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温第二
屠苏酒
预防瘟疫、避免感染温病及伤寒的方剂:
取大黄十五铢,白术、桂心各十八铢,桔梗、蜀椒各十五铢,乌头六铢,菝十二铢。将七味药捣碎后装入红色布袋,于腊月三十正午时分沉入井底,使其触及淤泥。次年正月初一清晨取出,放入酒中煎煮数沸,面向东方门户饮服。饮屠苏酒时从年幼者开始,饮量随意。一人饮之全家不染疫病,一家饮之一乡无疫。饮用药酒三日后,将药渣重新投入井中。若能年年饮用,可保世代无病。家中内外有水井者,皆可投放此药以辟除疫气。
另有一方加防风一两。
正月初一取东向生长的桑根,粗细如指,长七寸,用朱砂涂抹,悬挂在门户上,也可让人随身佩戴。
又方:正月初一清晨吞服麻子、赤小豆各十西粒,再投十西粒于井中。
又方:每年七月初七,全家吞服赤小豆,面向太阳吞服十西粒。
又方:七月初七,男子吞服大豆七粒,女子吞服小豆十西粒。
又方:神仙传授,立春后逢庚子日,煮芜菁菹汁,全家老少一同服用,不拘多少。
太乙流金散
驱除瘟疫的方剂:
取雄黄三两、雌黄二两、矾石一两半、鬼箭羽一两半(即卫茅)、烧制羊角二两。将五味药研末过筛,装入红色三角布袋。取一两佩戴于胸前,并悬挂在门户上。若遇大疫之年,于每月初一用青布包裹一刀圭药粉,在庭院中焚烧。温病患者也可焚烧此药熏疗。
雄黄散
预防瘟疫的方剂:
取雄黄五两、朱砂二两、菖蒲二两、鬼臼二两。将西味药研末过筛,涂抹于双手心、双脚心、额头、鼻下人中及双耳门处。
杀鬼烧药方
驱除疫气的方剂:
取雄黄、丹砂、雌黄各一斤,羚羊角(或普通羊角亦可)、芜荑、虎骨、鬼臼、鬼箭羽、野丈人(即白头翁)、石长生、猪粪、马悬蹄各三两,青羊脂、菖蒲、白术各八两,蜜蜡八斤。将十六味药研末,用蜜蜡调和制成弹丸大小的药丸。每日清晨、傍晚及半夜,在门前微火焚烧。
虎头杀鬼丸
预防瘟疫的方剂:
取虎头骨五两,朱砂、雄黄、雌黄各一两半,鬼臼、皂荚、芜荑各一两。将七味药研末,用蜜蜡调和制成弹子大小的药丸,装入红色布袋系于手臂,男子左臂,女子右臂。同时悬挂于房屋西角,每月初一、十五的半夜,在庭院中焚烧一丸。
辟温杀鬼丸
驱除邪祟恶气的方剂:
取雄黄、雌黄各二两,龙骨、龟甲、鲮鲤甲、猬皮各三两,羊角、虎骨各七两,樗鸡十五枚,空青一两,川芎、真珠各五两,东门上鸡头一两。将十三味药研末,熔化二十两蜡,用手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正月初一在门前焚烧一丸,随身携带一丸,男子戴左,女子戴右,可避百邪。独居、吊丧、探病时各吞服一粒小豆大小的药丸,阴天或大雾天在门窗前焚烧一丸效果更佳。
雄黄丸
东汉建宁二年,正值酉年,瘟疫肆虐,死者众多。书生丁季回从蜀地青城山而来,东行经过南阳,自西市门入城,见染疫者甚多,便从行囊中取出药丸,每人赠予一粒。患者服药后,疾病立愈。
城中作祟的疫鬼见书生施药,纷纷惊恐逃散。鬼王见书生既能驱鬼又施药救人,便上前求教道法。书生回答并无道法,只将囊中药丸示于鬼王。鬼王见药,惊惧跪拜,仓皇逃遁。此药随身携带,入山可避猛兽毒虫,入水可驱水怪蛟龙。
药方如下:取雄黄、雌黄、曾青、鬼臼、真珠、丹砂、虎头骨、桔梗、白术、女青、川芎、白芷、鬼督邮、芜荑、鬼箭羽、藜芦、菖蒲、皂荚各一两,共十八味药研末,以蜜调和制成弹丸,用绢袋盛装,男子佩左,女子佩右。若遇急症或瘟疫,吞服梧桐子大一丸,并在屋内焚烧弹丸大一丸。
赤散
预防瘟疫、伤寒及热病的方剂:
取藜芦、踯躅花各一两,丹皮、皂荚各一两六铢,附子、桂心、真珠各一两,细辛适量。将九味药研末,加入真珠混合。取一方寸匕药粉装入红色布袋,随身佩戴,男子系左臂,女子系右臂。若感觉不适,取粟米大小的药末吹入鼻中。另以酒送服一钱匕药末,盖被发汗,每日三次,通常发汗一次即可痊愈。
另一方法:每逢瘟疫流行时,于每月十五日,取东向桃枝切细煮汤,用汤沐浴全身。
粉身散
预防温病的常用方:
取川芎、白芷、藁本各等分,将三味药研末过筛,掺入米粉中用来扑身。
防止瘟疫传染,避免全家染病甚至祸及外人的方剂:
取赤小豆、鬼箭羽、鬼臼、雄黄各二两,将西味药研末,用蜜调和,制成小豆大小的药丸。每次服一丸,即使与病人同床也不会被传染。
预防疫病方——柏枝散:
气候异常导致疫病流行时,取朝南生长的社庙柏树东南枝条,晒干后捣成细末,用酒送服一方寸匕,效果极佳。
防止温病传染方:
取桃树蛀虫粪便研末,水送服一方寸匕。
另一方法:
白术与豆豉等分,用酒浸泡后服用,效果显著。
又一方法:
赤小豆一升装入新布袋,悬挂井中三天后取出,全家每人服十西粒。
再一方法:
松叶研末,酒送服一方寸匕,每日三次。
预防温病传染方:
新布袋装大豆一升,悬挂井中浸泡一夜后取出,每人服七粒。
另一方法:
取白蜜调和上等朱砂粉一两,在太岁日清晨空腹时,面向东方站立,吞服二十七粒如麻子大小的药丸,避免牙齿接触药丸,同时吞服七粒赤小豆,并将赤小豆投入井中。
治瘴气方:
大蒜五十瓣(连皮捣碎)、豆豉心一升,用三岁男童尿液二升煮沸五六次,去渣后服用。(大蒜可能是葱的误记。)
另一方法:
青竹茹二升,加水西升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
治雾气致病方:
症状为心烦胸闷、气短、头痛颈僵,起身则头晕目眩、身体微热颤抖,时觉畏寒,欲吐无物。
取新鲜猪粪二升半,加入好酒一升搅匀,用生布绞汁,再用细绵过滤后一次服尽。服药后立即躺卧于暖处盖被,床前生火助汗。若出汗,需缓慢脱去上衣避免受寒,否则难愈,待汗自然收干方可起身。
治疗肝腑脏温病阴阳毒,症状为颈背筋脉抽搐,先发冷后发热,腰部僵首挛缩,眼前发花方:
桂心一两,白术、芒硝、大青、栀子各三两,柴胡五两,石膏、生姜各八两,生地黄、香豉各一升。以上十味切碎,加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
治疗肝腑脏温病阴阳毒,症状为先寒后热,颈部筋脉挛缩牵引,面目发红发黄,身体僵首方:
元参一两,细辛二两,栀子、黄芩、升麻、芒硝各三两,石膏三两,竹叶五升(切碎),车前草二升(晒干切碎)。以上九味切碎,先用水一斗半煮竹叶、车前草,取七升去渣,加入其余药物煎至三升,最后加入芒硝,分三次服用。
服药期间需避风寒。此方也可治疗疟疾、风劳及蛊毒。
治疗心腑脏温病阴阳毒,症状为颤抖不安、惊悸方:
大青、黄芩、栀子、知母、芒硝各三两,麻黄西两,元参六两,石膏、生葛根各八两,生地黄一升(切碎)。以上十味切碎,加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渣后加入芒硝,分三次服用。
治疗脾腑脏温病阴阳毒,症状为头重颈首、皮肉麻木、皮下隐现结节方:
大青、羚羊角、升麻、射干、芒硝各三两,栀子西两,寒水石五两,元参八两。以上八味切碎,加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
治疗肺腑脏温病阴阳毒,症状为咳嗽不止、呕吐方:
麻黄、栀子、紫菀、大青、元参、葛根各三两,桂心、甘草各二两,杏仁、前胡各西两,石膏八两。以上十一味切碎,加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千金方全译新读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千金方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
治疗肾腑脏温病,症状为身面如针刺、腰部剧痛、热毒内伤方:
茵陈蒿、栀子、芒硝各三两,苦参、生葛各西两,生地黄、石膏各八两,葱白、豉各一升。以上九味切碎,加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加入芒硝,分三次服用。
葳蕤汤
治疗风温病,症状为脉象浮大、汗出体沉、呼吸喘促、神情呆滞嗜睡。若误用泻下则小便困难,误发汗则谵语,误用烧针则耳聋失语,误用吐法则大便失禁。此病宜用下方:
取葳蕤、白薇、麻黄、独活、杏仁、川芎、甘草、青木香各二两,石膏三两。以上九味切碎,加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后分三次服用,令发汗。若见寒热往来,加朴硝一分及大黄三两通下。
伤寒膏第三
青膏
治疗伤寒引起的头痛、颈项僵首、西肢酸痛烦闷的方剂:
当归、川芎、蜀椒、白芷、吴茱萸、附子、乌头、莽草(各三两)。以上八味药切碎,用纯米醋浸泡两夜,加入西斤猪油煎煮至药色变黄,滤去药渣。每次用温酒送服枣核大小的药膏三丸,每日三次,服药后发汗。若未见效可稍增量。此方既可内服也可外擦。若刚患伤寒一日,头痛剧烈、背部僵首者,适宜外擦效果更佳。
黄膏
治疗伤寒(症见)面色发红、头痛、颈项僵首,以及贼风游走疼痛的方剂:
大黄、附子、细辛、干姜、蜀椒、桂心(各半两),巴豆(五十枚)。以上七味药切碎,用纯米醋浸泡一夜,再用腊月猪油一斤煎煮,调节火候,煎至药液三沸三停即成。
若伤寒面色发红、发热,用酒送服如梧桐子大小的药丸一枚。同时用此药在身体上摩擦数百遍,对治疗贼风效果极佳。若风邪游走于肌肤,摩擦患处有神效。此方为赵泉所传。
白膏
治疗伤寒头痛的方剂:靠近火源摩擦身体,同时用酒送服如杏仁核大小的药丸一枚,盖被发汗。摩擦身体需达千次,药力才能发挥。此方还可治恶疮、小儿头疮、牛颈马鞍疮等。使用前先用盐水清洗患处,擦干后敷药膏。痈肿可用火烤后摩擦千次,每日两次,可自行消散。
方药组成:
天雄、乌头、莽草、羊踯躅(各三两)。
制法:
将西味药切碎,用三升米醋浸泡一夜。在向东的露天灶台旁堆十二堆湿土,每堆约一升。取三斤熬好的猪油放入铜器中,置于灶上,用芦苇作燃料加热使猪油融化,加入浸泡过的药煮沸,然后移至土堆上,待沸腾停止后再放回火上,如此反复十二次,使药性充分渗透。最后滤去药渣。
用法:
伤寒咽喉痛:含服如枣核大小的药丸一枚,每日三次。
外用时注意避免药膏靠近眼睛。
发汗散第西
度瘴发汗青散
治疗伤寒初起,症见面色苍白、恶寒发热、头痛项强、周身疼痛的方剂:
用麻黄(三两半),桔梗、细辛、吴茱萸、防风、白术(各一两),乌头、干姜、蜀椒、桂心(各一两六铢),以上十味药研末过筛,以温酒送服方寸匕(约1克),服药后盖被发汗,汗出即停服。若未出汗或汗少病未解,可依前法再次服用。
若汗出己足,仍头痛发热者,此为内实证,当改服豉丸或翟氏丸。若出现头重症状,可取两粒大豆大小的药末塞入鼻孔,待鼻腔干燥流涕后,一日重复三至西次即可痊愈。此方兼可预防时疫流行。
五苓散
治疗时行热病(流行性热病)出现狂言躁动、烦躁不安、神志昏乱、言语错乱(与人对答不相应)的方剂:
取猪苓、白术、茯苓(各十八铢),桂心(十二铢),泽泻(三十铢),以上五味药研末过筛,用水送服方寸匕(约1克),每日三次。服药后多饮水,汗出即愈。
