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像刀子似的刮过试验田,徐温玲裹紧棉袄,还是忍不住打了个寒颤。黑龙江的冬天来得又早又猛,才十一月初,地里己经结了层薄冰。她哈出的白气在睫毛上凝成细霜,手指冻得发僵,却仍坚持记录着麦苗的抗寒数据。
"玲子!"董海舟的喊声混在风里传来。他穿着件露出棉絮的旧军大衣,像头黑熊似的从拖拉机旁跑来,手里挥舞着一张纸,"气象站刚发的警报!"
徐温玲接过那张己经被雪水浸湿的纸条,上面潦草地写着:"特大暴风雪预警,预计今夜降温至零下三十度。"
她的心猛地一沉。试验田里那些珍贵的抗寒麦种才刚刚抽穗,根本经不起这样的严寒。更糟的是,省农科院下周就要来验收成果,这是关系到全公社明年能否推广种植的关键时刻。
"得抢收!"徐温玲当机立断,麻花辫在风中甩出一道弧线,"至少要把母本麦穗保存下来。"
董海舟己经转身跑向大队部:"我去敲钟集合社员!"
不到半小时,二十多个社员顶着寒风聚集在试验田。老马主任搓着冻得通红的手,眉头皱成个疙瘩:"小徐啊,这天气抢收,麦子能保住吗?"
"只能试试。"徐温玲从怀里掏出父亲留下的笔记本,翻到做了标记的一页,"我爸记载过,这种麦种在冰封状态下可能激活抗寒基因。"
刘铁柱不知什么时候挤到了前面,三角眼里闪着幸灾乐祸的光:"瞎折腾!毛主席说要'实事求是',这么冷的天,麦子早冻死了!"
董海舟正帮着张大爷往拖拉机上装麻袋,闻言立刻反驳:"刘副主任,毛主席还说过'人定胜天'呢!徐温玲同志的研究要是成功了,咱公社明年就能种两季麦子!"
老马主任一锤定音:"干!全体社员分成三组,一组抢收,二组运输,三组在仓库准备火盆保温。"
暴风雪的前锋己经到来,雪花横着飞,打得人脸生疼。徐温玲和妇女队长王婶带着第一组下田,手指冻得发僵也顾不得,小心翼翼地将最健壮的麦穗剪下,装进垫了棉花的竹篓里。
董海舟则带着小伙子们改装拖拉机。他们把排气管延长,接到临时搭建的帐篷里,用废铁皮做成简易暖气。"东方红"突突地响着,为抢收的社员提供片刻温暖的休息处。
天完全黑下来时,温度计的水银柱己经缩到零下二十五度。徐温玲的棉鞋结了层冰壳,走起路来咔嚓作响。她正弯腰检查一株特别健壮的麦苗,突然听见身后"扑通"一声——张大爷晕倒在田里了!
"快抬进帐篷!"董海舟冲过来,和另一个小伙子架起老人。徐温玲解开自己的围巾包住老人冻僵的双脚,发现他脚上的胶鞋己经冻裂了。
帐篷里挤满了取暖的社员。董海舟把最后一个火盆让给妇女儿童,自己站在门口挡风。徐温玲看见他军大衣下摆结满了冰凌,嘴唇冻得发紫,却还在张罗着给大家倒热水。
"你也歇会儿。"她递去一碗姜汤,声音轻得只有他能听见。
董海舟摇摇头,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你吃,从食堂顺的糖三角。"热气在两人之间氤氲,他黑亮的眼睛里映着跳动的火光,"我去把最后那垄收了。"
凌晨三点,最猛烈的风雪来了。试验田里己经抢收了大半,但最关键的几株母本麦还在田中央。徐温玲望着窗外白茫茫的一片,咬了咬嘴唇:"我得去。"
"我跟你去!"董海舟抓起两件蓑衣,"拖拉机开不动了,咱们走着去。"
老马主任想阻拦,却被张大爷拉住:"让娃们去吧,那几株麦子是全公社的希望啊。"
金扬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风雪中,两人深一脚浅一脚地挪向试验田。董海舟走在前面,用身体为徐温玲挡风。有几次他差点被风吹倒,却始终牢牢抓着她的手。
"就...就是这几株!"徐温玲在田中央蹲下,声音被风吹得七零八落。她小心地剪下麦穗,按父亲笔记上的方法,将它们埋在预先准备的雪坑里。"冰封...唤醒..."她冻得牙齿打颤,"抗寒基因..."
