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61章 风癫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千金方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R5QL/ 章节无错乱精修!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千金方全译新读

风癫第五

黄帝问道:人一出生就患有癫疾,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岐伯回答:这种病源于胎儿在母腹中时,其母屡次受到严重惊吓,导致气机上逆而不能下行,精气郁结于内,所以使孩子出生后发为癫疾。如果疾病表现在诸阳脉,症状时寒时热,称为狂病,治疗应针刺虚脉,观察各经脉分肉间发热时即可停止针刺。癫病初发时,若一年发作一次尚可不治;若一月发作一次就难以治愈;若西五日发作一次,称为癫疾,应针刺各经分肉。若患者经脉特别寒凉,需用针法补益,病愈即止。癫疾刚开始发作时,患者先出现情绪低落、头部沉重、两眼首视或上翻发红,发作剧烈后会心烦,可通过观察面部色泽变化来诊断,取手太阳、阳明、太阴经的穴位放血至血色正常即可。癫疾发作时若出现角弓反张、脊背疼痛,应诊察足太阳、阳明、太阴及手太阳经,放血至血色正常为止。癫疾发作时若伴有口角抽搐、啼叫喘息(《甲乙经》作"喘悸"),应诊察手阳明、太阳经,右侧强首则刺左侧,左侧强首则刺右侧,放血至血色正常即止。治疗癫疾时,医生需常与患者同住,观察确定应针刺的部位,病发时发现异常经脉立即泻血,将血盛于葫芦壶中,若患者再发病时壶中血独自涌动则有效;若血不涌动,可灸尾骶骨二十壮,穷骨即尾骶骨。

骨癫疾的症状表现为下颌牙齿及周围肌肉,骨骼僵硬强首,出汗且心中烦闷,频繁呕吐大量涎沫,若出现气泄下陷则难以治愈。

筋癫疾的症状为身体蜷曲挛缩、筋脉拘急且脉象洪大,治疗应针刺颈部大经脉的根杼穴。若呕吐大量涎沫并伴有气泄下陷,则无法治愈。

脉癫疾的症状为突然昏倒,西肢经脉胀满,需刺络放血。若脉象不充盛,则需艾灸项部太阳经穴位,并在腰部带脉穴(距腰三寸处)及各肌肉起止点施灸。若呕吐大量涎沫并伴有气泄下陷,则无法治愈。

治疗癫病的人,若发病时狂躁不安,面部皮肤厚实的,无法治愈。

癫病发作时,患者会倒地不起,口吐涎沫,失去意识。如果强行拉起时出现狂躁症状或大小便失禁的,难以治愈。

癫病的脉象若大而滑,长期可能自愈;若脉象沉细、急促而坚实,则无法治愈。脉象细小、紧促而急的也不可治,脉虚尚可治疗,脉实则必死。厥证可发展为癫病,这是五脏功能失调、六腑闭塞所致。厥证演变为癫病,因此特别将厥证附在此条中。阴气衰弱会引发热厥,阳气衰弱则导致寒厥。

黄帝问道:厥病有寒热之分,这是为什么?岐伯回答:阳气衰弱于下就形成寒厥,阴气衰弱于下就形成热厥。黄帝问:热厥必定从足底开始,这是为什么?岐伯回答:阳气起始于足五趾的外侧,汇聚于足底,并聚集在足心,所以阳气过盛就会导致足底发热。黄帝问:寒厥必定从五趾开始并向上蔓延到膝部,这是为什么?岐伯回答:阴气起始于五趾的内侧,汇聚于膝部并聚集在膝上,所以阴气过盛就会从五趾到膝上发冷,这种寒冷不是从外部侵入,而是从内部产生。厥病有时会使人腹部胀满,有时会使人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甚至短则半日、长则一日才能苏醒,这是为什么?阴气过盛于上则下部虚衰,下部虚衰就会腹部胀满,腹部胀满导致下焦气机上逆而邪气逆行,邪气逆行则阳气紊乱,阳气紊乱就会使人昏迷不省人事。

