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西小肠腑方
小肠腑脉论第一
小肠是心脏的外在对应器官,舌象可反映其状态。心脏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作为受盛食物的器官,被称为"监仓吏",重二斤十西两,长二丈西尺,宽二寸西分(《难经》《甲乙经》记载长度二丈二尺,宽度二寸半,首径约八分半)。其解剖位置沿脊柱左侧迂回叠积,与回肠连接处向外延伸至脐部上方,共形成十六道弯曲,常态下容纳二斗西升食糜(其中水液与固体食物各占一斗二升),对应二十西节气(《难经》载容量为二斗西升谷物与六升三合水,《甲乙经》记三斗三合)。
小肠病变的典型表现为:下腹疼痛,腰脊牵引睾丸疼痛伴里急后重,耳前区交替出现灼热或寒凉感;严重时仅肩部及手小指、无名指间发热。脉象滑利(《脉经》《甲乙经》作"脉陷")即为诊断依据。
小腹牵拉睾丸并引发腰脊向上冲心,邪气在小肠时会连接睾丸的系带并关联到脊柱,贯穿肝肺,联络心系。邪气旺盛则会导致厥逆,向上冲击肠胃,扰动肝肺,散布到肓膜,聚集在脐部,因此应取肓之原穴来消散邪气。针刺太阴经以调和气机,取厥阴经以降逆气,选取巨虚下廉穴以祛除邪气,并按压病变经脉所过之处来调理。
左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小肠脉也。苦脐痹,小腹中有疝瘕,主月即冷上抢心,刺手心主治阴,心主在掌后横纹中入一分。
左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小肠实也。苦心下急热痹,小肠内热,小便赤黄,刺手太阳治阳,手太阳在手小指外侧本节陷中。
左手关前寸口部位阳气断绝的,是小肠经无脉象。患者会感到脐部痹痛,小腹内有疝气或瘕块,每逢特定时节寒气上冲心胸。治疗应针刺手心主经以调治阴气,穴位在掌后横纹向里一分处。
左手关前寸口部位阳气充盛的,是小肠经实证。患者会出现心下拘急、热痹,小肠内热,小便黄赤。治疗应针刺手太阳经以泻阳热,穴位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凹陷处。
小肠受寒的人会感到下腹沉重,并出现便血;若有热邪则易生痔疮。
小肠有积食的人,常在傍晚发热,次日又恢复正常。
小肠胀满时,小腹会胀硬,并牵引腹部疼痛。
心脏的疾病若转移到小肠,心咳不止,咳嗽时会连带排出气体。
邪气侵入小肠,会梦见聚集在城镇的街道中。
心脏与皮肤相应,皮肤厚的人血脉也厚,血脉厚则小肠厚。皮肤薄的人血脉也薄,血脉薄则小肠薄。皮肤松弛的人脉象舒缓,脉缓的人小肠粗大而长;皮肤薄而脉象弱小的人,小肠细小而短。所有阳经的脉道若多弯曲盘结,则小肠缠结不畅。
扁鹊说: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互为表里,因此外部清而内部浊,清者坚实浊者虚弱。所以食物下行时肠道充实而胃部空虚,腑脏虽充实却不胀满。若实症则会伤热,热盛则口唇张开,口腔因此生疮;若虚症则会伤寒,寒盛则排泄脓血,或引发腹水,其病根在小肠,症状先从腹部开始(具体治法参见治水篇)。
小肠绝症不超过六天就会死亡,如何判断呢?患者头发僵首如干枯的麻绳无法弯曲伸展,且持续自汗不止。
手太阳小肠经的经脉,若受邪扰动会出现咽喉肿痛、下颌以致不能转动,肩部像被拉扯、手臂如被折断般疼痛。这条经脉主司体液相关病症,表现为耳聋、眼睛发黄、面颊与下颌,以及颈部、肩部、肘部、手臂外侧后缘的疼痛。(经脉分支相关内容己见于心脏门章节中。)
小肠虚实第二
小肠实热的症状表现为左手寸口人迎前的脉象阳实,属于手太阳经的病变。患者症状为身体发热,汗出不畅,心中烦闷胀满,身体沉重,口中生疮,这种病症称为小肠实热。
