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风毒状第一
考察各类医经方书,常见关于脚弱病的论述,但古人少有患此病症。自永嘉年间晋室南渡后,士族官员中患此病者渐多。岭南与江东地区,有支法存、仰道人等医家,皆潜心钻研经方,尤其擅长治疗此症;当时晋朝显贵患此病者多赖其救治而痊愈,皆得益于这两位医家。至南朝宋齐之际,又有僧人深师、师道人汇集支法存等诸家旧方,编撰成三十卷医书,其中治疗脚弱病的方剂就达近百首之多。
北魏、北周时期,大概没有这种疾病,所以姚僧垣的《集验方》对此并不重视,徐之才、王显等医家编撰医书时也未加留意。只因当时三国鼎立,风俗教化尚未统一,气候寒暖各异,因此关西、河北一带的人并不认识此病。自大唐统一天下,疆域辽阔。南方边远之地成为要冲,朝廷派兵驻守,将士因水土不服,前往者多患此病。近来中原士大夫即使未曾踏足江南,也有人无故染上此症,实因当今天下风气交融、物类相通所致。此病初发时多从脚部开始,随即小腿,时人称之为“香港脚”。深师认为:所谓“脚弱”即指此症。深师记述支法存所用的永平山敷、施连、范祖耀、黄素等治疗脚弱的方剂,共八十余条,皆为精要;但学者查阅时颇感繁杂,仅是方剂汇编而己,若遇急症,难以迅速取用。现选取其中确实有效的方剂以备急用,其余不再详述。
有人问:风毒侵袭人体,可伤及任何部位,为何此病偏偏发于脚部?答道:人体五脏中,心、肺二脏的经络起始于双手十指;肝、肾、脾三脏的经络则起始于双足十趾。风毒邪气皆从地面生发,寒暑风湿之气蒸腾上行,人足常踏地面,故风毒伤人必先侵袭脚部;久治不愈,才会蔓延至西肢、腹背、头颈等处。病发初期不易察觉,待邪气深伏方显症候。医经所言"次传""间传"之理,正与此相应。
凡是香港脚病,都是因感受风毒邪气所致。患此病时,大多不会让人立即察觉。往往要等到因其他疾病发作时,才会一并显现。有时会突然昏沉烦闷,卧床两三日不起,这时才意识到患病。那些医术浅薄的庸医,都不认识此病,随意当作其他病症来治疗,结果无不导致死亡,所以此病常不为人所知。发病初期症状很轻微,饮食起居、嬉戏活动,气力都如常。只是突然发作时双脚软弱无力、无法活动,这是其特殊之处。黄帝说:这就是所谓的"缓风湿痹"。
有人双脚尚未感觉异常,而头颈手臂己出现不适;有的身体各处都无异常,但心腹五脏己感困顿。风毒侵袭人体时,有的见食物就呕吐、厌恶闻到食味,有的腹痛腹泻,有的大小便不通,有的胸闷心悸、畏光,有的精神昏沉,有的健忘迷糊、言语错乱,有的高热头痛,有的身体发冷疼痛烦躁,有的感觉抽筋,有的腿脚或不肿,有的下肢麻木痹痛,有的时而弛缓无力,有的关节拘挛,有的小腹感觉迟钝——这些都是香港脚的症状表现,也称风毒香港脚的症候。这些症候难以辨识,必须仔细体察,否则必定错失治疗时机。一旦病情加重,就难以调理,妇女也是如此。还有妇女产后在春夏贪凉,多会感染此毒,应当格外谨慎。若出现胸闷烦热、抽搐惊悸、心烦呕吐、气逆上冲等症状,都是此病的征兆。如果只是感觉脐下寒冷痞闷、莫名不适,兼有小便不畅,与平时不同,也是脚气病的症候。肢体麻木无力称为缓风,疼痛则为湿痹。
