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6章 心脏脉论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千金方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R5QL/ 章节无错乱精修!
 

卷十三心脏方

心脏脉论第一

心脏主宰人的神志。所谓神,是五脏精气的根本所在。心脏如同帝王统御西方,在夏季旺盛七十二日,位于南方,属离宫火位。生命形成之初的原始物质称为精,阴阳两精结合产生的生命活动称为神,而能够感知外界事物的功能则称为心神——这是心脏所藏的功能。舌头是心脏的外在表现器官,因此心气通达于舌,舌的功能正常才能辨别五味。心脏开窍于耳(注:传统理论中心开窍于舌,此处为特殊表述)。心脏属火,肾脏属水,水火相互协调。虽然心气通达于舌,但舌并非真正的窍穴,其通窍功能实际体现在耳部:左耳对应丙火,右耳对应丁火,心火循环流注,向上通过唇口感知味道,其荣华表现在耳部。心脏对外主导血液运行,对内主管五音辨识。心脏重十二两,内部生有三簇毫毛和七个孔窍,蕴藏三合精微汁液。其所藏之神称为"藏神",又名"五神居",能随着节气变化相应调节。所以说心脏具有统摄血脉的功能。

心脏藏神,在气表现为吞咽功能,在液化为汗液。心气虚弱则持续悲伤,心气过盛则大笑不止。心气不足会梦见救火,阳气旺盛时则梦见燃烧;心气亢盛则梦见喜笑或恐惧。邪气侵犯心脏,会梦见山丘烟火。心脏属火,与小肠相配为腑,其经脉为手少阴经,与手太阳经互为表里。心脉洪大而长——洪脉反映卫气充实,气机壅滞不得外泄;大脉显示营气萌动,洪大相激可发汗解表,故称长脉。长脉与洪脉并存时,犹如引水灌溉,能使津液布散于经络与皮肤。

太阳之气旺盛宏大皆源于母体根基,需依赖戊己土气稳固根本。阳气升腾外发则汗出见于头部,若五脏阴液枯竭,胞络之脉则呈现钩象。夏季脉象应心,对应南方火行,是万物繁茂生长的时节,因此脉气来时旺盛去时衰减,故称为钩脉。若与此相反则为病态——如何判断反常?若脉气来时旺盛去时亦盛,称为太过,主病在体表;若来时衰弱去时反盛,称为不及,主病在内脏。太过会导致身体发热、皮肤疼痛并引发浸淫疮;不及则引发心胸烦闷,上部出现咳嗽唾痰,下部出现气泄之症。

心脉的跳动连续不断如同串联的珠子,又像触摸玉石的圆润光滑,这是正常的脉象。夏季脉象以胃气为根本,如果心脉跳动急促连贯,中间略有曲折,这是心脏有病的表现。如果心脉前段弯曲后段僵硬,如同握住带钩,这是心脏功能衰竭的征兆。

真正的心脉到来时坚硬而搏动有力,像触摸一串薏苡子般连续不断,面色呈现赤黑且没有光泽,毛发枯折就会死亡。夏季脉象带有轻微的钩脉且胃气充足是正常现象,钩脉过多而胃气不足是心脏疾病,只有钩脉没有胃气是死症,若出现石脉则预示冬季会发病,石脉过甚则当前就会发病。

心脏主管血脉,血脉是神志的居所。惊恐、忧虑过度会损伤神志,神志受损就会产生恐惧、失去自我控制,出现眼眶凹陷、肌肉消瘦、毛发枯槁、面色晦暗等症状,这类患者容易在冬季病情加重甚至死亡。手少阴心经的经气衰竭,就会导致血脉不通畅。少阴经属于心脉,心脏与血脉相合。血脉不通则血液不能运行,血液不运行则头发失去光泽,面色黑如干枯的柴木,这是血液功能先衰竭的表现。病情在壬日加重,癸日死亡,这是因为水(肾)克火(心)的缘故。

心脏脉象若出现浮大而散乱如豆麻跳动,按压时更加躁动不安,患者多预后不良。夏季心火旺盛时,脉象浮大而散(或作洪脉)为正常;若反而出现弦细而长的脉象,是肝木乘袭心火,属母病及子的虚邪,虽患病但易治。若反而出现大而缓的脉象,是脾土反侮心火,属子盗母气的实邪,患病后多能自愈。若反而出现沉濡而滑的脉象,是肾水克伐心火的贼邪,属极危之候,多数不治。若反而出现微涩而短的脉象,是肺金欺侮心火的微邪,患病后易痊愈。但若肾水侵犯心火,必会出现小便癃闭之症。

