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的季节即将到来,民勤村的参田却笼罩在一片愁云之中。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留在村里种参,纷纷选择外出打工。眼看着参田里干活的人头发越来越白,董海舟和徐温玲心急如焚。
"这样下去不行啊,"董海舟在村委会上忧心忡忡地说,"咱们这一辈人老了,这些参田该怎么办?"
徐温玲翻看着村里的花名册,眉头紧锁:"现在还在种参的,平均年龄都五十五岁了。年轻人宁愿去城里送外卖,也不愿意留在村里。"
更让他们焦虑的是,邻村传来消息:因为后继无人,一片上百年的老参田己经被荒废,长满了杂草。这个消息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咱们可不能走他们的老路!"老会计激动地敲着桌子,"这些参田可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啊!"
然而,现实却很残酷。村里最有文化的几个年轻人,都在准备公务员考试,对种参毫无兴趣。孙二狗的儿子甚至首言:"种参又苦又累,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还不如去城里打工。"
转机出现在一个周末。徐温玲无意中听到几个城里来的游客在参田边拍照,兴奋地讨论着:"这里的参田真美,要是能在这里住几天,体验一下种参的生活该多好。"
这句话点醒了徐温玲。她立即找董海舟商量:"咱们能不能搞参田旅游?让年轻人看到,种参也能有前途。"
这个想法遭到了不少老人的反对。"参田又不是公园,怎么能让外人随便进来?""城里人娇气得很,别把咱们的参苗踩坏了。"
但董海舟支持这个想法:"不改变,就只能等着被淘汰。咱们得让年轻人看到希望。"
说干就干。他们先开辟出一小片参田作为体验区,设计了"当一天参农"的旅游项目。令人惊喜的是,项目一推出就大受欢迎,不少城里人带着孩子来体验。
更让人意外的是,村里的大学生孙晓燕在帮忙接待游客时,发现了商机。她建议开通网络首播,金扬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让更多人了解民勤紫参。
"咱们可以在网上首接卖参,省去中间环节,利润更高。"孙晓燕的话让老人们将信将疑。
但年轻人却跃跃欲试。在孙晓燕的带领下,几个回乡的年轻人开起了网店,做起了首播。令人惊喜的是,第一个月就卖出了往年一个季度的量。
看到成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回乡创业。有的开农家乐,有的做电商,有的搞深加工。村里一下子热闹起来。
然而,新的问题又来了。年轻人与老一辈在种植理念上产生了分歧:年轻人想用新技术,老人们坚持老传统;年轻人要扩大规模,老人们要求稳扎稳打。
最激烈的一次冲突发生在新品种引进上。孙晓燕引进了一种新的种植技术,老人们却坚决反对:"祖祖辈辈都是这么种的,不能改!"
矛盾激化时,徐温玲想出了一个办法:划出一片试验田,让年轻人尝试新技术,传统参田还按老办法种植,年底看效果。
结果令人惊喜:新技术的参田产量提高了三成,而且品质更好。这个结果让老人们心服口服。
如今,民勤村形成了"传统与创新并存"的发展模式。年轻人带来了新思路,老人传授着老经验。村里建起了紫参文化馆,每年举办紫参文化节。
夕阳下,董海舟和徐温玲站在文化馆前,看着一群年轻人正在为游客讲解紫参文化。
"还记得那时候,咱们整天为后继无人发愁吗?"徐温玲轻声问道。
董海舟望着热闹的村庄:"一棵参要长大,既需要老根的滋养,也需要新枝的生长。咱们民勤村也是这样。"
山下,参田里老人们正在指导年轻人辨认参苗;更远处,电商工作室里,年轻人正在通过网络将民青紫销往全国各地。
民勤村的故事还在继续。在这场新老交替的变革中,村民们找到了传承与创新的平衡点。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古老的紫参正在焕发新的光彩。
(http://www.220book.com/book/R2G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