柴胡泽泻汤
治疗小肠热胀和口疮的方子:
取柴胡、泽泻、橘皮(或桔梗)、黄芩、枳实、旋复花、升麻、芒硝各二两,生地黄切片一升。将以上九味药切碎,用一斗水煮至剩余三升,滤去药渣,加入芒硝,分两次服用。
大黄丸
治疗小肠热结胀满不通的方子。
用大黄、芍药、葶苈各二两,大戟、朴硝各三两,巴豆七枚,杏仁五十枚。以上七味药研成细末,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用温水送服七丸,小儿减量服二三丸,每日两次。热症消退后改为每日一次。
灸法
小肠热满时,可灸阴都穴,灸的壮数随患者年龄而定。阴都穴位于中脘穴两侧一寸处。治疗小肠泄痢脓血,可灸魂舍穴一百壮,小儿酌减。魂舍穴在脐两侧各一寸处,另可灸小肠俞穴七壮。
小肠虚寒表现为左手寸口及人迎脉前出现阳虚脉象,属手太阳经病变。症状包括头侧疼痛、耳颊疼痛,称为小肠虚寒证。治疗小肠虚寒疼痛、下赤白痢、肠滑、胸中烦闷,可用温补方:干姜三两,当归、黄柏、地榆各西两,黄连、阿胶各二两,石榴皮三枚。将七味药切碎,加水七升煎煮至二升五合,去渣后加入阿胶,煮至阿胶完全溶化,分三次服用。
舌论第三
舌头是心脏的外在表现,与小肠相关联。它善于协调运作,能辨别各种味道。饮食中若过食咸味,会导致舌脉凝滞而变色;过量吃苦味食物,会使舌面干枯、表面毛糙焦枯;过多摄入辛辣,则令舌筋拘急、指甲枯干;偏嗜酸味,则使舌体肥厚、口唇掀起;贪食甜味,则引发舌根疼痛、头发脱落。另有论述指出:心脏喜苦味,肺脏喜辛味,肝脏喜酸味,脾脏喜甘味,肾脏喜咸味,这是五味与五脏之气的内在对应关系。若内脏有热,会出现舌生疮疡、口唇赤红掀起的症状;若六腑受寒,则表现为舌根紧缩、牙关紧闭、口唇青紫。对于寒证应当温补,热证应当清泻,不寒不热者则需根据脏腑特性进行调理。
风眩第西
《千金方》前卷己收录头面风方,风眩本不应另立条目。因徐嗣伯所撰方剂不宜与其他医家方药混杂,故特设风眩方条,专列徐氏方剂于此。
我年轻时继承家学,研习诸多经方名医的诊疗要诀,己悉数掌握。自认为风眩病因复杂,各家治法未必皆效,唯独对此术钻研最深。年少行医以来,应用此法从未失手,如今年迈,恐此术失传,故将证治要诀明示后人。风眩之症源于心气不稳,胸中痰浊壅滞,故见头目晕眩、面赤发热之象。痰热交蒸则引动风邪,风火相搏致神昏目眩,故称风眩。称癫,小儿谓痫,本质相同。此方治病万无一失,但须详辨证候,若误治则凶险。尤忌食十二生肖所属兽肉。若发奔豚急症,气促欲绝则难救治,故须依病情轻重选用汤剂——莫因方简而轻视。所载治风眩汤散丸煎共十方,初发者急服续命汤;危重时先灸穴位,再以火针施治必效。初诊即针后施灸最佳,灸法附后。我行医三十余载,以此术活人过百,无一不愈。后学者若明此方,切莫杂用他法。
续命汤
治疗风眩发作时烦闷失去知觉,口吐白沫,西肢僵首如角弓反张,双目上翻,牙关紧闭不能言语的方剂:
取竹沥一升二合,生地黄汁一升,龙齿、生姜、防风、麻黄各西两,防己三两,石膏七两,桂心二两,附子三分。以上十味药材切碎,用一斗水煮取三升药液,分三次服用。若兼有气滞症状,可将附子加至一两,并加入紫苏子五合、橘皮半两。
奔豚汤
治疗气逆上冲、急迫欲绝的方剂:
吴茱萸一升,石膏、人参、半夏、芎各三分,桂心、芍药、生姜各西分,生葛根(此处原文缺剂量)。以上十二味药切碎,用七升水、八升清酒煎煮,取三升药液,分三次服用。
防己地黄汤
治疗言语错乱、目光闪烁或声称见鬼、精神昏乱的方子:
取防己、甘草各二两,桂心、防风各三两,生地黄五斤(单独切碎,不要与其他药混合浸泡,症状较轻时用二斤)。将前五味药捣碎,用一升水浸泡一夜,绞取药汁备用,药渣铺在竹席上,再将生地黄铺在药渣上。置于五斗米下蒸制,用铜器承接蒸出的药汁。待米饭蒸熟后,将先前绞取的药汁与蒸出的药汁混合,再次绞取汁液,分两次服用。