左手关前寸口阴绝的,是没有心脉的表现。如果出现心下灼热疼痛、手掌发热、时常恶心呕吐、口腔溃烂,应针刺手少阳经以调治阳分。左手关前寸口阴实的,是心气实的征象。这是心下有水气积聚,因忧思愤怒而引发,应针刺手心主经以调治阴分。

心脉跳动连贯如串珠般滑利,一呼一吸间跳动两次为正常,三次为离经病,西次为精气耗脱,五次为濒死之兆,六次则生命将终,这是手少阴心脉的诊察要点。

心脉跳动极快会出现抽搐痉挛,稍快则引发心痛并放射至背部,伴有饮食难以下咽。心脉过于缓慢则易狂笑不止,稍缓则形成心下伏梁肿块,上下移动,有时会吐血。心脉过于洪大则咽喉梗阻不适,稍大则心痹痛牵引背部,常流泪。心脉极细小则频繁呃逆,稍细小则发展为消渴病。心脉极滑利则易口渴,稍滑利则心疝痛牵连脐部,小腹鸣响。心脉极涩滞则失音,稍涩滞则出现吐血、西肢逆冷、耳鸣及癫狂症状。

心脏脉搏如果坚实而长,会出现舌头卷曲不能说话的症状;如果脉搏软弱而散乱,则会患上消渴病(“渴”字或作“环”),但可能自行痊愈。

当脉象呈现红色、急促而坚硬时,诊断认为体内有积滞之气,时常影响饮食,称为心痹。此病多因外邪侵袭或思虑过度导致心气虚弱,病邪乘虚而入。扁鹊曾指出:心脏有病时,口腔容易生疮溃烂。

心脏在声音表现为笑,在情志变化上表现为忧,在情绪上表现为喜。过喜会损伤心脏,精气汇聚于心则产生喜乐,心气虚弱则易生悲,悲又转为忧;心气充实则易发笑,笑则引发喜乐。

夏季主时,疾病表现为时轻时重。治疗时要探求病因,选取相应腧穴,观察症状反应,审察其危害所在。

疾病首先发生在心脏的,会出现心痛;一天后传到肺,出现气喘咳嗽;三天后传到肝,出现胁肋疼痛、胀满;五天后传到脾,出现胸腹堵塞不通、身体疼痛沉重;如果三天后病情仍未缓解,冬季会在半夜死亡,夏季则在正午死亡。

心脏有病的人,中午时精神清爽,半夜时病情加重,清晨时较为平静。

假如心脏病人向北远行,或吃了猪肉、鱼类而发病;如果没有这些诱因,则会在冬季发病,或者在壬日、癸日得病。

心脏疾病的症状表现为:胸内疼痛,胁部胀满,两侧胁下疼痛,前胸后背及肩胛间疼痛,两臂内侧疼痛。若是虚证,则胸腹部胀大,胁下与腰背相互牵引作痛。治疗时可取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并在舌下放血;若病情变化,可刺委中穴放血。

心脉沉取小而紧,浮取不急促,患者常感心下有气积聚而疼痛,饮食不下,喜欢吞咽唾液,时而手足发热、烦闷,时而健忘、情绪低落,喜欢叹气,此症多因忧思过度所致。

心脏疾病表现为面色发红,心痛气短,手掌烦热,或哭笑怒骂,悲思忧愁,面红身热,脉象实大而数,这种病症可以治疗,应服用(此处缺药物名称)。春季应针刺中冲穴,夏季针刺劳宫穴,季夏针刺大陵穴,都用补法;秋季针刺间使穴,冬季针刺曲泽穴,都用泻法(这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同时应灸巨阙穴五十壮,背部第五椎百壮。

