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51章 根深叶茂

小说: 70年代下乡知青   作者:金扬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70年代下乡知青 http://www.220book.com/book/R2GU/ 章节无错乱精修!
 

又是一个金秋,民勤村迎来了建村以来最隆重的日子——紫参文化博物馆开馆典礼暨建村五十周年庆典。晨曦微露,八十高龄的董海舟和徐温玲相携站在博物馆前,望着眼前这片他们用毕生心血浇灌的土地。

博物馆门前人声鼎沸,来自西面八方的宾客络绎不绝。省里特意派来了代表团,曾经帮助过民勤村的老专家、老领导也都赶来了。孙二狗的儿子孙晓燕如今己是村支书,正忙着接待各方来宾。

"这就是当年救活全村参田的苔藓标本,"年轻的讲解员指着一个展柜,向来宾们娓娓道来,"三十年前,正是董爷爷和徐奶奶发现了它的特殊功效,才让民勤紫参起死回生。"

展馆里,一个个展区生动再现了民勤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从最初手工种植的黑白照片,到商标风波时的新闻报道剪报;从天灾时期的受灾照片,到如今现代化加工车间的实景模型。最让人动容的是一个复原场景——董海舟和徐温玲当年居住的简陋茅屋,屋里还摆着那盏用了多年的煤油灯。

"这是'奋斗者长廊',"讲解员引领着参观者,"墙上记录着每一位为民勤村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从最初的老一辈,到如今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总共收录了三百六十八个名字。"

董海舟和徐温玲的照片挂在长廊入口处,照片下面的铭牌上写着:"民勤村的奠基人,乡村振兴的践行者"。

下午的交接仪式在新建的村民文化广场举行。全村老少都来了,连在外工作的年轻人也都赶了回来。董海舟将一面绣着"民勤紫参"字样的旗帜郑重交到孙晓燕手中。

"这把锄头跟了我五十年,"董海舟将一把磨得发亮的锄头交给孙晓燕,"现在传给你。记住,不管技术怎么变,踏实苦干的精神不能丢。"

徐温玲则捧出一个精致的木匣,里面整齐地放着五十本工作笔记:"这是半个世纪以来我们记录的经验教训,现在交给你们。希望你们继续写好民勤村的新故事。"

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老会计如今己经九十高龄,在儿子的搀扶下走上台,激动地说:"我这一辈子,最骄傲的就是见证了民勤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啊!"

当晚,村里举办了盛大的庆祝晚会。舞台上,老中青三代人同台表演。老人们唱起了当年的劳动号子,中年人表演了表现创业历程的话剧,年轻人则用现代舞蹈展现了乡村振兴的蓬勃朝气。

晚会最高潮时,全场灯光突然暗下。大屏幕上开始播放一段纪录片,画面中出现了三十年前的民勤村:泥泞的小路、破旧的房屋、荒芜的山坡。接着画面一转,展现了如今的民勤村:宽阔的马路、整齐的民居、现代化的厂房、郁郁葱葱的参田。

纪录片最后,出现了各个时期的村民照片,从黑白到彩色,记录着一代代人的笑脸。当片尾打出"根深叶茂,生生不息"八个大字时,很多老人都擦拭起了眼角。

庆典结束后,董海舟和徐温玲携手来到他们最早开垦的那片参田。参苗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远处是新修的公路、整齐的厂房和漂亮的民居。更远处,新建的紫参深加工基地灯火通明,夜班工人正在忙碌。

"还记得那年冬天,咱们窝在漏风的茅屋里规划参田吗?"徐温玲轻声问道,银发在月光中闪着柔和的光泽。

董海舟抓起一把泥土,让土壤从指间缓缓流下:"真快啊,一转眼五十年过去了。看着这片土地从荒芜到繁荣,这辈子值了。"

这时,孙晓燕带着一群年轻人来到参田:"董爷爷,徐奶奶,我们有个新想法。想利用咱们村的紫参资源,开发一系列养生旅游项目,让更多人了解紫参文化。"

听着年轻人充满激情的规划,董海舟和徐温玲相视而笑。他们知道,民勤村的未来交给这些年轻人,放心。

月光下,新老村民围坐在参田边,畅谈着未来的发展蓝图。老人们讲述着过去的经验,年轻人提出创新的想法,彼此倾听,相互启发。

民勤村的故事在这里暂时告一段落,但新的篇章才刚刚开始。这片土地上的紫参依然年年生长,一代代民勤人继续用勤劳和智慧,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根深叶茂,生生不息——这就是最好的结局。

晨曦再次洒向民勤村,新的一天开始了。参田里,露珠在紫参叶上闪烁;加工厂里,机器开始运转;文化广场上,孩子们嬉戏玩耍。民勤村在传承中创新,在发展中守望,永远充满着生机与希望。

70年代下乡知青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70年代下乡知青最新章节随便看!

    (http://www.220book.com/book/R2G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70年代下乡知青 http://www.220book.com/book/R2GU/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