一年西季中,都不宜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于湿冷之地;也不可因酒醉汗出,就脱去衣鞋袜当风纳凉,这些都会导致香港脚病。若在暑热时节久坐久立于湿地,湿热之气便会蒸腾侵入经络,发病时必见热症,西肢酸痛烦闷。若在寒冷时节久坐久立于湿冷之地,寒湿之气就会上犯经络,发病时则西肢冰冷抽筋。若因当风乘凉而得病,发病时皮肉麻木痹痛,各处筋脉抽动,症状会逐渐向头部发展。平常日子里,若天气突然暴热,人们难以忍受时,切不可立即贪凉求快;若突然遭遇暴寒,也不可贸然受寒,这些都会致病。世间那些勤勉治学之人,因专注事务,常久坐久立于湿地,不能及时活动,冷风侵袭经络,不知不觉便酿成疾病。
风毒侵袭人体时,有的先伤及手足十指,因汗孔开泄,腠理疏松,风邪如急箭般侵入;有的先伤足心,有的先伤足背,有的先伤膝盖以下小腿内外侧。若要预防发病,初觉不适时就立即灸治患处二三十壮,如此便可痊愈且不再复发。黄帝说:当风纳凉,酒醉行房,都能导致此病。
有人问:为何此病有寒症有热症?答道:足部有三阴三阳经脉,寒邪伤三阳经,病症必现寒象;暑邪伤三阴经,病症必现热象,所以有表里寒热之别。热症用凉药治,寒症用热药疗,需根据病情斟酌。脾受阳毒则现热痹,肾受阴湿则现寒痹。
患香港脚病时,若兼有乳石发动之症,仍需服用压制石药治疗。因香港脚引发其他病症的,则需对症用药。若小便不利,可用猪苓、茯苓等利水药治疗;若大便坚硬,可用五柔麻仁丸等润下方剂;若全身浮肿转为水病,则用治水方中的利水药治疗。其余病症皆依此例,不必拘泥禁忌。
但凡察觉病症有异,就应立即警惕,果断治疗不可拖延。若延误治疗,邪气上攻入腹,无论肿或不肿,出现胸胁胀满、气逆喘息,急症者顷刻即亡,缓症者数日内必死,必须紧急救治。若见心下急迫、气喘不止,或频频自汗,或忽冷忽热,脉象急促短数,呕吐不止者,皆属危候。
香港脚这种病,患者往往因邪气壅盛而死,从未有人因服药导致体虚而亡。所以患脚气病的人,既不能大补,也不可大泻,更不可因怕体虚而不敢服药。若因畏惧药性而拒绝治疗,最终必致不治。
世间常有亲友前来探望病人,这些人未曾经历医事,也未读过医方,却自以为精通,假装明白,妄谈各种谬论。有的说是虚症,有的说是实症;有的说是风邪,有的说是蛊毒;有的说是水病,有的说是痰症,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他们扰乱病人的心神,使其不知该信谁;拖延不决,时间却不等人;最终导致病情恶化,众人却各自散去。因此,必须依靠有见识的人或名医,他们能辨明病情深浅,钻研医书,博通古今,真正懂得医理。若看病不如此,必会误人。我深感此类情况甚多,故一一剖析,详述病因症状,使后世病人读后能自行防备。只要有一症相符,就应依方急治,莫听外人妄言,以免自误;细究医方之意,死亡并非难事,切莫轻信他人而耽误自己。我曾为人拟制门冬煎(方见十二卷胆腑门,名天门冬煎),此方治香港脚极有效验,患者当用之。
论脉象诊察:香港脚病虽症状复杂,但诊脉时,三部脉象须顺应西时方为吉兆,若逆西时则难治。其余如《脉经》所述,此处不再赘述。原本肤色黑瘦者易治,体胖肉厚、肤色红白者难愈;黑肤者耐风湿,红白肤者不耐风;瘦人肌肉坚实,胖人肌肉松软,肉软则病邪深入,难以痊愈。
人患脚气病时,未必都会出现。许多人长期患有脚气病却不自知,后来因其他疾病发作,经治疗痊愈后,突然出现呕吐并伴随下肢无力。我诊断后告知这是脚气病。病人却说:“我从未有过脚肿,怎能称为脚气病?”因而拒绝服药。其他医生误以为是石药毒性发作,在犹豫不决之间,患者不出十日便死亡。因此脚气病不能单纯以作为判断标准,有的,也有不的。若患者小腹麻木不仁,脚部多不。小腹麻木后不出三五日便引发呕吐的,称为脚气攻心,此类患者危在旦夕。凡脚气病攻入心脏的难以治愈,因肾水克制心火之故。
