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大肠腑方
大肠腑脉论第一
大肠是肺的附属器官,其状况可通过鼻梁中央来观察。肺与大肠通过气机相互配合。大肠作为传导和排泄的通道,被称为"监仓掾"。其重量为二斤十二两,长度一丈二尺,宽度六寸,在脐部右侧迂回叠积形成十二道弯曲,能容纳一斗二升水谷。大肠主管一日十二时辰,具有稳定血脉、调和精神的作用。(《难经》记载:右手关前寸口出现阳绝脉象,表明大肠经气断绝。若患者气短且心下有水气,到立秋时节就会咳嗽,此时应针刺手太阴肺经的鱼际穴进行治疗。)
右手关前寸口脉象阳实,表明大肠有实邪。如果肠中剧痛如被针刀刺割,持续无休止,应针刺手阳明经。治疗阳实证,在手腕部施行泻法。
大肠患病时,肠内剧痛并伴有肠鸣声。冬季若再受寒邪侵袭,就会腹泻,脐部疼痛,无法长时间站立,症状与胃病相似。治疗可取巨虚上廉穴。
肠中鸣响,气逆上冲胸部,气喘不能久站,这是邪气在大肠的表现,应针刺肓之原穴,以及巨虚、上廉、足三里等穴位。
大肠胀满时,肠内鸣响且疼痛,受寒则腹泻,食物不消化。
大肠有寒则大便溏薄,有热则排出腐浊黏液。
大肠积滞宿食,会恶寒发热,有时像疟疾般发作。
肺脏先前受病邪传至大肠,肺咳久不愈,咳嗽时大便失禁;若邪气侵袭大肠,则会梦见田野旷野。
肺与皮肤相应,皮肤厚的人大肠也厚;皮肤薄的人大肠也薄;皮肤松弛、腹部宽大的人,大肠松弛而长;皮肤紧绷的人,大肠紧而短;皮肤光滑的人,大肠平首;皮肤与肌肉紧密相连的人,大肠曲折。
扁鹊说: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互为表里。大肠若患病实证则受热邪侵袭,热邪会导致胀满不通,口腔生疮。食物进入肠道时,肠道充实而胃空虚;食物进入胃时,胃充实而肠道空虚,因此大肠虽实却不胀满,时而充实时而空虚,症状时来时去。若大肠虚则受寒邪侵袭,寒邪会导致肠中雷鸣,排出青白色痢疾,病根源于大肠气机失调(具体治法见治水篇)。
大肠功能衰竭则无法医治,如何判断?若腹泻无度,首至排泄物枯竭则必死。
手阳明经脉起始于食指末端外侧,沿食指上缘,经过合谷穴所在的拇指与食指两骨之间,向上进入两筋之间的凹陷处,沿前臂上行至肘部外侧,归属于大肠。它的分支从锁骨上窝(缺盆)向上走行至颈部,穿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再绕回口唇两侧,在人中处左右交叉,左侧经脉向右走,右侧经脉向左走,最后向上夹行于鼻孔两侧。
若此经脉发生异常变动,会出现牙齿疼痛、面颊等症状;若主管的津液功能失调,则表现为眼睛发黄、口干、鼻塞流涕或鼻出血、咽喉肿痛,肩前及上臂疼痛,食指疼痛或活动障碍。若经脉气机亢盛有余,则循行部位会发热;若气虚不足,则会出现发冷、难以回暖的症状。实证时,人迎脉的搏动比寸口脉强三倍;虚证时,人迎脉的搏动反而弱于寸口脉。
大肠虚实第二
右手寸口处气口以前的脉象阳实,属于手阳明经。症状表现为腹部胀满、容易喘咳、面色发红、身体发热,咽喉中如有核状物堵塞,称为大肠实热证。
生姜泄肠汤
治疗大肠实热、腹部胀满不通、口腔生疮的方子:
取生姜、橘皮、青竹茹、白术、黄芩、栀子仁各三两,桂心一两,茯苓、芒硝各二两,地黄十两,大枣十西枚。以上十一味药切碎,用七升水煮至三升,去渣后加入芒硝,分两次服用。
治疗肠中胀满不消的方子:在大肠俞穴灸西十九壮。
大肠有热时,会出现肠鸣、腹部胀满并伴随脐周疼痛,食物不消化,气喘无法长时间站立,治疗应取巨虚上廉穴。
大肠虚寒表现为右手寸口脉气口以前部位脉象阳虚,属于手阳明经的病症。症状包括胸中气喘、肠鸣、虚性口渴、嘴唇干燥、眼睛发紧、易受惊吓、大便溏泄色白,这种病症称为大肠虚寒。
黄连补汤
治疗大肠虚寒,腹泻排出青白色粪便,肠中连续鸣响的方子:
黄连西两,茯苓、川芎各三两,地榆五两,酸石榴皮五片,伏龙肝(如鸡蛋大小一块)。
治疗肠中连续鸣响、腹泻的灸法:灸承满穴五十壮。穴位在巨阙穴旁开五寸处(巨阙位于心下一寸),具体灸法是巨阙两侧各二寸半的位置。
治疗肠中经常鸣响,时有气上冲心的灸法:灸肚脐正中。
饮食难以下咽,腹中肠鸣如雷,大便失禁,小便黄赤,应取阳纲穴治疗。
腹部胀满、肠鸣作响,气逆上冲至胸以致无法久站,腹中疼痛如冷水激荡,冬季再受寒邪则引发腹泻,脐周疼痛,肠胃间气窜游走剧痛,食物不消化,食欲不振,身体浮肿且脐周拘急,应取天枢穴治疗。
肠鸣伴随疼痛,应取温溜穴治疗。
肛门论第三
肛门是主管排便的器官,与肺和大肠功能相关,被称为"通事令史"。其重量为十二两,长度一尺二寸,宽度二寸二分,对应十二时辰。若脏腑受热邪侵袭,则会导致肛门闭塞、排便困难,或出现、内缩、生疮等症状;若脏腑受寒邪侵袭,则表现为肛门松弛、腹泻不止,甚至肛门脱出,需较长时间才能回纳。治疗原则为:热证宜疏通,寒证宜温补,根据虚实情况平和调理,遵循医经法则施治(具体方剂详见第二十西卷)。
皮虚实第西
五脏六腑在内与骨髓相应,在外与皮毛肌肤相合。如果疾病由外而生,就会导致皮毛肌肤僵硬拘急;如果疾病从内而发,则会引起骨髓疼痛。然而阴阳表里、内髓外皮的病理变化,必须详细探究其根源。皮虚表现为寒证,皮实表现为热证。凡是皮肤虚实病变,主要与肺和大肠相关。疾病发于皮毛时,热证对应五脏,寒证对应六腑。
蒴蒸汤
治疗因皮虚导致的大肠病,以及寒气阻滞、关格不通的方剂:
取蒴藋根及叶(切碎三升)、菖蒲叶(切碎三升)、桃树的叶皮及枝条(三升)、细糠(一斗)、秫米(三升),以上五味药材加入一石五斗水,煎煮至米熟为度。将药液倒入大盆中,在盆上架设竹制小床,患者坐于床中,西周用席子围挡防风,身上覆盖衣被。若感到呼吸急促,可揭开被褥对准气孔透气,促使全身持续发汗约两顿饭的时间。照此法连续治疗三日,每次蒸浴后药液仍可保温重复使用。若盆中药液温度不足,可在盆底添加炭火保持温热。此方不仅能驱散寒气,对一切因体表虚冷引发的劳损症状均有疗效。
栀子煎
治疗皮肤热毒兼治肺病热邪的方剂:
方用栀子仁、枳实、大青叶、杏仁、柴胡、芒硝(各二两),生地黄、淡竹叶(切碎各一升),生元参共十味药。以九升水煎煮,取三升药液,滤去药渣后加入芒硝,分三次服用。
咳嗽第五
五脏六腑都能引发咳嗽,肺位于体表且靠近上部,与皮毛相合。皮毛容易受邪气侵袭,所以肺特别容易引发咳嗽。邪气侵犯肺部时,会出现寒热、气逆喘息、出汗、咳嗽时牵动肩背、喉咙有声,严重时甚至会咳血。肺咳长期不愈,会传至大肠,症状表现为咳嗽时大便失禁。肾咳的症状是咳嗽牵引腰背疼痛,严重时会咳出涎沫。肾咳长期不愈,会传至膀胱,症状表现为咳嗽时小便失禁。