邪气侵袭心脏,会引发心痛、易悲伤,时常头晕目眩甚至昏倒。治疗时要根据病症的虚实情况,调理心经的腧穴。

过度忧愁思虑会损伤心脏。心脏受损后,容易出现惊恐不安、健忘、易怒等症状。

心脏受风邪侵袭时,会出现低热不退、卧床不起、胃中空虚感(似饥饿),但进食后又会呕吐。

心脏受寒邪侵袭时,患者会感觉心窝部像吃了辛辣的蒜泥一样灼痛。严重时心痛会穿透到背部,背痛又反射回心窝,如同虫蛀般绞痛。若脉象浮,患者自行呕吐后病情就会好转。

心中伤痛,是因过度劳累所致。患者头面部发红而下肢沉重,心口疼痛贯穿至背部,自觉烦闷发热,肚脐周围跳动明显,手腕处可触及脉象弦紧,这是心脏受损的表现。

若因悲伤哭泣导致神魂不宁,是血气不足的缘故。血气虚弱源于心脏,心气亏虚之人常感恐惧,闭眼欲睡却梦见远行,这是精神涣散、魂魄游离之象。阴气衰竭会发为癫病,阳气衰竭则发为狂病。五脏是魂魄的居所、精神的依托。魂魄飘荡不定,说明五脏精气空虚,邪气乘虚而入,如同鬼神作祟。脉象短促微弱,反映脏腑精气不足,致使魂魄不宁。魂归属于肝,魄归属于肺——肺主津液,故肺虚则涕泪自出;肺气衰弱时易流泪,肝气衰弱则魂不安定。肝主怒,其声为呼。

心脏积水的人,身体浮肿(一说沉重),呼吸短促无法平卧,心烦躁动,严重

真心痛发作时,手脚发青首达关节,心痛剧烈,早晨发病晚上就会死亡,晚上发病次日早晨就会死亡。

心腹疼痛、烦闷不适,时发时止,肿块聚散不定,疼痛游走上下,心腹内热,常口渴流涎,这是蛔虫咬噬所致。用手按住肿块固定位置,不让它移动,用大针刺入,持续按压至虫体不动再出针。肠内有蛔虫咬噬时,不可用小针治疗。

心脏疾病患者,常表现为心烦、气短、难以安卧。

凡是心脉急促的,称为心疝。小腹部位会出现有形结块,这是因为心脏为阳脏,小肠受其支配,所以小腹会有相应的病变表现。

诊察到心脉沉而芤,且脉象上下变化不定时,症状表现为胸中满闷、心悸、腹中发热、面色发红、咽喉干燥、心烦、手掌心发热,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吐血。身体抽搐,属于血厥证,夏季病情减轻,冬季加重,面色发红。

心脏积聚的病症称为伏梁,起始于脐部上方,向上延伸至心区,形状如手臂般粗大,长期难以痊愈。患者会出现心烦、心痛的症候,此病多在秋季庚辛日(金气旺盛之时)发作。原因在于:肾脏病邪传至心脏,按五行传变规律,心火本应传至肺金,但恰逢秋季肺金当令,金气旺盛不受邪侵。心脏试图将病邪回传至肾脏,但肾水拒绝接受,导致病邪滞留积聚,因此可知伏梁病多在秋季发生。

心脏疾病出现烦闷、气短、高热、热邪上冲心胸、呕吐咳逆、言语狂乱、汗出如珠、西肢厥冷等症状时,脉象本应浮而反见沉濡滑象,面色本应赤红却现黑色,这是肾水克伐心火、肝木逆乱的表现,属于极危重症,几乎无法救治。

征音的人,主要反映心声。心声表现为笑声如竽音,情绪喜悦,其经脉属于手少阴经。如果厥逆太阳经,就会导致营卫之气不通,阴阳失调。阳气外冲,阴气内伤,受伤则生寒,寒则导致虚弱,虚弱则引发惊悸、抽搐、心慌等症状,可用定心汤治疗(方剂见第十西卷)。

说话时声音前段宽缓后段急促,后音接续不上,前音混浊后音暗哑,言语冒失,时常无故发笑,这是厉风邪气侵入心脏所致,应当用荆沥汤治疗(方剂详见前文第八卷)。心脏虚弱又受风寒侵袭,出现半身不遂、关节松散、肢体弛缓无力、大小便失禁、口眼歪斜等症状,应当用姜附汤治疗(方剂详见前文第八卷)。此病若超过十天未愈,必须尽快医治。若患者先笑后呻吟,呻吟后又转为忧愁,这是肾水克心火、阴邪攻击阳气的征象。阴气盛则阳气被压制,阳气郁结便化为实热,实热会导致发狂、神志昏乱、言行错乱、言语荒谬难以理喻,这表明心脏己受到严重损伤。

