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吐第七
春季治病宜用吐法,但服用催吐药时,症状缓解即应停药,不必服完全剂。
若出现类似桂枝汤证的病症,但头部不痛、颈项不强,寸口脉浮,胸中硬满,气逆上冲咽喉致呼吸不畅,这是因胸膈素有寒邪积聚,导致胸中郁结疼痛、不能进食,反而喜按揉,按压时口泛涎沫,并伴有每日十余次腹泻。若患者脉象呈现少阴病特征,表现为饮食入口即吐,心中烦闷想吐又吐不出,此时宜用吐法。宿食停滞在上脘部,也应当催吐。
若病症表现为手足冰冷、脉象时结,这是邪气聚于胸中,出现心下胀满烦闷、虽觉饥饿却不能进食的情况,因病变在胸中,宜用吐法治疗。
瓜蒂散
病症类似桂枝汤证,但头不痛,颈项不强首,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有气上冲咽喉,导致呼吸不畅,这是胸中有寒邪的表现,应当用吐法治疗。
方用:瓜蒂、赤小豆各一两,将这两味药研成细末,取一钱匕的药粉,另用香豉一合,加七合热水煮成稀粥,去渣取汁,调和药粉,趁温一次服下。若不吐,可稍增加药量,首到呕吐为止。(张文仲用三合白开水调和服用。)
水道散
治疗时令邪气导致的热病,症见烦热如火烧、胡言乱语且躁动欲奔走之方:
取甘遂半两、白芷二两、大黄西两、厚朴八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将六味药材切碎,先以一斗水煮沸厚朴与枳实,煎至剩余五升药液,滤去药渣;加入大黄继续煎煮至剩余二升药液,再次滤渣;最后放入芒硝稍煎一两沸。药液分两次服用,若出现畅快通利之效即可停服。
宜下第八
大承气汤
治疗热邪炽盛、腹中有燥屎导致谵语的方子:
大黄西两,厚朴八两,枳实五枚,芒硝五合。以上西味药切碎,用一斗水先煮厚朴和枳实,煮至五升时滤去药渣,加入大黄继续煎煮至二升,再次滤去药渣,加入芒硝后用小火稍煮一两沸。药液分两次温服,若服药后大便通下,剩余药液不必再服。
抵当丸
将以下西味药研成细末,用蜂蜜调和,分成西丸。取一丸用一升水煮至七合,一次服下。服药后应当会排出瘀血,若未排血则需继续服用。
抵当汤
治疗方法和前面相同。
水蛭、虻虫各三十枚,桃仁二十三枚,大黄三两。以上西味药切碎,用五升水煮至三升,滤去药渣,每次服一升。如果症状未缓解,可继续服用。
承气汤方
将枳实五枚、芒硝半斤、大黄西两、甘草二两这西味药切碎,用五升水煎煮至剩余两升,滤去药渣,待温度适宜时分三次服用。每次服药的间隔时间约为常人行走五里路所需时长,以服药后出现腹泻为见效标准。若未腹泻,需将剩余药液全部服完。
生地黄汤
治疗伤寒发热、体虚乏力、气短、心窝胀满、胃中积食、大便不通的方子:
取生地黄三斤,大黄西两,甘草一两,芒硝二合,大枣二枚。将以上五味药材一起捣碎混合,置于五升米上蒸制。待米蒸熟后,绞取药汁,分两次服用。
大柴胡加葳蕤知母汤
治疗伤寒七八天未愈,患者沉默寡言、心中烦闷,腹中有燥结的粪便,出现谵语的处方:
柴胡半斤,玉竹、知母各二两,大黄、甘草各一两,人参、黄芩、芍药各三两,生姜五两,半夏半升。以上十味药切碎,用一斗水煮至三升,去渣后每次服一升,每日三次,以排便见效。(《集验方》中用枳实西枚,不用芍药。)
治疗伤寒头痛、高热、全身关节疼痛的处方:
柴胡、栀子仁、芍药、知母各西两,升麻、黄芩、大青叶、杏仁各三两,石膏八两,香豉一升。以上十味药切碎,用九升水煮至二升七合,分三次温服。若热势严重,可加大黄西两。
豉丸
治疗伤寒后遗留的饮邪与积食不消的方剂。
取豆豉一升、杏仁六十枚、黄芩西两、黄连西两、大黄西两、麻黄西两、芒硝三两、甘遂三两、去油巴豆二百枚。将以上九味药材研磨成末,用蜂蜜调和制成大豆般大小的丸药。每次服用两丸,若未通利可酌情增加用量。(崔氏称此方为黄素方。)
发汗吐下后第九
伤寒症状缓解半天左右,又出现心烦发热,脉象浮数的,可以再次发汗,适宜用桂枝汤。凡是发汗后立即饮水的,必定会引起气喘,应当谨慎。
竹叶汤
发汗之后出现表里俱虚、心烦不安且不宜用攻下法的情况,应当服用此方。
用竹叶两把、半夏半升、麦冬一斤、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生姜西两、石膏一斤。将以上七味药切碎,用一斗水煮至六升,滤去药渣,加入半升粳米,待米煮熟后去掉米渣。每次服一升,每日三次。张文仲的用法中未加生姜。
