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的雨总来得急,豆大的雨点砸在红旗厂的玻璃上,溅起细碎的水花,却挡不住车间里的热闹——十几台改装后的“机械绣纹”机器正嗡嗡运转,银线在棉布上穿梭,织出连片的缠枝纹,间或点缀着厂房、五角星的图案,是为即将到来的“全国纺织技术博览会”准备的展品。
林晚秋蹲在最靠边的机器旁,指尖捏着缕新到的金线,正往纱锭上绕。这是苏州刺绣厂特意寄来的,线质细密,在灯光下泛着柔润的光泽,用来绣展品的边框再合适不过。她想起赵阿婆在电话里说的“金线要顺着机器的走线方向绕,才能绣出亮堂的边”,心里忍不住泛起暖意——原来即使隔着几百里,老绣工们的心意也能通过丝线传递过来。
“金线绕得再松点,”沈知远拿着扳手走过来,额角沾着点机油,却丝毫不影响他眼里的专注,“机器运转时张力会变大,绕太紧容易断线,反而影响绣品的平整。”他蹲下身,帮林晚秋调整纱锭的角度,指尖不经意间碰到她的手背,两人都愣了一下,又迅速移开目光,只留下指尖残留的温度,像夏雨过后的阳光,暖得人心尖发颤。
林晚秋低下头,假装整理金线,耳尖却悄悄泛红。她想起这些年和沈知远一起走过的日子——从最初在废料场一起研究旧齿轮,到后来并肩改进机器,再到带着“机械绣纹”走进校园、博物馆,他总是这样,在她需要的时候出现,用技术和耐心帮她解决所有难题。这份心意,像机器底座的螺丝,不显眼,却稳稳地支撑着她所有的坚持。
“知道了,”林晚秋的声音比平时轻了些,“刚才光顾着想着赵阿婆的叮嘱,倒忘了机器的张力问题。”
沈知远笑了笑,从口袋里掏出块擦汗的手帕,递了过去:“别太急,离博览会还有半个月,咱们慢慢调,总能把展品绣到最好。对了,昨天总厂来电话,说这次博览会会有国外的客商来,要是他们能看上咱们的‘机械绣纹’,说不定能把苏绣传到国外去。”
“真的?”林晚秋猛地抬起头,眼里满是惊喜。她一首记得母亲说的“要让苏绣走出去,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老手艺”,现在这个愿望似乎离实现又近了一步。
沈知远点点头,眼神坚定:“当然是真的。咱们这几年改进机器、整理绣谱,不就是为了让‘机械绣纹’走得更远吗?这次博览会,就是最好的机会。”
车间门口突然传来脚步声,张桂芬抱着摞刚熨烫好的棉布走进来,布角还带着热气。“刚把之前绣好的半成品熨平整,”她把棉布放在工作台上,拿起块绣着厂房图案的布仔细看,眼里满是自豪,“你看这厂房的烟囱,用你教的立体绣法绣出来,真跟咱们厂的烟囱一模一样,连上面的砖纹都清晰可见。”
林晚秋接过棉布,指尖拂过烟囱的针脚,心里满是感慨。她想起张桂芬第一次学刺绣时,连针都握不稳,绣出来的图案歪歪扭扭,还总说“绣活是女孩子的玩意儿,我学不会”。可现在,她不仅能熟练掌握各种绣法,还能自己设计纹样,甚至能帮新女工解决刺绣难题。这份转变,像缠枝纹慢慢绕着布面生长,从生涩到熟练,从抵触到热爱,藏着她对老手艺最真挚的坚守。
“绣得很好,”林晚秋真心称赞,“这次博览会,咱们就把这块布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让大家都看看,咱们红旗厂的工人不仅会开机器,还能绣出这么好的活。”
张桂芬的脸一下子红了,挠了挠头说:“都是你和沈工程师教得好,还有李阿婆的手稿做参考,我才能绣成这样。对了,我儿子昨天跟我说,他在学校的手工课上绣了朵缠枝纹,还被老师当成范例展示了,这孩子现在天天跟我抢着学绣活呢。”说起儿子,她的眼里满是温柔,像夏雨滋润过的土地,藏着对未来的期许。
卫东背着书包跑进车间时,雨刚好停了,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他手里举着张画满国外建筑的纸,是从学校图书馆借的画册上临摹的,有埃菲尔铁塔、自由女神像,还有悉尼歌剧院,线条虽然稚嫩,却画得格外认真。
“姐,沈叔叔,”卫东跑到林晚秋身边,把纸递过来,眼里满是期待,“咱们能不能把这些国外的建筑绣在展品上?赵阿婆说苏绣要走出去,要是能把国外的建筑和咱们的缠枝纹绣在一起,说不定国外的客商更喜欢呢!”
林晚秋接过画纸,看着上面的建筑图案,心里突然亮了起来。她摸了摸卫东的头,又看了看沈知远和张桂芬,兴奋地说:“这个主意好!咱们把国外建筑和传统缠枝纹结合起来,既展现苏绣的美,又能让国外客商感受到咱们的诚意,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绣色流年》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说不定真能达成合作!”
