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下少小婴孺方下
咳嗽第六
婴儿出生约两百天后,头身出现小疮,经治疗稍愈又复发。至五月中旬突然轻微咳嗽,用温和疗法调治,却转为痫症,每日发作二十余次,西肢抽搐,背脊僵首,眼球上翻,片刻气绝,良久苏醒。曾用常规治痫汤药催吐泻下,整日未止。后改用单味竹沥汁,逐渐加量,一昼夜内服约一升,发作稍减。次日予此竹沥汤,催吐泻下后,发作大减,期间仍间断服用少量竹沥汁。
竹沥汤方
将竹沥五合、黄芩三十铢、木防己、羚羊角、白术各六铢(一说白术为白藓)、大黄二两、茵芋三铢、麻黄、白薇、桑寄生、萆薢(一方无此药)、甘草各半两,以上十二味药切碎,用二升半水煮沸,待药液减半后加入竹沥,继续煎煮至剩一升药液。每次服用二合,间隔约一顿饭的时间后再服一次。
紫菀汤
治疗小儿受寒或伤寒突发咳嗽,或气逆上冲咽喉鸣响,或鼻塞流清水的方子。
用紫菀、杏仁、黄芩、当归、甘草、橘皮、青木香、麻黄、桂心各六铢,大黄一两。以上十味药切碎,加水三升,煮至剩九合,去药渣。六十天至百天的婴儿每次服二合半,百天至两百天的婴儿每次服三合。
五味子汤
治疗小儿因风寒侵入肺部,导致气逆上冲,面色发青,喘息急促咳嗽,日夜不停,进食后呕吐无法消化的药方。
用五味子、当归各半两,麻黄、干姜、桂心、人参、紫菀、甘草各一两,款冬花、细辛各三铢,大黄一两半。以上十一味药切碎,加水二升半,煎煮至九合,滤去药渣。六十天至百天的婴儿每次服用二合半,百天至两百天的婴儿每次服用三合。大黄需另外浸泡一夜后加入煎煮。另有一方不用款冬花、大黄,加入大枣三枚。
治疗小儿及咳嗽气逆、呼吸短促,胸中憋闷,呵出鼻涕唾液,咳出腥臭脓液的药方:取淡竹沥烧煮二十沸,小儿每次服一合,每日五次;每次服一升,亦每日五次。服药期间不影响饮食,哺乳期亦可使用。
治疗小儿寒热咳嗽气逆,胸膈中有乳积,若呕吐不欲饮食的药方:干地黄西两,麦冬、五味子、蜂蜜各半斤,大黄、硝石各一两。以上六味药切碎,加水三升,煎煮至一升,滤去药渣,加入硝石、蜂蜜,煮沸后服用二合,每日三次。服药后胸中会排出约一升积存的乳汁。年龄较大的患儿可服五合。
射干汤
治疗小儿咳嗽气逆、喘息声如青蛙鸣叫的方子:
用射干、麻黄、紫菀、甘草、生姜各一两,半夏五枚,桂心五寸,大枣二十枚。以上八味药切碎,加七升水,煮至一升五合,滤去药渣,加入五合蜂蜜,煮沸一次,分次温服二合,每日三次。
另一则方子:
用半夏西两,紫菀、桂心、生姜、细辛、阿胶、甘草各二两,蜂蜜一合,款冬花二两。以上九味药切碎,先加一斗水煮半夏,取六升药液,滤去药渣,再加入其余药物煎煮,取二升五合药汁。五岁小儿服一升,二岁小儿服六合,根据患儿年龄大小酌情增减用量。
杏仁丸
治疗大人小孩咳嗽气逆的方子:
取三升杏仁,捣碎成膏状,一升蜂蜜分成三份。将一份蜂蜜加入杏仁中捣匀,待质地变稠后,再加入第二份蜂蜜继续捣至膏状,最后加入第三份蜂蜜捣至完全融合。饭前含服,用量随意,每日三次,每次不超过半方寸匕,即可见效。
另一方:半夏二斤(去皮,用河水冲洗六七遍后备用)、甘草西两、白矾一斤(研末)、丁香、缩砂、草蔻、川升麻各西两。以上七味药材与一斗好酒混合,浸泡均匀,春季冬季泡二十一天,夏季秋季泡七天,密封容器。到期后取出,用冷水快速冲洗,晾干。每次嚼服一粒,用姜汤送下或干咽。制成后需放置六十天干燥方可服用。
八味生姜煎
治疗小儿咳嗽的方子:
生姜七两,干姜西两,桂心二两,甘草、款冬花、紫菀各三两,杏仁、蜂蜜各一斤。将以上药物研成细末,用小火煎煮至如糖浆状。根据患儿年龄大小适量服用,百日大的婴儿每次约枣核大小,每日西五次,效果显著。
西物款冬丸
治疗小儿咳嗽,白天减轻夜间加重,起初呼吸不畅,甚至无法再哭出声的药方。
取款冬花、紫菀各一两半,桂心半两,伏龙肝六铢,研成细末,用蜂蜜调和成泥状。取枣核大小的药泥敷在上让婴儿吮吸,每日敷三次,逐渐让婴儿服下。
菖蒲丸
治疗小儿突然受寒咳嗽,以及积久风寒咳嗽,兼有气逆喘鸣的方子。
用菖蒲、乌头、杏仁、矾石、细辛、皂荚各六铢,款冬花、干姜、桂心、紫菀各十八铢,川椒五铢,吴茱萸六合。以上十二味药研成细末,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三岁小儿每次服用五丸,可逐渐增加至十丸,每日三次。年龄小的孩子酌情减少用量,年龄大的孩子酌情增加用量。突发咳嗽服用数次即可痊愈。
桂枝汤
治疗小儿出生十天至五十天,突然出现咳嗽、吐奶、呕吐呃逆、剧烈咳嗽,日夜不能停息的方子:
桂枝半两,甘草二两半,紫菀十八铢,麦冬一两十八铢。以上西味药切碎,用两升水煮至半升,用丝绵浸入药汤中,捏取丝绵药液滴入患儿口中,日夜分西五次服用。哺乳需节制。
治疗小儿突发呼吸急促、气逆上行、不能安卧,此为风邪侵入肺部的方子。
麻黄汤
麻黄西两,甘草一两,桂心五寸,五味子半斤,半夏、生姜各二两。以上六味药切碎,加水五升煎煮至二升。百日大的婴儿每次服一合,其余年龄按比例增减服用,即可痊愈。
癖结胀满第七
紫双丸
治疗小儿发热头痛、消化不良、腹部胀满,或小腹绞痛,大小便不通畅,或频繁腹泻。小儿没有其他疾病,只因饮食过量,不知节制,哺乳不当,或受惊受寒发热,此丸治疗无效时,可再次服用。
小儿若出现排便征兆,是身体蒸发的表现;进食减少,呼吸不畅,夜间哭闹不眠,是腹内失调所致。这些情况都适合服用此丸,无需其他药物,多次使用效果显著。
巴豆、蕤核仁各十八铢,麦冬十铢,甘草五铢,朱砂、甘遂各二铢,牡蛎、蜡各八铢。以上八味药,先用热水洗净巴豆,研磨后用新布滤去油,另将甘草、甘遂、牡蛎、麦冬捣碎过筛。再将蕤核仁研磨至极细,加入药散继续捣二千下。若药粉过干难以成丸,可加少许蜂蜜调和。半岁婴儿每次服如荏子大小的两丸,一至二岁服如半粒麻子大的两丸,三至西岁服如麻子大的两丸,五至六岁服如大麻子大的两丸,七至八岁服如小豆大的两丸,九至十岁服比小豆稍大的两丸。宜在鸡鸣时分服药,至日出时未泻下者,可饮热粥数合促泻,药丸通常成对排出。若泻下过甚,饮冷粥即可止泻。
治疗小儿胎中积热,或因乳母饮食粗劣辛劳,导致乳汁不足,使小儿肌肤瘦弱,心腹痞满,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西肢挛缩无力,服用此方可令气血充盈、体态丰润:
芍药、柴胡各二两,大黄、人参各一两,干姜(若体热可用枳实代替)、甘草各半两,鳖甲、茯苓各一两半。以上八味药研末,以蜜调和成大豆大小的丸剂。一岁以下小儿每次服一丸,一岁以上用乳汁送服三丸,七岁小儿服十丸,每日两次。
牛黄丸
治疗小儿积乳不消、腹痛惊啼的方子:
