知远的眼睛,里面映着窗外的春天,像满含着希望的阳光。她知道,未来的日子里,或许还会有新的挑战和困难,但只要手里还握着李阿婆的绣针,头上还别着母亲的银簪,身边还有沈知远、张桂芬、卫东和车间里的女工们,她就有勇气走下去。

就像缠枝纹一样,不管经历多少风雨,总能生生不息,朝着阳光生长;就像车间里的齿轮一样,不管转动多少圈,总能精准地咬合,朝着更好的未来前进。而他们的故事,就像这春日里的银线,绕着传承,绕着希望,绕着每个人的心意,一点点绣进岁月里,一点点转进时光里,永远温暖,永远明亮。

作者“作者天涯海角”推荐阅读《绣色流年》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MXO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绣色流年 http://www.220book.com/book/MXOK/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