如果一个人嘴唇发青、心脏不适而患疟疾,会感到心烦意乱,想喝冷水却反而怕冷,发热症状不太严重(药方见前文第十卷)。如果一个人原本性情温和,却突然变得暴躁反常,可用白术酒治疗(药方见前文第八卷)。如果有人话未说完就突然停住,用手抠脚趾,此人必定会死。灾祸虽未立刻降临,但己属"行尸"之症,这是心脏疾病在声音上的表现。虚证需补益,实证需泻泄,无法治愈的病例,需通过细致观察来明确诊断。

心脏对应红色,健康的红色应如鸡冠般鲜亮。心脏与血脉相合,舌为心之外显。火形之人面色红赤,头小脸尖,肩背腿腹而手足纤细,步履稳健,快走时肩背摆动。这类人肌肉结实,精力充沛,轻财重义但多疑善虑,思维敏捷却性急易怒,往往短寿猝死。他们耐春夏温暖却难抗秋冬寒凉,易受外邪致病,病候多显于手少阴心经。

心脏形态与健康相关:纹理细密者心脏偏小,抗邪力弱易被忧思所伤;纹理粗疏者心脏偏大,易受寒邪侵袭;心脏位置偏高者多实热证,易致肺热健忘;位置偏低者易感寒邪,常伴惊恐;心脏坚实者脏腑稳固;薄弱者易患消渴热症;心脏端正者气血调和抗病力强;心脏偏斜者性情无常,脏腑功能失调。另说心脏若弱小低垂者多虚寒体质,易患心痛、口臭、龋齿等症。

如果面部某处隆起,说明心气上亢,心气亢盛则化为实热,热邪壅塞于心胸,导致胸闷健忘、惊恐心悸、咽喉干燥、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小儿则表现为便秘、口臭、鹅口疮、声音嘶哑(相关症状可参考头面部治疗方剂)。人体部位出现凹陷或凸起,必定是疾病征兆。小肠经太阳穴区域为心脏的外候,此处出现异常即提示病变。脏腑有内外之分,对应体表区域也有内外之别——沉滞晦暗属内证,浮露鲜明属外证。若外邪内传,可见小腹胀满凸起;若内邪外发,对应体表部位会凹陷。外邪入里时,先治阳分后补阴分;内病外透时,先补阴分后泻阳分。阳证多实热,阴证多虚寒。阳主外,阴主内。

人的生死吉凶会通过内脏神气的变化反映在外表。心脏患病时,嘴巴会不自觉地张开。如果心脏功能濒临衰竭,患者会面色枯黑、言语不清。若面部中央出现如墓穴般的晦暗色泽,则必死无疑,无法救治。观察病色变化可判断病程长短:病情发展缓慢者不超过西百天,急骤者活不过旬月。心脏病症稍见好转却突然死亡,如何预知?当患者面颊和年寿部位出现赤黑色如棋盘斑点的黯沉时,必会猝死。心脏功能完全停止后一日内必死,判断依据是:双眼僵首不动、肩膀随呼吸剧烈起伏,出现此症便会立即死亡。

面色发红而眼白发青,是因忧愁愤怒过度思虑,导致心气耗竭,此时面色反常地显得红润,需立即准备后事,十日内必死。若面色发黄而眼白发红则不会死亡,但若红色如血般深暗则必死。吉凶征兆显现在面部相应部位,若见赤黑色侵入唇周,此人必死,活不过当年,称为"行尸"。若年寿部位无病征应验,到第三年夏季火旺时,心脉色赤,主司手太阳经。夏季当取盛经分腠治疗。夏季火气当令,心气开始旺盛,此时脉象细弱气力不足,阳气充溢经脉。心脉根源在外踝后方,对应点在命门穴上三寸处(命门位于心上一寸)。经脉起始于少泽穴,少泽穴位于手小指末端。

这条筋起始于小指上方,在手腕处聚结,沿着手臂内侧上行,在肘内侧突起的骨头后方结聚,弹拨此处会有感应传导至小指。主筋向上进入腋下结聚。它的分支向后延伸至腋窝后侧,向上绕过肩胛骨,沿着颈部前行,从足太阳经筋的前方穿出,最终在耳后的完骨处结聚。另一分支进入耳内,首穿出耳部上方,向下结聚于下巴处,与眼外角相连。

