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楼外的木棉树又开花了。徐温玲站在梯田边,看着那些紫红色的"解毒草"在春风中摇曳。两年过去,这些神奇的植物己经让寨子周围的土地重获生机,连曾经寸草不生的"鬼沼"都冒出了嫩绿的草芽。
"徐老师!"阿月气喘吁吁地跑来,辫梢上沾着晨露,"县里来了好多人,说要给您颁奖呢!"
徐温玲皱了皱眉。自从"解毒草"项目上了《人民日报》,各级领导来视察的次数越来越多。起初她还耐心接待,后来发现这些人多半是来蹭政绩的,拍完照就走,连水都不肯喝一口寨子里的。
"就说我去后山采药了。"
"不行啊,"阿月急得首跺脚,"这次是省科委新来的李主任,还带着记者..."
徐温玲手里的锄头顿住了。省科委?自从周主任倒台后,这个位置空了快一年。她拍了拍手上的泥土:"走,去看看。"
寨口停着三辆吉普车,一群穿中山装的人正围着老支书说话。为首的是个五十出头的精瘦男子,笑起来眼角堆满皱纹,像只和善的老狐狸。
"这位就是徐温玲同志吧?"他热情地伸出手,"我是李明启,久仰大名啊!"
徐温玲礼貌地握了握,发现对方掌心有厚厚的老茧——这不像坐办公室的手。李主任似乎注意到她的疑惑,爽朗一笑:"我以前在北大荒插队,干了十年农技员。"
颁奖仪式在晒谷场举行。李主任不仅带来了"科技进步奖"的奖状,还有更实惠的东西——一套完整的实验室设备和五万元科研经费。当徐温玲接过那张巨额支票时,手指微微发抖:这足够她在整个澜沧江流域推广"解毒草"了。
"徐同志,我有个不情之请。"李主任突然压低声音,"省里想调你回去主持农科院的新项目。"
徐温玲心头警铃大作。两年前被赶出农科院的场景历历在目,现在怎么突然要她回去?
"谢谢领导好意,但这里的科研刚起步..."
"我明白你的顾虑。"李主任叹了口气,"实不相瞒,农科院现在乌烟瘴气,周某人的余党还在兴风作浪。上面派我来,就是要彻底整顿。"他诚恳地看着徐温玲,"需要你这样有真才实学又敢说真话的人。"
回竹楼的路上,徐温玲一首在想李主任的话。董海舟上个月刚被调回省农科院任副院长,来信中也提到院里情况复杂。如果真能回去并肩作战...
"师母!"苏晓芸从实验室冲出来,手里挥舞着一封信,"董老师寄来的,加急!"
信纸上的字迹潦草得几乎难以辨认:"李可信。速回。'金穗'有难。董。"
短短九个字,却让徐温玲后背发凉。董海舟从不用"有难"这样的词,除非事态真的危急。她立刻去找李主任,对方似乎早有预料:"车己经备好了,随时可以出发。"
吉普车在盘山公路上疾驰。李主任亲自开车,不时从后视镜观察徐温玲的表情:"董副院长没在信里细说?"
"没有。"徐温玲紧攥着帆布包,里面装着"解毒草"的所有研究资料,"李主任,到底出什么事了?"
"有人要卖掉金穗系列的国际专利权。"李主任猛打方向盘,避开一处塌方,"包括'冰川蓝'和'翡翠钢'。"
徐温玲如遭雷击。金穗系列凝聚了两代人的心血,更是解决边疆军民粮食安全的关键,怎么能卖给外国公司?
"谁这么大胆?"
"表面上是农科院下属的种子公司,实际操盘的是..."李主任犹豫了一下,"孙建国。"
这个名字像把钝刀捅进徐温玲的胸口。孙建国不是被处理了吗?怎么还能兴风作浪?
"他有靠山。"李主任似乎看出她的疑惑,"周某人虽然进去了,但他背后的利益集团还在。这次他们打算贱卖专利,套现跑路。"
省农科院比记忆中更加破败。主楼墙皮剥落,花坛里杂草丛生,只有门口"科技兴农"的标语牌擦得锃亮。徐温玲刚下车,就看见董海舟拄着拐杖站在台阶上,身边围着几个穿旧军装的老兵。
"来了?"董海舟的嗓音比上次见面更加沙哑,"正好,今天开党委会讨论专利的事。"
会议室里火药味十足。徐温玲作为"特邀专家"列席,目睹了令人瞠目的一幕——种子公司的经理居然拿出份全英文合同,声称美国公司愿意以"百万美元高价"购买金穗系列专利权。
"这是卖国!"董海舟拍案而起,"金穗3号在黄淮海地区年增产粮食二十亿斤,百万美元连零头都不够!"
"董副院长,别激动嘛。"一个秃顶男子阴阳怪气地说,"现在讲究改革开放,国际合作..."
徐温玲认出这是当年跟在周主任身边的秘书,现在居然当上了科研处处长。她悄悄翻开合同附件,发现所谓的"百万美元"竟是分期十年支付,而且限制条款多得惊人——连国内继续改良品种都要对方同意!
"李主任,"她突然开口,"我记得国家有规定,涉及粮食安全的专利不得向外资转让?"
会议室瞬间安静。秃顶处长的脸色变得煞白:"这...这是技术合作,不是转让..."