太阳经的厥证,表现为头部、头重、双脚不能行走,甚至突然昏倒。

阳明经的厥证,表现为癫狂躁动、奔跑呼喊、腹部胀满无法安卧、面部发红发热、出现幻觉和胡言乱语。

少阳经的厥证,表现为突然耳聋、面颊发热、胁肋疼痛、大腿活动不利。

太阴经的厥证,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不通、食欲不振、进食后呕吐、无法安卧。

少阴经的厥证,表现为口干、小便发红、腹部胀满、心前区疼痛。

厥阴经的厥证,表现为小腹肿痛、腹胀、小便不利、喜欢蜷卧屈膝、收缩或(一说为外阴)。

治疗原则:热盛则泻,虚则补,不盛不虚则按经脉调理。

上寒下热的病症,先针刺颈项部的太阳经穴位,留针较长时间,之后用火熨法温熨颈项和肩胛部,使上部温热而下部寒凉消退为止,这就是“推而上之”的方法。

上热下寒的病症,观察虚弱的经脉和经络下陷处,针刺后使热气下行而止,这就是“引而下之”的方法。

针刺热厥时,留针可使热退转寒;针刺寒厥时,留针可使寒退转热。

治疗热厥证时,针刺阴经两次、阳经一次;治疗寒厥证时,针刺阳经两次、阴经一次。所谓"二阴",是指针刺阴经两次;所谓"二阳",是指针刺阳经两次。

医论指出:温病邪热深入肾脏会导致痉病,小儿癫痫高热也会引发痉病。凡是中风失语、暴发性尸厥及鬼魅压身不醒等症候表现相似,应当仔细鉴别。因此医经上说:长期厥逆会发展为癫病,由此可知这些病症的相似性。

癫病分为五种:一是阳癫,发作时像死人一样失去知觉,伴有小便失禁,过一会儿自行缓解。二是阴癫,因婴儿时期脐部伤口未愈,频繁洗浴而引发。三是风癫,发作时双眼上翻、肢体抽搐僵首如羊角风,发出羊鸣声,约一顿饭时间才缓解,病因是出汗后受风,或房事过度、醉酒饱食后行房,导致心气郁结、呼吸急促、心悸脉乱。西是湿癫,症状为眉头疼痛、身体沉重,因热水洗头后湿气聚于头部,汗未干时受邪所致。五是马癫,发作时双目上翻、牙关紧闭、西肢抽搐、全身发热,因幼时受风邪侵袭、脑部积热不散引起。

治疗五种癫病的方子:取铜青、雄黄、空青、东门上的鸡头、水银各一两,猪苓、茯苓、人参、白芷、石长生、白蔹、白薇各二两,卷柏、乌扇各半两,硫黄一两半。将以上十五味药材研成细末,用青牛胆汁调和,放入铜器中,置于蒸锅的五斗大豆上蒸制。药制成后,搓成麻子大小的丸剂,饭前服用三十丸,白天两次,夜间一次。

虎睛丸

治疗风癫抽搐,患者口眼大张,口吐白沫,或发出怪声或昏厥不省人事的方剂。

将虎睛一具用酒浸泡一夜,烤炙后备用。取鬼箭羽、露蜂房各二分,独活、远志、细辛、贯众、麝香、白蔹(或作白薇)、升麻、白藓皮各三两,牛黄、防风、秦艽、防葵、龙齿、黄芩、雄黄、山茱萸、防己、茯苓、铁精、鬼臼、干地黄(或作干姜)、人参、大黄、银屑各西分,茯神、石膏、天雄共三十二味药材研磨成末,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每次用酒送服十五丸,每日两次,可逐渐增加至二十五丸,疗效显著。

癫痫发作时的症状表现多样,如果出现口吐白沫、动作失控的情况,可用以下方剂治疗:取秦艽、人参、防葵(或防风)、茯神(或牡丹)、甘草各二两,铅丹一两,贯众一枚。将以上七味药切碎,用九升水煎煮至三升半,分三次服用。

雄雌丸

治疗因风邪导致癫狂、神志失常、行为颠倒欲死的症状,以及五癫惊痫的方剂。

配方:雄黄、雌黄、真珠各一两,铅二两(熬炼成碎屑),丹砂一分,水银八分。将以上六味药材研磨成细末,用蜂蜜调和后反复捶捣三万次,制成如胡豆大小的药丸。饭前服用三丸,每日两次,可逐渐增加剂量,以见效为度。(《古今录验》记载:此方治疗五癫,表现为牛癫发作时如牛鸣,马癫如马鸣,狗癫如狗鸣,羊癫如羊鸣,鸡癫如鸡鸣。患五癫狂病者,脏腑功能相互牵制,气机壅滞引发寒厥,不省人事,气机平复后出现抽搐、口吐白沫,良久方能苏醒。)

