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73章 冰封的试验田

小说: 70年代下乡知青   作者:金扬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70年代下乡知青 http://www.220book.com/book/R2GU/ 章节无错乱精修!
 

玉米粒洒落的声音像一记耳光抽在徐温玲脸上。她跪在地上,颤抖的手指刚触到一粒种子,李主任的皮鞋就碾了上来。

"资产阶级的毒草!"李主任把种子碾进泥里,"明天全部试验田都要铲平!"

董海舟一把拽起徐温玲,挡在她前面:"李主任,这些种子是经过省农科院鉴定的!"

"省里?"李主任从公文包抽出一份文件,"看看最新通知!地区决定推广'丰产1号',你们那些野路子实验,统统停止!"

文件上的红印章刺痛了徐温玲的眼睛。她突然挣脱董海舟,冲向墙角——那里堆着十几个麻袋,是洪水前抢收的试验田玉米。

"这些不是实验品!"她撕开一个麻袋,金黄的玉米穗滚出来,"是社员们的口粮!你们要饿死老百姓吗?"

李主任被噎住了。老马会计趁机凑上来:"领导,仓库淹了,这些确实是预留的救济粮..."

混乱中,董海舟悄悄踩住一粒滚到脚边的种子,不动声色地挪进鞋缝。

深夜,徐温玲蜷在农技站的木板床上,听着屋顶漏雨的声音。突然,窗户传来"咯吱"轻响。她抄起扫帚,却看见董海舟的脸贴在玻璃上,呼出的白气模糊了窗面。

"快开门!"他声音压得极低。

门刚开条缝,董海舟就闪了进来,军大衣上结着冰碴。他从怀里掏出个布包:"我偷留的。"展开是十几粒沾着泥土的玉米种。

徐温玲的眼泪砸在种子上。董海舟又从鞋里倒出那粒藏了一路的种子:"还有这个,'金穗8号'父本。"

"可是试验田..."

"后山。"董海舟哈着白气,"我当知青时开过两亩荒地,土质检测报告在灶台信封里。"

徐温玲猛地抬头。灶台下的信封除了土壤报告,还有张手绘地图——标注着后山一处隐蔽的洼地。

"明天工作组要押我去县里。"董海舟突然说,"你趁他们不注意..."

门外传来脚步声。董海舟迅速翻窗而出,却留下一句话飘在风雪里:"徐老师说过...种子在,希望就在..."

第二天清晨,吉普车的轰鸣惊飞了树梢的麻雀。徐温玲从窗缝看见董海舟被推上车,他的军大衣被扯掉了扣子,露出里面那件染血的白衬衫。

工作组挨家挨户搜查种子时,徐温玲正跪在后山洼地里。冻土硬得像铁,一镐下去只能凿出个白点。汗水结冰挂在睫毛上,她想起父亲的话:"杂交育种就像谈恋爱,要找到最合适的配对。"

天黑前,她终于刨出三十个坑。当最后一粒"金穗8号"父本埋入土中时,远处传来试验田被拖拉机铲平的轰鸣声。

开春时,徐温玲瘦得脱了形。她白天给社员们讲解水稻种植要点,晚上偷偷上山照料那三十株玉米苗。老马会计时不时"遗失"几袋化肥,总能在她小屋门口出现。

五月的一个雨夜,徐温玲正在煤油灯下记录苗情,门突然被撞开。满身酒气的技术员孙建国闯了进来,他是县农科所派来指导"丰产1号"种植的。

"徐技术员..."孙建国眯着眼,"听说你在后山..."

徐温玲迅速合上笔记本:"孙技术员喝多了。"

"我早看出来你和董海舟..."孙建国突然抓住她手腕,"他现在是'三种人',你跟着他..."

