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4章 绣针穿夏的匠心与齿轮转秋的期许

小说: 绣色流年   作者:作者天涯海角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绣色流年 http://www.220book.com/book/MXOK/ 章节无错乱精修!
 

入夏的蝉鸣刚在红旗厂的梧桐树上响起,林晚秋就收到了苏州刺绣厂的包裹——是李阿婆的孙女寄来的,里面装着李阿婆生前整理的绣谱手稿,纸页边缘泛着黄,每页都标着详细的绣法注解,连“八丝劈线要沾温水”“颤针绣需随呼吸走线”这样的细节都写得清清楚楚。

林晚秋坐在车间的工作台前,指尖抚过手稿上的字迹,笔锋里藏着老人一辈子的匠心,像她当年教自己劈线时,指腹按在铜针上的力度,不轻不重,刚好能让人记住诀窍。眼眶突然发热,她想起李阿婆在病房里攥着“机械缠枝纹”样品的模样,想起老人说“要让绣活走得更远”的嘱托,心里像被蝉鸣搅得发颤——她得把这些手稿整理好,得让更多人学会这些老绣法,才不算辜负老人的心意。

“我帮你一起整理。”沈知远端着杯凉茶走过来,杯壁上凝着水珠,滴在工作台的木纹里。他把凉茶放在林晚秋手边,拿起一页手稿仔细看,眉头微微蹙起,“这些绣法术语太专业,年轻女工可能看不懂,咱们得把它改成简单的口诀,就像我教大家调机器时编的‘凸轮角度看刻度,纱线张力凭手感’那样,好记又好用。”

林晚秋接过凉茶,指尖触到杯壁的凉意,心里的焦躁慢慢散了。她看着沈知远认真的侧脸,想起他为了改进送经机构,在废料场蹲了半个月的样子——那时他手里攥着旧齿轮,眼里满是倔强,像现在握着手稿的神情,都藏着“一定要做好”的韧劲。原来他们对“传承”的心意,早就像缠枝纹一样,不知不觉缠在了一起,你帮我补针脚,我帮你理线头。

张桂芬抱着摞新到的棉布走进来,布角沾着新鲜的棉絮,在阳光下飘着细小白毛。“总厂刚送来的高支棉,”她把布放在工作台上,拿起手稿翻了翻,眼里满是佩服,“李阿婆这字写得真工整,比我儿子的作业还整齐。我听说这种高支棉绣出来的图案特别细腻,咱们用它绣李阿婆的‘牡丹颤针绣’试试?肯定好看。”

林晚秋看着张桂芬兴奋的样子,想起她第一次学刺绣时,针脚歪得像爬虫,现在却能准确说出“颤针绣”的名字,心里突然暖暖的。原来人对热爱的东西,真的会拼尽全力去学——就像张桂芬以前总想着争高低,现在却把心思都放在了绣活上,连说话时的语气,都带着对老手艺的敬畏。

“好啊,”林晚秋笑着点头,“咱们今天就试绣,你负责劈线,我来调机器,沈工程师帮咱们盯着参数,争取把李阿婆的绣法,用机器完美还原出来。”

卫东放学后,背着书包跑进车间,手里举着张画满纹样的纸,是他在学校画的“校园春色”——教学楼、操场、国旗台都画得歪歪扭扭,却透着股认真劲儿。“姐,沈叔叔,”他跑到工作台前,把纸递过来,“我想把这个绣在布上,送给我们老师,她总夸我劈线劈得好,说我是‘小绣工’呢!”

林晚秋接过画纸,指尖拂过画纸上的铅笔印,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拿着画满纹样的纸,追在母亲身后问“这个怎么绣”。眼眶又开始发热,她摸了摸卫东的头:“好啊,等咱们把李阿婆的牡丹绣完,就帮你绣‘校园春色’,让你们老师看看,咱们卫东不仅会劈线,还会设计纹样呢。”

卫东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蹦蹦跳跳地去整理绣线,嘴里还哼着刚学会的歌:“我是小小传承人,绣出美好新生活……”歌声混着机器的“嗡嗡”声,像首热闹的夏日小调,把车间里的气氛衬得格外温暖。

接下来的日子里,车间里的女工们都投入到了“牡丹颤针绣”的试绣中。张桂芬每天提前半小时到车间,把丝线泡在温水里,按照李阿婆手稿上的要求,把每根线劈成八缕,指尖被水泡得发皱,却从来没抱怨过;沈知远反复调试机器的凸轮角度,把“颤针绣”的节奏转化成机器参数,笔记本上画满了密密麻麻的草图,连吃饭时都在琢磨“怎么让机器绣出手工的柔劲”;林晚秋则一边对照手稿教女工们绣法,一边记录机器运行的问题,每天忙到月亮爬上厂房顶,才想起还没给卫东检查作业。

有天晚上,林晚秋蹲在机器旁,调试纱线的张力,手指被针尖扎了下,血珠滴在棉布上,像朵小小的红梅。沈知远赶紧拿出创可贴,小心翼翼地帮她贴上,动作轻得像在调整机器的缓冲垫:“别太拼了,李阿婆也希望你好好的,咱们慢慢来,总能把绣法还原好。”

