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75章 异乡的花粉

小说: 70年代下乡知青   作者:金扬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70年代下乡知青 http://www.220book.com/book/R2GU/ 章节无错乱精修!
 

西南的雨季让试验田变成了一片泥沼。徐温玲踩着齐踝的泥水检查玉米苗时,听见背后传来熟悉的咳嗽声。她不用回头就知道是董海舟——自从上个月发现那张诊断单后,她开始留意他每一个呼吸的节奏。

"温玲!"李建军的声音从田埂上传来,"省农科院来人了!"

徐温玲心头一紧。自从他们"自我放逐"到西南农大,己经三个月没有省城的消息。她蹚着泥水往回走,看见董海舟正和一个穿白衬衫的背影交谈。那人转过身,金丝眼镜在雨中闪着冷光——是马主任!

"小徐啊,"马主任笑得像吞了黄连,"省里派我来考察新品种推广情况。"

董海舟挡在两人之间:"马主任亲自来西南,真是...意外。"

"不意外。"马主任从公文包抽出一份文件,"'丰产1号'在平原地区表现不佳,省里决定重启'金穗'系列。"他环顾泥泞的试验田,"当然,需要专业团队接手..."

徐温玲的指甲掐进掌心。他们苦心培育的品种,现在要被人摘桃子?

"可以。"董海舟突然说,"但有个条件。"

马主任挑眉。董海舟指向远处山坡:"那里有我们新发现的野生玉米近缘种,抗旱性极强。采集权归我们。"

雨越下越大。马主任走后,徐温玲拽住董海舟:"你疯了?那是我们最后的筹码!"

董海舟剧烈咳嗽起来,指缝间渗出血丝:"他不会要的...他怕重蹈钴-60的覆辙。"

果然,三天后马主任匆匆离去,只带走几份"金穗9号"的资料。徐温玲在整理资料室时,发现少了一本关键记录——记载父本特征的那本。

"是孙建国。"李建军愤愤道,"他昨天鬼鬼祟祟来过。"

徐温玲气得发抖,董海舟却出奇地平静:"没事...重要的我都记在这里。"他点了点太阳穴。

七月的西南像个蒸笼。这天傍晚,徐温玲正在实验室筛选抗旱基因,门外传来清脆的女声:"请问董海舟老师在吗?"

抬头看见个穿碎花连衣裙的姑娘,二十出头的样子,两条麻花辫垂在胸前,挎着印有"北京农业大学"字样的帆布包。

"我是苏晓芸,来实习的。"姑娘笑得像朵向日葵,"董老师是我们系主任的同学。"

徐温玲手里的移液器差点掉地上。她从不知道董海舟有这层关系。

董海舟闻声赶来,罕见地手足无措:"苏...苏同学?林教授没说要派人来..."

"我给老师写信说想学杂交育种,他就推荐我来找您!"苏晓芸崇拜地望着董海舟,"您那篇《山区玉米育种策略》我们全班都读过!"

徐温玲默默退回实验台。移液器里的液体在颤抖——她竟不知道董海舟发表过论文。

晚饭时,苏晓芸像只麻雀般围着董海舟叽叽喳喳。徐温玲数着米饭粒,听她讲北京的学生运动,讲天安门广场的诗歌朗诵会...全是她和董海舟在乡下插队时没经历过的新鲜事。

"董老师,您当年为什么放弃北大保研啊?"苏晓芸突然问。

筷子掉在桌上。董海舟弯腰去捡,咳嗽掩饰着尴尬:"谁...谁说的?"

"林教授呀!他说您要不是为了..."

"晓芸!"董海舟罕见地提高音量,"吃完饭我带你去看试验田。"

徐温玲机械地刷着碗,水流冲走了油渍,却冲不走脑海里盘旋的问题:董海舟到底有多少事瞒着她?

深夜,实验室的灯还亮着。徐温玲推门看见董海舟伏案疾书,苏晓芸挨着他坐,两人头几乎碰在一起。

"这部分数据..."董海舟指着图纸,突然抬头看见徐温玲,"还没睡?"

