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国际博览中心的端午晨光,裹着巷口飘来的艾草香,透过玻璃穹顶洒在展厅里——入口处的“缠枝莲齿轮”刺绣拱门上,金艾草染的丝线泛着暖金,银线绣的齿轮边缘缀着几缕细如发丝的艾绒,是卫东前一晚特意绣上去的,说“端午要沾点艾香,才够喜庆”。林晚秋站在拱门下,攥着口袋里的“林苏合”玉佩,指尖还沾着点刚包完粽子的糯米粒——清晨在绣坊帮王大妈包碱水粽时,她特意在粽绳上缠了圈银线,说要给苏绣展添点“端午的软意”。
“晚秋,你看这菖蒲!”张桂芬举着两束青嫩的菖蒲,茎秆上还挂着晨露,“文化局的人说,端午展厅要摆点菖蒲艾草,驱邪祈福,我就从巷口老陈家采了些,刚用苏绣缎带绑了,挂在展架两边正好。”她把菖蒲递过来,艾草的清香混着缎带的蚕丝香,漫在空气里,像把苏州的端午,都揉进了这方展厅。
展厅中央的防弹玻璃柜旁,赵阿婆正坐在小马扎上,面前摆着个竹篮:里面是劈好的单丝、盛着金艾草汁的青花碗,还有一叠剪好的素布——她要教观众绣端午香囊,布面上己经用淡墨勾了五毒纹样,“端午绣五毒,能护着孩子们平平安安。你们看这蝎子的钳,要用‘打籽绣’,颗颗圆润才像真的;蜈蚣的脚得用‘游丝绣’,细得像头发丝才灵动。”
刚进展馆的观众立刻围了过来,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布片问:“阿婆,我能绣个小粽子吗?我妈妈说端午要吃粽子。”赵阿婆笑着点头,从篮里拿出片染成浅绿的丝线:“这是用艾草汁煮的线,绣粽子最应景,阿婆教你‘贴布绣’,把布剪成粽子形状,再用线绕着缝,简单得很。”
卫东蹲在旁边,手里攥着李阿婆传给他的银绣针,正给观众递自己绣的小香囊——巴掌大的素布上,绣着只歪歪扭扭的龙舟,船桨用的是“虚实针”,在光里泛着浅蓝。“这个送给你!”他把香囊递给小姑娘,香囊里装着晒干的金艾草,“我奶奶说,艾香能赶走小虫子,还能保佑你好好学苏绣。”
林晚秋走到“百年苏绣传承图”前,指尖拂过图上绣的端午场景:画面左下角,母亲和陈阿婆正坐在绣坊里包粽子,粽绳是用“盘金绣”绣的,闪着细碎的光;旁边的孩童举着香囊奔跑,香囊上的缠枝莲用“通经断纬”绣法,正面看是红,反面看是绿——这是她特意加的细节,想让观众从绣品里,看到苏绣与端午的缘分。
“请问,这图里的艾草,是西山的金艾草吗?”一个穿灰色夹克的男人突然走近,鸭舌帽压得很低,手里拿着本卷边的苏绣画册,声音里带着点刻意的沙哑。林晚秋心里一动——这人袖口沾着的暗红色染料,和苏宅东墙暗格里的杭绸颜色一模一样,而且他问的金艾草,只有参与过染线的人才知道。
“是西山端午带露采的金艾草,”林晚秋不动声色地往后退半步,正好撞进沈知远怀里——他刚从外面回来,手里提着个食盒,里面是王大妈刚煮好的碱水粽,“我先生刚从绣坊过来,带了端午的粽子,要不要尝尝?”
男人的眼神闪了一下,往后缩了缩手:“不用了,我就是随便问问。”转身要走时,卫东突然举着个粽子跑过来:“叔叔,吃个粽子吧!我姐在粽绳上绣了小缠枝莲,可好看了!”男人慌忙躲闪,鸭舌帽滑下来一瞬,林晚秋看清了他的侧脸——和警方给的“老鬼”画像,分毫不差!
“李队,A区发现老鬼!”沈知远立刻对着对讲机喊,同时把林晚秋护在身后。老鬼见状,拔腿就往通经断纬绣品的玻璃柜冲,慌乱中撞翻了旁边的展示架——上面摆着的端午主题苏绣手帕散落一地,有绣龙舟的,有绣粽子的,还有绣五毒的,艾香混着丝线的清香,在展厅里漫开。
“别碰绣品!”林晚秋冲过去抓住老鬼的胳膊,手背被他手里的小锤子蹭到,火辣辣地疼,却死死不肯松手。她瞥见地上的手帕里,有块绣着“端午安康”的布片,是小宝昨天刚绣的,针脚还歪歪扭扭,突然想起母亲说的“端午要守着心意,不能让坏人坏了福气”,手上的力气又大了几分。
“放开我!”老鬼嘶吼着,另一只手去推玻璃柜,“刘厂长说了,这绣品不能见光!端午的艾香镇不住它的邪气!”
“你错了,”赵阿婆拄着拐杖走过来,手里举着束菖蒲,“端午的艾香护的是正气,你这种藏着坏心的人,才怕这香味!”话音刚落,李队长带着警察冲过来,一把按住老鬼,手铐“咔嗒”一声锁在他手腕上。老鬼还在挣扎,嘴里喊着:“汤姆会来的!他会把苏绣珍宝都带出国!”