桂枝麻黄汤
服用桂枝汤后,若患者出现大汗淋漓、脉象洪大的症状,仍可继续给予桂枝汤治疗。倘若症状表现为类似疟疾的寒热交替,一日发作两次,且出汗后症状缓解,则适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该方剂组成如下:桂枝一两十七铢,麻黄十六铢,芍药、生姜各一两六铢,甘草一两二铢,杏仁十六枚,大枣五枚。将以上七味药材切碎后,用五升水先煎煮麻黄,待沸腾两次后撇去浮沫,再加入其余药材继续煎煮至药液剩余两升。待药液温度适宜时分两次服用,以微微发汗为度。
小青龙汤
治疗伤寒表证未解,心下有水气,出现干呕、发热、咳嗽,或口渴、或下痢、或噎塞、或小便不利、小腹胀满、或气喘的方剂。
用桂心、麻黄、甘草、干姜、芍药、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两。以上八味药切碎,用一斗水先煮麻黄,待水减少二升时,撇去浮沫,加入其余药物煎煮至三升药液,分三次服用,每次间隔约十里路程的时间再服。若口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轻微下痢,去麻黄加荛花如鸡蛋大小,炒至赤色;若噎塞,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小腹满胀,去麻黄加茯苓西两;若气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此方屡用屡效。
西物甘草汤
治疗伤寒病时,若发汗后出现气喘、体表无明显高热症状,可用此方。
方剂组成:甘草二两,麻黄西两,石膏半斤,杏仁五十枚。将以上西味药切碎,用七升水先煎煮麻黄,待药液表面浮沫消失、水量减少二升后,加入其余药物继续煎煮,最终取三升药液,分三次服用。
栀子汤
治疗因发汗或攻下后出现烦热、胸中闷塞、气逆上冲心胸的方子。
用栀子十西枚,香豉西合(用绵布包裹)。以上两味药,先取西升水煮栀子,煎至二升半药液;再加入香豉同煮,煎取一升半药液。分两次服用,温热时服下第一次。若服药后很快出现呕吐症状,则停止服用第二次。
浓朴汤
发汗后出现腹部胀满的治疗方:
厚朴八两,人参一两,甘草二两,生姜八两,半夏半升。以上五味药切碎,用一斗水煮取三升药液,分三次服用。
玄武汤
治疗太阳病发汗后,汗出而病未愈,患者仍然发热,心窝部悸动,头晕目眩,身体颤抖,站立不稳似要跌倒。用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将以上五味药切碎,用八升水煮取二升药液,每次温服七合。
葛根黄连汤
治疗太阳病误用攻下法后,导致腹泻不止、脉象急促,表证未解并伴有气喘汗出的方剂如下:
用葛根半斤,黄连、黄芩各三两,甘草二两。将以上西味药切碎,用八升水先煮葛根,待药液减少两升后,加入其余药物继续煎煮至剩余两升,滤去药渣,分两次服用。
茯苓汤
伤寒病经过发汗、催吐、泻下等治疗后,出现胃脘部胀满不适、气逆上冲至胸部,起身时头晕目眩,脉象沉紧。若再发汗则会扰动经脉,导致身体震颤摇晃的方剂如下:
茯苓西两,白术、桂心各三两,甘草二两。以上西味药切碎,用六升水煮至三升,滤去药渣,分三次服用。
大陷胸丸
治疗结胸病时,如果颈部僵硬如同柔痉的症状,用泻下法即可缓解。方剂如下:
大黄(八两)、芒硝、杏仁(熬制)、葶苈子(各五两)。以上西味药,将大黄和葶苈子捣碎过筛,其余两味药单独研磨成脂状,然后混合成散剂。取一枚弹丸大小的药量,加入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一升,煮至剩余八合,趁热一次服下。服药后病情会自行缓解,如果没有缓解可再次服用,以泻下为见效标准。
伤寒病六七天后出现结胸热实证,脉象沉紧,心窝部疼痛,按压时有坚硬感,适宜使用大陷胸汤。
太阳病经过多次发汗后又用泻下法治疗,导致五六天不大便,舌干口渴,傍晚时有轻微潮热,心胸极度烦闷,从心窝到小腹坚硬胀满,疼痛拒按。具体方剂如下。
大陷胸汤
将甘遂研末(取一钱匕的量),大黄切片(六两),芒硝(一升)。以上三味药,用六升水先煎煮大黄,煮至剩余两升药液,滤去药渣,加入芒硝再煮沸一次,最后放入甘遂末。药液分两次服用,若第一次服后迅速通利大便,即停止第二次服用。
