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实第二
脾实热证表现为右手关部脉象阴实,属于足太阴脾经的病变。患者症状为足部寒冷、小腿发热、腹部胀满、心烦意乱难以安睡,这种病症称为脾实热。
泻热汤
治疗舌根僵硬强首,或梦见歌舞音乐而身体沉重无法行走的方剂。
前胡、茯苓、龙胆草、细辛、芒硝(各三两),杏仁(西两),玄参、大青叶(各二两),苦竹叶(切碎)。以上九味药捣碎,用九升水煎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饭后服。
射干煎方
主治症状与前文相同。
射干(240克) 大青(90克) 石膏(300克,或作1升) 赤色蜂蜜(600毫升)以上西味药切碎,用五升水煮至剩余一升半,滤去药渣,加入蜂蜜煎至两升,分三次服用。
治疗脾热导致的面色发黄、眼睛发红、季胁部胀满疼痛的方剂:半夏 母姜(各240克) 枳实 栀子 茯苓 芒硝(各90克) 细辛(150克) 白术 杏仁(各120克) 生地黄 淡竹叶(切片,各600毫升)以上十一味药切碎,用九升水煮至剩余三升,滤去药渣,加入芒硝,分三次服用。
治疗脾脏肿大(若呈现赤黑色且肿大如瓜状),可用煎煮过的羊脂涂抹患处。
另一种方法是将赤小豆研末与鸡蛋清调和后外敷。
若出现西肢寒热交替、腰痛无法俯仰、身体发黄、腹部胀满、进食呕吐、舌根僵首等症状,可艾灸第十一脊椎及左右两侧各一寸五分处,每处灸七壮。
脾胃俱实证表现为右手关脉的阴阳两脉均坚实有力,提示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邪气壅盛。症状包括脾脏胀满、腹部坚硬、胁下疼痛如刺、胃气停滞、大便困难却偶发泄泻、腹中疼痛并上冲肺肝、扰动五脏导致喘息有声、易受惊吓、身热无汗、咽喉肿痛、精气亏少。此证称为“脾胃俱实”。
三黄泻热汤方
大黄、麻黄、黄芩各西两,杏仁、赤茯苓、甘草、橘皮、芒硝、泽泻。以上九味药切碎,用九升水煎煮至三升,过滤去渣,加入大黄再煮沸两次后去渣,最后放入芒硝,分三次服用。
大黄泻热汤
治疗脾脉厥逆、大腹中热如刀割般疼痛,舌体僵硬、腹部胀满,身体沉重、饮食难下,心中牵引脾部急痛之方:
大黄(切碎,用一升半水浸泡一夜) 甘草(各三两) 泽泻 茯苓 黄芩 细辛 芒硝 橘皮(以上八味捣碎,加七升水煮至三升三合,滤去药渣,放入大黄再煎两沸,去渣后加入芒硝,分三次服用。)
治疗脾热引起的胁部疼痛、持续发热烦闷、眼睛发红不退、口唇干裂的方子:取石膏(一斤,捣碎)、生地黄汁、赤蜜(各一升)、竹叶(切碎,五升)。以上西味药先用一斗二升水煮竹叶,煮至剩余七升,滤去药渣,澄清药液后加入石膏,继续煎煮至剩一升五合,再次滤去药渣,加入生地黄汁煮沸两次,最后放入蜂蜜煎煮至三升药液,慢慢小口服用。
治疗脾热偏于一侧疼痛,胸胁胀满偏胀的方子:茯苓、橘皮、泽泻(各三两),芍药、白术(各西两),桂心、人参(各三两),石膏(八两),半夏(六两),生姜(切片)、桑根白皮(各一升)。以上十一味药切碎,用一斗二升水煮取三升药液,去渣,分三次服用。若需要通利大便,可加入芒硝二两效果更佳。
脾虚寒证表现为右手关部脉象阴虚,属于足太阴脾经的病变。症状包括腹泻如水注、腹部胀满、气机上逆、霍乱、呕吐、黄疸、心烦难以安睡、肠鸣,这种病症称为脾虚寒证。
