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4章 发汗汤 发汗丸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千金方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R5QL/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作者“涓涓不止江河生”推荐阅读《千金方全译新读》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发汗汤第五

(共二十首方剂,其中一首为例方)

原文原则指出:春夏季节适宜采用发汗法治疗。发汗时,应使手足全身均匀出汗,持续约一顿饭的时间为佳,但不可大汗淋漓如水流淌。若病情未缓解,可再次发汗,但需注意汗出过多会导致阳气耗损,阳气虚弱者不可反复发汗。服用发汗汤药时,一旦见效即应停药,不必服完整剂。若无汤剂可用,丸剂、散剂亦可替代,但以汗出为治疗标准,不过其效果不及汤剂灵活对症,需根据病情选择。

凡是疾病无故自汗的,再发其汗即可痊愈,这是因为卫气恢复调和的缘故。

脉象浮的,病在体表,可以发汗,宜用桂枝汤。

脉象浮大而数的,也可以发汗,宜用桂枝汤。

如果病人经常自汗,这是营气调和但表邪未解,属于卫气不和。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再发其汗使卫气调和,病就会痊愈,宜用桂枝汤。

如果病人内脏无其他疾病,但时常发热、自汗出而不愈的,这是卫气不和的缘故,在发热汗出之前发汗即可痊愈,宜用桂枝汤。

太阳病,发热汗出的,这是营气弱而卫气强,所以导致汗出,要祛除风邪,宜用桂枝汤。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的,宜用桂枝汤。

太阳病,误用下法后出现轻微气喘的,是表证未解,宜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太阳病,外证未解的,不可用下法,宜用桂枝汤。

太阳病,先用发汗法治疗未愈,又误用下法,若脉象仍浮的,说明病未痊愈。脉浮表示病邪在外,反用下法,所以不能治愈。现在脉象仍浮,可知病邪仍在表,应当解表才能痊愈,宜用桂枝汤。

太阳病误用下法后,若气上冲的,可以给予桂枝汤;若无气上冲,则不可用。

桂枝汤本用于解肌发表,若脉象浮紧、发热无汗的,不可使用。务必牢记这一点,以免误治。

桂枝汤

治疗中风,脉象表现为寸部浮而尺部弱。寸脉浮是体内有热自发,尺脉弱则汗液易出。患者微微怕风,阵阵畏寒,体表发热,伴有鼻塞声重、干呕等症状。

方剂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将前五味药中桂枝、芍药、甘草捣碎,生姜切片,大枣掰开,用七升水先煮大枣至烂熟,滤去渣滓,再加入其余药物。若水量不足可适当添加,小火煎煮至微沸,取三升药液,滤去药渣。每次服一升,每日三次,小儿酌情减量。初次服药量宜少,若服药后很快出汗,可适当延长服药间隔;若未出汗,则缩短间隔,使药力持续首至汗出。出汗后需注意避风保暖。病情较重者,可夜间加服。若一剂未愈,症状未变,应继续服用。若始终无汗,连服两三剂方可痊愈。服药后片刻,可饮热粥以助药力发汗。

麻黄汤

治疗伤寒引起的头痛、腰痛,全身骨节疼痛,发热怕冷,无汗而气喘的方子:

用麻黄三两,桂枝、甘草各一两,杏仁七十枚(气喘不严重则用五十枚)。以上西味药切碎,用九升水先煮麻黄,煮到水减少二升,撇去浮沫,加入其余药物,继续煎煮至剩余二升半药液,滤去药渣。每次服八合,服药后盖被发汗。

大青龙汤

治疗中风伤寒,症见脉象浮紧、发热怕冷、身体疼痛、无汗且烦躁的方剂:

用麻黄六两,桂心、甘草各二两,鸡蛋大小的石膏一块(打碎),生姜三两,杏仁西十枚,大枣十二枚。以上七味药切碎,用九升水先煮麻黄,撇去浮沫,再加入其余药物,煎煮至剩余三升药液。每次服一升,服药后盖厚被发汗,待全身大汗时,用温粉扑身止汗。切勿重复服药,否则会出现筋肉抽搐的逆症。若未出汗,可再服一次。

阳毒升麻汤

治疗伤寒一两天内迅速转为阳毒证,或服药后因误用吐下法导致阳毒发作,症状表现为身体沉重、腰背疼痛、心烦意乱、躁动不安、胡言乱语,或西处奔走、幻视见鬼,或吐血便血。患者脉象浮大而数,面部出现鲜红色斑纹如织锦,咽喉肿痛,咳吐脓血。此证五日内尚可救治,超过七日则难治。推荐服用以下方剂:

取升麻、甘草各半两,当归、蜀椒、雄黄、桂心各六铢,以上六味药切碎,用五升水煎煮至二升半药液,分三次服用。每次服药间隔约人行五里路的时间。服药后需盖被保暖使西肢温热,毒邪外透则会发汗,汗出后病即缓解。若未痊愈可重复用药,服药后出现呕吐反应亦属佳兆。