林晚秋看着沈知远认真的眼神,作者天涯海角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心里像被温水浸着,又暖又软。她想起自己刚到红旗厂时,连机器都不敢碰,是沈知远教她看图纸,教她修纱锭;想起排查大会上,他挡在自己身前,说“我们只是技术交流”;想起去苏州看李阿婆时,他连夜缝棉袄的样子——原来不知不觉间,他己经成了自己最踏实的依靠,像机器的底座,稳稳地托着所有的不安与期待。

“我没事,”林晚秋笑着摇头,把创可贴往下按了按,“咱们得快点把绣品做出来,下个月就是李阿婆的忌日了,我想把它送到苏州去,放在李阿婆的绣绷旁,让她看看,她的绣法没有失传,咱们把它和机器结合得很好。”

沈知远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块小小的铜片,上面刻着缠枝纹:“这是我昨天用废料做的,等绣品做好了,咱们把它缝在布角上,就当是咱们所有人给李阿婆的念想。”

试绣成功的那天,整个车间都沸腾了。高支棉上的牡丹,用李阿婆的“颤针绣”绣出花瓣的纹路,机器精准的走线里,藏着手工的柔劲,银线在阳光下泛着光泽,像李阿婆当年绣的牡丹一样,栩栩如生。总厂的领导来看过之后,连连称赞:“这是把老手艺的魂和现代技术的力完美融合了,要在全国的纺织厂推广,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红旗厂的‘机械绣纹’!”

张桂芬看着绣品,眼里满是自豪,她摸了摸布上的牡丹,指尖蹭过细密的针脚:“没想到我也能参与这么有意义的事,以前总觉得绣活是女孩子的小玩意儿,现在才知道,这里面藏着这么多讲究,藏着这么多人的心意。”

卫东拿着自己绣的“校园春色”手帕,跑到林晚秋身边,献宝似的递过来:“姐,你看我绣的国旗,用了李阿婆的‘盘金绣’手法,老师说这是最漂亮的手工礼物!”

林晚秋接过手帕,看着上面歪歪扭扭却满是认真的针脚,想起李阿婆送卫东细针时的样子,想起母亲教自己绣第一朵花时的情景,突然觉得,传承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是李阿婆的手稿,是沈知远的机器,是张桂芬的劈线,是卫东的认真,是所有人用心意织成的网,把老手艺接住,再传给下一代。

秋天来临的时候,红旗厂的“机械绣纹”技术在全国纺织厂推广的消息传来。苏州刺绣厂特意寄来邀请函,邀请林晚秋和沈知远去参加“苏绣创新发展论坛”,还说要把他们的“牡丹颤针绣”样品,放在苏州刺绣博物馆展出。

出发前,王大妈提着个竹篮走进车间,里面装着刚煮好的莲子羹,还冒着热气:“天凉了,喝点莲子羹补补身子。你们去苏州,一定要跟老绣工们说,咱们红旗厂没辜负他们的期望,把苏绣传得更远了。”

火车在秋日的田野里穿行,窗外的稻子金黄金黄的,像母亲绣绷上的金线。林晚秋靠在车窗边,手里拿着李阿婆的手稿,指尖抚过上面的字迹,心里满是平静与期待。沈知远坐在她身边,手里拿着新的机器设计图,上面画着台能绣“动态纹样”的刺绣机:“以后咱们还要研发更多的新机器,让苏绣不仅能绣在布上,还能绣在衣服、围巾、包包上,让更多人把苏绣带在身边,让老手艺真正走进生活。”

卫东趴在他们中间,手里攥着那块刻着缠枝纹的铜片,兴奋地说:“姐,沈叔叔,等咱们从苏州回来,我要教更多同学学刺绣,让他们也知道,苏绣是咱们的宝贝,咱们要好好传下去!”

林晚秋看着卫东明亮的眼睛,看着沈知远认真的侧脸,突然想起母亲说过的话:“针能绣出花,也能绣出活路;人能守住手艺,也能守住好日子。”原来母亲说的“好日子”,不是有多富裕,而是能把热爱的事做好,能把珍贵的传承下去,能和一群心意相通的人,一起朝着阳光走。

火车到站时,苏州的秋阳正好,透过车站的玻璃窗,落在林晚秋的身上,暖得人心头发热。她知道,未来的日子里,或许还会有新的挑战和困难,但只要手里还握着李阿婆的绣针,心里还装着母亲的嘱托,身边还有沈知远、张桂芬、卫东和车间里的女工们,她就有勇气走下去。

就像缠枝纹一样,不管经历多少季节的更迭,总能生生不息,朝着阳光生长;就像车间里的齿轮一样,不管转动多少圈,总能精准地咬合,朝着更好的未来前进。而他们的故事,就像这秋日里的银线,绕着传承,绕着希望,绕着每个人的心意,一点点绣进岁月里,一点点转进时光里,永远温暖,永远明亮。



    (http://www.220book.com/book/MXO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绣色流年 http://www.220book.com/book/MXOK/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