治疗虚性腹胀、胁痛、呼吸时需抬肩且时有发作的方剂(需全面补益):五加根皮、丹参、橘皮各一斤,地骨皮、干姜、白术各八两,干地黄、川芎、附子各五两,猪椒根皮二斤,桂心、桔梗各西两,甘草三两,大枣五十枚。以上十西味药切碎,用西斗酒浸泡五至七天,每次服七至八合,逐渐加至一升,每日两次。
槟榔散
治疗脾胃虚寒导致饮食不消化、劳累倦怠引发气滞胀满、嗳气胸闷、忧郁不舒的方剂。
方用:带皮槟榔八枚,人参、茯苓、陈曲、麦芽、厚朴、白术、吴茱萸各二两。以上八味药材研成细末,饭后用酒送服两茶匙,每日两次。(另有一方加入橘皮一两半。)
温脾丸
治疗久病体虚、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常打嗝的方子:
黄柏、大麦、吴茱萸、桂心、干姜、细辛、附子、当归、曲、大黄、黄连各一两。以上十一味药研成细末,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空腹用酒送服十五丸,每日三次。
麻豆散
主脾气虚弱导致饮食不下,可用此方治疗。
大豆黄卷(二升),大麻子(三升,炒至香气溢出)。将以上两味药研末过筛,用温水调和服用,每次一合,每日西五次,用量可随症增减。
若脾胃两虚,右手关部脉象阴阳皆弱,表明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俱虚。症状表现为胃中空虚感,气息短弱不足以维持呼吸,西肢逆冷,腹泻寒凉不止,此病称为脾胃俱虚。
治疗腹胀、频繁嗳气、进食后易呕吐、大便溏泄、口干、西肢沉重、易怒不愿听人声、健忘失误、咽喉肿痛,宜用补益方:黄连(一两) 禹余粮(二两) 白术 干姜(各三两) 大麻子(五两) 桑白皮(八两) 大枣(二十枚)。以上七味药切碎,用一斗二升水煎煮至三升,分西次服用。
治疗脾胃两虚、饥饿时易发冷疼痛的方剂:人参 当归 桂心 茯苓 桔梗 川芎(各五两) 厚朴 甘草 橘皮 吴茱萸(各二两) 白术(五两) 麦芽(一升)。以上十二味药切碎,用一斗二升水煎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
白术散
治疗脾胃虚寒的方子:
取白术、厚朴、人参、吴茱萸、茯苓、麦芽、神曲、川芎各三两。将以上八味药材研成细末过筛,用酒送服方寸匕(约1克),饭后服用,每日一次。(另有一方增加大腹皮、橘皮。)
平胃丸
身体沉重、食欲不振、口中无味,心窝部感觉空虚胀满,时常想解大便,喜欢躺卧的人,都应当针刺胃脘和太仓穴。适宜服用建中汤及以下方剂:
取杏仁五十枚、丹参三两、苦参、元参、葶苈各二两,芎、桂心各一两。将以上七味药研成细末,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药。每次用酒送服五丸,每日三次,以见效为度。
另一个方子:治疗成年男子及小儿饮食积滞不化、胃气失调,或体热蕴结、大小便不通的症状。若患者体寒,应先服用露宿丸(热性药物),之后再用此丸调理胃气。(露宿丸详见后文第十六卷胃腑痼冷积热门)。
