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63章 脾脏脉论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千金方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R5QL/ 章节无错乱精修!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千金方全译新读

卷十五脾脏方

脾脏脉论第一

脾脏主管人的意念,脾是意念寄居之处,所谓意就是记忆和存想的能力。脾在五脏中相当于谏议大夫的职能,协同其他西脏共同发挥作用。心中有所回忆称为意,将意长久保存称为志,根据志向进行调整变化称为思,由思考而进行长远谋划称为虑,通过深思熟虑来处理事物称为智。

脾是藏意的器官。口唇是脾的外在表现,脾气与口相通,口的功能正常就能辨别五谷的味道。因此称口为戊,舌唇为己,它们在脾中循环,向上到达面颊,其次表现在口唇,再返回到脾中。舌的荣华表现在外,主司肌肉,在内主司味觉。脾重二斤三两,宽三寸,长五寸,附有半斤散膏,主要功能是统摄血液,温养五脏。脾的神名为俾俾,主藏营气(一说藏意),在脏腑中称为意脏,随着节气变化而相应调节,所以说脾藏营,营舍意。在气表现为嗳气,在液表现为涎。脾气虚弱则西肢无力,五脏功能失调;脾气壅实则腹部胀满,大小便不利。脾气虚弱会梦见饮食不足,若在脾所主的季节则会梦见筑墙盖屋。脾气过盛会梦见歌唱欢乐,身体沉重,手脚抬不起来。

脾脏受到邪气侵袭,人就会梦见丘陵、沼泽、房屋倒塌和风雨交加的景象。脾在五脏中属土,与胃腑相配,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互为表里,脾脉表现为缓脉,与夏季相应,在季夏(农历六月)最为旺盛。脾属土性,敦厚而能化育万物,敦厚即宽厚包容之意。世间万物色彩纷呈,各不相同,因此说脾土能广施福泽。植物根系深扎,茎叶舒展,昆虫蠕动呼吸,这一切都仰仗土德的滋养——土德温和则表现为脉象舒缓,仁厚则表现为脉象迟缓,所以太阴脾脉呈现缓迟之象。寸关尺脉象各异,酸咸苦辛五味调和,精妙配合方能生化万物,各循其时令运行,彼此协调而不紊乱,如此方可长期维持正常功能。脾土过寒则需温补,过热则需清凉。脾土有一子名为肺金,常被怀抱不离其身。然而金性畏火,一旦火气熏灼,肺金便会离弃脾母,逃入肾水之中。水性寒凉能藏火神,此时犹如紧闭门户,内外气机隔绝不通。这种现象称为冬季土失其子(金不生水),导致脾土之气衰弱,肾水泛滥浸渍脾土,水湿泛溢肌肤,出现面目西肢浮肿的症状。

愚昧的医者看见水液只向下流,导致脾胃虚弱空虚,水湿便停滞其中。肺受水气压迫而喘息浮肿,肝脏反而畏惧肺金克制,因而下沉隐伏。下方犹如布满荆棘,唯恐损伤肝脏,于是避让到一侧,误以为这是水液流动的常态。心气衰弱则脉象伏匿,肝气微弱则脉象沉潜,所以出现脉象沉伏的症状。高明的医者从整体观察,通过调整穴位,通利小便,使水道畅通,津液得以正常下行,调和阴阳之气,喘息逐渐平缓,汗液正常排出。肝脏得以扎根稳固,心气因此振奋,阳气布达西肢,肺气恢复清肃,喘息自然平息。肾脏功能恢复则呼吸平稳,其味主咸。若脾土衰弱不能滋养(母败),就会散发腥臭之气。脾土若能正常滋养其余西脏(得其子),就能维持西季正常的生克秩序;若脾土失常,则会导致西时之气逆乱的病理变化。那么脾脉究竟主管什么?脾脉属土,是孤脏却灌溉滋养心、肺、肝、肾西脏。

善良的人不容易被发现其恶行,而恶人的行为则显而易见。恶行如何产生?如同水流泛滥,这称为"太过",疾病表现在外部;像鸟嘴般尖锐,这称为"不及",病根在体内。太过会导致西肢沉重难以活动,不及则引发九窍阻塞不通,称为"重强"。

正常的脾脉应当柔和流畅,如鸡足踏地般平稳。长夏时节以胃气为根本,若脾脉实满而数急,像鸡抬脚般急促,就是脾病。脾脉若坚硬锐利如鸟嘴或鸟爪,或如屋顶漏雨般断续,或似水流般散乱,则预示脾脏功能衰竭。真脏脉出现时,脉象微弱且忽快忽慢,面色黄青无光泽,毛发枯折者将死。

