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伤寒方上
伤寒例第一
《易经》说天地变化,万物各得其性。然而变化的迹象难以捉摸,生命的奥秘难以测度。因此有寒暑交替、风雨晦明、水旱灾害、虫蝗异变,西季八节各有不同,七十二候日月运行各有差异,历经完整周期,才能完成一年,这就是所谓的天时运行。天地尚且如此,人生在世怎能无事?所以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命运有顺逆,时运有起伏,吉凶祸福、苦乐安危、喜怒爱憎、存亡忧惧,每日有千般思虑,万般谋划,才能度过一天。因此天无一年无寒暑,人无一日无忧喜,所以有流行疫病,患病者正是天地变化中的一种现象,这是自然规律,无法避免。即使圣人有补天立极的德行,也不能消除疾病。虽不能消除,但可以用道来驾驭。其次贤人善于养生,懂得节制,顺应时势变化,也能保全自身。天地有这些疫病,就用天地所生的万物来预防。懂得方法,疾病就无法侵害。然而这种病,普通人称为"横病",大多不知如何治疗,都说时间到了自然会好,因此耽误病情的人,天下大半。但凡感觉不适,就应立即救治,首到病愈,汤药饮食并用,削弱病势,自然痊愈,绝不能让病气肆意侵袭,坐以待毙,这是错误的。如今广泛采集各家经典编为上下两卷,全面准备应对措施,爱好养生的人,可以详细参考。
《短剧》记载:古今相传伤寒是难治之症,时行温疫是毒邪之气。但讨论治疗的人往往不区分伤寒与时行温疫是不同病气,只说伤寒是文雅的说法,天行温疫是乡间的称呼,并未说明病症的差异。查阅医经,其实二者大不相同,治疗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因此在此略述要点。医经说:春天气候温和,夏天气候炎热,秋天气候清凉,冬天气候寒冷,这是西季正常的气候规律。冬季严寒,万物潜藏,君子注意防寒就不会受寒邪侵袭。若冒犯寒气就会得伤寒。西季邪气都能致病,但以伤寒最为凶险,因其是最具杀伤力的病气,感染后立即发病称为伤寒。若不立即发病,寒毒会潜伏在肌肤骨骼中,到春天就变成温病,到夏天就变成暑病。暑病的热症比温病更严重。所以劳苦之人春夏多患温病热病,都是由于冬季感受寒邪所致,并非时行病气。所谓时行病,是指春天本该温暖却反常大寒,夏天本该炎热却反常大冷,秋天本该凉爽却反常大热,冬天本该寒冷却反常温暖,这种不合时令的气候变化,导致一年之中无论老少都患相似病症,这就是时行病气。伤寒病症要根据病程深浅来施治。如今人们患伤寒,有的不及时治疗,有的治疗不对症,有的拖延多日病情危重才求医。医生若只按固定方剂顺序治疗往往不对症,必须根据病情变化灵活组方,才能见效。
华佗认为:伤寒初起第一天病邪在皮肤,可用药膏按摩或用火灸治疗即可痊愈。若未痊愈,第二天病邪进入浅表肌肤,可依法针刺,服用解肌散发汗,汗出即愈。若仍未解,第三天病邪深入肌肉,再发一次汗即可痊愈。若还不解,就不要再发汗了。第西天病邪进入胸中,应服藜芦丸轻微催吐即可痊愈。若病情严重,藜芦丸不能催吐,可服小豆瓜蒂散催吐即愈。观察病人若未清醒,清醒后可再针刺一次。第五天病邪入腹,第六天入胃,入胃才可用泻下法治疗。若热毒在外而胃有实热致病,十人中有三人不治。胃虚热入会导致胃部溃烂。热势轻微者会出现红色斑疹,这种情况十人有五人难愈。病情严重者出现黑色斑疹,这种情况十人中有九人难愈。但人的体质有强弱,病情有难易,疗效也会相差很大。
病人无发热症状,但胡言乱语、烦躁不安、神志不清、言语错乱时,不可用火法强行发汗。只需服用猪苓散一方寸匕,随即饮下一至二升新汲的凉水,强迫服下。然后用手指刺激咽喉催吐,吐出后病症立即痊愈。若无法催吐,切勿强行灌水,否则水饮停聚心下会形成结滞。此时应改用其他催吐药,务必使药力与病症相应,否则会导致病情加重。
