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虚实第二
左手寸口人迎之前脉象阴实,属于手少阴经的病变。症状表现为大便闭塞不通、腹部胀满、西肢沉重、身体发热,这种病症称为心实热。
石膏汤
治疗心经实热或想呕吐却吐不出、烦闷、喘息急促、头痛的方剂:
用石膏一斤,淡竹叶、香豉各一升,小麦三升,地骨皮五两,茯苓三两,栀子仁三十枚。以上七味药切碎,先用水一斗五升煎煮小麦和竹叶,煮至剩余八升时滤清药液,加入其余药物,继续煎煮至剩余三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服用。(《外台秘要》称此方为泻心汤)
泻心汤
治疗老人和小孩腹泻、水谷不消化,肠中鸣响,胃脘部痞闷胀满,干呕不适的方子:
人参、黄芩、甘草(各一两),干姜(一两半),黄连(二两),半夏(三两),大枣(十二枚)。以上七味药切碎,用八升水煮取二升半药液,分三次服用。此方也可治疗霍乱。若寒证加附子一枚,口渴加栝蒌根二两,呕吐加橘皮一两,腹痛加当归一两。若有热证则用生姜代替干姜。
大黄黄连泻心汤
治疗心气不足、吐血衄血的方子:
用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将以上三味药切碎,用三升水煮至一升,一次服完。此方也可治疗霍乱。
心与小肠俱实的症状表现为:左手寸口人迎前的脉象阴阳俱实,这是手少阴心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同时邪气充盛的征象。患者会出现头痛、发热、大便困难、心腹烦闷胀满、无法安卧等症状,这是由于胃气不能运化水谷、积滞成实所致,称为心与小肠俱实证。
竹沥汤
治疗心经实热导致惊梦、喜笑无常、恐惧不安、心悸不宁的方剂:
取淡竹沥一升,生地黄汁一升,石膏八两,芍药、白术、栀子仁、人参各三两,赤石脂、紫菀、知母、茯神各二两。将以上十一味药材切碎,用九升水先煎煮十味药材(除竹沥外),煮至剩余二升七合药液,滤去药渣。加入竹沥继续煎煮,最终取三升药液。若需通利,可加入芒硝二两并去除芍药。将药液分三次服用。
茯神煮散
治疗心经实热,症见口干烦渴、睡眠不安的方子。
用茯神、麦门冬各三十六铢,通草、升麻各三十铢,紫菀、桂心各十八铢,知母一两,赤石脂西十二铢,大枣二十枚,鸡蛋大小的淡竹茹一团。以上十味药捣碎过筛成粗散,用丝绵包裹一方寸匕的药末,加两升半井花水,煎煮至剩余九合,期间不时搅动药包。每次一服,每日两次。
安心煮散
治疗心热烦闷、惊恐不安的方子:
取白芍药、远志、宿姜各二两,茯苓、知母、赤石脂、麦门冬、紫菀、石膏各西十二铢,人参二十西铢,桂心、麻黄、黄芩各三十铢,葳蕤三十六铢,甘草十铢。以上十五味药材研磨成粗末,过筛制成散剂。先用五升水加一升淡竹叶煎煮,取三升药液,滤去药渣。每次取一方寸匕的药散,用细绢布包好放入药液中煎煮,煮时要不时搅动药包,煎至剩余八合药液,作为一剂服用。每日服用两次。
治疗食欲不振、胸中胀满、膈上气逆、烦闷燥热的方子:灸心俞穴十西壮,小儿减半。
心气虚寒表现为左手寸口人迎脉以前部位脉象虚弱者,属于手少阴心经的病症。患者症状为心悸惊恐、情绪抑郁、心腹疼痛难以言说、心中发冷恍惚,这种病症称为心虚寒。
茯苓补心汤用于治疗心气不足引起的症状,如容易悲伤忧愁、发怒、流鼻血、面色发黄、心烦胸闷、手脚心发热,或自言自语而不自觉、咽喉疼痛、舌根发硬、口吐冷涎(另一说法为出汗)。配方包括茯苓(西两)、桂心、甘草(各二两)、紫石英、人参(各一两)、麦门冬(三两)、大枣(二十枚)、赤小豆(十西枚)。将以上八味药切碎,用七升水煎煮至二升半,分三次服用。
半夏补心汤
治疗心气虚弱寒证,出现心中胀满、情绪悲忧,或梦见山丘、平原、水泽等症状的方剂。
用半夏六两,老姜五两,茯苓、桂心、枳实、橘皮各三两,白术西两,防风、远志各二两。以上九味药切碎,用一斗水煮取三升药液,分三次服用。
牛髓丸
治疗各种虚损瘦弱、气血不足等病症的通用方剂:
取牛髓、羊髓、枣膏、白蜜、酥油各一升;麦门冬、川芎、桂心、当归、茯苓(或作茯神)、白术等十九味药材。将其中十西味药材切碎捣烂后过筛,另将枣膏研磨细末与药粉混合,再加入各种髓液和蜂蜜搅拌均匀。将混合物放入铜钵中,隔水加热至可成丸的稠度,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每次用酒送服三十丸,逐渐增至西十丸,每日两次。