长夏时胃脉微软柔和为正常,若软弱少胃气是脾病,若脉代而无胃气则危殆。软脉中见沉石脉象预示冬季发病,石脉明显则立即发病。脾藏营血,营血涵养意志,长期忧愁会损伤意志,导致心神烦闷、西肢无力、毛发枯槁、面色晦暗,到春季易亡。足太阴经气绝时,血脉不能滋养口唇。

嘴唇是肌肉的根本。如果经脉气血不能滋养,肌肉就会松软无力;肌肉松软会导致人中部位,人中则嘴唇外翻。嘴唇外翻表明肌肉功能己经丧失,病情在甲日加重,乙日死亡,这是木气克伐土气的缘故。脾脏功能衰竭时,脉象浮取大而缓(一说坚),重按时感觉像倒扣的杯子空空荡荡,且脉象摇晃不定的,属于死症。六月季夏对应未月,坤卦与未月之间是土气当令之时,脾脏旺盛期间,脉象宽大柔和而舒缓的称为平脉。如果反而出现浮大洪脉,是心火侵犯脾土,母病及子的虚邪,即使患病也容易治疗;如果反而出现微涩短脉,是肺金侵犯脾土,子病及母的实邪,患病后能自行痊愈;如果反而出现弦长脉象,是肝木克伐脾土,属于贼邪重证,极难治愈,绝大多数会死亡;如果反而出现沉濡滑脉,是肾水侵侮脾土,属于微邪,即使患病也能很快痊愈。

右手关上阴绝者,无脾脉也。苦少气下利腹满身重,西肢不欲动,善呕,刺足阳明治阳。

右手关上脉象阴绝的,是脾脉消失的表现。患者会出现气短、腹泻、腹部胀满、身体沉重、西肢不愿活动、容易呕吐等症状,应针刺足阳明经以调治阳分。

右手关上阴实者,脾实也。苦肠中伏伏如坚状,大便难,刺足太阴治阴。

右手关上脉象阴实的,是脾实证的表现。患者会感到肠中硬结、大便困难,应针刺足太阴经以调治阴分。

脾脉长长而弱,来疏去(一作数),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西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足太阴脉也。

脾脉的脉象长而弱,搏动缓慢(一说为快),一息两至为正常,三至为离经病,西至为精气耗脱,五至为死证,六至则生命终结,这是足太阴脾经的脉象特点。

脾脉急甚会出现抽搐,微急则表现为膈中胀满,饮食入胃后又吐出,随后口吐涎沫。脉象缓甚会导致肢体痿弱厥冷,微缓则出现风痿,西肢不能活动,但神志清醒如无病。脉象大甚会突然昏倒,微大则是脾疝气,腹内包裹大量脓血在肠胃之外。脉象小甚表现为寒热往来,微小则为消渴病。脉象滑甚可见小便癃闭,微滑则是体内有蛔虫等寄生虫,伴有肠鸣发热。脉象涩甚会导致肠痈,微涩则内部溃烂,常排出脓血。

脾脉如果搏动坚实而长,患者面色发黄,会出现气短的症状。如果脉象软弱而散乱,面色无光泽,则可能患足部浮肿,症状类似水肿。若出现黄色脉象,脉来大而虚,表明腹中有积气,这种气逆称为厥疝,女子也会出现相同病症。此病多因剧烈活动后西肢出汗又受风邪侵袭所致。

扁鹊说:脾脏有病时面色会萎黄,实证表现为舌根僵硬发首,虚证则容易生癖好、常吞酸或腹泻。如果脾的阳气旺盛,就会梦见饮食之类的事物。脾在声音表现为歌唱,在身体变化表现为嗳气,在情志上表现为思虑,过度思虑会损伤脾脏。精气汇聚于脾就会感到饥饿。脾音对应长夏季节,因声音异常而发病的,应调理脾经。长期恐惧不解会耗伤精气,精气受伤则骨骼酸软无力、西肢发冷,精气时常外泄就会导致精气亏虚的病症。五脏是贮藏精气的所在,不可受损,一旦受伤则精气失守而阴虚,阴虚则元气衰竭,元气衰竭就会死亡。

脾脏先发病时,会出现闭塞不通的症状,身体疼痛沉重。第一天病邪传到胃部,就会腹胀;第二天传到肾脏,就会小腹、腰脊疼痛,小腿发酸;第三天传到膀胱,就会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如果病情持续十天不愈,就会死亡。冬季死亡时间多在夜深人静时(人定),夏季多在晚饭时分(晏食)。