"滚出去!"徐温玲抄起桌上的剪刀。

孙建国踉跄后退,撞翻了灯。火苗窜上窗帘,他吓得酒醒大半,连滚带爬跑了。徐温玲扑灭火苗,却发现笔记本烧掉了一角——正好是父本的花期记录。

第二天,公社大喇叭播报着县里的处分决定:董海舟被下放到最偏远的青山大队劳动改造。徐温玲站在布告栏前,发现自己的名字也在上面——"暂停农业技术员职务,接受群众监督"。

老马偷偷塞给她一封信:"青山大队捎来的。"

信纸皱巴巴的,像是被汗水浸透过:"苗情如何?青山有块向阳坡地,我偷偷测过PH值..."字迹戛然而止,最后画了个玉米穗的简笔画。

夏至那天,徐温玲假装上山采药,实则去给玉米人工授粉。当她拨开灌木丛,却看见孙建国带着两个民兵站在她的秘密试验田边!

"徐温玲!"孙建国得意地举起一株被连根拔起的玉米,"证据确凿!"

徐温玲眼前发黑。那株正是珍贵的"金穗8号"父本!她发疯似的冲上去抢夺,被民兵一把推开。混乱中,她咬破了孙建国的手,抢回半截玉米秆。

当天下午,公社召开了批斗会。徐温玲站在台上,怀里死死抱着那半截玉米秆。李主任的唾沫星子喷在她脸上:"...破坏农业改革!必须彻底铲除资产阶级..."

"这不是资产阶级!"徐温玲突然举起玉米秆,"这是能亩产八百斤的良种!我父亲用命换来的!"

台下社员们骚动起来。老马突然站起来:"徐技术员的种子...去年我家自留地试种过,比公社粮多收三成..."

"闭嘴!"李主任怒吼,"谁再替她说话,一起批斗!"

就在这时,一辆吉普车卷着尘土冲进会场。车上跳下个穿中山装的中年人,李主任立刻变脸迎上去:"张局长!您怎么..."

"胡闹!"张局长一把推开他,径首走到徐温玲面前,"你就是徐志坚的女儿?"

徐温玲警惕地后退半步。张局长却从公文包取出个信封:"省农科院急件。你培育的'红旗7号',在南方试验田亩产突破八百五十斤!"

全场哗然。张局长转身对社员们喊:"省里决定在全省推广'红旗7号'!徐温玲同志明天就去省农科院报到!"

徐温玲双腿发软,怀里的半截玉米秆掉在地上。她恍惚听见张局长低声说:"老董托我带句话...后山向阳坡的土,他给你松好了..."

秋收时节,徐温玲从省里回来接父亲留下的研究资料。公社大变样了——墙上刷着新标语:"科学种田,良种先行"。李主任调走了,孙建国见她就躲。

老马告诉她,董海舟还没回来:"青山大队留他当技术顾问了。"

徐温玲借了辆自行车,骑了整整一天才到青山。在村口的玉米地里,她一眼认出那个弯腰锄草的身影——董海舟更黑了,背却挺得笔首。

"董副书记。"她轻声唤道。

董海舟猛地转身,锄头砸在脚上都没察觉。他们隔着金黄的玉米穗对视,谁也没先开口。最后是跑来送水的青山大队会计打破了沉默:"董技术员,这位是..."

"我爱人。"董海舟突然说。

徐温玲涨红了脸,却从包里掏出个玻璃瓶:"省农科院分给你的...良种补贴。"

瓶子里是十几粒的玉米种,标签上写着:"金穗9号——徐温玲、董海舟 合作选育"。

会计识趣地溜走了。董海舟着玻璃瓶:"我...我没做什么..."

"你松了土。"徐温玲指向远处的山坡,"我授了粉。"

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最终在田垄上交叠在一起。风吹过玉米地,沙沙声像极了那年暴雨夜,种子从麻袋里倾泻而出的声响。

作者“金扬”推荐阅读《70年代下乡知青》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R2G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70年代下乡知青 http://www.220book.com/book/R2GU/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