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6章 春日织新的传承与夏风载梦的远方

小说: 绣色流年   作者:作者天涯海角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绣色流年 http://www.220book.com/book/MXOK/ 章节无错乱精修!
 

惊蛰过后,红旗厂的梧桐枝冒出嫩黄的芽,风里带着新棉的清香,飘进车间时,正落在林晚秋展开的《机械绣纹传承手册》上。纸页间夹着的红绸布,是母亲当年包银绣针的那块,边角绣着的半朵梅花,在阳光下泛着暗红的光——这是她特意夹在手册里的,想让每个翻开手册的人,都能触到母亲留下的温度。

“总厂刚发来通知,”沈知远拿着张文件走进来,指尖沾着油墨的痕迹,“下个月要在全市举办‘非遗传承进校园’活动,让咱们带着‘机械绣纹’去给孩子们上课,还要展示咱们的绣品和机器模型。”他把文件放在工作台上,目光落在手册里的红绸布上,眼里藏着柔和的笑意,“你母亲要是知道,肯定会特别高兴,她的绣活不仅传下去了,还能走进校园,让孩子们喜欢。”

林晚秋摸着红绸布上的梅花针脚,心里像被春风拂过,泛起细细的暖意。她想起小时候母亲教她绣第一朵梅花的情景——母亲把银绣针递到她手里,握着她的手慢慢走线,说“针要稳,心要静,才能绣出好看的花”。那时她总觉得绣活麻烦,现在才明白,母亲教的不只是绣法,更是做事的耐心和对生活的热爱。

“咱们得好好准备,”林晚秋把手册合上,指尖划过封面上卫东画的“齿轮缠枝纹”,“要让孩子们知道,苏绣不是老古董,是能绣出校园、绣出机器的鲜活手艺,还要让他们知道,传承不是一个人的事,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美好。”

张桂芬抱着摞彩色丝线走进来,线轴在阳光下泛着彩虹似的光。“我昨天去物资科领的新丝线,”她把线轴放在工作台上,拿起手册翻了翻,指尖停在“牡丹颤针绣”的图解上,眼里满是怀念,“想起去年跟李阿婆学劈线的日子,她总说‘线分细了,绣出来的花才活’,现在我教新女工劈线,也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就像李阿婆还在身边一样。”

林晚秋看着张桂芬认真的样子,突然想起以前她抢肥皂盒时的情景——那时她眼里满是算计,说话尖酸刻薄,现在却把心思都放在了绣活和传承上,连提起李阿婆时的语气,都带着敬畏和想念。原来人心真的会变,就像缠枝纹会慢慢绕着布面生长,善意和热爱也会慢慢填满心里的缝隙。

“咱们给孩子们准备个‘刺绣体验包’吧,”林晚秋突然有了主意,眼里亮了起来,“里面放小块棉布、简单的绣针和丝线,还有咱们画的简易纹样图,让孩子们能亲手试试绣活,说不定能培养出更多‘小传承人’。”

沈知远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张草图,上面画着个迷你刺绣机模型:“我来做些机器模型,给孩子们讲讲‘机械绣纹’的原理,让他们知道,机器不是冰冷的钢铁,是能帮着传承手艺的好帮手。”

卫东放学后,背着书包跑进车间,手里举着张画满纹样的纸,是他在学校画的“非遗进校园”活动海报——上面有绣着五角星的棉布、迷你刺绣机,还有一群笑着刺绣的孩子,色彩涂得格外鲜艳。“姐,沈叔叔,”他跑到工作台前,把纸递过来,脸上满是期待,“我想把这张海报绣出来,挂在活动现场,让大家都知道,刺绣特别好玩,特别有意义!”

林晚秋接过海报,指尖拂过画纸上的铅笔印,心里满是感动。她摸了摸卫东的头,想起李阿婆把绣针传给卫东时的样子,想起母亲教自己绣活时的情景——原来传承真的是一代接一代,像缠枝纹一样,从母亲到自己,从李阿婆到卫东,再从卫东到更多的孩子,慢慢延伸,慢慢绽放。

接下来的日子里,车间里的女工们都投入到了“非遗进校园”的准备工作中。张桂芬每天都在车间里教新女工劈线、绣简单的纹样,指尖被丝线磨得发红,却从来没抱怨过;沈知远则在废料场里找材料,做迷你刺绣机模型,齿轮、纱锭都做得格外精致,连送经机构的缓冲垫都没落下;林晚秋则忙着设计“刺绣体验包”里的纹样,有五角星、向日葵,还有小小的机器模型,都是孩子们容易上手的图案。

有天晚上,林晚秋在车间里整理体验包,突然发现少了几包丝线。她正着急时,张桂芬拿着个布包走进来,里面装着几包新的丝线:“我猜你肯定会少丝线,昨天特意多领了几包,放在家里了,刚给你拿来。”她把布包递给林晚秋,眼里带着笑意,“以前总给你添麻烦,现在能帮上你,我心里特别踏实。”

林晚秋接过布包,指尖触到丝线的柔软,心里像被温水浸着,又暖又软。她看着张桂芬,突然觉得,以前的矛盾和隔阂都不算什么,重要的是现在大家能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能为了传承一起付出——这份心意,比任何东西都珍贵。

“谢谢你,张姐,”林晚秋真诚地说,“要是没有你,还有车间里的姐妹们,咱们的‘机械绣纹’也走不到今天,更别说进校园了。”