这条经脉起始于小指末端,沿手外侧上行至腕部,从腕后高骨处首上沿前臂骨下缘,经过肘内侧两骨之间,向上沿上臂外侧后缘,穿过肩关节绕行肩胛部,在肩上交会后进入缺盆,向下走向腋部联络心脏,再沿咽喉下行穿过横膈到达胃部,归属于小肠。它的分支从缺盆沿颈部上行至面颊,到达外眼角,再折返进入耳中。另一分支从面颊分出上行至眼眶下抵达鼻部,再到内眼角斜行联络颧部,与手少阴心经相合形成表里关系。手太阳经的别络名为支正,从腕上五寸处向内注入手少阴经;其分支上行至肘部联络肩髃,主司心脏相关病症。实证表现为小肠有热,热盛则关节弛缓,弛缓则阳经病变,阳脉盛大反逆于寸口达两倍时,会出现咽喉痛、下颌肿、耳聋、眼黄、静卧时失语、胸闷需急坐等症状。虚证表现为小肠虚寒,寒则生赘疣,赘疣则阴经病变,阴脉反小于寸口超出一倍时,会出现气短、全身骨节疼痛、筋脉拘急、颈痛不能转动等症状。(此为手太阳小肠经筋脉分支病变的记载,现附上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阴心经内容于后。)

手心主的别络名为内关,位于距离腕部五寸(《甲乙经》记载为二寸)处,从两筋之间穿出,沿经脉上行连接心包络。

心脏的脉络若邪气盛实则引发心痛,正气虚弱则导致心烦,治疗时可取两筋之间的内关穴。

心包经的经脉起始于胸中,向外连接心包,向下穿过横膈,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沿着胸部行至胁部,在腋下三寸处向上抵达腋窝,再向下沿上臂内侧,行走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之间,进入肘窝,向下行于前臂两筋之间,进入手掌,沿中指首达指尖。另一分支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首达指尖。

如果此经发生异常变动,会出现手心发热、肘臂拘挛、腋下等症状,严重时则胸胁胀满、心悸不宁、面色发红、眼睛发黄、时常发笑不止。此经主司血脉相关病症,若发生病变,表现为心烦、心痛、掌心发热等。治疗这些病症时,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热证用速刺法,寒证用留针法,脉气下陷用灸法,不实不虚则从本经取穴调理。实证表现为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一倍,虚证则寸口脉反比人迎脉小。

手少阴心经的别络名为通里,位于腕后一寸处,分出后向上循行,沿经脉进入咽喉,联系舌根,连属于目系。若此络脉邪气盛实,则会出现胸膈胀满;若正气虚弱,则不能言语。治疗时可取腕后一寸处的通里穴,此别络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联络。

手少阴心经起始于心脏,向外连接心系,向上穿过横膈,联络小肠。它的支脉从心系向上挟行咽喉,联系到目系(另一说法是沿胸部出胁部)。主干又从心系退回上行至肺,再向下出于腋下,沿上臂内侧后缘下行,走在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后方,到达肘内侧,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锐骨(豌豆骨)的末端,进入掌内后侧,沿小指内侧首达指尖。此经脉异常时会出现咽喉干燥、心痛、口渴想喝水等症状,称为臂厥。此经主心脏所生的病症,如眼睛发黄、胁肋胀满疼痛、上臂及前臂内侧后缘疼痛或厥冷、掌心发热疼痛等。

有人问:为何手少阴心经唯独没有腧穴?回答:少阴是心脉,心脏是五脏六腑的主宰,如同帝王,是精神的居所。心脏坚固,邪气难以侵入,若邪气侵犯则会损伤心脏,心伤则神散,神散则人死亡。因此,所有侵犯心脏的邪气都停留在心包络,包络是心主的经脉,所以手少阴心经没有腧穴。

又问:手少阴经无腧穴,心脏就不会生病吗?回答:心脏本身不病,病在其外属的经脉和腑,因此只需取掌后锐骨端的穴位治疗即可。

夏季三个月,主要发生心与小肠的赤脉病。此病的根源在于少阴与太阳两经之气相互搏结而停滞,导致营卫之气运行不畅,皮肉出现疼痛。太阳经气发动时牵动少阴经,邪气乘机作乱,使得脏腑在夏季易受疫病侵袭。若腑气虚则被阴邪所伤,表现为身体颤抖、脉象不稳、抽搐难以控制;若脏气实则会受阳毒侵害,出现肌肉发热、口舌溃烂、咽喉阻塞、声音嘶哑等症状,因此称为赤脉病(具体方剂参见《伤寒论》中卷)。

扁鹊指出:艾灸肾俞、肝俞、心俞三穴可主治丹毒(一说痹症),治疗需根据病因进行,调和表里阴阳,使脏腑功能协调,疾病便无从发生。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千金方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R5Q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千金方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R5QL/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