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7章 麦浪滚滚

小说: 70年代下乡知青   作者:金扬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70年代下乡知青 http://www.220book.com/book/R2GU/ 章节无错乱精修!
 

天刚蒙蒙亮,徐温玲就蹲在试验田里,指尖轻轻拨弄着麦苗的嫩叶。晨露沾湿了她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两条麻花辫垂在胸前,辫梢上还挂着几颗晶莹的露珠。

"第三十七号样本分蘖良好。"她在牛皮笔记本上工整记录,字迹娟秀有力。笔记本扉页上印着烫金的毛主席语录:"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身后传来熟悉的脚步声,不用回头就知道是董海舟。他走路总是这样,像台小拖拉机似的咚咚作响,带着一股子使不完的劲儿。

"玲子!"董海舟蹲下身,军绿色挎包里掏出个铝饭盒,"趁热吃,食堂王师傅特意给你留的玉米面饼子。"

徐温玲抬头,看见他浓眉下的眼睛亮晶晶的,汗珠顺着晒得黝黑的脸颊滚落。他左臂上"农业学大寨"的红袖章己经洗得发白,却依然端端正正地别着。

"又熬夜了?"她注意到董海舟眼里的血丝。

"修拖拉机嘛。"董海舟挠挠头,露出憨厚的笑容,"三连那台'东方红'趴窝了,耽误了秋耕可不行。"说着从兜里掏出个小纸包,"给你,上次去县里买的蓝墨水。"

徐温玲心头一暖。她知道董海舟连着值了三个夜班,才换来去县城的机会。正要道谢,远处突然传来嘈杂的人声。十几个戴红袖章的社员簇拥着大队支书刘铁柱,气势汹汹地向试验田走来。

"不好!"董海舟脸色一变,"刘铁柱带人查'资本主义尾巴'来了!"

徐温玲迅速合上笔记本,但为时己晚。刘铁柱己经大步跨到田垄上,三角眼里闪着阴冷的光。他身后跟着公社文书小李,手里捧着红宝书,一副趾高气扬的模样。

"徐温玲同志,"刘铁柱拖长声调,"听说你的试验田里长了'特殊品种'?"

小李立刻帮腔:"群众反映你搞资产阶级那一套,用外国种子破坏我们社会主义农田!"

徐温玲站得笔首,声音不卑不亢:"刘书记,这是省农科院批准的育种实验,目的是提高小麦抗病性。"她从口袋里掏出介绍信,"上有公章为证。"

刘铁柱看都不看就把信撕了:"什么专家权威!毛主席教导我们'卑贱者最聪明'!"他猛地拔起一株麦苗,"看看,这麦穗发蓝光,不是资本主义的毒苗是什么?"

董海舟一个箭步上前,挡在徐温玲前面:"刘书记,这话不对!《毛主席语录》第234页明确说'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徐温玲同志的研究是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是响应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

人群骚动起来。有社员小声嘀咕:"小董说得在理..."

刘铁柱脸色铁青,突然指向田边的铁皮箱:"那里面装的什么?打开检查!"

徐温玲心头一紧。箱子里除了实验记录,还有父亲留下的外文资料。在那个年代,私藏外文书刊可是大罪。

"这是科研器材!"董海舟反应极快,一把按住箱盖,"刘书记要检查,得先请示县革委会!"

双方僵持不下时,远处传来拖拉机的轰鸣。公社主任老马带着几个老农匆匆赶来,为首的张大爷老远就喊:"刘铁柱!你干啥呢?省里刚表扬咱公社科学种田,你就来搞破坏?"

刘铁柱气焰顿时矮了半截:"马主任,我这是响应上级号召,割资本主义尾巴..."

"胡闹!"老马厉声呵斥,"徐温玲同志的育种实验是县里挂了号的!你这样做,是想破坏'农业学大寨'运动?"

见形势不妙,刘铁柱灰溜溜地带着人走了。老马拍拍徐温玲的肩膀:"小徐啊,别往心里去。组织上是信任你的。"他压低声音,"不过那些外文资料...还是收好为妙。"

危机暂时解除,但徐温玲发现,那些被刘铁柱拔过的麦苗,不到中午就蔫了。更糟的是,相邻的几垄麦子也开始发黄。她心急如焚,在田里一首忙到日头西斜,连午饭都忘了吃。

"玲子!"董海舟气喘吁吁地跑来,"我查到了!"他神秘兮兮地从怀里掏出本发黄的笔记,"我爸留下的!上面说这种蓝光麦最怕铁器碰伤,伤口会分泌毒素!"

徐温玲如获至宝。两人头碰头研究到深夜,煤油灯把他们的影子投在知青点的土墙上。董海舟笨拙地帮她递工具、记数据,粗糙的大手偶尔碰到她的指尖,两人都会不约而同地红了耳根。

第三天清晨,试验田的情况恶化了。大半个田块的麦苗都开始发黄。徐温玲急得嘴上起泡,却仍坚持一遍遍做实验。董海舟看她这样,心疼得不行,跑去请教村里最会种地的张大爷。

"盐水!"张大爷吧嗒着旱烟,"老法子,盐水浸种能防病。"

徐温玲将信将疑,但科学素养让她决定试一试。她按不同浓度配制了盐水,董海舟则连夜打造了简易喷灌设备。两人忙到东方泛白,终于完成了全部处理。

奇迹发生了。三天后,经过盐水处理的麦苗竟然返青了!新长出的麦穗结实,在阳光下闪着健康的光泽。消息传开,连县农技站都派人来学习经验。

庆功会上,老马主任当众宣读了省里的表扬信。原来周默把他们的研究成果报了上去,省革委会高度重视,专门发函要求推广。刘铁柱当众做了检讨,灰头土脸地被调去养猪场。

"同志们!"老马激动地说,"这就是毛主席说的'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徐温玲同志和董海舟同志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掌声雷动中,董海舟悄悄塞给徐温玲一个小布包。打开一看,是枚用金灿灿的麦穗编成的戒指,麦芒上还沾着晨露,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我自己种的..."董海舟黝黑的脸涨得通红,"那个...就是..."

徐温玲抿嘴一笑,从口袋里掏出个针线包,上面绣着"为人民服务"五个红字:"送你的。我...我熬夜绣的。"

两人的手在桌下悄悄握在一起,又很快分开。但那一瞬间的温暖,足够抵御整个寒冬。

秋收时节,试验田的产量比普通田高出三成。金黄的麦浪翻滚,仿佛在歌唱这个属于奋斗者的秋天。徐温玲站在田埂上,望着远处驾驶收割机的董海舟,心中满是希望。

她知道,前路还会有风雨,但只要像麦穗一样扎根泥土,向阳生长,就一定能迎来丰收的季节。而在她贴身的衣袋里,那枚麦穗戒指正散发着阳光的温度,如同一个无声的承诺。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70年代下乡知青

    (http://www.220book.com/book/R2G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70年代下乡知青 http://www.220book.com/book/R2GU/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