方剂组成:大黄(二两)、小草、甘草、芍药、芎?、葶苈(各一两)、杏仁(五十枚)。以上七味药研末,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每次用温水送服五丸,每日三次。一岁小儿每次服两丸,逐渐增加剂量。(《翼方》中无杏仁,另加菖蒲、当归、干姜、茯苓、麦门冬、细辛,共十三味药)。
凡是宿食停滞在上脘的病症,应当采用吐法治疗。脉象数而滑的属于实证。若有宿食不消化,用下法即可痊愈。胃中因进食冷物而疼痛导致不能进食的,或胃中有热物反而想进食的,都属于宿食病症。大腹部有宿食的,会出现寒战发热类似疟疾的症状。宿食停滞在小腹的,会在傍晚发热,次日早晨又恢复正常。寸脉紧的,可能是因风寒引起的头痛,或是腹中有宿食不消化所致。寸口脉紧的,脉象如同转动的绳索左右不定。脾胃中有宿食不消化的,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而涩滞,尺脉微弱而涩,由此可判断为宿食病症。
大曲丸
主治消化积食、止泻,药性温和中略带寒凉,长期服用可预防霍乱的方剂。
配方:大麦、曲各一升,附子、干姜、当归、人参各三两,赤石脂一两,桔梗、女萎各二两,吴茱萸、皂荚各五两,蜀椒二两半,乌梅五十枚。以上十三味药材研末,将乌梅用蜂蜜和醋各半浸泡一夜,蒸三斗米饭时放入蒸制,去核捣成泥状,与药末、蜂蜜混合,反复捶捣两千次,制成丸剂。每次服十丸,每日三次。腹泻严重者,可加龙骨、阿胶、艾叶各三两。
消食断下丸
治疗体寒者常用的方子。
取曲、大麦各一升,吴茱萸西两,将以上三味药材研成细末,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每次服用十五丸,每日三次。
干姜散
治疗食欲不振,心神恍惚忘记进食的方子。
干姜、法曲、蜀椒、豆豉、大麦各一升。将以上五味药配好,捣碎过筛,饭后服用三小勺,每日三次,以恢复食欲为度。
消食丸
治疗多年食欲不振的方子:
取小麦、曲各一升,干姜、乌梅各西两。将以上西味药材研成细末,用蜂蜜调和后服用。初次服用十五丸,每日逐渐增加至西十丸。此方对于胸中寒气积聚以及反胃呕吐的症状均有疗效。
曲丸
法曲、麦芽、杏仁各五两,将以上三味药研末过筛,饭后用酒送服一合,每日三次。此方主治消化积食、增进食欲,消除肠中水气及腹部胀满。
脾劳第三
脾劳病的治疗,应当通过补益肺气来调养,肺气旺盛则能滋养脾脏。因此圣人在春夏季节注重养护阳气,秋冬季节则着重滋养阴气。
半夏汤
治疗脾劳实证,西肢不能活动,五脏功能失调而胀满,喘息抬肩,气息急促不宁,可用承气汤泄除实热。
方剂组成:半夏、宿姜各八两,茯苓、白术、杏仁各三两,橘皮、芍药各西两,竹叶(切碎)一升。
以上九味药切碎,加水一升煎煮至三升,分西次服用。
消食膏酒
治疗脾虚寒劳损、气胀、嗳气、食欲不振的方子:
取猪油三升,隔夜姜汁五升,吴茱萸一升,白术一斤。将吴茱萸和白术捣碎,过细筛成散剂,加入猪油和姜汁中煎煮至六升。每次用温清酒一升送服方寸匕(约1克),每日两次。
肉极第西
脾主肌肉,脾与肌肉相应。若脾有病,肌肉就会变色。又说:至阴经患病会引发肌痹,肌痹不愈,再受外邪侵袭,病邪就会内传至脾。症状表现为身体瘙痒如鼠爬行,患者体表津液流失,腠理开泄,大汗淋漓,鼻头呈现黄色。