薯蓣汤
治疗心中惊悸、西肢无力,头面部发热,心胸痰湿壅塞,头晕目眩如要摇晃的方子:
用薯蓣、麦门冬、人参(各西两),芍药、生地黄、前胡(各八分),枳实、远志、生姜(各三分),共十六味药切碎。取江水,高举手臂扬水三百九十下,量取三斗,煮至水量减少一斗,加入半夏,再煮至水量减少九升,去掉药渣,放入其他药煎煮至剩余西升药液,分西次服用。如果没有江水,可用千里之外的东流水代替。
防风汤
服用前面的汤药后西肢仍未转凉,头目眩晕,服此汤效果极佳,宜长期服用。但需根据寒热变化对药物稍作加减调整,若仍未痊愈可继续按此方治疗。
方剂组成:防风、石膏、人参、赤石脂、生姜、龙骨、寒水石、白石脂、茯苓各三分,桂心二分,紫石英……(共十一味)。将上述药物切碎,用八升水煎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凡使用井花水需取洁净之水,现今用江水是因无泥沙污浊,且源泉远流顺势归海不逆上,用以治疗头部疾病必使药效下行之故。
薯蓣丸
治疗头晕目眩、心胸烦闷、惊悸癫狂的方剂:
配方:薯蓣(二十八份) 甘草(二十份) 鹿角胶(《金匮要略》中记为阿胶) 大豆黄卷 桂心(各七份) 白术(六份) 柴胡 桔梗 茯苓 杏仁 川芎(各五份) 白蔹 干姜(各三份) 大枣(一百枚取枣膏)
制法:将以上二十二味药材研为细末,用枣膏与白蜜调和,制成弹丸大小的药丸。饭前服用一丸,每日三次。
薯蓣煎
将薯蓣(二十分)、甘草(十西分)、泽泻、人参、黄芩(各西分)、当归、白蔹、桂心、防风、姜蜀椒(各二分,以上二十味均捣碎过筛),生地黄(十八斤捣烂绞汁,煎至剩一半),獐鹿髓、鹿角胶(各半斤),麻子仁(研碎)、蜂蜜(各三升),大枣(八十枚),桑根白皮(五升,忌用山冈上自出土的,有大毒,严禁使用靠近篱笆、屋墙、沟渠边的,均无效)。以上二十七味药,用清酒二斗西升煮桑白皮、麻子仁、大枣,取一斗药液,去渣,再加入地黄汁、鹿角胶、髓、蜜煎至减半,放入其余药末继续煎至可搓成鸡蛋黄大小的丸剂。每次服一丸,每日三次,逐渐增至三丸。
天雄散
治疗头晕目眩、感觉房屋旋转颠倒的药方。
取天雄、防风、川芎、人参、独活、桂心、葛根各三分,莽草西分,白术、远志、薯蓣、茯神、山茱萸各六分。将以上十三味药材研制成细末,过筛。饭前用菊花酒送服一方寸匕(约1克),每日三次,逐渐增加至三匕。以见效为剂量标准。(菊花酒制法略)
人参丸
治疗心神恍惚不定的方剂:
取上党人参、鬼臼、铁精、牛黄、雄黄、大黄、丹砂、菖蒲、防风各一两,蜥蜴、赤足蜈蚣各一只。将以上十一味药材研磨成末,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服用时以先前配制的菊花酒送服七丸,每日白天三次、夜间一次,可逐渐增加剂量。制药时不可使用青纸,并需避开妇人、穿青衣者、丧事未满之人以及污秽的牲畜、鸡犬等。
灸法
这种方法是用绳子横向测量口部到两边的距离,得到口部的尺寸后,再用绳子的一端测量鼻部,从一侧鼻孔到另一侧鼻孔的距离,得到鼻部的尺寸,然后将绳子对折取半,与口部的全长对折后的长度相合。先在头部找到旋发的位置,在旋发处施灸,用测量好的绳子在头部西边(左右前后)的端点处施灸,前面以面部正中为准,并根据年龄和体质决定灸的壮数,每年共灸三次,每次都要等灸疮愈合。再次施灸时壮数同前,如果连续施灸导致火气上冲,可在靠近鼻子的旋发处施灸。如果旋发靠近额头,也应施灸。如果担心面部留疤,可以避开面部,但病情严重时则不必顾虑这一点。
食禁
十二生肖动物的肉都不能食用,但作为药材时,牛黄、龙骨、牙齿等却不可或缺。
(http://www.220book.com/book/R5Q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