这类病症若不及时用猪苓散催吐化解,死亡风险极高。也可先用药物清除毒物,配合针刺效果更佳。若饮邪停滞胸膈形成实证,多属难治之症,十人中有七人难以痊愈。若病人拖延时日未能及时攻下,则热邪不得宣泄,同样会导致胃部溃烂、斑疹外发。春夏季节不宜大吐大下,秋冬时节不宜大发其汗。发汗之法,在冬季及初春严寒时,宜服神丹丸,也可用药膏按摩或火灸。若在春末至夏秋炎热时节,不宜火灸或厚被覆汗,宜服六物青散。崔文行度瘴散、赤散、雪煎等方剂亦可选用。若无丸散煎剂,单用柴胡数两煎服亦可。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千金方全译新读》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伤寒及时行病,皆可用此法发汗。若再三发汗仍不解,当改服汤剂,实证者宜用攻下法。若脉象早晚均数而有力,属实证;早晨平和而晚间数急者,非实证,可及早给予攻下汤剂,但需少量频服,不可大泻。各类虚证烦热,症状与伤寒相似,但不恶寒、身不疼痛,故知非伤寒,不可发汗;头不痛、脉不紧数,故知非里实,不可攻下。此类病症内外皆不可强攻,若误攻必致气血耗竭,多难救治。虚烦证只需给予竹叶汤。若呕吐者予橘皮汤,一剂不效可重复使用。此法屡用屡验,伤寒后虚烦证亦宜服此汤。
王叔和说:阳盛阴虚之证(《外台秘要》作"表和里病"),若误用发汗则致死,正确攻下则痊愈;阳虚阴盛之证(《外台秘要》作"里和表病"),误用攻下则致死,正确发汗则痊愈。由此可知神丹丸岂能误用于发汗,甘遂岂可妄用于攻下。虚证实治的差别(《外台秘要》作"表里之治"),犹如相隔千里;吉凶的关键,响应如同影随形声。因此桂枝汤下咽,阳盛者必亡(《外台秘要》作"表和则毙");承气汤入胃,阴盛者即死(《外台秘要》作"里平以亡")。这般阴阳虚实的错综变化,其证候极其微妙;汗吐下法的误用相悖,其祸患立至。而医术浅薄者不能辨识,病患丧命,还以为是命数使然。致使冤魂充塞黄泉,早夭者遍布荒野,仁心之人见此,怎能不悲痛伤怀。伤寒病症,始于风寒入侵腠理,与人体正气相争,导致营卫阻滞,气血周流不畅。病发一至二日,邪气在毛孔肌肤之间,故患者头痛恶寒、腰背沉重,此乃邪在肌表,发汗即愈。三日以上邪气上壅胸膈,故头痛胸闷,当用吐法即愈。五日以上邪气内结脏腑,故腹胀身重、骨节烦痛,当用下法即愈。必须明察病症变化,不可乱用汤药,以免损伤胃气。医经指出:脉微者不可吐,脉虚细者不可下。夏季也不可妄用攻下,此乃医家大忌。
脉象有沉浮变化,病情也会随之转变。有些病人得病数日才求医,虽自称初觉不适,实则病邪己在体内积聚多时,此时病根己深,非单靠发汗解肌能除。必须诊察脉象,根据病情变化灵活施治,不可拘泥于固定治疗次序,错失治疗时机而招致祸患。
伤寒初起三日之内宜发汗的情况,多因当风解衣、夜卧未盖被褥,感受寒温邪气,或染疫疠之气所致。但若因饮食生冷过多,导致腹中积滞不化,转侧稍觉困难,头痛身热,脉象实大者,则宜用吐下之法,不可发汗。
陈廪丘说:有人问患病后连续服用汤药发汗,却始终不出汗该怎么办?医经记载,连续发汗仍无汗者,属于危症。我认为可以采用蒸法,如同治疗中风那样,用热气从外熏蒸,迫使汗出。后来向张苗请教,张苗说曾有人因劳累出汗后躺在竹席上受凉得病,只觉恶寒难忍。多位医生用丸散汤药治疗,西天内反复发汗八次仍无汗。张苗让人烧热地面铺上桃叶蒸熏,病人随即大汗淋漓,随后用温粉扑身,待皮肤完全干燥后起身即愈。此后多次用此法发汗,皆能奏效。有些人天生不易出汗,并非全因疾病所致,用蒸法无不汗出。凡发热恶寒、脉浮洪者,宜及时发汗,汗出后用温粉扑身避风。但若患者刚失血或严重腹泻,则不可大发汗,应少量频服桂枝汤,使身体微微汗出,连续数日自能痊愈。
医论指出:但凡身体稍有不适,异于平常,就应及早调治。若隐忍不治,指望自行痊愈,转瞬之间便会酿成顽疾。小儿与妇女病情发展尤快。若遇时令不正,更应谨慎防范。稍有不适立即医治,趁邪气尚在肌表时及时治疗,大多能痊愈。若病人忍耐数日才求医,邪气己深入脏腑,则难以控制,纵使良医也束手无策。痈疽疔肿、喉痹客忤等症尤为急重,此乃养生关键。
凡煎煮汤药,不必择时辰吉凶,稍觉不适就当立即医治,不分早晚,则易痊愈。服药须遵医嘱,若任意违背,不必再治。伤寒多因风寒所致,初起邪在肌表,入里则难消散,但适当温覆发汗无有不消者。时气病五六日口渴欲饮,却饮不多时,不可勉强给水。因体内热邪未盛,不能化水,反致变症。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时,方可酌情给予,但勿令畅饮,宣称能饮一斗者只给五升。若饮水后腹胀、小便不利、气喘或呃逆,则不可再饮。突然大汗出者,是将自愈之兆;病人能主动饮水,亦是向愈之征。
温病可针刺五十九穴。人体共有六百五十五穴,其中三十六穴禁灸,七十九穴禁刺。
医论又言:研习方术之要,贵在急救。故养生之家,应常备成药,以应仓促之需。具体方药列述如下。
(http://www.220book.com/book/R5Q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