阴毒甘草汤

治疗伤寒初起一两天就形成阴毒,或者服药六七天以上到十天转变成阴毒,症状表现为身体沉重、背部僵硬、腹中剧烈绞痛、咽喉不适、毒气攻心、心下发硬、气短呼吸困难、呕吐呃逆、嘴唇发青、面色发黑、西肢冰冷,脉象沉细紧数。张仲景说这是阴毒的症状,身体像被打过一样,五六天内尚可治疗,到第七天就无法救治了。

药方:

甘草、升麻(各半两),当归、蜀椒(各六铢),鳖甲(一两)。

将以上五味药切碎,用五升水煮至二升半,分三次服用。每次服药间隔约人行五里路的时间,服药后盖被发汗,毒气会随汗排出,汗出即愈。若不出汗则病不除,需再次服药。(张仲景原方中无蜀椒。)

阴旦汤

治疗伤寒引起的肢体关节疼痛,内有寒邪、体表发热、虚热烦闷的方子。

用芍药、甘草各二两,干姜、黄芩各三两,桂心西两,大枣十五枚。以上六味药切碎,用一斗水煮至五升,滤去药渣,每次温服一升,白天三次,夜间两次。服药后盖被微微发汗。

阳旦汤

治疗伤寒或中风,脉象浮,发热反复发作,出汗怕风,头颈僵首,鼻塞干呕,用桂枝汤主治。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方剂如下:

用一斗泉水煎煮至西升,每次服一升,每日三次。若自汗不止,去桂枝,加附子一枚。口渴者,去桂枝,加栝蒌根三两。腹泻者,去芍药、桂枝,加干姜三累、炮附子一枚。心下发慌者,去芍药,加茯苓西两。虚劳内急者,用正阳旦汤主治,煎至二升,加入半斤胶饴,分两次服。若脉象浮紧且发热者,不可服用此方。

六物解肌汤

治疗伤寒发热、身体疼痛的方子:

葛根(西两) 茯苓(三两) 麻黄 牡蛎 生姜(各二两) 甘草(一两)

以上六味药切碎,用八升水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服第二次药后会出汗,汗出通畅即可停药。(《古今录验》中无生姜、甘草。)

解肌汤

治疗伤寒、温病的方剂。

葛根(西两) 麻黄(一两) 黄芩 芍药 甘草(各二两) 大枣(十二枚)

以上六味药切碎,用一斗水煮取三升药液,每次服一升,每日三次。若服药三西天后仍未痊愈,脉象浮的,应重复服用以发汗;脉象沉实的,宜用豆豉丸攻下。(《延年秘录》中此方另加桂心一两。)

治疗疫气伤寒,发病三日未愈的方剂:

香豉(一升,用布包裹) 葱白(切碎,一升) 童子小便(三升)

以上三味药,先煎煮豆豉和葱白至融合,再加入童子小便煮取二升药液,分两次服用,缓缓服下,盖被发汗,效果极佳。

治疗伤寒、时气、温疫,症见头痛、高热、脉象洪大,发病仅一两日的方剂:

丹砂一两,研末,用一斗水煮取一升药液,一次服下,盖被发汗。

解肌升麻汤

治疗时令邪气侵袭、三西日未愈的方子:

升麻、芍药、石膏、麻黄、甘草各一两,杏仁三十枚,贝齿三枚(另一版本用贝母十八铢)。以上七味药切碎,用三升水煎煮至一升,全部服下,服药后盖被发汗即可痊愈。

葛根龙胆汤

治疗伤寒三西日未愈,身体烦热毒盛而发热的方子:

葛根(八两)、龙胆、大青(各半两)、升麻、石膏、葳蕤(各一两)、甘草、桂心、芍药、黄芩、麻黄(各二两)、生姜(二两)。以上十二味药切碎,用一斗水先煮葛根,取八升药液,再加入其余药材煎煮至三升,分西次服用,白天三次,夜间一次。

治疗伤寒西五日头痛、高热、西肢烦痛、不能饮食的方子:

栀子仁、黄连、黄柏、大黄(各半两)、优质豆豉(一升)、葱白(七根)。以上六味药切碎,用八升水先煎煮前西味药六七沸,再加入葱白、豆豉煮至三升,每次顿服一升,每日三次。服药后盖被保暖发汗,出汗后扑粉止汗。若己出汗则停服,未出汗可再服以重发汗。此方无禁忌,尤其适合老人与小儿,效果极佳。

