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科院的梧桐叶开始泛黄时,徐温玲收到了董海舟从青山大队寄来的第十封信。信封上沾着泥土,邮戳日期是1984年9月12日。
"温玲:
青山试种的'金穗9号'开始抽穗,雄花比预计早三天。按你教的方法,我用硫酸纸袋做了隔离。
另,你落在抽屉里的《遗传学》我带来了。省城书店多,记得买双新布鞋。
海舟"
徐温玲把信纸按在胸前,白大褂口袋里还装着刚采集的花粉。窗外试验田里,"红旗7号"第二代正在扬花,淡黄色的花粉随风飘散,像一层薄雾笼罩着田野。
"徐老师!"实习生气喘吁吁地跑来,"3号试验田出现异常!"
她跟着跑到田边,发现十几株玉米茎秆上布满了褐色斑点。蹲下身检查时,一片梧桐叶飘落在记录本上——叶脉的纹路让她突然想起董海舟掌心的老茧。
"是锈病。"她掐下一片病叶,"去请植保组的同志来看看。"
实习生刚走,徐温玲就听见一阵熟悉的脚步声。抬头看见董海舟站在田埂上,穿着崭新的蓝色工作服,手里拎着个鼓鼓囊囊的旅行袋。
"你...怎么来了?"她慌忙站起来,拍掉手上的泥土。
董海舟从旅行袋里掏出个玻璃罐:"青山大队的酸菜,你爱吃的。"又拿出个笔记本,"这是'金穗9号'的每日记录。"
徐温玲翻开笔记本,密密麻麻的数据间夹着一朵压干的野花。她突然发现董海舟左手腕上缠着纱布:"手怎么了?"
"抢收时划的。"董海舟下意识把袖子往下拽,"张局长调我来农科院帮忙,说...说是你的申请?"
"我没..."徐温玲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她确实在梦里写过这样的申请。
两人沉默地走在试验田的小路上。秋风卷着花粉拂过,董海舟突然打了个喷嚏。
"花粉过敏?"徐温玲问。
"不是。"董海舟揉揉鼻子,"青山那边..."话没说完,又是一连串喷嚏。
徐温玲突然想起什么:"等等!"她冲回实验室,拿了两个口罩回来,"你当年在公社仓库,是不是也这样?"
董海舟戴上口罩,露在外面的眼睛弯了弯:"你记得?"
记得。她记得每一个细节。1976年那个雪夜,父亲在仓库改的实验室里咳嗽,是年轻的董海舟翻墙进来送药,然后躲在门外打了一晚上喷嚏。
第二天早晨,农科院召开新品种讨论会。会议室里烟雾缭绕,院长指着黑板上的数据:"'红旗7号'在平原表现良好,但山区产量下降明显。"
徐温玲刚要发言,植保组的马主任抢先道:"我看还是集中力量搞'丰产1号',毕竟..."
"我反对。"董海舟突然站起来,"'丰产1号'在青山大队的实收亩产只有六百斤,而且..."他翻开笔记本,"抗倒伏性差,七月一场大风就..."
"董技术员。"马主任冷笑,"你那些数据有科学依据吗?"
会议室安静下来。徐温玲看见董海舟的耳根红了——那是他生气的标志。
"我有。"她突然开口,从公文包取出厚厚一叠资料,"这是青山大队三年来的田间记录,还有土壤样本分析。"她把资料推到院长面前,"'金穗9号'在山区试种,亩产稳定在七百斤以上。"
院长翻看着资料,眼镜片后的目光越来越亮:"这个组合...是用'红旗7号'做母本?"
"是的。"徐温玲感觉董海舟在桌下轻轻碰了碰她的脚,"父本是..."
"是徐志坚老师留下的'抗涝3型'。"董海舟接话,"我们做了二十七组杂交试验。"
散会后,马主任拦住他们:"年轻人别太冒进。农科院不是你们搞小作坊的地方!"
徐温玲正要反驳,董海舟突然剧烈咳嗽起来,纱布上渗出一丝血迹。她慌忙扶住他:"去医院!"
诊断结果让徐温玲如坠冰窟:放射性肺炎。医生指着X光片上的阴影:"接触过放射源吗?"
回农科院的路上,董海舟异常沉默。首到路过试验田,他才开口:"1978年...你父亲让我处理过一批进口钴-60。"
徐温玲手里的病历本啪地掉在地上。那是辐射育种用的放射源!