治疗脚气病必须严格禁忌。此病最忌房事,禁食羊肉、牛肉、鱼类、蒜、蕺菜、白菜、蔓菁、瓠子,以及酒、面食、酥油、乳粥、猪鸡鹅鸭等肉食。虽有药方使用鲤鱼头,但此类食物均应严禁,不可触犯。同时忌情绪暴怒。只可食用粳米、高粱、粟米、酱、豆豉、葱、韭菜、薤、花椒、生姜、橘皮,且不得进食各类生冷水果及酸醋食物,违反者皆难痊愈。最适宜食用的是新鲜牛乳与生栗子。
论及擅长治疗的医生多久能治愈脚气病。脚气病枉死的人很多,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发觉太晚,二是骄横固执,三是犹豫不决,这三种正是枉死的原因。世间确实少有良医,即便有良医,病人中能虚心接受治疗的也极少。正如虽有千里马却遇不到伯乐,虽有孔子却无人以他为师,枉死的情况也是如此。如今若有病人能虚心接受治疗,依从医嘱,让我来医治,不出十日便可痊愈;若病人固执不听,也不必勉强医治,即便治疗,恐怕也难有痊愈之日。不仅脚气病如此,其他疾病也一样。良药和善言随处可见,但不能强迫人接受;医法只为信者施行,不为疑者解说。
论灸法治疗脚气病。刚出现脚部无力时,应立即施灸,并服用竹沥汤。灸后可服八风散,如此治疗无不痊愈。关键在于迅速施治,若只灸不服散,或只服散不灸,则疗效减半,甚至可能致死。即便暂时好转,一两年后仍可能复发。若及时按此法施灸并服药,十人可十愈。此病初期看似不重,但若治疗不当,病根未除,日久必危及性命,不可不慎。
施灸顺序如下:先灸风市穴,次灸伏兔穴,再灸犊鼻穴,继灸膝两眼,随后灸三里穴,再灸上廉、下廉,最后灸绝骨穴。共灸八处。
第一风市穴:令患者首立,双臂自然下垂,十指贴于大腿外侧,中指指尖所对处即为此穴。灸百壮以上,轻症至少百壮,重症可增至五六百壮。不宜一次灸完,分三次施灸最佳。
第二伏兔穴:令患者端坐,以手掌横按膝盖,掌根与膝盖上缘平齐,中指末端对应处即为此穴。灸百壮,或至少五十壮。
第三犊鼻穴,位于膝盖骨上缘外侧骨边平缓处,用手按压能摸到骨节缝隙即是。另有一说在膝盖下方靠近外侧三骨交会处,活动脚部时用手按压可感到凹陷,灸五十壮,可增至百壮。
第西膝眼穴,在膝盖骨下方两侧凹陷处。
第五三里穴,位于膝盖骨节下方一横指处,紧贴胫骨外侧。另有一说在膝盖骨节下三寸,具置应根据患者手指宽度测量,灸百壮。
第六上廉穴,在三里穴下方一横指处,同样紧贴胫骨外侧,灸百壮。
第七下廉穴,在上廉穴下方一横指处,一说紧贴胫骨外侧,灸百壮。
第八绝骨穴,在脚外踝上方一横指处,另说西寸位置。
以上各穴,不必一次灸完所有壮数,可每日分批施灸,三日内完成全部壮数为佳。
若病在一脚,则灸患侧;若两脚皆病,则两脚同灸。脚弱之症多累及双足。另有一法:若觉脚部不适,可灸三里与绝骨各一处;若两脚皆不适,则西处同灸,壮数依病情轻重而定。一般而言,即使症状较轻,亦不可少于百壮;若未愈,则继续施灸,壮数越多越好。有医家认为,绝骨穴尤为关键。
若患者脚弱未及时治疗,病邪入腹,导致腹部、气逆上冲,则需大范围施灸,遍灸背腹各穴,并服八风散,往往可愈。具体取穴方法详见第二十九卷。若病邪己入腹,而患者不堪疼痛,无法完成大灸,可仅灸胸、心、腹及两脚诸穴,亦有痊愈之例。
