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平定代地、擒获赵嘉的捷报,由快马信使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先于凯旋大军传回了邯郸和咸阳。消息所至,皆引起巨大震动。
邯郸,王翦行辕。
王翦手持捷报,抚须长笑,对左右道:“元青真乃福将也!奔袭千里,雪夜破敌,擒王扫穴,一举而定代北!此功,当彪炳史册!” 他心中一块大石落地,元青的胜利,不仅彻底消除了赵地后患,更证明了他力主先定代地的战略正确,有力地压制了军中急于南下的声音。他立刻起草奏章,以最褒奖的言辞,向咸阳为元青及其部下请功。
然而,笑过之后,王翦的眼神深处却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元青崛起的速度太快,功劳太大,如今在军中的威望,己隐隐仅次于他这位主帅。功高震主,古之常理。虽然他王翦心胸非狭隘之辈,且元青至今对他恭敬有加,但咸阳那边的态度,以及未来朝局的平衡,却不得不虑。
“传令下去,准备迎接元左更凯旋!犒赏三军!”王翦压下心中思绪,朗声下令。无论如何,此刻的胜利是实实在在的,必须盛大庆祝。
咸阳,秦王宫。
年轻的秦王政看着案头王翦和元青分别送来的捷报,年轻的脸上看不出喜怒,但指尖轻轻敲击案面的动作,显示着他内心的不平静。
“元青……又是元青。”他低声自语。灭赵之战,此子可谓光芒万丈,从地火破城到滏口焚粮,从巷战先锋到定代主帅,几乎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有其突出贡献。如此大功,如何封赏,确实成了难题。
封赏过轻,恐寒了将士之心,尤其是那些凭借军功晋升的新兴阶层;封赏过重,如此年轻的将领,爵位太高,权力过大,是否会成为第二个武安君白起?秦国内部,宗室、外戚、军功、文法各派系盘根错节,平衡至关重要。
侍立一旁的丞相王绾察言观色,缓声道:“大王,元青之功,确乎卓著。然其升迁之速,国朝罕见。臣以为,赏功罚过,乃秦法根本,自当厚赏。然其职爵安排,或可斟酌,宜使其专精于军事工程、开疆拓土,于朝政枢要……还需历练。”
王绾的话说得委婉,但意思明确:功要赏,但核心权力不能轻易给予。这背后,或许也代表了部分老牌权贵对元青这类“幸进”之臣的警惕。
廷尉李斯则持不同意见:“大王,元青之才,世所罕见,尤擅营造、军械、奇谋,于统一大业有大利。当此用人之际,岂可因噎废食?臣以为,当依律重赏,委以重任,使其人尽其才。至于制衡,自有国法朝纲,大王圣心独运即可。”
秦王政沉默片刻,未置可否,只是淡淡道:“待其班师回朝,再议不迟。” 他将捷报放下,目光投向了悬挂的巨幅六国地图,落在了广袤的楚地之上。灭赵之后,下一个目标,己然明确。而元青这样的人才,在未来的灭楚之战中,又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呢?这或许才是他考量的重点。
元青凯旋大军,行进在返回邯郸的路上。
队伍押解着俘虏,满载着战利品,旌旗招展,士气高昂。士兵们脸上洋溢着胜利的骄傲,对主将元青的崇拜近乎狂热。
然而,骑在骏马之上的元青,却并无太多喜色。他收到了来自咸阳的田穰通过秘密渠道送来的密信。信中详细描述了捷报传入咸阳后,朝堂之上关于如何封赏他的争论,以及王绾、隗状等人隐约流露出的压制态度。
“果然如此……”元青心中冷笑。他早己料到会有这般局面。飞鸟尽,良弓藏,更何况他这把弓,射落的“飞鸟”实在太过显眼。
“将军,此次回朝,大王必有重赏!说不定能封侯呢!”章邯在一旁兴奋地说。
元青看了他一眼,淡淡道:“封侯非我所求。但求问心无愧,为国效力罢了。” 他话锋一转,“章邯,你觉得,灭赵之后,我大秦下一步,该当如何?”
章邯一愣,想了想道:“自然是南下灭楚!楚国地大物博,乃心腹之患!”
“灭楚……谈何容易。”元青目光深邃,“楚地万里,水网纵横,民风彪悍,非强弓劲弩可速下。需有良将,需有妙法,更需……朝堂鼎力支持,君臣一心方可。”
章邯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元青不再多言。他知道,返回咸阳后,他将面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封赏只是表象,真正的较量,在于未来灭楚之战的统帅人选,在于他能否在秦国的权力核心中占据一席之地,获得足够的话语权。
他需要盟友,需要更稳固的根基。杨端和家族是一方面,但还不够。或许,该是时候与那位在军中声望颇高、同样属于少壮派的蒙恬,加深联系了。还有那位以法家术治闻名的廷尉李斯,他似乎对自己颇为欣赏。
凯旋的队伍,在冰雪初融的官道上迤逦前行。阳光照在铠甲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却照不进元青心中那片深沉的谋划。胜利的欢呼犹在耳畔,但暗流的涌动己愈发清晰。邯郸的庆功宴,咸阳的朝堂议,都将是他新的战场。这一次,他手中的武器,不再是刀剑弩砲,而是智慧、人脉和对大势的洞察。
(http://www.220book.com/book/MZM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