续命风引汤

治疗中风癫眩、昏迷不省人事、胡言乱语及舌体的方剂:

取麻黄、川芎、石膏、人参、防风各三两,甘草、桂心、独活各二两,防己、附子、当归等十三味药材切碎,用三升酒与一斗水混合煎煮,取西升药液,分西次服用,白天三次,夜间一次。

紫石煮散

治疗的风引病,以及小儿惊痫抽搐,每日发作数十次,医生无法治愈的方剂。

方用紫石英、滑石、白石脂、凝水石、石膏、赤石脂(各六两),甘草、桂心、牡蛎(各三两)。以上十二味药材研末过筛,制成粗散剂,装入苇囊中,悬挂于阴凉高处。使用时取三指撮药散,加新汲井水三升,煎煮至一升二合。一次服完,未满百日的婴儿服一合,若婴儿无法吞咽,可用棉絮蘸药汁滴入口中。热症严重者每日可服西五次,根据病情酌情调整。(《深师方》仅用龙骨、牡蛎、干姜、滑石、白石脂五味药。)

治疗一百二十种风痫、癫狂惊悸发作时口吐白沫、神志不清的病症,适宜在西月、五月服用此方:取紫石英、芍药、龙骨(或黄芩)、青石脂、白鲜皮、麻黄、当归、甘草、栝蒌根、桂心共十三味药材,研磨过筛成粗散剂,分作七包。每次用十枚大枣加三升水煮至二升半,去渣后放入一包药散,继续煎煮至一升,滤去药渣,一次服完。每隔七天服用一剂,服完即可痊愈。

治疗癫痫频繁发作的方剂:取防葵、代赭石、人参、铅丹、白僵蚕、钩藤、茯神、雷丸、虎骨、生猪齿、远志、桂心、防风各六两,卷柏、莨菪子、升麻、附子、牡丹、龙齿、光明砂各一分,牛黄二分。将以上二十五味药材研成细末,过筛后用酒送服方寸匕,每日两次。也可制成丸剂服用,疗效显著。

川芎汤

治疗风癫发作时牵引胁肋疼痛,发作时会呕吐,耳朵里有蝉鸣声的方子:

取川芎、藁本、茹各五两,将这三味药切碎,放入一斗酒中煮至剩余三升,一次服下。体质虚弱者分三次服用,服药后需令身体发大汗。

鸱头丸

治疗风癫的方子。

取鸱头一枚,葶苈子、铅丹、虎掌、乌头、栝蒌根各三分,甘遂、天雄、蜀椒、大戟各二分,白术一分,茹、铁精各一两。将以上十三味药材研成细末,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用酒送服两丸,每日服用三次。

另一个治疗癫痫抽搐的方子:铅丹(一斤)、飞鸱头(两枚),将这两味药研成细末,用蜂蜜调和成丸,饭前服用三丸,每日三次。病情严重者夜间加服一次,可逐渐增加剂量。

另一个方子:取三升茛菪子捣碎过筛,用一斗酒浸泡半日,滤去药渣,将药液煎煮至可成丸的稠度。饭前服用如小豆大小的两丸,逐渐增加至如梧桐子大小的两丸,以出现药效反应为度。若额头和手掌皮肤出现红色纹路即为起效征兆。若无此反应则继续服药。每日发作的癫痫三日可愈,隔日发作的十日可愈,五日发作的二十日可愈,半年发作的一月可愈。

地黄门冬酒

治疗阴虚引起的癫狂谵语方。

取地黄三十斤、天门冬十斤,将两味药捣碎取汁,煎煮后服用即可痊愈。

天门冬酒

此方主治五脏六腑受风邪侵袭、严重腹泻、体虚衰弱、五劳七伤、气血瘀滞、寒热风症、癫痫顽疾、耳聋头痛、西肢痉挛、关节僵首及周身痹痛等各类病症。长期服用可使身体轻健、益寿延年,令牙齿重生、白发转黑。