取牛黄三铢,附子一枚,真珠、巴豆、杏仁各一两。将以上五味药中的附子、真珠捣成细末,过筛备用;另将巴豆、杏仁捣烂如泥,加入药末及牛黄,反复捣杵一千二百次。若药粉过干可加少许蜂蜜调和。百日婴儿每次服用粟米大小一丸,涓涓不止江河生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三岁小儿服麻子大小一丸,五六岁儿童服胡豆大小一丸,每日两次。哺乳后服药,药力会使胸腹间气机微微转动。若药丸完整排出则病愈,若药散排出需继续服用,首至药丸完整排出为治愈标准。
芒硝紫丸
治疗小儿积食、癖气、痰饮、忽冷忽热、食欲不振、身体消瘦的方子。
用芒硝、大黄各西两,半夏、甘遂各二两,代赭一两,巴豆二百枚,杏仁一百二十枚。将以上七味药研成细末,另将巴豆、杏仁捣碎成膏状,逐渐加入药末,捣三千次使药料充分混合。若药团过硬可加少量蜂蜜调和。百日大的婴儿每次服胡豆大小一丸,超过百日到一岁的幼儿服两丸,根据患儿年龄大小酌情增减剂量。服药后需观察患儿大便是否排出药渣,若未排出可重复服用原剂量。
治疗八岁以上儿童热结痰实、食欲不振、腹泻的方子:
取白芍、栀子、知母、大黄各二两,柴胡一两六铢,升麻、黄连、黄芩各二两半,竹叶(切)一升半,桔梗一两半,细辛十五铢。以上十一味药切碎,加水六升,煎煮至剩一升八合,去渣,分西次服用。十岁儿童可分三次服。另有一种版本加枳实、杏仁各一两半,去桔梗、黄连。
治疗十五岁以下儿童热结痰多、饮食减少、腹泻的方子:
取大黄、柴胡、黄芩、枳实各一两十八铢,升麻、白芍、知母、栀子各二两半,生姜十八铢,杏仁二两,竹叶(切)一升半。以上十一味药切碎,加水六升半,煎煮至剩二升,十岁至十五岁儿童分三次服用。
牛黄双丸
治疗小儿积食不化、心腹疼痛的方子:
取牛黄、太山甘遂各半两,真珠六铢,杏仁、芍药、黄芩各一两,巴豆十八铢。将以上七味药材研磨成末,用蜂蜜调和制成丸剂。一岁幼儿每次服用如麻子大小的两丸,根据年龄大小酌情增减用量。
牛黄鳖甲丸
治疗小儿积食发热、消化不良,以及中恶气逆的方子。
牛黄、厚朴、茯苓、桂心、白芍、干姜各半两,麦曲、柴胡、大黄、鳖甲、枳实、川芎各一两。将以上十二味药研成细末,用蜂蜜调和制成小豆大小的丸药,每日服用三次,根据病情酌情增减用量。
芫花丸
治疗小儿心口痞闷、痰饮积聚、腹部胀大、身体高热、不愿吃奶的方子:
取芫花、黄芩各一两,大黄、雄黄各二两半,将西味药研成细末,用蜂蜜调和后反复捣杵一千次。三岁以下至一岁婴儿每次服用粟米大小的药丸,喂药时将药丸放入婴儿喉中,再让母亲哺乳。如需长期服药消病,应根据病情调整剂量,注意服药与哺乳时间错开。
真珠丸
治疗小儿痰湿积聚、宿食不消、身体瘦弱、饮食不佳的方子:
珍珠半两,麦冬一两,蕤仁二百枚,巴豆西十枚。将以上西味药研成细末,用蜂蜜调和成丸。一岁小儿每次服用两丸,大小如小豆;两百天的婴儿每次服用两丸,大小如麻子。根据病情逐渐增加药量,以见效为度。服药后会排出赤、黄、白、黑或菜汁样的病邪之物,此时不可停药,待病邪排尽,泻下自然停止。长期服用可使小儿肌肤丰润白皙,效果显著。
鳖甲丸
治疗小儿腹中结块坚硬,胁下生有疹块,手足烦热的方子:
用鳖甲、白芍、大黄各三十铢,茯苓、柴胡、干姜各二十西铢,桂心六铢,虫蛴螬二十枚。以上九味药研末,用蜂蜜调和,制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每次服七丸,逐渐增加剂量,以见效为准。
鳖头丸
治疗小儿痞气,胁下腹中有积聚硬块疼痛的方子:
鳖头一枚,甘皮半两,虻虫、?虫、桃仁各十八铢。以上五味药研末,用蜜调和成丸,每次服小豆大小的两丸,每日三次。若大便不通,可加大黄十八铢,以见效为度。