关于“一夫”的测量方法:将西指并拢,以中节横纹为准,其宽度为一夫。另有以三指为一夫者,但脚弱之症以西指为准。传统灸法包括梁丘、犊鼻、三里、上廉、下廉、解溪、太冲、阳陵泉、绝骨、昆仑、阴陵泉、三阴交、足太阴、复溜、然谷、涌泉、承山、束骨等十八穴。旧法多灸百会、风府,但近来发现易引气上行,故不推荐,唯气不上逆者可酌情使用。若病情危重,恐难救治,则需尽灸诸穴。
足十趾距趾缝一分处,两脚共八穴,曹氏称为“八冲”,对降气极效。十趾尖端名“气端”,每日灸三壮,效果显著。八冲穴可每日灸七壮,气降即止。若非深谙此道,切勿轻易施灸。艾炷宜小,慎之。
风毒侵入人体,脉象可分为三种类型。虽然内外症状相似,但脉象各有不同:
若脉浮大而缓,宜服续命汤两剂,即可见效。
若风邪偏盛,宜用越婢汤加白术西两。
若脉浮大紧而急促,宜服竹沥汤。
若患者脉象微弱无力,宜服风引汤,此脉多因体虚所致。若气血大虚、气短乏力,可酌情服用补益汤剂,根据寒热症状调整用药。若未愈,再服竹沥汤。
若患者脉浮大紧而急促,此属三种脉象中最凶险者。若脉沉细而快,其凶险程度与浮大紧脉相同——浮大者病在表,沉细者病在里,治法无异,需灵活斟酌。若患者看似尚可,但手脚渐弱,数日内气逆上冲便会致命。此类脉象者,罕有存活。须急服竹沥汤,每日一剂,务必保持药力持续,不可半日中断。
竹沥汤性寒,若未趁热服下,易滞留胸膈引发不适,故每次须极热服用。若服药后能通利二便,则疗效更佳。若连服三剂竹沥汤后,病势未减反生胀满,可用大鳖甲汤攻下;若药力不足未能通下,可辅以丸药助泻。泻后再服竹沥汤,首至脉势平复、气息调顺即可停药。三十二味八风散亦有良效。
疾病初起时,可每日两次外涂野葛膏,首至顽固麻痹、脚弱症状完全消退为止。若服用竹沥汤后脉象恢复如常,气力渐复但脚仍无力行走,需待体力充足后再逐渐练习步行。病情严重者,痊愈后需半年才能搀扶行走。
一旦脉象和体内症状好转,应坚持服用八风散。切勿因脚未恢复行走能力而轻易改用其他疗法,否则未必有益,反可能引发其他问题。野葛膏也不宜随意给他人使用。若有人听闻竹沥汤可能损伤腰脚而拒绝治疗,则不必勉强施治。这类人往往难以接受医理,不必多作解释。
竹沥汤有三种配方,轻症用前方,重症依次用后方。风毒易传染,患者宜随身携带小金牙散,取少量涂于鼻孔和耳门。病重者、新亡者易传染给健康人,健康人接触病患或亡者时,也应涂抹耳鼻。可将金牙散装入绛色布袋,佩戴于左臂(男)或右臂(女),用量宜从少开始。(金牙散方见第十西卷胆腑门。)
患者宜常服赤小豆散,冬季可服侧子金牙酒或续命汤。风毒初发时类似时疫,若脉浮缓且始终不转急促,则难治愈,可能数日或十日内死亡。症状包括神志不清、发黄、发斑、目赤或溃烂,属危急重症。应立即服续命汤一剂,再服葛根汤或麻黄汤攻下。若未缓解,续服续命汤两三剂可愈。此病凶险,须持续用药,不可中断半日,否则易致死亡。(续命汤方见第十卷诸风门。)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千金方全译新读》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R5Q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