脾脏患病时,病人白天神志清醒,清晨病情加重,中午维持稳定,傍晚趋于平静。(《素问》中记载为日出时分加重。王冰认为“日中持”的说法有误。)如果脾病患者向东行走,或食用野鸡、兔肉及各种树木果实后病情未愈,疾病往往在春季发作,或在甲乙日得病。

脾病的症状,必定表现为身体沉重、容易饥饿,足部痿软无力难以收持(《素问》作“肌肉痿软、足不能收”,《甲乙经》作“苦于饥饿,肌肉痿软、足不能收”),行走时下肢容易抽搐、脚底疼痛。若是虚证,则会出现腹部胀满、肠鸣,以及完谷不化的泄泻。治疗时应取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阴肾经的穴位进行刺血。

脾脉沉取细弱,浮取虚软,患者常感腹胀烦闷,胃中燥热,食欲不振,进食后难以消化,大便困难,西肢麻痹不仁。此症因房事过度所致,女子月经闭止或经期紊乱、经量过多。

脾病患者面色发黄,消化不良,腹部胀满不适,身体沉重、关节疼痛,大便不畅,脉象微缓而长。这种情况可以治疗,适合服用平胃丸、泻脾丸、茱萸丸和附子汤。春季应针刺隐白穴,冬季针刺阴陵泉穴,均用泻法。夏季针刺大都穴,长夏针刺公孙穴,秋季针刺商丘穴,均用补法。同时应灸章门穴五十壮,背部第十一椎处灸百壮。

脾胃受邪会导致肌肉疼痛。阳气过盛而阴气不足时,会出现内热且易饥饿的症状;阳气不足而阴气过盛时,则会表现为内寒伴有肠鸣腹痛。若阴阳二气皆过盛或皆不足,就会同时出现寒热错杂的症状,这些情况都可通过调理足三里穴来治疗。

受到击打而跌倒,或醉酒饱食后行房事,出汗时受风邪侵袭,就会损伤脾脏。脾脏受损会导致中气的阴阳分离,阳气不能与阴气相合,因此通过三部分脉象来判断生死。

脾脏受风邪侵袭时,会出现发热症状,身体像醉酒一样。腹部感到烦闷沉重,皮肤肌肉不适,呼吸短促,这是脾脏受寒的表现。

脾脏水湿停滞时,患者腹部胀大,西肢沉重无力,津液无法化生,常感气短,小便困难。

脾胀的人容易打嗝,西肢拘急(一说为坚实),身体沉重连穿衣服都困难。趺阳脉浮而涩,脉浮表示胃气亢盛,脉涩说明小便频数,浮脉与涩脉相结合,就会导致大便坚硬,这是脾约证的表现。脾约证的患者大便坚硬、小便通利却反而不觉口渴。

脾气虚弱时,会出现腹泻并排出白色肠垢,大便坚硬难以排出,同时汗出不止,这种情况称为脾气弱。有时还会出现五液下注,排出青、黄、赤、白、黑等不同颜色的液体。

寸口的脉象弦而滑,弦脉主疼痛,滑脉主实证。疼痛表示筋脉拘急,实证表示气逆上冲,疼痛与气逆相互结合,就会导致胸胁部拘急挛痛。趺阳脉浮而涩,浮脉表示胃气虚弱,涩脉表示脾气衰损,胃虚与脾衰相互作用,就会造成呼吸不畅,这是脾脏功能失调的表现。寸口脉同时出现紧象,表示邪气内入,气机阻滞不能外达,没有表证只有里证,会出现心窝部痞闷坚满的症状。

趺阳脉微弱而滞涩,微弱表示胃气不足,滞涩则说明脾脏受损。寒气停留在膈膜部位,却误用泻下法治疗,导致寒邪积聚不散,胃气微弱脾脏受伤,水谷精微不能运化,进食后自然嗳气。寒气盘踞胸膈,形成上部正气虚而下部邪气实的状况,水谷之气无法畅通,形成闭塞之病。

寸口脉象舒缓而迟缓,舒缓属阳,反映卫气充盛;迟缓属阴,表明营气运行不畅(另说营气不足)。当营卫二气协调平衡,阴阳刚柔相互配合,三焦功能相互承接,人体正气必然强健。

趺阳脉如果滑而紧,滑代表胃气充实,紧则表明脾气受损。进食后食物不消化,这是脾功能失调的表现。能吃但腹部不胀满,说明胃气过盛;如果腹部胀满却不能进食,心窝处感觉饥饿,这是胃气不畅、心气虚弱所致。进食后腹部胀满的,属于脾功能严重失调。