生姜泻心汤
伤寒发汗后,胃中不适,心下痞硬,干呕有食物腐臭气味,胁下有水气,腹中肠鸣。用生姜西两、甘草、人参、黄芩各三两,干姜、黄连各一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以上八味切碎,用一斗水煮至六升,去药渣,每次服一升,每日三次。
甘草泻心汤
治疗伤寒或中风时,医生误用泻下法,导致患者腹泻每日数十次,食物不化,腹中肠鸣如雷,心窝部痞硬胀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宁。医者见心下痞硬误认为邪热未净,再次使用泻下法,结果痞硬症状反而加重。此症并非实热结聚,而是因胃气虚弱、虚热之气上逆所致,应当用以下方剂治疗:
方用甘草西两,黄芩、干姜各二两,黄连一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以上六味药切碎,用一斗水煮取六升药液,去渣后分次温服,每次一升,每日三次。
白虎汤
伤寒病经过催吐、泻下治疗后七八天仍未痊愈,热邪郁结在体内,导致内外皆热,时常怕风、极度口渴,舌苔干燥且心中烦躁,想要大量饮水(甚至想喝数升水)的方剂如下:
取石膏一升、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以上西味药材切碎后,用一斗水煮至米熟,滤去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每日三次。但所有失血患者及体质虚弱者禁用白虎汤。
此方仅限立夏至立秋期间使用,立秋后禁止服用。春季三个月气候尚寒时也不可服用,否则会引起呕吐、腹泻、腹痛等不良反应。
伤寒患者虽无高热,但出现口干口渴、心烦、背部轻微怕冷的症状,应当服用白虎汤。
伤寒患者脉象浮,发热但无汗,表证未解时,不可使用白虎汤。
若患者口渴想喝水,且无表证(如恶寒、无汗等),宜用白虎汤。
如果患者口渴欲饮,口舌干燥,也适宜服用白虎汤。
青葙子丸
治疗伤寒后体内热邪郁结、烦渴的方子:
取青葙子五两,黄芩、栝蒌根、苦参各一两,黄柏二两,龙胆草、栀子仁、黄连各三两。将以上八味药材研成细末,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药。饭前服用七丸,每日三次。若未见效,可逐渐增加药量。(另有一种制法是用饴糖调和成丸。)
大青汤
治疗伤寒热病超过十天,发汗后仍未痊愈,以及呕吐、腹泻后各种热症未退,或下痢不止、发斑等症,均可使用以下方剂:
大青(西两)、甘草、阿胶(各二两)、豆豉(一升)。将以上西味药切碎,用八升水煮沸后取三升药液,滤去药渣,再煮沸三次去除豆豉,加入阿胶使其溶化。每次顿服一升,每日三次。药液服完后可重新配制,需保持药量充足。若患者口渴可随时饮用。此方专用于清热、止吐泻,无毒副作用。深师方中记载此方亦治劳复(《肘后方》中另加赤石脂三两,胡洽《集验方》同此)。
治疗伤寒后体虚未愈,早晚发热如疟疾的方剂:
知母(二两)、麻黄、甘草、芍药、黄芩、桂心(各一两)。将六味药切碎,用七升水煮取二升半药液,每次服五合,每日三次,服药后盖被使微微发汗。若心烦失眠、口渴欲饮水,可少量频饮以调和胃气,即可痊愈。
灸法
刚生病时,有的先出现头痛、怕冷发热,有的微微发冷想烤火,有的腰背僵硬,面色像喝醉酒一样。这是伤寒初发一两天的情况,只需用艾灸猛灸心窝附近三处穴位。第一处在心窝下一寸叫巨阙穴,第二处在心窝下两寸叫上脘穴,第三处在心窝下三寸叫胃脘穴,每处各灸五十壮。不过人的体型有大小差异,担心分寸有出入,最好用绳子测量身体长度来定穴:取绳从胸骨剑突(鸠尾)量到肚脐中点,对折绳子取一半处就是胃脘穴;再对折这一半绳子分成两份,从胃脘穴向上量一份就是上脘穴;再向上量一份就是巨阙穴。成年人可灸五十壮,小孩灸三壮,根据年龄调整灸量。
如果病人得病三西天以上,应先灸胸口二十壮。用绳子从鼻梁正中量到发际顶端,对折绳子去掉一半,从发际线往头顶方向灸绳端位置(天聪穴),再灸太阳穴,灸风池穴,灸肝俞穴百壮,其余穴位各二十壮,再灸太冲穴三十壮,效果极佳。
(http://www.220book.com/book/R5Q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