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掠过麦田,新生的麦苗泛起层层绿浪。董海舟蹲在田埂上,粗糙的手指轻轻拨开叶片,检查着分蘖情况。远处传来拖拉机的轰鸣声,徐温玲戴着草帽,正指导几个年轻农民操作新到的播种机。
"董老师!"村口传来喊声。小会计小芳气喘吁吁地跑来,"县里来人了,说要检查春耕生产!"
董海舟拍了拍手上的泥土,眯起眼睛望向村口。一辆吉普车卷着尘土驶来,车身上"农业局"三个红字格外醒目。
车门打开,下来三个穿蓝色干部服的人。领头的竟是钱卫东——虽然被降为普通科员,却依然趾高气扬。
"董技术员,"钱卫东皮笑肉不笑地说,"县里安排我来检查'金穗8号'的播种情况。"
董海舟注意到他身后跟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正拿着笔记本不停记录。
"这位是省报的记者小刘,"钱卫东介绍道,"要来报道我县农业改革的成果。"
记者热情地上前握手:"董老师,久仰大名!听说您培育的'金穗10号'即将推广?"
钱卫东的脸色瞬间阴沉。董海舟刚要开口,徐温玲己经走了过来:"'金穗10号'还在区域试验阶段,目前主要推广的是经过提纯复壮的'金穗8号'。"
检查团在田间走马观花地转了一圈。临走时,钱卫东突然指着远处一片麦田问:"那块地怎么种的不是'金穗8号'?"
董海舟顺着望去,心里一沉——那是他们偷偷试种的"金穗10号"示范田!
"那是..."徐温玲刚要解释,老郑突然从人群中挤出来:"那是俺们村的对比试验田!种的是老品种,好让大伙儿看看新品种的好处!"
钱卫东将信将疑,但碍于记者在场,没再多问。
等检查团离开,董海舟才发现自己的后背己经湿透。老郑凑过来低声道:"董老师,得想个法子。钱卫东那小子憋着坏呢!"
当晚,董海舟和徐温玲在煤油灯下研究对策。窗外蛙声一片,偶尔传来几声犬吠。
"县里突然派钱卫东来,肯定有蹊跷。"徐温玲咬着铅笔头,"我担心他们要打'金穗10号'的主意。"
董海舟点点头,从床底下拖出个木箱,取出几包种子:"明天开始,把这些种子分给可靠的农户,分散种植。"
正说着,外面传来"咚"的一声响。董海舟吹灭油灯,悄悄掀开窗帘一角——月光下,一个黑影正趴在他们试验田里不知干什么。
"有人使坏!"董海舟抄起门后的铁锹就冲了出去。
那人听见动静,拔腿就跑。董海舟追到田边,只闻到一股刺鼻的农药味——几垄麦苗己经被浇上了不明液体,正在月光下泛着诡异的泡沫。
"是除草剂!"随后赶来的徐温玲蹲下查看,声音发抖,"这下全毁了..."
第二天一早,村里炸开了锅。试验田里一片枯黄,与周围绿油油的麦田形成刺眼对比。更糟的是,县农业局突然下发通知:因"技术不规范",暂停董海舟在青山村的试验项目。
"这是蓄意破坏!"徐温玲气得把通知摔在桌上。
董海舟却出奇地平静。他拿出个布包,里面是几株幸存的麦苗:"我昨晚偷偷移栽了几株。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70年代下乡知青 你带着这些立刻回省城找陈老。"
"那你呢?"
"我留下。"董海舟望向窗外枯黄的田地,"他们越是这样,我越不能走。"
徐温玲走后第三天,村里来了个卖菜籽油的小贩。那人转悠到董海舟住处附近,神秘地塞给他一张纸条:"徐同志让我捎的。"
纸条上只有寥寥数字:"省里己派工作组,坚持住。"
就在同一天,钱卫东带着几个人闯进村委会,宣布要"清查私自挪用良种行为"。他们翻箱倒柜,最后在会计室"发现"了一本账册,上面记录着董海舟"私自分配"种子的情况。
"董海舟!"钱卫东带着人闯进麦田,当着众多村民的面大声宣布,"你涉嫌侵占国家良种,现在要带你回去调查!"
几个壮汉上前就要抓人。老郑带着一群村民拦在前面:"凭什么抓人?董老师是好人!"
"好人?"钱卫东冷笑,举起那本账册,"白纸黑字写着呢!他私自把'金穗10号'分给关系户!"
现场一片哗然。董海舟看着那本伪造的账册,突然笑了:"钱卫东,你说我私自分配'金穗10号'?"
"没错!证据确凿!"
"那好,"董海舟提高声音,"请把账本给大家看看,我分出去的是几号种子?"
钱卫东一愣,下意识翻开账本:"当然是'金穗10号'..."
"你撒谎!"董海舟大喝一声,"'金穗10号'根本还没编号!省里的批文都没下来,我怎么可能用正式编号分发?"
人群顿时骚动起来。钱卫东脸色煞白,慌忙合上账本:"你...你狡辩!"
就在僵持不下时,村口突然传来汽车喇叭声。两辆吉普车疾驰而来,跳下来的竟是省纪委的王组长和徐温玲!
"钱卫东!"王组长厉声喝道,"你涉嫌伪造公文、破坏农业生产,现在依法对你进行审查!"
原来徐温玲带回的麦苗检测结果显示,喷洒的除草剂竟然是农业局的管制药品。陈老立即向省委汇报,促成了这次突击检查。
在随后搜查钱卫东住处时,工作组不仅找到了伪造账本的工具,还发现了他与马国栋的秘密通信——己经调任外地的马国栋,仍在暗中指使钱卫东破坏董海舟的育种工作。
五月,麦子抽穗的季节。青山村的田野一片金黄,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腰。更令人欣喜的是,"金穗10号"终于通过审定,获得正式推广许可。
在麦收现场会上,董海舟站在简易的主席台上,望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有各级干部,有科研人员,更多的是满脸皱纹的农民。
"......这个品种的抗病性比'金穗8号'提高40%,"他的声音有些哽咽,"但我最骄傲的不是数据,而是它经得起风吹雨打,就像咱们农民一样......"
台下,徐温玲正手把手教几个农村姑娘记录测产数据。阳光透过她草帽的缝隙,在笔记本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老郑捧着一把金黄的麦粒走到董海舟面前:"董老师,尝尝新麦吧。"
董海舟拈起几粒放进嘴里,新麦的甜香在唇齿间弥漫。远处,收割机轰鸣,麦浪翻滚,又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http://www.220book.com/book/R2G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