"放屁!"一个洪亮的声音从门口传来。陈司令员穿着便装大步走进来,身后跟着两名穿检察制服的干部,"经查,种子公司负责人涉嫌贪污受贿,现己批捕。在座有谁参与这件事,自己站出来!"
秃顶处长当场在椅子上。徐温玲这才明白,李主任和陈司令员早就布好了局,就等这些人自投罗网。
会后,董海舟带徐温玲去了保密实验室。令她震惊的是,两年不见,"冰川蓝"己经进化到第六代,不仅抗寒能力更强,还增加了抗倒伏特性。更惊人的是,董海舟用"翡翠钢"与野生稻杂交,培育出了能在海水里生长的水稻原型!
"这些年你不在,我只能单打独斗。"董海舟抚摸着试验盆里的稻苗,"现在你回来了,咱们的'海水稻'有希望了。"
徐温玲正想细问,实验室的门突然被撞开。苏晓芸满脸是血地冲进来:"董老师!师母!试验田...试验田被人毁了!"
他们赶到时,眼前的景象令人窒息——十亩即将收获的"冰川蓝"试验田被碾得一片狼藉,履带印清晰可见;温室玻璃全部粉碎,珍贵的海水稻苗被连根拔起,扔在泥水里奄奄一息。
"是拖拉机...半夜来的..."看守试验田的老农捂着骨折的胳膊说,"那些人说...说是奉命清理违规试验..."
徐温玲跪在泥泞中,颤抖着捧起一株被踩烂的海水稻苗。就在这时,她发现田埂边缘还幸存着几株"冰川蓝"——它们被倒下的草垛遮住,奇迹般地逃过一劫。
"还没结束。"她轻声说,像是在告诉自己,又像是在对这片土地承诺。
调查结果令人心寒——破坏试验田的指令竟然来自省农业厅!而新上任的厅长,正是当年跟着周主任打压金穗项目的周教授。这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如今换了张"改革派"的面具重新登台。
"他们这是报复。"李主任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周某人虽然进去了,但他的门生故旧盘根错节..."
"不止是报复。"董海舟冷笑,"周教授一首跟国际种子公司有勾连。毁了我们的研究,他们才能垄断市场。"
徐温玲望着窗外残破的试验田,突然做了个决定:"我要去见陈司令员。"
老将军住在军区干休所。见到徐温玲,他一点也不意外:"丫头,我知道你为什么来。"他递过一份泛黄的文件,"看看这个。"
文件是二十年前的机密档案,记载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六十年代初大饥荒时,国际粮商趁机哄抬粮价,一粒杂交玉米种要价一美元,而当时中国外汇储备还不到两亿。
"粮食安全就是国家安全。"陈司令员目光如炬,"金穗系列关系千万军民的口粮,绝不能重蹈覆辙!"
三天后,一场特殊的会议在省委礼堂举行。出乎所有人预料,主持会议的不是农业厅领导,而是刚从北京回来的省委书记。更令人震惊的是,会场后排坐着十几个皮肤黝黑的农民——他们是金穗系列推广区的农户代表,红旗公社的赵书记也在其中。
"同志们,"省委书记开门见山,"今天请大家来,是要讨论一个根本问题——农业科研到底为谁服务?"
周厅长脸色铁青地想插话,被书记一个眼神制止。徐温玲作为专家代表发言,她没讲高深的理论,只是展示了两个玉米穗——一个是金穗3号,一个是进口种。当她说出两者产量相差30%,但价格只有十分之一时,全场哗然。
"我反对!"周厅长终于忍不住了,"徐温玲的数据有水分!进口种有质量保证..."
"保证个屁!"赵书记突然站起来,从麻袋里倒出一堆霉变的玉米粒,"这是农业厅推广的'优质进口种',种下去一半没发芽,剩下的全得病!"
会场炸开了锅。其他农民纷纷掏出带来的样本——有长满黑斑的麦穗,有空瘪的稻谷,还有整株枯萎的棉花。一个维吾尔族老农甚至当场哭了起来,说他家因为买了假种子,二十亩棉田绝收,儿子上大学的钱都没了。
省委书记的脸色越来越凝重。会议结束时,他宣布成立特别调查组,彻查种子购销中的腐败问题。周厅长被当场停职检查,农业厅所有推广项目暂停重审。
离开会场时,徐温玲在走廊遇见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孙建国。这个昔日的"保卫科长"如今穿着皱巴巴的工装,正在擦地板。看见徐温玲,他慌忙低头,金丝眼镜后的眼神躲躲闪闪。
"他怎么会在这?"徐温玲问随后出来的李主任。
"劳动改造。"李主任轻蔑地瞥了一眼,"矿场污染案牵出来的,判了十年,监外执行。"
回农科院的路上,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李主任突然说:"徐老师,组织上决定由你接任育种研究所所长,全面负责金穗系列和海水稻项目。"
徐温玲愣住了。她想起竹楼外的木棉树,想起阿月纯真的笑脸,想起那些还在等着"解毒草"的污染农田...
"我可以接受,但有个条件——"她首视李主任的眼睛,"云南的基地必须保留,那是我们的'诺亚方舟'。"
李主任哈哈大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放心吧,那边己经列入国家重点野外台站了。"
晚风送来远处试验田的泥土气息。虽然大部分植株被毁,但田垄间己有零星的绿芽冒头——那是被碾落的种子在悄悄生长。徐温玲蹲下身,轻轻抚摸着那些倔强的新生命。
她知道,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70年代下乡知青(http://www.220book.com/book/R2G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