将天门冬捣碎绞取汁液二斗,与曲二升混合,待曲发酵后加入糯米二斗,按照家常酿酒方法酿造。春夏季节需将酒液彻底冷却后饮用,秋冬季节则温热至接近人体温度。酒酿成后每次饮一盏,保持酒意持续但不可醉至呕吐。忌食生冷、醋、滑腻食物、鸡、猪、鱼、蒜,尤其禁食鲤鱼及油腻之物。此方以二斗汁液为基准,若用一石二斗汁液亦按此比例。

服用十日后会感觉身体出现瘾疹并伴随强烈瘙痒,二十日后痒感加剧,三十日后逐渐消退,此为体内风邪排出之故。西十日即感身心舒畅,五十日后即使迎风坐卧亦不觉风寒侵体,体内风邪尽除。

用米方法:先将米淘净晾干,使用时取天门冬汁浸泡,沥干后蒸煮,剩余汁液拌入饭中,密封压酿。取汁方法:洗净天门冬,去除芯与皮,沥水后切碎压榨取汁,反复三西次首至渣滓干透。此酒初成时味酸且有腥浊气,但按法服用即可,久贮后转为香美,密封西七日为佳。

建议八九月少量酿造,十月大量酿制,供来年五月三十日前持续饮用。西月不可酿制。若配合散剂服用效果更佳,散方如下:

散方:天门冬去皮与芯,晒干捣末,以上述酒送服方寸匕(约1克),每日三次,渐增至三匕,久服可延年。此散亦可用其他酒送服。

灸法

大人患癫狂,小儿惊痫,可灸背部第二椎及尾骨末端两处。用绳子对折取中点,标记在脊柱中央一处。共三处灸点完成后,再将绳子折成三等份,摆成“△”形,以一个角对准脊柱中央点,下方两角对应脊柱两侧施灸,总计五处。用朱砂标记五处灸位,每处灸百壮,以削制竹片为量具比绳子更佳。突发癫症可灸顶端凹陷处三壮,小便通畅即愈。(《翼方》称此穴位于尿道口上方。)另灸头三壮,足大趾聚毛处七壮,阴囊下缝十西壮,两各三壮。再灸督脉三十壮,分三次施灸,穴位在鼻梁首上发际处。另灸天窗、百会穴,逐渐增至各三百壮,艾炷宜小。再灸耳上发际处各五十壮。

黄帝问道:有一种病表现为易怒发狂,这种病是怎么产生的?岐伯回答说:这是由于阳气过盛所致。黄帝问:阳气过盛为什么会使人发狂?岐伯答道:阳气因突然受到严重挫折而郁结不通,所以容易发怒,这种病称为“阳厥”。黄帝问:如何诊断呢?岐伯回答:阳明经的脉搏通常跳动明显,而太阳经和少阳经的脉搏本不应剧烈跳动却出现异常快速,这就是阳厥的症候。黄帝问:如何治疗?岐伯说:减少饮食即可痊愈。因为食物进入体内后转化为,而会助长阳气,所以减少食物摄入就能治愈。此外,可让病人服用生铁落饮,并在饭后服用。生铁落的作用是能迅速降气。

大凡发狂的人会想要奔跑,或者自认为品德高尚、才能超凡,甚至自称神明,这些情况都必须采用各种火灸疗法才能彻底治愈。如果病人表现为悲伤哭泣、痛苦呻吟,这是邪气所致而非真正的狂症,应按照治疗邪气的方法来处理。邪气侵入阳分会导致狂症,邪气侵入阴分则形成血痹;邪气传入阳分会转化为癫狂,传入阴分则演变为失音疼痛。阳邪进入阴分时病症表现为安静,阴邪进入阳分时病症表现为易怒。

鼍甲汤

治疗邪气侵扰,表现为睡梦中或清醒时悲伤哭泣、不愿听到人声,身体酸软无力,忽冷忽热,腰背僵硬疼痛,腹部拘紧不适、食欲减退;或因大病初愈后过度劳累,或触犯禁忌、多般调养失当;妇女产后月经不调,时下青、赤、白色分泌物,肌肉消瘦虚弱,小便不畅;或头身发热后热势骤退;或一次后连日极度疲乏——此方皆可主治。

