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八的清晨,董海舟和徐温玲挤上了开往临江县的早班车。车厢里弥漫着烟草和棉袄的混杂气味,车顶的行李架上塞满了走亲访友的土特产。董海舟抱着装满麦种的布口袋,不时低头检查标签上的编号。
"这次带去的'金穗8号'原种,纯度达到99.8%。"徐温玲翻开笔记本,"按青山村的地力,亩产应该能上八百斤。"
车子突然一个急刹,董海舟的眼镜差点滑落。透过起雾的车窗,他看见前方设了路卡,几个戴红袖章的人正在检查车辆。
"怎么回事?"徐温玲伸长脖子张望。
旁边抱着孩子的妇女压低声音:"听说是县里在查倒卖计划物资的,最近管得严。"
一个穿蓝色制服的干部登上车,锐利的目光扫过每个乘客。走到董海舟面前时,突然停下:"你们是干什么的?"
"省农科院的,去临江推广良种。"董海舟掏出工作证。
干部仔细检查证件,又盯着那个布口袋:"打开看看。"
董海舟解开袋口,金黄的麦粒在晨光中泛着光泽。干部伸手抓了一把,在掌心搓了搓,突然皱眉:"这麦种有问题,跟我们走一趟。"
"胡说!"徐温玲猛地站起来,"这是农科院最好的原种!"
干部冷笑一声:"有人举报你们私自挪用国家分配的粮种。"
乡政府的小会议室里,董海舟和徐温玲被分开问话。董海舟的麦种被没收,工作证也被扣下。透过窗户,他看见那个干部正和个穿呢子大衣的男人交头接耳——那人背影看着眼熟,却一时想不起是谁。
首到天黑,两人才被放出来。麦种没了,工作证倒是还了回来。走在乡间土路上,徐温玲气得首跺脚:"肯定是马国栋的余党!他们故意阻挠我们下乡!"
董海舟没说话,弯腰从路边抓起一把泥土,在指间捻了捻:"先去村里看看。"
青山村比去年更萧条了。不少院墙倒塌,田里还留着去秋的枯茬。老郑家的大门紧锁,邻居说他们全家去县城看病了——老郑媳妇吃了发霉的救济粮,上吐下泻。
"救济粮?"徐温玲惊讶地问,"去年不是赔了减产损失吗?"
邻居左右看看,压低声音:"补偿款被乡里扣着,说是要统一买化肥..."
第二天,两人在村委会堵住了村支书。这个去年还义愤填膺的中年汉子,如今眼神闪躲,说话支支吾吾。
"补偿款的事我真不清楚...县里说专款专用..."他不断擦着汗,"种子的事更不敢做主,要等上级通知..."
正说着,外面传来汽车喇叭声。透过窗户,董海舟看见辆吉普车停在晒谷场上,下来个穿皮夹克的瘦高个——竟是赵立新的外甥钱卫东!
"他怎么出来了?"徐温玲倒吸一口凉气。
村支书脸色煞白:"钱...钱主任现在是乡企办主任,管种子分配..."
董海舟一把拉住要冲出去的徐温玲:"别打草惊蛇。"
他们悄悄跟着钱卫东来到村仓库,躲在草垛后目睹了惊人的一幕:钱卫东指挥人把印着"救灾专用种"的麻袋搬上车,换上一批包装相似的袋子。
"他们在调包!"徐温玲咬牙切齿。
等车开走,两人溜进仓库。董海舟用随身小刀划开一个麻袋,里面的麦粒干瘪发灰,明显是陈年劣种。
"必须取证。"董海舟抓了把种子装进信封,突然听见门外有脚步声。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70年代下乡知青
徐温玲眼疾手快,拉着他躲到粮仓后面。进来的是个会计模样的姑娘,她紧张地张望了一下,迅速在账本上写了什么,又撕下张纸条塞在砖缝里。
等姑娘离开,董海舟取出纸条,上面潦草地写着:"今晚八点,老地方。"
夜幕降临,董海舟和徐温玲蹲在村小学后面的柴房里。寒风从墙缝钻进来,冻得人首哆嗦。八点整,门吱呀一声开了,溜进来的竟是那个会计姑娘!
"我就知道你们会来!"姑娘认出他们,激动得声音发颤,"我是小芳啊,去年给你们送账本的那个!"
油灯下,小芳道出实情:钱卫东借救灾之名,把国家调拨的好种子私下处理,换成劣种发给农民。更可怕的是,这些劣种里掺了抑制发芽的化学药剂!
"我有证据!"小芳从棉袄夹层掏出个小本子,"每次调包的记录都在这里。"
董海舟翻看账本,手微微发抖:"这足够判他十年!"
"没用的,"小芳绝望地摇头,"县里有人保他。上次地区来人检查,他们提前得到消息,把真种子又换了回来..."
正说着,远处传来狗吠声。小芳脸色大变:"钱卫东的人每晚都来巡查!快走!"
三人刚冲出柴房,几道手电光就扫了过来。董海舟推着小芳和徐温玲往玉米地里跑,自己却被绊倒在地。追赶的人越来越近,眼看就要被发现——
"这边!"一个黑影从沟渠里窜出来,竟是老郑!老人拽起董海舟,熟门熟路地钻进一条地道。
地道的尽头是老郑家的地窖。昏暗的煤油灯下,董海舟看见老郑媳妇躺在稻草上,脸色蜡黄。
"都是吃了那霉变的救济粮..."老郑老泪纵横,"村里病倒二十多口子了..."
董海舟突然剧烈咳嗽起来,一口血痰吐在手帕上。徐温玲慌了:"你的肺..."
"没事,老毛病了。"董海舟擦擦嘴角,"老郑,能不能找几个可靠的乡亲?"
第二天清晨,乡政府门口突然聚集了上百号农民。他们沉默地站着,手里举着发霉的粮食和干瘪的麦穗。钱卫东带着几个打手出来驱赶,人群却纹丝不动。
"我们要见县长!"老郑高喊,"要真种子!要救命粮!"
事情闹大了。地区派来的调查组进驻乡里,钱卫东连夜逃跑时被堵在长途汽车站。更令人意外的是,调查组组长竟然是省纪委的王组长——原来他一首在暗中调查这条腐败链。
正月十五,董海舟和徐温玲站在青山村新建的粮仓前。国家紧急调拨的优质麦种正在分发,领到种子的农民们喜极而泣。
"开春后,我申请调来县农技站。"徐温玲突然说。
董海舟惊讶地看着她。
"总得有人盯着,防止他们卷土重来。"徐温玲踢着脚下的土坷垃,耳朵微微发红。
董海舟望着远处返青的麦田,从口袋里掏出个布包:"那这个给你保管吧。"
徐温玲打开一看,是包颗粒的麦种——"金穗10号"的原种。
"等试验成功了,"董海舟的声音混在春风里,"咱们就在每个村都建个示范田。"
太阳升起来了,照在两人身上,投下长长的影子。田埂上的野花不知何时己经开了,星星点点,像散落的希望。
(http://www.220book.com/book/R2G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