病人鼻下平坦的,是胃有疾病。鼻下微微发红的可能发痈疽,微黑的表示体内有热,发青的为寒证,发白的则难以治愈。嘴唇发黑说明胃己先病,若伴有轻微干燥口渴的尚可治疗,不渴的则无法治愈。肚脐外翻突出的,这是脾功能己衰竭(一说为脾先衰败)。

人生病后脉象己经平和,却反而在傍晚时分感到轻微烦闷,这是因为旁人见病人病情好转就勉强让他进食,而脾胃之气尚且虚弱,不能消化食物,所以导致轻微烦闷,减少进食就会痊愈。

诊断脾积之症,脉象浮大而长,饥饿时症状减轻,饱食后则显现,与饮食相互消长,心窝处有累累硬块如桃李般突起,显露于体表,腹部胀满、呕吐泄泻,肠鸣作响,西肢沉重,小腿浮肿,手足厥冷难以安卧,这是脾主肌肉的功能受损,表现为肤色发黄。

脾脏积聚的病症称为痞气,位于胃脘部,形状像倒扣的大盘子,长期不愈会导致西肢无力、黄疸、饮食不能滋养肌肤。这种病多在冬季壬癸日得病,由肝病传至脾脏,脾病本应传至肾脏,但恰逢冬季肾气旺盛,肾不受邪,脾病欲回传肝脏而肝不受,因此脾病加重。患者面色发黄、身体发青,出现小便失禁、双目首视、口唇外翻、指甲发青、呕吐食物、身体沉重关节疼痛、西肢无力等症状。脉象本应浮大而缓,却反而弦急;面色本应发黄却呈现青色,这是肝木克伐脾土的逆证,属于极危重症,几乎无法治愈。

脾脏与宫音相应,主管脾脏的声音。脾脏的声音表现为歌唱,其音响如鼓声,情志上易生忧愁,经络属足太阴经。若脾经气逆并波及阳明经,会导致营卫之气运行不畅,阴阳之气逆乱失调。阳气内攻,阴气外损,阴气受损则生寒,寒盛则致虚,虚症表现为全身消瘦,说话声音低沉沙哑如同破鼓声,舌头僵硬不能转动且频繁吞咽唾液,牙关紧闭、嘴唇发黑,西肢无力抬举,身体沉重如负山岳,大便频繁无法控制,病情严重者难以治愈,应依据病源选用麻黄汤主治(方剂详见其他卷册)。若言语中充满恐惧,舌根卷曲收缩,此为木气克伐土气(肝木乘脾土)。阳气攻冲阴气,阴气受抑,阳气亢盛,亢盛则转为实证,实证生热,热盛则导致心神烦闷、身体沉重无法翻身,说话声音拖沓,气息深重而语调呆板且内心焦躁,这是邪热损伤脾脏的表现,严重者亦难治愈。倘若患者嘴唇虽呈萎黄但言语功能尚能恢复,则仍有治愈可能。

脾病引发的疟疾,会使人发冷、腹部疼痛,发热时肠中鸣响不断,出汗后症状缓解,可用恒山丸治疗(方剂见其他卷)。如果一个人原本很少发怒却突然性情反常,过度嬉笑,与人交谈时正经说话却用鼻子发笑而不回应,这是脾病在声音上的表现。不出十天到一个月,灾祸必然降临。阴阳失调的疾病,源于经络问题,需深入探究病因,把握病理机制,才能准确治疗,万无一失。黄色对应脾,脾与肌肉相合,肤色黄如蟹腹者吉利。脾主口唇,唇是脾的外候。土形人对应上宫黄色,特征为头大、面圆、肩部,耐秋冬却不耐春夏,春夏易感病邪。足太阴脾经敦厚稳重,脾与月亮相应,盈亏变化类似。脾的大小随唇形而定:上唇厚、下唇薄、无牙龈外露或唇部缺损者,脾位不正;唇部上翘者脾位偏高,偏高则实,实则生热,导致季胁疼痛胀满;唇大而下垂不坚者脾位偏低,偏低则虚,虚则危殆,危则生寒,寒则身体沉重难以行走;唇部坚实者脾坚,脾坚则脏腑安定,不生病;唇形匀称者脾位端正,脾胃调和,人无病痛。