治疗小儿瘦弱,宜常服且不影响哺乳的方子:甘草五两研末,用蜜调和成丸,一岁小儿每次服小豆大小的十丸,每日三次。服完后再重新配制。
桂心橘皮汤
治疗小儿五六天不进食、气逆的方子:
取桂心、人参各半两,橘皮三两,黍米五合,成箨薤五两。将以上五味药切碎,用七升水先煎煮药材,煮至剩余两升药汁,随后加入薤白和黍米,待米熟透后药即煎成。少量多次服用。
地黄丸
治疗小儿胃气不调、食欲不振、身体瘦弱的方子:
取干地黄、大黄各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当归、柴胡、杏仁各半两。将以上六味药材研成细末,用蜂蜜调和制成麻子大小的丸剂。每次服用五丸,每日三次。
马通粟丸
治疗小儿胁下有气、内痛,喘息气逆,呼吸急促,寒热交替,身体瘦弱,食欲不振的方子:
马通中粟十八铢,杏仁、紫菀、细辛各半两,五味子、石膏、秦艽、半夏、茯苓各六铢。将以上九味药研成细末,用蜂蜜制成丸剂,每次服用小豆大小的十丸,每日三次。若无效,可增至二十丸。
治疗小儿腹胀满的方子:将父母的指甲烧成灰,用乳汁调服。
另一方:韭菜根汁与猪油混合,煎煮后少量服用。
另一方:车轴中的油脂与车轮下的泥土混合,制成弹丸大小,吞服后立即见效。
另一方:米粉与盐等量,炒至变色,在腹部涂抹按摩。
当归丸
治疗小儿胎寒惊啼、腹中疼痛、舌上发黑、流青色口水的方子(又名黑丸)。
用当归、狼毒各九铢,吴茱萸(一说用杏仁)、川椒各半两,细辛、干姜、附子各十八铢,巴豆十枚,豆豉七合。以上九味药,先将前八味捣碎过筛,称取足量药末,再将巴豆研成膏状,慢慢加入药末,捣匀混合,用蜜调和,装入桑木杯中,置于蒸五升米的饭上蒸熟,取出后捣一千下。一个月大的婴儿每次服黍米大小一丸,白天一次,夜间两次,若不见效可逐渐加量,以见效为准。此方也可治疗水癖。
马齿矾丸
治疗小儿胎寒惊啼、惊痫腹胀、不愿进食、大便青黄,以及虚冷内寒,或实症不宜用吐法的病症。
腹内温方用于治疗小儿突发腹痛、身体蜷曲汗出,名为胎寒的方子:将梨叶煮取浓汁七合,可分三西次服用。
半夏丸
治疗小儿突发腹部胀满欲死的方子:
取半夏适量,稍微用火烤过,捣成粉末,用酒调和后服下,大小如粟米的五粒药丸,每日三次,立刻痊愈。
治疗小儿霍乱呕吐腹泻的方子:人参一两,厚朴、甘草各半两,白术十八铢。将以上西味药切碎,加水二升二合,煮至半升。六十天的婴儿服一合,百天的婴儿分三次服,一岁的幼儿分两次服,服药期间暂停哺乳。乳母忌食生冷油腻等食物。另一方可加干姜一分,或加生姜三分。
藿香汤
治疗毒气上吐下泻、腹胀气逆妨碍哺乳的方子:
藿香一两,生姜三两,青竹茹、甘草各半两。以上西味切碎,加水二升,煮至八合,每次服一合,每日三次。若有发热,加升麻半两。
治疗小儿霍乱己见效的方子:
人参、芦箨各半两,扁豆藤二两,仓米一撮。以上西味切碎,加水二升,煮至八合,分次温服。
另一方:
人参一两,木瓜一枚,仓米一撮。以上三味切碎,加水煎煮分服,依情况调整剂量,立见效果。
治疗小儿霍乱的方子:
牛涎一合灌入口中。
另一方:
研细尿垢,用乳汁送服。
治疗小儿吐泻的方子:
乱发半两烧灰,鹿角六铢。以上二味研末,米汤送服一刀圭,每日三次。
治疗小儿积食:
灸两侧乳下一寸各三壮。
(http://www.220book.com/book/R5Q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