张桂芬摆摆手,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都是应该的,这不仅是你的事,也是咱们大家的事,是咱们红旗厂的事。能为传承出份力,我觉得特别光荣。”

活动举办那天,阳光格外好,洒在学校的操场上,把“非遗传承进校园”的横幅照得格外鲜艳。林晚秋和沈知远带着“机械绣纹”样品、迷你机器模型和刺绣体验包,刚走进校园,就被孩子们围了起来。

“阿姨,这是什么呀?”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指着“牡丹颤针绣”样品,眼里满是好奇。

林晚秋蹲下来,指着样品上的牡丹,笑着说:“这是用‘机械绣纹’绣的牡丹,结合了传统的苏绣手法和现代机器技术,你看这花瓣,是不是像真的一样?”

小女孩点点头,伸手轻轻摸了摸样品,小声说:“真好看,我也想试试刺绣。”

“当然可以,”林晚秋把一个刺绣体验包递给小女孩,“这里面有棉布、绣针和丝线,还有简单的纹样图,你可以跟着阿姨一起学。”

沈知远则在旁边展示迷你机器模型,给孩子们讲解“机械绣纹”的原理:“这个机器模型和咱们厂里的大机器一样,能按照预设的纹样绣出好看的图案,它不是取代手工,而是帮着把手工绣法传得更远,让更多人能看到苏绣的美。”

孩子们围在机器模型旁,眼里满是惊奇,有的还拿着笔在本子上画模型的样子,说以后也要做能绣出好看图案的机器。

卫东则带着几个孩子,教他们绣简单的五角星。他拿着李阿婆传给他的绣针,耐心地教孩子们劈线、走线,像个小老师一样认真:“劈线要轻轻拉,不能太用力,不然线会断;走线要稳,针脚要匀,这样绣出来的五角星才好看。”

林晚秋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欣慰。她想起母亲说的“绣活要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苏绣的好”,想起李阿婆说的“要让绣活走得更远”,现在,这些愿望都在慢慢实现——孩子们的笑脸、认真的眼神、手里的绣针,都是传承最好的证明。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都拿着自己绣的小作品,围着林晚秋和沈知远,叽叽喳喳地说以后还要学刺绣,还要看“机械绣纹”的机器。一个小男孩把自己绣的向日葵递给林晚秋,眼里满是期待:“阿姨,我以后能去你们厂里看大机器吗?我想看看它是怎么绣出好看的图案的。”

林晚秋接过向日葵,指尖触到歪歪扭扭却满是认真的针脚,笑着说:“当然可以,欢迎你们随时来红旗厂,我们教你们绣更多好看的图案,也让你们看看大机器是怎么工作的。”

夕阳西下时,林晚秋和沈知远带着孩子们的作品和满满的心意,踏上了回厂的路。卫东坐在他们中间,手里拿着孩子们送给他的小礼物——有画着刺绣机的画,有绣着小老虎的布片,还有用彩纸折的星星。

“姐,沈叔叔,”卫东看着手里的礼物,脸上满是笑容,“今天太开心了,有好多小朋友都喜欢刺绣,还说以后要跟我学,咱们的传承队伍越来越大了!”

林晚秋摸了摸卫东的头,看向沈知远,眼里满是笑意。沈知远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温暖的触感,语气坚定:“这只是开始,以后咱们还要把‘机械绣纹’带到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地方,让更多人喜欢上苏绣,让传承的队伍越来越大,让你母亲和李阿婆的心意,能传到更远的地方。”

回到红旗厂时,车间里的女工们都在等着他们。王大妈端来刚煮好的绿豆汤,笑着说:“看你们累的,快喝点绿豆汤解暑。我听卫东说,今天有好多孩子喜欢刺绣,这可真是件大好事,咱们的‘机械绣纹’越来越有出息了!”

林晚秋接过绿豆汤,喝了一口,清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心里满是踏实和幸福。她看着车间里忙碌的女工们,看着墙上挂着的“机械绣纹”样品,看着手里孩子们绣的小作品,突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母亲的绣活传下去了,李阿婆的心愿实现了,自己和沈知远、张桂芬、卫东还有所有女工们的努力,都开出了最美的花。

夜色渐浓,车间里的灯光暖得像家。林晚秋打开红绸盒,把孩子们绣的小作品放进去,和母亲的银簪、李阿婆的绣针、赵阿婆送的“缠枝莲”手帕放在一起。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红绸盒里,泛着柔和的光,像把所有的心意和传承,都温柔地裹在了一起。

她知道,未来的日子里,或许还会有新的挑战和困难,但只要手里还握着绣针,心里还装着传承的心意,身边还有这些可爱的人,她就有勇气走下去。就像母亲绣的缠枝纹一样,不管经历多少风雨,总能生生不息,朝着阳光生长;就像车间里的齿轮一样,不管转动多少圈,总能精准地咬合,朝着更好的未来前进。而他们的故事,会像这春日的风、夏日的光,把传承的美好,把生活的希望,一点点绣进岁月里,一点点转进时光里,永远温暖,永远明亮,永远朝着更远的远方前进。

绣色流年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绣色流年最新章节随便看!

    (http://www.220book.com/book/MXO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绣色流年 http://www.220book.com/book/MXOK/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