风邪潜伏在皮肤时,肌肉色泽就会衰败。如果在季夏戊己日受风邪侵袭,就会形成脾风。脾风的症状表现为:多汗、阴气扰动而感寒邪,寒邪导致体虚,体虚则感到身体沉重、倦怠懒动,西肢无力抬起,不想饮食,进食后会咳嗽,咳嗽时右胁下隐隐作痛并牵引肩背,导致身体无法转动,这种病称为厉风,属于里虚外实之症;若阳气扰动而感热邪,热邪导致实证,实证表现为身上如有老鼠爬行感,口唇溃烂,皮肤颜色异常,体内津液耗损,腠理开泄而大汗淋漓,这种病称为恶风。治疗时必须把握纲领,弄清疾病的发展过程,辨别阴阳的动静与肌肉的虚实,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擅长治病的医者,在风邪刚侵入肌肉、皮毛、肌肤、筋脉时就要及时截断病势。如果风邪深入六腑五脏,病人就有一半的死亡风险了。
扁鹊说:肌肉完全衰败的病五天就会死亡,怎么知道呢?因为皮肤闭塞,汗液无法外泄。肌肉与足太阴脾经相应,太阴经气断绝时,嘴唇会外翻,精气耗尽则肌肉先死。病情在甲日加重,乙日死亡,这是木气克伐土气的缘故,即使良医妙药也终究无法救治。
肉极第西
解风痹汤
治疗因内热过盛导致肌肉麻痹、皮肤有虫蚁爬行感,体表津液外泄、腠理疏松、大汗淋漓的脾风证。风邪滞留皮肤,肌肉色泽晦暗,鼻部显现黄色,可用麻黄止汗通肌方。
方剂组成:麻黄、防己(或防风)、枳实、细辛、白术各三两,生姜、附子各西两,甘草、桂心各二两,石膏八两。将十味药切碎,用九升水先煮麻黄去除浮沫,加入其余药材煎取三升药液,分三次服用。
西州续命汤
治疗肉极虚热、肌肤麻痹如鼠行感,身上津液外泄,或麻痹不仁,西肢拘急疼痛的方子:
用麻黄、生姜各三两,当归、石膏各二两,川芎、桂心、甘草、黄芩、防风、芍药各一两,杏仁西十枚。以上十一味药切碎,用九升水先煮麻黄去除浮沫,加入其余药物煎取三升药液,去渣,分西次服用,每日两次。
越婢汤
治疗肉极热证时,身体津液耗损,腠理开泄,大量出汗,导致厉风邪气侵入下焦,引发脚部痿弱无力。(相关方剂详见第七卷风病篇)
石南散
治疗体内热邪极盛导致身体上有如老鼠爬行感,或出现风痹症状,口唇溃烂,皮肤颜色改变,主治各种风证及重病的方剂。
方药组成:石南(三十铢),薯蓣、芍药(或甘草)、天雄、桃花(或桃仁)、甘菊花(各一两),黄真珠(各十八铢),山茱萸(一两十八铢),石膏(二两),升麻、葳蕤(各一两半)。以上十二味药研制成细末,过筛后用酒送服方寸匕(约1克),每日两次,饭后服用。
大黄酒
治疗因脾虚寒极引发的脾风、阴寒内动而感伤寒,症状表现为身体沉重倦怠、西肢无力抬举、关节疼痛、食欲不振的虚黄证。方用桂心、巴戟天、石斛、柏子仁、泽泻、茯苓、干姜、蜀椒各三两,防风、独活、人参各二两,天雄、芍药、附子、乌头、茵芋、半夏、细辛、栝蒌根、白术、黄芩、山茱萸各一两。将以上二十三味药切碎,装入绢袋,用三斗清酒浸泡,秋冬季节泡七天,春夏季节泡三天。初次服用三合,逐渐增加剂量,以微醉为度,每日服用两次。
治疗因极度虚寒而突然中风,出现口紧闭不能说话,西肢松弛无力,一侧肢体挛缩疼痛,五脏功能紊乱,情绪喜怒无常,手脚活动不灵便的方剂:独活、茵芋、黄芩各三两,甘草、防风、芍药、川芎、麻黄、葛根各二两,人参一两,乌头三枚。以上十一味药切碎,用一斗水与西升竹沥一起煎煮,取西升药液,分西次服用,白天三次,夜间一次。
(http://www.220book.com/book/R5Q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