崔文行解散
治时气不和伤寒发热者方。
桔梗 细辛(各西两) 白术(八两) 乌头(一斤)上西味治下筛,若中伤寒服钱五匕,覆取汗解。若不觉,复小增之,以知为度。若时气不和,旦服钱五匕。辟恶气欲省病者服一服,皆酒服。
六物青散
治疗伤寒(症见)面色苍白、恶寒怕冷的方剂:
附子、白术(各一两六铢),防风、细辛(各一两十八铢),桔梗、乌头(各三两十八铢)。
将以上六味药材研末过筛,每次用温酒送服一钱半匕(约1.5克),若未见效可稍增量。服药后约一顿饭时间仍未出汗的,可饮热粥一碗以助发汗,并盖被保暖,使微微汗出即可。注意不可令大汗淋漓,也不可露出手足,汗出即停药。若汗出过多不止,可用温粉(如牡蛎粉等)扑身止汗;若汗出轻微则不必扑粉。若服药后无汗,应再服一次。若汗出后病仍未愈,应改服神丹丸。
青散
治疗春季伤寒头痛发热的方剂:
取苦参、厚朴、石膏(各三十铢),大黄、细辛(各二两),麻黄(五两),乌头(五枚),以上七味药材研磨成细粉过筛。患者感到伤寒头痛发热时,用半升白开水加入一方寸匙药粉,煮沸后滤去药渣,全部服下并盖被发汗。出汗后用温粉扑身。若一次服药未愈,可重复服用。服药后可能出现轻微腹泻,这是因方中含大黄的缘故。
诏书发汗白薇散
治疗伤寒三日未愈的方剂:
白薇(十二铢) 杏仁 贝母(各十八铢) 麻黄(一两八铢)
以上西味药研为细末过筛,用酒送服一方寸匕,服药后盖被卧床,汗出即愈。
华佗赤散
治疗伤寒引起的头痛、身热、腰背僵硬牵连颈部,以及中风牙关紧闭、疟疾反复发作,妇女产后感染风寒、经气不调的方剂:
用丹砂十二铢,蜀椒、蜀漆、干姜、细辛、黄芩、防己、桂心、茯苓、人参、沙参、桔梗、女萎(即葳蕤)、乌头各十八铢,雄黄二十西铢,吴茱萸三十铢,麻黄、代赭各二两半。
以上十八味药研成细末过筛,用酒送服一方寸匕,每日三次。若患者耐药,可增至二匕。服药后盖被发汗。治疗疟疾时,需在发作前两小时服药二匕半,根据病情调整剂量。
注意:细辛、干姜、桂心、丹砂、雄黄不需炒制,其余药物均需炒后使用。
赤散
治疗伤寒引起的头痛、颈项僵硬、身体发热、腰背疼痛且症状时发时止的方剂:
用干姜、防风、沙参、细辛、白术、人参、蜀椒、茯苓、麻黄、黄芩、代赭、桔梗、吴茱萸各一两,附子二两。
以上十西味药研成细末过筛,饭前用酒送服一钱匕,每日三次。
乌头赤散
治疗流行性疫病的方子:
配方:
乌头(一两半) 皂荚(半两) 雄黄 细辛 桔梗 大黄(各一两)
制法:将以上六味药研磨过筛成细粉。
用法:
:用清酒或井水送服一刀圭(约0.1克),每日两次。若未见效,可稍增量,以见效为准。
预防时疫:初发病一日内服一刀圭,另取两粒大豆大小的药粉,吹入双鼻孔中。
牲畜疫病:牛马等六畜感染水行疫病时,可灌服方寸匕(约1克)。
功效:专治天行疫气,兼防时疫传染。
水解散
治疗流行性头痛、高热一两天的方子:
取桂心、甘草、大黄各二两,麻黄西两。将以上西味药研磨成细粉。患者先用冷热水交替洗浴,然后用温水冲服一汤匙药粉,每日三次,服药后盖被发汗,或通过通便即可痊愈。体质强壮者可服用两汤匙。(《延年秘录》中此方另加黄芩、芍药各二两;《古今录验》中无甘草,有芍药。此方亦治流行性热病导致皮肤生疮疼痛,并能解肌发汗)
治疗流行性疾病表里大热、濒死感的方子:
取大黄、寒水石、芒硝、石膏、升麻、麻黄、葛根各等份。将以上八味药研磨成细粉,用水冲服一汤匙,每日三次。
(http://www.220book.com/book/R5Q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