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斜斜地照在农科院实验室的木桌上。董海舟伏案疾书,钢笔尖在稿纸上沙沙作响,正在撰写《农民留种技术手册》。突然,办公室的门被猛地推开,徐温玲气喘吁吁地闯了进来。
"老董!"她手里挥舞着一份文件,"省里刚下的通知,要求所有良种必须由指定公司统一包衣处理!"
董海舟摘下老花镜,接过文件仔细阅读。通知上明确规定,为"保证种子质量",所有推广品种必须经过特定公司的药剂包疫,否则不予发放种子经营许可证。
"这家'金穗种业'是什么来头?"董海舟指着文件末尾的落款。
徐温玲冷笑一声:"刚查过了,法人代表是钱卫东的姐夫!"
两人对视一眼,同时明白了其中猫腻——这是变相垄断种子市场的手段。一旦农民无法自留种,就必须年年购买高价种子。
"得赶紧把培训办起来。"董海舟"啪"地合上文件,"趁政策还没完全落地,让农民掌握留种技术。"
第二天一早,董海舟和徐温玲就带着油印的《留种手册》下乡了。第一站是青山村,老郑早就在村口等着,身后站着二十多个精壮小伙。
"都找好了,"老郑接过沉甸甸的手册,"都是各村的生产能手,学得快!"
培训就在打谷场上进行。董海舟搬来几张课桌,徐温玲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种子筛选的步骤。正当他讲解到如何识别健康麦穗时,村口传来刺耳的汽车喇叭声。
两辆挂着"农业执法"牌子的吉普车呼啸而至。车上跳下几个穿制服的男子,领头的正是钱卫东——他不知何时又混进了种子管理站。
"董海舟!"钱卫东趾高气扬地晃着一纸公文,"你们未经批准擅自开展种子技术培训,涉嫌违规传播未审定技术!"
老郑带着村民围了上来:"我们自愿学的,关你啥事?"
钱卫东冷笑:"根据新规,种植技术培训必须由指定机构开展。"他转向董海舟,"把你的手册交出来!"
徐温玲一把将剩余的手册塞给身边的大婶:"凭什么?这是我们自己编的资料!"
"就凭这个!"钱卫东突然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份红头文件,"省农业厅最新规定,'金穗10号'属于重要推广品种,其配套技术属于国家机密!"
董海舟接过文件一看,气得双手发抖——这分明是偷换概念,把常规育种技术说成需要保密的专有技术!
"你放屁!"人群中一个青年忍不住骂道,"我爷爷那辈就会留种!"
钱卫东使了个眼色,几个执法人员立即开始没收桌上的资料。场面一时混乱起来,几个小伙子抄起扁担就要上前,被老郑死死拦住。
"都别动!"董海舟大喝一声,"让他们拿!"他转向钱卫东,声音低沉:"你会为今天的行为后悔的。"
钱卫东不以为然地撇撇嘴,临走时还故意踩烂了几本掉在地上的手册。
看着远去的吉普车,徐温玲急得首跺脚:"就这么让他们走了?我们的手册..."
"没事,"董海舟从怀里掏出一本小册子,"最重要的留种技术我没写在手册上,准备当面教的。"
当晚,董海舟和徐温玲借住在老郑家。煤油灯下,三人正在商量对策,突然听见院墙外有动静。老郑抄起顶门杠出去查看,不一会儿带进来个满脸是血的年轻人。
"小芳的男人!"老郑惊呼,"咋弄成这样?"
年轻人喘着粗气说:"钱卫东带人查封了县里的印刷厂,把印好的手册全烧了!我去阻拦,被他们打了..."
董海舟一拳砸在炕桌上:"欺人太甚!"
"还有更糟的,"年轻人从怀里掏出张皱巴巴的纸,"他们明天要去各村收缴自留种!"
徐温玲猛地站起来:"他们敢!那是农民的口粮种!"
"说是'防止劣种流通'..."年轻人啐出一口血沫。
第二天天没亮,董海舟就借了辆自行车赶往县城。他要找县委书记反映情况,却被秘书挡在门外:"书记去地区开会了,一周后才回来。"
更糟的是,当他回到青山村时,发现村口停着好几辆卡车,一群人正在挨家挨户搜查。钱卫东站在晒谷场上,指挥人把一袋袋麦种搬上车。
"住手!"董海舟冲上前去,"你们这是抢劫!"
钱卫东不慌不忙地掏出一张纸:"看清楚,这是县里签发的《种子市场整顿令》。所有未经包衣处理的种子,一律收缴!"
老郑媳妇坐在地上嚎啕大哭:"那是俺家明年的口粮种啊!"
董海舟刚要理论,突然听见徐温玲在远处喊他。转头看去,徐温玲正带着个穿军装的人匆匆赶来。
"董老师!"那军人快步上前敬了个礼,"我是军区后勤部的小王,我们首长请您马上去一趟!"
原来,军区农场也种了"金穗10号",听说地方上在收缴种子,立即派人来请董海舟指导留种技术——军队的种子,地方上可不敢动!
就这样,董海舟和徐温玲暂时住进了军区农场。白天他们指导战士选种留种,晚上整理材料准备向上级反映情况。
一周后,事情突然出现转机。省报头版刊登了题为《谁在卡农民的脖子?》的调查报告,详细揭露了"种子垄断"背后的利益链。文章署名"本报记者徐温玲"——原来她悄悄把材料送给了自己在报社的同学!
报道引起轩然大波。省委连夜召开会议,第二天就派出工作组进驻各县。钱卫东闻风而逃,在长途汽车站被逮个正着。
秋去冬来,又是一个播种的季节。在青山村新落成的农技站前,董海舟和徐温玲正在给农民发放种子。这次不再是油印的手册,而是正式出版的《农民留种技术指南》,封面上盖着省农业厅的大红印章。
"董老师,"老郑捧着一把金黄的麦种走过来,"今年咱们村家家都留了种,再不用看那些人的脸色了!"
董海舟笑着点点头,转头对徐温玲说:"我想好了,明年咱们搞个'种子银行',让农民互相交换良种。"
远处,一群孩子正在新播的麦田边追逐嬉戏。风吹麦浪,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土地与种子永恒的故事。
作者“金扬”推荐阅读《70年代下乡知青》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R2G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