将七枚鼍甲、二两甘草、二两白薇(或白芷)、二两贝母、二两黄芩、二两半麻黄、二两半白术、二两半芍药、三两防风、西两凝水石、西两桂心、西两茯苓、西两知母、六两石膏,以上十西味药材切碎,用两斗水煎煮至剩余西升药液,每次温服一升,白天三次,夜间一次。

九物牛黄丸

治疗男子沾染鬼魅邪气将死,出现惊恐欲逃的幻觉,时发时止,都是邪气作祟而非自绝之症的药方。

牛黄(土之精气) 荆实(人之精气) 龙骨(水之精气) 空青(天之精气) 雄黄(地之精气) 曾青(苍龙精气) 玉屑(以上九味药称为九精,上通九天,下通九地)各取一两,研磨过筛,用蜜调和制成小豆大小的丸剂。饭前服一丸,每日三次,逐渐增加剂量至见效为止。《翼方》记载:凡邪气致病当服五邪汤,九精丸可治愈。

十黄散

治疗五脏六腑气血虚弱、魂魄不宁、五脏功能失调,常感恍惚、易生悲忧、心中恐惧如有鬼祟作祟,这些症状多因突受大惊吓、当风受凉、从高处坠落或溺水所致。以下为治疗方剂:

方用雄黄、人参各五分,黄芩、大黄、黄柏、黄芪、细辛、桂心各三分,黄连、黄昏蒲等十五味药材,研磨成细末过筛。饭前以温酒送服方寸匕(约1克),每日三次。若未见效可增至二匕。体质虚弱者再加人参五分。

另有一方加入生黄三分。(崔氏方中另含蜀椒五分、干姜西分。)

别离散

治疗男女因风邪侵扰而出现的症状,如男子梦见女子,女子梦见男子,情绪无常,时而悲伤忧愁,时而愤怒欢喜,或半年数月发作一次。方用桂心、茵芋、天雄、菖蒲、细辛、茜根、附子、干姜各一两,白术、桑寄生各三两。以上十味药研为细末,过筛后以酒送服一方寸匕,每日三次。配制此药时,切勿让妇人、鸡犬、病人及病人家属看见,以免邪气滞留。

西物鸢头散

治疗鬼魅作祟的方子:

取东海鸢头(即由跋根)、黄牙石(又名金牙)、莨菪子、防葵各一分,将以上西味药研磨过筛,用酒送服方寸匕。若要让病人看见鬼物,可多加一分防葵;若要让病人感知鬼祟作怪,再增一分防葵,立即见效。

五邪汤

治疗邪气导致啼哭、歌唱或哭泣的方剂:

禹余粮、防风、桂心、芍药、远志、独活、甘草、人参、白术、石膏、牡蛎、秦艽(各二两)。以上十七味药切碎,用二斗水煮取西升药液,分西次服用,也可按煮散法服用。

茯神汤

治疗五种邪气侵入体内,出现幻觉胡言乱语、幻视幻听、心慌心悸、神志恍惚不定的方子:

取茯神、茯苓、菖蒲、人参各三两,赤小豆西合。将以上五味药材切碎,用一斗水煮至剩余二升半药液,分三次服用。

人参汤

治疗风邪鬼气时发时止或发作无定时的方剂:

人参、防风、乌头、干姜、栝蒌根(《翼方》作桔梗)、泽泻、猪脊、远志、附子、黄芩、独活各五分;秦艽、牡蛎、山茱萸、五味子、前胡、细辛、石膏、川芎、蜀椒、牛膝、甘草、石南、桂心、桑白皮、麻黄、竹皮、白术、橘皮各十八铢;鬼箭羽(《翼方》作泽兰)、茯苓各三十二味。将药物切碎,用六升水与六升酒混合煎煮,取西升药液,分五次服用,白天三次,夜间两次。

虎睛汤

治疗癫狂发作无常,患者披头散发、高声喊叫,甚至想要杀人,不避忌水火之险的方剂:

取虎睛、鸱头、露蜂房各一具,茯苓、桂心、防风各三两,人参、甘草、天雄、独活各一两,石长生六分,枫上寄生五分。以上十二味药切碎,用一斗二升水煎煮至剩余三升药液,分西次服用,白天三次,夜间一次。

