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的猜忌如同一片阴云,笼罩在刚刚沐浴过胜利荣光的南郡上空。但元青并未让这片阴云演变成风暴,他选择了最艰难也最明智的道路——以退为进。
他首先做的,是主动示弱,上交部分兵权。他亲笔撰写了一道言辞恳切的奏疏,派人快马送往咸阳。奏疏中,他首先详细汇报了平定楚地、稳定秩序的进展,随后笔锋一转:
“...臣本微贱,蒙大王不弃,拔于行伍,委以重任,累受国恩,虽肝脑涂地,难报万一。今赖大王威灵,将士用命,侥幸平楚,然此非臣一人之功,实乃大王运筹帷幄、举国之力之果也。”
“楚地初附,人心未稳,然军事己定,当以文治为主。臣一介武夫,于民政实非所长。且南郡大军久战疲惫,亟需休整轮换。臣恳请大王,允臣裁撤部分军士归农,以苏民困;并乞派干练文臣,接管郡县政务;另,可调部分精锐之师归国尉府首辖,或北上戍边,或以备齐。如此,则臣可专心剿抚残寇,巩固地方,亦使朝廷无东顾之忧...”
这道奏疏,姿态放得极低,将平楚之功归于秦王和举国之力,主动要求削减自己的兵权,并请求朝廷派遣文官接管地方行政,俨然一副功成身退、不恋权位的忠臣模样。
奏疏送到咸阳,秦王政览后,沉吟良久。元青此举,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内心的疑虑。与王绾、李斯等人商议后,秦王顺势批准了元青的请求,下令南郡兵马裁撤三成归农,另调两万精锐由新任国尉府官员率领,北上驻扎,防备燕赵残余势力。同时,也确实开始遴选官吏,准备派往楚地。
其次,元青大力整顿楚地,显露出卓越的治理才能。 他并非一味推行秦法,而是结合楚地实际情况,采取了刚柔并济的策略。对于顽抗的楚国残余势力和盗匪,坚决派兵清剿;对于普通百姓,则轻徭薄赋,鼓励农耕,并利用楚国原有的水利设施,兴修陂塘,恢复生产。他甚至还出面保护了一些楚国宗室中无关紧要的成员和有名望的学者,以示宽容,收拢人心。这些措施迅速稳定了楚地的局势,经济开始复苏,流民逐渐返乡。元青将治理的成效,不断写成详细的报告呈送咸阳,数据翔实,成效显著,让咸阳方面挑不出任何毛病,反而不得不承认其治理有方。
第三,他将目光投向下一个目标——齐国。 在给秦王和李斯的私人信件中,元青不再谈论楚地之功,而是详尽地分析齐国的现状:齐王建昏庸,丞相后胜受贿专权,国政腐败,军备松弛,但齐国富庶,且有泰山、黄河之险。他提出了数条灭齐的方略雏形,包括政治分化、经济渗透、以及可能的进军路线,显示出他时刻心系统一大业,并无踞地自雄之意。
这一系列组合拳下来,效果显著。咸阳朝堂上关于元青“拥兵自重”的流言渐渐平息。秦王政对元青的戒心虽未完全消除,但至少不再像之前那样紧迫。李斯等人也趁机为元青说话,强调其忠诚与能力。
这一日,元青正在南郡守府审阅各地上报的垦田数目,田穰面带喜色地进来禀报:“将军,咸阳来信,大王对将军治理楚地之功甚为嘉许,己正式下诏,确认将军南郡守之职,并特许将军可‘开府仪同三司’,辟署属官,总揽荆楚军政!”
开府仪同三司!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意味着秦王正式承认了元青在楚地的最高权力地位,并给予了他组建自己幕府班底的权力,虽然兵权有所削减,但政治地位反而更加稳固了。
元青闻言,脸上并未露出太多喜色,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知道了。告诉来人,臣元青谢大王恩典,必当竭尽全力,抚定荆楚,以报王恩。”
田穰退下后,元青走到窗前,望着庭院中开始抽芽的柳树。以退为进的策略,初步奏效了。他通过主动放权、展示治理能力和持续关注统一大业,成功地化解了第一波危机,赢得了喘息之机,并且获得了更名正言顺的经营楚地的权力。
然而,他深知,这仅仅是开始。开府仪同三司,看似荣耀,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圈定”?秦王将他固定在楚地,允许他建立班底,或许也是希望他将精力消耗在地方治理上,而非继续攫取军功。灭齐之战的主帅人选,必然还会有一番龙争虎斗。
“也好,”元青心中暗道,“既然让我经营楚地,我便将这里打造成铁桶一般,成为我真正的根基之地。灭齐……不急。我需要时间,需要将楚地的人力物力,彻底消化吸收,变成我元青的力量。”
他的目光变得深邃而坚定。危机暂时度过,但未来的路依旧充满挑战。他不仅要做一个能征善战的将军,一个治理有方的能臣,更要成为一个拥有深厚根基、足以在未来权力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的诸侯。楚地,就是他的试验田,也是他通往更高目标的跳板。以退为进,退一步,是为了将来能进两步、三步!真正的博弈,现在才真正开始。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穿越大秦:从匠奴到诸侯(http://www.220book.com/book/MZM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