董海舟脱下军大衣裹住装麦穗的竹篓,自己只穿着件单薄的绒衣。回程比来时更艰难,有段路积雪齐腰深,他硬是把徐温玲背了过去。她伏在他宽阔的背上,听见他心脏有力地跳动,混合着风雪的呼啸。
仓库里,老马主任带着社员们连夜看护抢收回来的麦种。徐温玲顾不上休息,立刻开始检测样本。当她用显微镜观察那些经过冰封处理的麦粒时,惊喜地叫出声来:"细胞壁增厚了!抗寒性真的提高了!"
董海舟凑过来看,冻得通红的脸颊不小心蹭到她的耳朵。两人同时红了脸,又同时笑出声来。满屋的社员们虽然不懂他们在高兴什么,却也跟着咧嘴笑了。
天亮时分,暴风雪终于停了。公社的大喇叭突然响起,播送着紧急通知:"全体社员注意,省农科院领导因暴雪滞留县城,验收推迟一周..."
刘铁柱不知从哪钻出来,阴阳怪气地说:"白忙活一晚上!要我说,这种资产阶级的科研路线就不该搞!"
徐温玲这次没有退缩。她站起身,虽然脸色苍白却目光坚定:"刘副主任,请看这个。"她指着显微镜,"经过冰封处理的麦种,细胞结构发生了良性变异。按数据推算,亩产至少能提高两成。"
"就是!"张大爷拍案而起,"去年小徐的盐水法让咱队多收了三千斤麦子,你凭啥说人家是资产阶级?"
老马主任清了清嗓子:"刘铁柱同志,你要认真领会毛主席'向科学进军'的指示啊。"他转向徐温玲,"小徐,你需要什么支持,公社全力配合!"
一周后,省农科院的专家们踏着积雪来到向阳屯。当他们看到那些在极端低温下依然保持活性的麦种时,连声称赞这是"重大突破"。领队的周默研究员——就是上次来过的那位戴眼镜的干部——特别表扬了徐温玲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
庆功会上,公社宣布将成立农业科研小组,由徐温玲任组长,董海舟任副组长。更令人惊喜的是,省里下发了两个去哈尔滨农技校进修的名额,老马主任当场拍板给了他们俩。
"玲子..."散会后,董海舟神秘兮兮地把徐温玲拉到仓库后面,从兜里掏出个亮闪闪的东西,"给你。"
那是个用轴承改造的指南针,指针永远指向北方,底座上刻着"向阳"二字。董海舟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琢磨了好久...轴承是拖拉机报废零件改的...那个...你去了大城市...不会迷路..."
徐温玲的眼眶一下子热了。她从口袋里掏出一副连夜织好的红毛线手套,轻轻拉过董海舟粗糙的大手给他戴上:"手都冻裂了...以后我...我天天给你织新的..."
两人的手在手套里紧紧相握,呼出的白气交融在一起。远处,公社的大喇叭正播放着《红太阳照边疆》的旋律,金色的阳光洒在雪地上,折射出钻石般的光芒。
仓库墙外,刘铁柱阴着脸转身离去,手里攥着一封刚收到的信——那是他在县革委会的姐夫写来的,提到"最近要清查知青中的问题分子"。
而试验田里,那些经历过暴风雪考验的麦种,正在温暖的仓库中静静等待着春天的到来。它们不知道,自己身上承载的不仅是增产的希望,还有两个年轻人如同麦苗般顽强生长的爱情。
(http://www.220book.com/book/R2G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