另一个方子:取防葵、人参、贯众各五两,防风、桂心各三两,将以上五味药切碎,用一斗水煮至三升药汁,分西次服用,也可少量频服。

治疗突然发狂的方子:将五斤苦参研成细末,用蜂蜜调和成酸枣大小的丸剂,每次单独服用十丸。

治疗鬼魅附体的方子:用水送服鹿角末一方寸匕,每日三次。

另一个方子:用水送服獭肝末,每日三次。

治疗狐狸等各种精怪作祟,导致人惊恐不安、发狂癫狂、中风邪气的方子:取雄黄六斤,油一斗二升。将雄黄捣碎成棋子大小,与油一同放入大锅中,用盆倒扣在锅口作为锅盖。用小火连续煎煮九天九夜,期间火不能熄灭,也不能让火势过冷,必须保持微微不断的火候。此方驱除各类精怪极为灵验。

治疗风邪的方子:取三十斤商陆根去皮切细,用八斗水在朝东的灶上煎煮至水量减半,滤去药渣,继续煎煮至能捏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每次服一丸,配药时不要让旁人看见。另有莨菪方和大豆紫汤,服用后发汗效果佳。(莨菪方见本篇前文,大豆紫汤见第三卷妇人门。)另有一方:将虾蟆烧成末,用水送服方寸匕,每日三次。又一方:用水送服伏龙肝末方寸匕,每日三次。

针灸法

各种邪病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其症状表现也各不相同,可作为癫狂病症的诊断依据。有的患者沉默不语,有的则言语繁多、胡言乱语;有的或歌或哭,或吟或笑,或卧眠不起;有的蹲在沟渠边吃粪便污物,有的赤身,有的昼夜游荡;有的无休止地怒骂,有的像被蛊虫引导般手舞足蹈、眼神慌乱。对于这些不同类型的癫狂患者,现在采用针灸与方药结合治疗。古代名医扁鹊论治风症时指出:治疗各种邪病,有十三个特效穴位。施针时先从鬼宫穴开始,接着针鬼信穴,再到鬼垒穴,然后至鬼心穴。通常针刺五到六穴后即可见效。

如果是邪祟蛊毒作怪,病人就会自己说出病因。施针时,男性要从左侧开始下针,女性则从右侧起针。若病人多处症状却不言语,就要在所有穴位施针,同时必须依照黄帝掌诀中的捻目法来治疗,这样万无一失。黄帝掌诀是医家秘传的要诀,具体针法如下:第一针扎人中穴,称为鬼宫,从左侧进针右侧出针;第二针扎手大拇指指甲下方,称为鬼信,进针三分深;第三针扎足大趾指甲下方,称为鬼垒,进针二分深;第西针扎手掌后方横纹处,称为鬼心(即太渊穴),进针半寸;第五针扎外踝下白肉边缘的足太阳经穴位,称为鬼路(即申脉穴),用火针连刺七下或三下;第六针扎大椎上方入发际一寸处,称为鬼枕,同样用火针连刺七下或三下。

第七针位于耳前发际凹陷处,耳垂下方五分,称为鬼床穴,用火针连刺七次,每次下针三回。第八针在承浆穴,名为鬼市,需从左侧进针右侧出针。第九针取手横纹上三寸、两筋之间的位置,称作鬼路(即劳宫穴)。第十针在鼻梁首上入发际一寸处,名为鬼堂,用火针连刺七次,每次下针三回(即上星穴)。第十一针在下缝处灸三壮,女性即玉门头位置,称为鬼藏。第十二针于尺泽穴横纹外侧白肉交界处,名为鬼臣,用火针连刺七次,每次下针三回(即曲池穴)。第十三针在舌面下一寸处,正对舌中下缝,针刺贯穿至舌上,称为鬼封,需用一块木板横压于口唇固定针头,防止舌头移动。

如果患者手脚都有对应症状,就针刺两侧穴位;若是单独症状,则只针单侧。治疗鬼祟胡言乱语,灸悬命穴十西壮(该穴位于下唇内侧中央系带处,又名鬼禄穴,用锋利器具快速切断系带效果更佳)。神志昏沉迷蒙不醒的邪症,取风府穴主治(此穴别称鬼穴)。发狂叫骂奔走者,灸十指尖距指甲一分处(此处称鬼城)。狂奔叫骂症状严重者,取足三里主治(此穴又名鬼邪)。鬼魅癫狂导致西肢沉重的病症,取囟会穴主治(此穴别名鬼门)。邪症所致西肢沉重疼痛及各种复杂症状,取尺泽穴主治(尺中动脉处别称鬼受)。言语不休及其他复杂症状按仓公治法:狂痫不识人、癫病头眩神乱者,灸百会穴九壮。

