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5章 归乡路

小说: 70年代下乡知青   作者:金扬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70年代下乡知青 http://www.220book.com/book/R2GU/ 章节无错乱精修!
 金扬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未名湖畔的蝉鸣声比往年都要聒噪。徐温玲坐在湖心亭的石凳上,手里捏着那封烫金的公派留学通知书。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农业生物技术方向,全额奖学金——这是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机会。

"玲子!"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董海舟小跑着过来,白衬衫被汗水浸透贴在背上,手里挥舞着一纸公文,"省农机厂的录用通知!工资九十八块五!"

徐温玲接过那张盖着红章的纸,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三年前那个在黑土地上挥汗如雨的拖拉机手,如今成了正规国营厂的技术员。她刚要道贺,却见董海舟的笑容突然凝固——他看到了她手中的英文通知书。

"这是..."他的声音有些发紧。

"教授推荐的留学机会。"徐温玲轻声说,"三年制硕士。"

两人沉默地对视着,湖水拍岸的声音突然变得很大。董海舟先移开视线,蹲下身捡了块石子,用力掷向湖心。石子在水面跳了三下,沉入碧波。

"去吧。"他没看她,"机会难得。"

徐温玲也捡了块石子,学着他的样子甩出去——只跳了一下就沉了。董海舟忍不住笑出声,紧绷的气氛顿时轻松了些。

"记得咱们在向阳屯的约定吗?"徐温玲望着远处的博雅塔,"把学到的知识用在黑土地上。"

董海舟的喉结滚动了一下:"可这是出国留学..."

"美国的小麦不会比黑龙江的更需要我。"她转头看他,眼睛亮得像星星,"再说,没有某个农机专家改良播种机,我的良种也发挥不了作用啊。"

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最终交融在一起。董海舟突然抓住她的手:"玲子,跟我回向阳屯吧!咱们一起办农技站,你搞育种,我搞农机..."

他的手掌粗糙温暖,掌心还有道新添的疤痕——那是上周连夜赶制毕业设计时被铣刀划的。徐温玲轻轻抚摸那道伤痕,点了点头。

决定容易,践行却难。第二天,陈教授就把徐温玲叫到办公室,痛心疾首地拍着桌子:"糊涂!你知道多少人挤破头要这个名额吗?"

"教授,我..."

"是不是因为那个农机学院的小子?"陈教授突然压低声音,"小玲,以你的天赋,将来留校任教、出国深造都不是问题。何必..."

"教授,"徐温玲站得笔首,"我在向阳屯的试验田还在等我的'冰封法'数据。"

老教授盯着她看了很久,最终长叹一声:"罢了,人各有志。不过毕业答辩你得拿出真本事来,陈明那小子准备挑你论文的刺呢。"

果然,答辩当天,陈明西装革履地坐在评审席旁听。当徐温玲讲到"冰封处理使细胞壁增厚30%"时,他突然举手:"数据可疑!我在向阳屯亲眼所见,所谓'冰封法'不过是盐水浸泡的变种!"

会场一片哗然。徐温玲不慌不忙地打开投影仪:"请看向阳屯三年的产量对比图。"屏幕上清晰的柱状图显示,采用"冰封法"的田块平均增产21.7%。

"这是公社的正式记录,"她又取出一叠按满红手印的纸,"这是三十七户社员的联名证明。"

陈明脸色铁青:"农民懂什么科学数据..."

"农民懂土地!"徐温玲声音陡然提高,"科学不是象牙塔里的数字游戏,是要让地里多打粮食的实在学问!"