“汤姆己经被抓了,”李队长晃了晃手里的证据袋,里面是汤姆藏的境外交易合同,“他在酒店里还藏着端午要送人的假绣品,想鱼目混珠,现在人赃并获。”
老鬼的脸色瞬间惨白,瘫在地上。周围的观众渐渐围过来,有人捡起地上的苏绣手帕,有人拿出手机拍展厅里的菖蒲艾草,还有人跟着赵阿婆学绣香囊,展厅里的紧张氛围,被端午的暖意慢慢冲淡。林晚秋揉了揉发疼的手背,沈知远递来的创可贴是艾草味的,他笑着说:“王大妈特意给的,说端午用艾草创可贴,伤口好得快。”
就在这时,展厅入口传来一阵轮椅的“吱呀”声——吴老太太坐在轮椅上,陈阿婆推着她,手里抱着个紫檀木盒,盒锁上缠着圈端午的五彩绳。“晚秋!我赶上端午展了!”吴老太太的声音带着点喘,却难掩兴奋,“这盒子里的通经断纬绣屏,是清代林家祖辈绣的端午‘合璧图’,今天不仅要让它回家,还要沾沾端午的艾香!”
沈知远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里面铺着层暗红杭绸,衬着幅半米见方的绣屏——上面绣的是“林苏合璧”端午图:左边林家的缠枝莲旁,绣着个煮粽子的灶台,蒸汽用“游丝绣”绣得缥缈;右边苏家的并蒂莲边,摆着个绣香囊的木绷,香囊上的五毒用“打籽绣”绣得圆润;中间用通经断纬绣了个“艾”字,正面看是金线,反面看是银线,在端午的晨光里,像浸了艾香的活物。
“这绣屏里的艾草,是当年用西山金艾草煮的线!”苏玉珍凑过来,指尖拂过绣屏上的“艾”字,“我娘说,林苏两家当年端午会一起采艾草、染丝线,这绣屏就是当年的定情信物,后来战乱才流落到巴黎。”
国际苏绣协会的会长拿着放大镜,凑近绣屏仔细看:“太精妙了!端午的民俗和苏绣技艺完美融合,这不仅是件艺术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他转头对林晚秋说,“我们想把这幅绣屏作为‘世界非遗苏绣特展’的核心展品,让全世界都看看中国端午与苏绣的魅力。”
展厅里响起热烈的掌声,王领导走上展台,手里举着个苏绣香囊:“今天是端午,也是苏绣的好日子!‘蚕丝秘染法’和‘通经断纬’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还会在苏州建‘苏绣端午传承基地’,每年端午都举办苏绣香囊大赛,让老手艺和老节日,一起活在新时代!”
卫东突然跑上展台,举着自己绣的龙舟香囊:“我要当传承基地的小老师!教小朋友绣端午香囊,还要教他们用金艾草染线!”台下的观众都笑了,小宝也举着粽子绣品喊:“我也要!我要绣个大粽子,送给国外的小朋友!”
夕阳西下时,大家把吴老太太带来的绣屏挂在展厅最显眼的位置,周围摆上菖蒲和艾草,还挂了一圈观众绣的端午香囊——有绣五毒的,有绣龙舟的,还有绣“端午安康”的,艾香混着丝线的清香,漫在展厅里,像给苏绣的传承,系上了端午的五彩绳。
李队长找到林晚秋,递过来一份审讯记录:“老鬼招了,刘建国当年把一批清代苏绣珍宝藏在苏州郊区的旧仓库里,钥匙藏在红旗厂老办公室的端午香囊里——就是挂在32号机旁的那个老香囊,你小时候可能见过。”
林晚秋心里一震——她想起小时候在红旗厂,父亲的办公室里确实挂着个旧香囊,上面绣着缠枝莲,香囊绳都磨得发亮,父亲说“这是端午的念想,不能丢”。原来那里面藏着珍宝的钥匙,藏着父亲守护苏绣的心意。
吴老太太握着她的手,指腹拂过她手背的创可贴:“晚秋,你外婆当年说,端午的艾香能指引回家的路。现在绣屏回家了,技艺传承了,接下来,该让那些流落的珍宝也回家了。”
林晚秋看着展台上的“林苏合璧”绣屏,看着身边笑盈盈的沈知远、赵阿婆、苏玉珍,还有蹦蹦跳跳的卫东和小宝,突然觉得,这个端午格外暖——艾草香里藏着传承的心意,苏绣线里绕着端午的祝福,而她手里的玉佩,仿佛也沾了艾香,温润得像母亲当年的怀抱。
只是,当她翻看老鬼的审讯记录,看到“刘建国曾将部分珍宝交给伦敦的境外商人,藏在私人博物馆的端午展柜里”时,心里又埋下了一颗新的种子。她摸了摸口袋里的艾草香囊,突然想起母亲绣谱里的话:“端午要守着家,也要想着远方的归人。”或许下一个端午,她要带着苏绣的艾香,去伦敦走一趟——让流落海外的珍宝,也沾沾故乡的端午气息,早日回家。
绣色流年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绣色流年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MXO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