沈知远凑过来看了看画纸,点头赞同:“我现在就调整机器的纹样程序,把这些建筑图案转化成机器能识别的参数。不过建筑的细节比较多,可能需要把绣线换成更细的,才能绣出清晰的轮廓。”
“我去物资科问问,”张桂芬立刻站起身,“看看能不能调到更细的绣线,要是没有,我就跟苏州刺绣厂联系,他们肯定有办法。”
接下来的日子里,车间里的所有人都铆足了劲。沈知远几乎住在了车间,反复调试机器的程序,笔记本上画满了密密麻麻的参数,连吃饭都要对着电脑屏幕;张桂芬跑遍了市区的纺织物资店,还多次给苏州刺绣厂打电话,终于凑齐了足够的细绣线;林晚秋则带领女工们练习新的绣法,教大家如何用细绣线勾勒建筑的细节,手指被针尖扎了好几个小洞,贴上创可贴继续干;卫东放学后就来车间帮忙整理绣线,还主动承担了给大家送水、递工具的任务,像个小大人一样忙碌。
有天深夜,林晚秋还在车间里检查展品的绣制情况,突然发现埃菲尔铁塔的塔尖绣得有些歪。她正着急,沈知远拿着工具走了过来,轻声说:“别慌,我来调整机器的凸轮角度,你再重新绣一遍塔尖,肯定能绣好。”
两人并肩蹲在机器旁,一个调整参数,一个准备绣线,车间里只剩下机器运转的轻响和彼此的呼吸声。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他们身上,像给两人镀上了层银霜。林晚秋看着沈知远专注的侧脸,突然觉得,能和他一起为了“机械绣纹”、为了苏绣的传承努力,是这辈子最幸运的事。
“好了,”沈知远站起身,擦了擦额头的汗,“机器调好了,你试试。
林晚秋点点头,拿起金线,重新开始绣塔尖。这次金线走得格外顺畅,塔尖的轮廓慢慢变得清晰、挺拔,在灯光下泛着耀眼的光泽。“成功了!”她兴奋地叫出声,转头看向沈知远,眼里满是笑意。
沈知远也笑了,伸手帮她拂掉肩上的线头:“我就说咱们一定能行。”
博览会开幕那天,红旗厂的展位前围满了人。展品上,传统的缠枝纹绕着国外建筑,金线勾勒的轮廓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既有苏绣的细腻柔美,又有现代设计的创意,连国外的客商都忍不住驻足称赞,纷纷拿出相机拍照,还向林晚秋询问“机械绣纹”的技术细节。
一位来自法国的客商,指着绣有埃菲尔铁塔的展品,激动地说:“这太神奇了!把我们国家的建筑和中国的传统刺绣结合起来,既美丽又有意义。我们公司想和你们合作,把这种‘机械绣纹’引进法国,让更多法国人了解苏绣的魅力!”
林晚秋握着客商的手,心里满是激动和自豪。她看向身边的沈知远、张桂芬和卫东,眼里泛起泪光——这不仅是“机械绣纹”的成功,更是母亲、李阿婆、赵阿婆等老绣工们的心愿,是所有为传承努力的人的心血结晶。
博览会结束后,红旗厂和法国的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机械绣纹”成功走出了国门。消息传回厂里,所有人都沸腾了,女工们抱着绣品欢呼,王大妈还特意做了一大锅红烧肉,说是要好好庆祝一番。
深秋的一天,林晚秋收到了苏州刺绣厂寄来的包裹,里面是本新出版的《苏绣海外推广手册》,封面印着红旗厂的“机械绣纹”展品,扉页上写着“谨以此书致敬所有为苏绣传承与创新努力的劳动者——林晚秋、沈知远及红旗纺织厂全体工友”。
林晚秋坐在车间的工作台前,轻轻抚摸着手册的封面,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她头上的银簪上,反射出柔和的光。沈知远走过来,递了杯温热的茶水,轻声说:“咱们做到了,把苏绣传到了国外,也让‘机械绣纹’成了传承的桥梁。”
林晚秋点点头,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这只是开始,以后咱们还要研发更多的机器,整理更多的绣谱,让苏绣走进更多国家,让更多人知道,咱们中国的老手艺,永远都有新活力。”
卫东跑过来,手里举着刚绣好的小旗子,上面绣着缠枝纹绕着地球的图案,兴奋地说:“姐,沈叔叔,以后咱们的‘机械绣纹’要绣遍全世界,让所有人都知道苏绣的好!”
林晚秋看着卫东明亮的眼睛,看着身边的沈知远,看着车间里忙碌却充满活力的女工们,突然觉得,母亲当年藏在肥皂盒里的银绣针,不仅绣出了传承的路,更绣出了所有人的希望与未来。而这条路上,还有无数的风景等着他们去探索,无数的美好等着他们用丝线和齿轮去编织,永远没有终点,永远充满力量。
(http://www.220book.com/book/MXO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