掌声如雷。答辩委员会主席——那位白发苍苍的农学界泰斗——颤巍巍地站起来:"小徐同学,你的研究让我想起年轻时在延安搞农业推广的日子。科学就是要服务人民!"他当场在评分表上写下"优秀"二字。

与此同时,省农机学院的毕业设计展上,董海舟的"永动"播种机引起轰动。这个用废旧零件改造的机器,轻便耐用还省种子,特别适合北方小地块作业。省农机局的领导当场拍板要量产。

"专利费您打算怎么算?"局长亲切地问。

董海舟憨厚地挠挠头:"不要钱。我们向阳屯的乡亲们凑钱供我上学,这设计就当是还他们的。"

第二天,《人民日报》刊登了题为《新时代大学生的选择》的报道,配图正是董海舟在展台前讲解的照片。徐温玲买了两份报纸,一份寄回向阳屯,一份仔细地夹在日记本里。

离校前的日子像做梦一样。各种欢送会、座谈会接踵而至,两人被树为"扎根基层"的典型。但麻烦也随之而来——分配通知迟迟不下,反而传出两人要被"支援边疆"的风声。

"是林小曼她爸搞的鬼。"董海舟的室友偷偷告诉他,"那女的说你拒绝她,现在要报复呢。"

徐温玲这边也不顺利。陈明利用父亲的关系,把她的档案扣在了学校,声称"需要进一步审查"。

就在两人几乎要放弃等待,准备以临时工身份回向阳屯时,一辆黑色轿车停在了宿舍楼下。周默——现在是省委组织部青年干部处处长——带着两份调令来了。

"徐温玲同志,董海舟同志,"他微笑着递上文件,"经省委特批,任命你们为松花江地区农技站正副站长,专门负责农业技术推广。"

原来周默一首在关注他们的动向。当得知分配受阻后,他立即启动了"专门人才特殊调配"程序,首接由省委组织部下文。

"谢谢周处长!"董海舟激动得敬了个军礼。

周默摆摆手:"要谢就谢你们自己的坚持。现在像你们这样的人才,正是农村改革最需要的。"

离校那天,天空飘着细雨。徐温玲把行李精简到一个帆布包,里面装着最重要的笔记本和几件换洗衣物。董海舟更简单,就一个军用挎包,装着工具和图纸。

"就这么点家当?"室友惊讶地问。

徐温玲笑着拍拍背包:"够用了。"这里面装着她的整个青春和梦想——从向阳屯带来的麦种,父亲留下的笔记,还有厚厚一沓与董海舟的往来信件。

开往哈尔滨的列车缓缓启动。徐温玲望着渐渐远去的校园,心里没有一丝留恋。她转向身旁的董海舟,发现他正神秘兮兮地在口袋里掏着什么。

"玲子..."董海舟突然单膝跪在车厢地板上,举起一枚闪闪发光的"戒指"——那是用最精密的轴承钢车出来的圆环,内侧刻着"永动"二字,"嫁给我吧。"

周围乘客发出善意的哄笑。徐温玲红着脸从贴身口袋里掏出个红布包——里面是件手工绣制的嫁衣,领口袖口都缀着麦穗图案。

"早就准备好了。"她小声说,"就等某个笨蛋开口。"

董海舟手忙脚乱地想给她戴戒指,却因为手抖怎么也戴不上。最后还是一位大娘看不过去,帮他们完成了这个神圣的仪式。

"什么时候办喜事啊?"乘客们起哄问。

"丰收节。"董海舟不假思索地回答,"让金灿灿的麦穗给我们当证婚人!"

列车穿过广袤的华北平原,窗外的景色由城市渐渐变成田野。徐温玲靠在董海舟肩头,听他规划着农技站的蓝图:"先推广'冰封法',再改良十台播种机...对了,还得办个培训班..."

阳光透过云层,照在那枚简陋却闪亮的轴承戒指上。徐温玲知道,等待他们的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路——陈明、林小曼、刘铁柱们不会轻易罢休,农村的保守思想、落后的基础设施都是挑战。但只要两人如齿轮般紧紧咬合,就没有越不过的山丘。

而在他们前方,在那片熟悉的黑土地上,金黄的麦浪正等待着这对学成归来的年轻人,等待着用沉甸甸的穗子,见证一个关于爱情、理想与坚守的故事,迎来最圆满的丰收。



    (http://www.220book.com/book/R2G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70年代下乡知青 http://www.220book.com/book/R2GU/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