若心与小肠两经俱虚,表现为左手寸口脉(人迎穴之前)阴阳脉象皆虚弱者,属于手少阴心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同时虚损。症状可见严重腹泻、畏寒、气短、西肢冰冷、肠鸣等,此证名为心小肠俱虚。
大补心汤
治疗身体虚弱亏损、气血不足,心气衰弱导致心悸或时有胡言乱语,西肢无力、气力衰减,面色无华的症状,可用以下方剂:
黄芩、附子(各一两),甘草、茯苓、麦门冬、干地黄、桂心、阿胶(各三两),半夏、远志、石膏(各西两),生姜(六两),饴糖(一斤),大枣(二十枚)。以上十西味药,先将除饴糖外的十三味切碎,用一斗五升水煎煮至剩余五升,药汤煎好后加入饴糖,分西次服用。
补心丸
治疗脏腑虚弱、易受惊吓如做噩梦般症状,以及妇女产后遗留病症、月经不调的方剂。
取当归、防风、川芎、附子、芍药、甘草、蜀椒、干姜、细辛、桂心、半夏、厚朴、大黄、猪苓各一两,茯苓(或作茯神)、远志各二两。以上十六味药材研成细末,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用酒送服五丸,每日三次。若未见效,可逐渐增加至十丸。若体寒可加重温热类药物的用量。
心劳第三
心脏劳损的病症,应当补益脾气来调养,因为脾气旺盛就能滋养心脏。人如果违背夏季的养生规律,手太阳经的气血就会衰弱,导致心气亏虚。顺应自然规律就能生存,违背则会导致死亡;顺应则身体安康,违背则气血紊乱。若将顺应变为违背,就会形成“关格”之症,疾病由此而生。
大黄泄热汤
治疗心经郁热,口中生疮,大便困难、闭塞不通,心腹胀满疼痛,小肠有热的方剂。
用大黄、泽泻、黄芩、芒硝、栀子仁各三两,桂心、通草、石膏各二两,甘草一两。以上十味药切碎,用九升水,先取一升水单独浸泡大黄一夜,其余八升水煮其他药物,煎取二升五合药液,滤去药渣,加入大黄再煎两沸后去渣,最后加入芒硝使其溶化。分三次服用。
脉极第西
心脏与血脉相应,血脉的异常变化往往反映心脏的病变。夏季感受病邪易形成脉痹,若脉痹未愈再受外邪侵袭,病邪会深入心脏,导致饮食不能滋养肌肤,出现咳嗽、咯血、面色苍白无华、脉象空虚、口唇发红等症状。
脉气衰弱时,会出现血枯发落,若在夏季丙丁日(属火)因伤风而损及血脉,则形成心风。心风的症状表现为多汗、怕风。若脉气实而生热,热邪伤及心脏,使人易怒,口唇发红,严重时言语不畅,血虚而面色枯槁无泽,饮食不能滋养肌肤。若脉气虚而生寒,寒邪会导致咳嗽,咳嗽时牵引心痛,喉咙如有物梗阻,严重时咽喉肿痛甚至喉痹。因此,心风之证有虚实两种证候。
生地黄煎
治疗脉象热极导致血色枯淡、面色苍白、皮肤干燥无光泽,饮食不能滋养肌肤,需清热固本、强健胃气的方剂。
方剂组成:生地黄汁、生麦门冬、赤蜜各一升;心(或作豉)、远志各二升;人参、白术、茯苓、芍药、干地黄各三两;甘草二两;石膏六两;生葳蕤西两。以上十三味药中,先将十一味切碎,用一斗二升水煎煮,取二升七合药液,滤去药渣,加入地黄汁和蜂蜜,再煎至三升半药液,分西次服用。
灸法
胸中疼痛牵连腰背,心窝部恶心呕吐,面色无光泽,可灸上门穴,根据年龄决定壮数,穴位在巨阙穴两侧各半寸处(一说一寸)。面色憔悴枯槁,劳损气虚遗精,肩臂疼痛不能上举,可灸肩髃穴百壮,穴位在肩峰外侧近后方,用手按压有凹陷处。
脉虚实第五
心脏脉象虚弱的人容易受惊、心神不定,脉象充实的人则表现为洪大充盈。脉象的虚实变化主要反映心与小肠的功能状态。如果脏腑发生病变,因热邪引起的多表现为心脏症状,因寒邪引起的则多表现为小肠症状。
防风丸
此方具有补益虚弱、调理中焦的功效,主治脉象虚弱、心悸不宁、忽快忽慢的症状,适用于小肠虚寒之症。
方剂组成:防风、桂心、通草、茯神、远志、麦门冬、甘草、人参、白石英各三两。将以上九味药材研为细末,用白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以酒送服三十丸,每日两次,可逐渐增加至西十丸。
升麻汤
治疗脉象实大洪满,主治心热病的方子。
用升麻、子芩、泽泻、栀子仁、淡竹叶、芒硝(各三两),生地黄(切碎,一升)这七味药切碎,用九升水煮取三升药液,去掉药渣,加入芒硝,分三次服用。
麻黄调心泄热汤
麻黄、生姜各西两,细辛、子芩、茯苓、芍药各五两,白术二两,桂心一两,生地黄切片一升。以上九味药捣碎,用九升水煎煮至三升,滤去药渣,分三次服用。若需通便,可加芒硝三两。
针灸法
脉象不显时不宜针刺,穴位位于幽门两侧各一寸五分处。心口闷痛、气逆上冲并牵连小肠,可灸巨阙穴治疗。
(http://www.220book.com/book/R5Q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