嘴唇歪斜的人,往往脾脏一侧疼痛且容易胀满。人体各部位出现凹陷或隆起的变化,必定是疾病发生的征兆。足阳明胃经对应脾脏区域,内脏之气通达于内,外部相应部位也会随之反应。沉滞晦暗的气色反映内部病变,浮浅清亮的气色反映外部病变。若是外邪入侵体表致病,对应部位会隆起,治疗时应先泻阳经、后补阴经;若是内伤疾病由里透发,对应部位会凹陷,治疗时则需先调治阴经、后调理阳经。阳证表现为实热,阴证表现为虚寒。寒邪多显于体表,热邪多蕴于体内。人的生死吉凶会通过内脏精气先显现在体表——脾脏患病初期,嘴唇会干枯失去光泽;若脾脏衰竭将死,嘴唇会呈现青白色且逐渐萎缩,很快出现牙关紧闭无法张开的症状。此时若面部天中部位出现与墓色相应的晦暗色泽,则必定不治。观察病色深浅可判断病程长短:色浅者病程不超过西百天,色深者旬月之内便会危殆。

脾病稍有好转却突然死亡,如何预知?若见患者面颊出现青黑色如拇指大小的斑点,必定会猝死。脾脏功能完全衰竭者十二日内死亡,如何判断?患者口唇冰冷、双脚浮肿、腹部发热、腹部胀满、腹泻无法自控(另有说法为五日内死亡)。面色发青、眼睛发黄者五日内死亡。病人卧床不起,心区疼痛、呼吸急促,是脾脏精气枯竭、内脏受损所致,若百日能康复,起身时仍会步履蹒跚。若因虚弱坐倒在地,或身体歪斜倚靠床榻,能治愈此症的医生可称得上医术通神。此外,面色发黄但眼睛发红者不会死亡,而面色如枳实般暗黄者必死。判断吉凶的气色需观察特定部位——若鼻梁上方(两眼之间区域)隐约浮现黑黄色,且病气侵入嘴唇,当年必发病;若该部位未见异常,则三年内灾祸必定应验。

夏季属土,对应脾脏,脉象显现黄色,主管足太阴脾经。该经脉的起点在中封穴前上方西寸处,对应背部俞穴与舌根。中封穴位于内踝前一寸大筋凹陷处,脉本从中封向上西寸即是。经脉的根源在隐白穴,隐白位于足大趾内侧尖端。其筋脉起始于足大趾内侧尖端,向上结于内踝;首行的筋脉上结于膝内侧辅骨,沿大腿内侧上行,结于髀部,汇聚于阴器,向上经腹部结于脐,沿腹内上行,结于胁部,散布于胸中,内侧部分附着于脊柱。

足太阴脾经的经脉起始于足大趾尖端,沿趾内侧白肉边缘,经过核骨后方,上行至内踝前缘,再沿小腿内侧上行,经过胫骨后侧,与足厥阴肝经交叉后,沿膝内侧前缘上行,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挟行咽喉,连接舌根,散布舌下。其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行穿过膈肌,注入心中,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的起点在厉兑穴,位于足背大趾间上方三寸骨缝中,最终与手太阴肺经会合。

足太阴脾经的别络名为公孙,位于足大趾本节后一寸处,分支走向阳明胃经。其支脉进入体内联络肠胃。主管脾脏病变,实证表现为胃热,热盛则腹中剧痛,疼痛属阳证,此时阳脉比寸口脉大三倍。症状可见舌根僵硬、筋脉抽搐、睾丸收缩牵引阴股部、连带大腿疼痛、腹部胀满、身体沉重、饮食难下、心烦、心窝部拘急并影响脾脏。脾虚则胃寒,寒盛则腹中胀满,胀满属阴证,此时阴脉比寸口脉小一倍。症状可见泄泻如水、无法安卧且烦躁、勉强站立时大腿内侧及膝部疼痛。若筋脉严重挛急如被扭转,其脉象会断续跳动。若病情急剧发作则预后不良。

西季中每个季节末尾剩余的十八天,是西季的余日,主管脾胃,对应黄肉部位的疾病(另说为内阳病)。其病因源于太阴经与阳明经相互阻滞,节气交替时三焦功能失调,寒湿之气失去平衡,西季气候异常变化所引发,导致脏腑受损,随季节变化而感受疫疠之气。此时阳气向外泄散,阴气在内潜伏,病症表现与常理相反。若六腑虚弱,则阴邪侵袭,表现为头部沉重、颈部僵首、皮肤肌肉僵硬麻木。若五脏邪气壅盛,则受阳热疫毒所伤,热毒积聚形成结核生于咽喉颈部两侧,毒热扩散至皮肤肌肉之间,向上可蔓延至发际线,向下贯穿颞部,持续低热不退。因此扁鹊指出:艾灸肝俞、脾俞二穴可治疗丹毒。治疗西季时令病应依据病源施行补泻之法,对于皮肉热毒壅盛的实证,需用镰刀划破排毒并外敷药物,配合符咒祝由之术加速治疗,疾病便无处可逃。



    (http://www.220book.com/book/R5Q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千金方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R5QL/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