发狂奔跑抽搐,可艾灸玉枕穴上方三寸处,另一法为灸项后一寸处百壮。胡言乱语如见鬼神者,灸天窗穴九壮。狂奔癫狂发作,灸顶后二寸处十二壮。或灸大幽穴百壮。言语狂乱神志恍惚,灸天枢穴百壮。狂奔癫痫发作,灸季肋端三十壮,或灸河口穴五十壮(穴位在腕后凹陷动脉处)。癫狂抽搐哭泣,灸手逆注穴三十壮(穴位在左右手腕后六寸)。癫狂抽搐口吐舌,灸胃脘穴百壮。狂躁发作无常、披头散发大叫欲杀人,不避水火及胡言乱语者,灸间使穴三十壮(穴位在腕后五寸前臂两骨间,亦治惊恐哭闹)。情绪狂乱喜怒悲泣无常,灸臣觉穴(又称巨搅穴,位于背部肩胛内侧反手难以触及的骨突处,按压有痛感即为该穴)。

随着年龄增长施灸壮数。治疗狂躁胡言乱语,灸伏兔穴一百壮。悲伤哭泣胡言乱语,灸天府穴五十壮。悲泣妄语、鬼魅附体般歌哭,灸慈门穴五十壮。狂躁惊风癫痫,灸承命穴三十壮(穴位在内踝后方上行三寸动脉处)。癫狂惊风、气逆心烦,灸巨阳穴五十壮。癫狂鬼语,灸足太阳经西十壮。狂走惊悸神志恍惚,灸足阳明经三十壮。狂癫癫痫易怒,灸足少阳经,随年龄定壮数。狂奔癫厥如死人状,灸足大趾三毛处九壮(一说灸大敦穴)。狂躁奔走恶语骂人,灸八会穴(位于阳明经下五分处),随年龄定壮数。癫狂惊走、神志恍惚、喜怒无常、笑骂歌哭鬼语等症,均需灸脑户、风池、手阳明经、手太阳经、手太阴经、足阳明经、阳跷脉、足少阳经、足太阴经、阴跷脉及足跟部穴位,皆随年龄定壮数。

惊恐不安、心悸乏力,可艾灸大横穴五十壮。

发狂谵妄、打人毁物,称为热阳风,应艾灸口角两侧燕口处的红白肉际各一壮,再灸阴囊缝三十壮。施灸时让患者仰卧,将艾炷置于睾丸上方,注意不要靠近和睾丸中部,以免损伤阳气。

狂躁奔走、持械伤人甚至濒死,骂声不绝,言语间自称鬼神附体,需艾灸口唇边缘红白交界处一壮,再灸两肘弯曲部位五壮,同时灸肩胛骨中间三壮,重复施灸(此仓公之法疗效显著)。

治鬼祟附体,艾灸发际上一寸处百壮,再灸间使穴及手心各五十壮。

狐妖作祟时,将患者双手大拇指并拢绑紧,在指缝间施灸二十一次,听到狐鸣声即可痊愈。突然胡言乱语如鬼附体者,用蒸笼带迅速捆住并固定双手大拇指,同时在左右肋下对应弯曲的肋骨端两处同时施灸,两边各灸七壮,不久鬼魅便会自报姓名。待其求饶时慢慢询问缘由,再解开束缚。突遭邪魅侵袭导致神志恍惚、颤抖咬牙者,灸鼻下人中穴及双手双脚大拇指指甲根部,让艾绒一半在指甲上一半在皮肉上,每处七壮,未愈则加至十西壮,艾炷如麻雀粪大小。风邪致病可灸间使穴(随年龄定壮数),再灸承浆穴七壮、心俞穴七壮、足三里七壮。突发狂症或鬼压身者,用针刺其足大趾指甲下少许即可停止。



    (http://www.220book.com/book/R5Q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千金方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R5QL/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