"来拿记录本。"徐温玲声音干涩。苏晓芸身上有股雪花膏的香味,熏得她眼睛发酸。

第二天清晨,徐温玲独自去采集野生玉米样本。山路湿滑,她摔了一跤,裤腿撕开道口子。回到试验站时,听见苏晓芸清脆的笑声从董海舟房间传出。

门虚掩着。透过缝隙,她看见苏晓芸正给董海舟手臂上药——那是前几天抢手时划伤的口子。姑娘纤细的手指在古铜色的皮肤上格外刺眼。

"师母知道您生病的事吗?"苏晓芸突然问。

徐温玲屏住呼吸。

"别乱叫。"董海舟抽回手臂,"她...不是..."

"可您抽屉里全是她的照片啊。"苏晓芸拿起桌上一张泛黄的照片——正是1977年公社那张,"剪了半边还留着,不是喜欢是什么?"

徐温玲落荒而逃。

接下来的一周,她刻意避开两人。首到某天深夜,她被雷声惊醒,想起晾在田边的种子样本,慌忙冲出去抢救。

暴雨中,她看见试验田里有个身影正忙着收样本。闪电划过,照亮董海舟苍白的脸。他没穿雨衣,白衬衫湿透贴在身上,瘦得能看见肋骨的轮廓。

"你不要命了!"徐温玲冲过去夺他怀里的样本袋。

董海舟却死死护住袋子:"这些...是'金穗10号'的父本...不能淋..."

话没说完,他猛地咳嗽起来,一口鲜血喷在徐温玲袖子上。她吓呆了,眼睁睁看着他像棵被雷劈中的老树般缓缓倒下。

西南医院的走廊长得没有尽头。徐温玲攥着诊断书,上面的"放射性肺纤维化晚期"几个字像刀子般扎眼。

"最多...半年。"医生推了推眼镜,"除非..."

"除非什么?"

"北京有个实验性治疗方案。但需要家属签字。"

徐温玲转身推开病房门。董海舟正在输液,看见她进来,慌忙藏起一张信纸。

"给我。"她伸手。

董海舟摇头。两人僵持间,苏晓芸冲了进来:"董老师!林教授回信了!"

信纸飘落在地。徐温玲看清了内容——是北京某医院的介绍信,落款是"林教授"。

"你联系了北京?"她声音发抖。

苏晓芸抢着回答:"我帮老师练系的!我爸是..."

"晓芸!"董海舟喝止她,转向徐温玲,"你别听她..."

徐温玲捡起信纸:"所以你们这些天...是在谋划这个?"她突然觉得无比荒谬,"为什么不告诉我?"

病房里静得能听见输液管里的滴答声。董海舟望着窗外:"你还有'金穗11号'要培育..."

"所以你就打算偷偷死掉?"徐温玲把信纸摔在他脸上,"像处理钴-60那样,再当一次无名英雄?"

苏晓芸悄悄退了出去。董海舟试图起身,却引发一阵剧咳。徐温玲想扶他,又狠心收回手。

"温玲..."董海舟喘着气,"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吗?"

怎么会不记得?1976年冬天,父亲让她给仓库送饭,推开门看见个清瘦的知青正帮父亲记录数据,冻红的手指上全是冻疮。

"那天..."董海舟眼神涣散,"徐老师说...搞育种就像养孩子...要有耐心..."

徐温玲的眼泪砸在床单上。董海舟突然剧烈抽搐起来,监护仪发出刺耳的警报。医生护士冲进来,她被推到一边。

混乱中,有人塞给她一张车票——是第二天去北京的硬卧。苏晓芸眼睛红红的:"师母...车票是我爸托人买的。"

徐温玲抬头,看见姑娘脸上真诚的泪痕。原来她错把崇拜当成了暧昧。

"我不是..."

"您是。"苏晓芸斩钉截铁,"董老师抽屉里,每张照片后面都写着您的名字。"

第二天,徐温玲带着全部积蓄和两大箱资料,登上了北去的列车。董海舟躺在担架上,苍白得像张纸。当火车穿过秦岭隧道时,他突然握住她的手:"如果...如果我回不来..."

"没有如果。"徐温玲翻开笔记本,"'金穗11号'的花期记录,你得亲自核对。"

窗外,八月的骄阳炙烤着田野。某个无名小站闪过,站台上堆满金黄的玉米棒子,像极了那年洒落在公社仓库地上的希望。

金扬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R2G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70年代下乡知青 http://www.220book.com/book/R2GU/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