"当时铅罐泄漏..."董海舟踢着田埂上的石子,"徐老师不知道。我偷偷处理了。"
徐温玲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海舟那孩子...替我承担了太多。"她一首以为是说返城的事。
秋雨来得突然。两人挤在伞下往回走,董海舟突然说:"别告诉院长。'金穗'系列刚起步..."
"不行!你必须治疗!"
"那就...只做门诊。"董海舟妥协道,"但有个条件。"
"什么?"
他指了指试验田边的小屋:"让我住那里。省得每天打喷嚏影响别人。"
徐温玲红着脸点头。那小屋是她平时午休用的。
初雪那天,徐温玲抱着厚被子去小屋,看见董海舟正对着显微镜记录什么。桌上摊开的笔记本里夹着一张照片——1977年公社农技站的合影,年轻的她站在父亲身边,而角落里,董海舟的身影被剪掉了半边。
"那时候..."董海舟顺着她的目光,"我躲镜头。知青身份尴尬。"
徐温玲从钱包取出同样照片的完整版:"我偷偷多洗了一张。"
两人头挨着头看照片,呼出的白气在玻璃窗上结成霜花。董海舟突然剧烈咳嗽起来,手帕上沾了血丝。徐温玲慌忙倒水,却碰翻了桌上的试剂瓶——花粉培养液洒在照片上,正好模糊了两人之间的空隙。
1984年春节前,"金穗9号"通过省级鉴定。庆功宴上,院长宣布成立山区育种课题组,由徐温玲负责。
"小董呢?"有同事问。
院长皱眉:"先养好身体吧。"
宴会进行到一半,徐温玲溜出来透气,发现董海舟独自在实验室里摆弄培养皿。
"怎么不去吃饭?"
董海舟举起镊子:"'金穗10号'的花粉萌发实验,不能停。"灯光下,他眼角的皱纹比去年深了许多。
徐温玲夺过镊子:"我来。你去睡会儿。"
"不行。"董海舟突然抓住她的手腕,"这次必须我亲自..."
话音未落,实验室的门被推开。马主任带着酒气走进来:"果然在这儿搞小动作!"他指着培养皿,"私自杂交未经批准的品种,违反规定!"
董海舟挡在实验台前:"这是正常育种程序..."
"程序?"马主任冷笑,"你们俩什么关系?同居一室,谁知道是不是在搞什么见不得人的..."
徐温玲抄起桌上的蒸馏水泼了过去。
事情闹到了院长那里。第二天早晨,公告栏贴出处分决定:徐温玲停职检查,董海舟调回青山大队。
收拾行李时,董海舟突然从床底拖出个木箱:"带上这些。"
箱子里是几十个密封袋,每个都标着日期和地点——全是他们在各地收集的玉米种质资源。
"你什么时候..."
"每次出差。"董海舟扣上箱子,"现在,我们去哪儿?"
徐温玲展开一张地图:"这儿。我同学在西南农大,答应提供试验田。"
火车开动时,董海舟望着窗外突然说:"其实...钴-60的事,院长知道。"
"什么?"
"他当年是辐射育种组的。"董海舟从内衣口袋掏出一封信,"这是他给我的介绍信,一首没用。"
徐温玲展开信纸,落款是五年前的日期。信中详细记录了董海舟处理放射源的事迹,并推荐他"破格录用"。
"为什么不早拿出来?"
董海舟望向远处的田野:"想靠真本事...站在你身边。"
西南的雨季来得早。当他们带着种子和资料抵达时,老同学李建军己经准备好两间平房和五亩试验田。
"一间做宿舍,一间当实验室。"李建军递来钥匙,"不过...你们确定要分开住?"
徐温玲红着脸抢过钥匙,董海舟却剧烈咳嗽起来,手帕上鲜红刺目。李建军脸色突变:"他这病..."
"能治。"徐温玲咬牙道,"西南植物研究所有个专家..."
当天晚上,徐温玲在整理资料时,从董海舟的笔记本里掉出一张化验单——诊断时间是一年前,结论栏赫然写着:"放射性肺纤维化,预后不良"。
她的手抖得拿不住纸片。窗外,夜雨敲打着新播下的种子,像极了那年洪水夜,玉米粒洒落的声音。
(http://www.220book.com/book/R2G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