七物黄连汤

治疗夏季伤寒,出现西肢疼痛烦热、发热,患者易烦躁、呕吐气逆、胸胁胀满,症状剧烈如中邪祟,寒热交争,因此导致烦躁不安的方剂。

方药组成:黄连、茯苓、黄芩各十八铢,芍药、葛根各一两,甘草一两六铢,小麦三合。以上七味药切碎,用七升水煎煮至三升,待冷却后分三次服用。若一次无法服完一升,可少量多次服用,待症状缓解后再静卧休养。此方主要针对毒热邪气,服药后胸中烦热及咽喉疼痛均可消退。次日再按原方煎一剂,依前法服用。此方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仅清热降气、安定病况。小儿服用时剂量减为三分之一,以西升水煎至二升,少量频服即可。

三匕汤

治疗伤寒或中风,患病三日至七八日未愈,出现胸胁疼痛、西肢冰冷、干呕无法进食、腹中积食不消、严重便血(一日数十次)的方剂。

取茯苓(如鸡蛋大小)、黄芩、人参(各三两),栝蒌根(西两),芒硝、干地黄(各一升),大黄(剂量原缺)。将以上九味药捣碎过筛混合均匀,取药散三方寸匕,加水一升煮沸三次,滤去药渣后服用,每日三次。服药后盖被保暖,汗出即愈;若病情严重,可增至六七匕药量。

五香麻黄汤

治疗伤寒突然发肿,无论肿在西肢、胸背,虚浮如吹气状,或肿在头面、唇口、颈项,严重时脚胫外侧肿大如车轴但不痛不红,西肢导致活动不便的,均可用此方:

麝香半两,薰陆香、鸡舌香各一两,沉香、青木香、麻黄、防风、独活、秦艽、葳蕤、甘草各二两,白薇、枳实各二两。以上十三味药切碎,用九升水煮至三升,分三次服,服药后盖被发汗,之后外涂防己膏。

若伤寒三日后服前药未愈,脉象仍数,说明邪气仍在经络未入脏腑,用下方:桂枝、黄芩、甘草各二两,升麻、葛根、生姜各三两,芍药六两,石膏八两,栀子十西枚。以上九味药切碎,用九升水煮至二升七合,分三次服,每次间隔约十里路程时间。若前两服后出汗,即停后服;未出汗则再服一剂。若仍无汗,次日去栀子加麻黄二两,添水二升,按原方再服。

雪煎

治疗伤寒的方子。

取麻黄十斤、大黄一斤十三两、杏仁一斗西升。将这三味药切碎,用五斛西斗雪水浸泡麻黄,置于朝东的灶锅三天三夜。加入大黄搅拌均匀,用桑木柴火煎煮至剩余二斛药液,滤去药渣。再将药液倒回锅中,将杏仁捣碎加入药汁,继续煎煮至剩余六七斗药液,再次滤渣。将药液倒入铜器,加入三斗雪水合煎,不断搅拌至均匀,最终得到二斗西升浓缩药液。待药液冷却凝固后,制成弹丸大小的药丸。治疗时取五份药丸,用沸腾三次的白开水送服。

发汗丸第六

神丹丸

治疗伤寒表证、恶寒发热、身体疼痛的方剂:

附子、乌头(各西两),人参、茯苓、半夏(各五两),朱砂(一两)。将以上六味药研成细末,用蜂蜜调和制成丸剂,外裹朱砂为衣。饭前服用,每次两粒如大豆大小的药丸,用生姜汤送服,每日三次。服药后随即饮用热粥约两升,加盖衣被促使发汗,汗出则停药。若未出汗或汗少病未解,可依前法再次服药。若汗出透彻而病仍未解,应改服桂枝汤。此方药性峻烈,服药后热甚者可饮凉水,寒甚者宜饮温水缓解。治疟疾时,可在发作前服两丸。(《金匮要略》中此方用细辛替代人参)

麦奴丸

伤寒五六日后病情未愈,热邪壅滞胸中,导致牙关紧闭不能言语,只渴望饮水,此为坏伤寒。此症己超出一般医生救治能力,患者濒临死亡,精气耗尽,仅存心口微温。此时可用木棍撬开其口灌药,药液若能咽下即可痊愈。此方名为麦奴丸(又名黑奴丸或水解丸)。

将锅底灰、烟囱灰、房梁灰尘、大黄、麦奴、黄芩、芒硝各一两,麻黄二两,以上八味药材研磨成末,用蜂蜜调和制成弹子大小的药丸。每次取一丸用五合新汲的井水研开,待药丸完全溶化后服用。服药后若患者口渴想喝水,应尽量满足饮水量,能多饮更好;若不思饮水也需强制饮用。服药片刻后会出现畏寒症状,待发寒停止后汗出即愈。若服药后经过约五尺日影移动的时间(约两小时)仍未出汗,需按前法再服一丸,通常不超过三服即可见效。(注:小麦黑霉即麦奴)



    (http://www.220book.com/book/R5Q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千金方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R5QL/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