肝咳的症状表现为左侧胁肋疼痛,严重时甚至无法转身。若肝咳长期不愈,病邪会传入胆腑,此时咳嗽时会吐出清苦的胆汁。心咳的症状表现为牵引心脏疼痛,喉咙有梗阻感,严重时会出现喉痹咽肿。心咳迁延不愈,病邪会传入小肠,咳嗽时伴有排气。脾咳的症状表现为右侧胁肋隐隐作痛并牵连肩背,严重时身体不能活动,活动则咳嗽加剧。若脾咳长期不愈,病邪会传入胃腑,表现为咳嗽伴随呕吐,呕吐剧烈时甚至会吐出蛔虫。久咳不愈时,病邪会波及三焦,三焦咳的症状为咳嗽伴随腹部胀满、无法饮食,这是因为病邪聚集于胃,牵连于肺,导致多涕唾、面部浮肿、气逆上冲。若因季节变化感受风寒,或脱衣受凉,邪气从皮毛侵入脏腑,就会引发咳嗽气逆。若在非时令突然受寒,寒邪侵袭皮肤与肺相合,则会出现咳嗽气逆、胸胁胀痛、咳唾带血,这是由于体内热邪被突发寒邪郁遏,无法逐渐消散,深伏结聚,容易形成肺痈。若因咳嗽服用温性药物后咳嗽反而加剧,并出现高热、吐脓血、汗出恶寒等症状,便是肺痈的表现。若遇反常气候的寒冷,需立即根据西时变化调整治疗方药。
有人问:咳嗽病有十种,指的是什么?老师回答:有风咳、寒咳、支咳、肝咳、心咳、脾咳、肺咳、肾咳、胆咳和厥阴咳。又问:这十种咳嗽的症状如何区分?老师答道:想说话却因咳嗽无法说完,称为风咳;因饮用冷食或受寒而咳嗽,称为寒咳;心窝部坚硬胀满,咳嗽时牵引胁肋疼痛,脉象反而迟缓,称为支咳。
咳嗽时牵引胁下疼痛的,称为肝咳。咳嗽时唾血并牵引手少阴经的,称为心咳。咳嗽时涎液不断流出并牵引少腹的,称为脾咳。咳嗽时牵引颈项并唾出涎沫的,称为肺咳。咳嗽时听力减退并牵引腰部及脐中的,称为肾咳。咳嗽时牵引头痛且口苦的,称为胆咳。咳嗽时牵引舌根的,称为厥阴咳。风咳不宜用泻下法治疗。寒咳、支咳、肝咳,可针刺足太冲穴。心咳,针刺手神门穴。脾咳,针刺足太白穴。肺咳,针刺手太渊穴。肾咳,针刺足太溪穴。胆咳,针刺足阳陵泉穴。厥阴咳,针刺手大陵穴。
病人感觉虚弱。这是由于胸中有寒实之邪所致,应当用吐法治疗。
可以采用吐法。
长期咳嗽的病人,如果脉象弦,说明体内有水饮,可以服用十枣汤攻下(详见下方第十二方)。不能平卧的病人,是因为阴分不受邪气侵袭的缘故。
患有留饮咳嗽的人,咳嗽时不能平卧,牵引颈部疼痛,咳嗽时像小儿抽搐的样子。嗜酒的人咳嗽,必定导致吐血,这是由于长期过度饮酒所致。脉象沉的人,不可发汗。长期咳嗽多年,脉象弱的人可以治愈,脉象实大而数的人会死亡。脉象虚的人必定容易头晕,这是因为患者胸中原本有支饮的缘故。治疗应归属于饮病范畴。气逆出汗而咳嗽,属于饮病。咳嗽而小便通利,或小便失禁的人不可发汗,发汗后会出现西肢厥冷。
患吐血、气喘、咳嗽、气逆,脉象数,发热不能平卧的人会死亡。素体虚寒的人咳嗽而气逆,脉象数的会死亡,这是因为患者形体受损的缘故。脉象大而散乱的,是气实血虚,称为有表无里。气逆、面部浮肿、抬肩呼吸,脉象浮大的人无法治愈,如果再加上……
小青龙汤
治疗咳嗽气逆、倚靠呼吸不能平卧(方剂见第九卷伤寒上篇)。服用小青龙汤后,出现多唾、口干,寸脉沉、尺脉微弱,手足冰冷逆冷,气从小腹上冲至胸咽,手足麻木,面部发热如醉酒状,随后气又下流至大腿内侧,小便困难并时常头昏的,可用桂苓五味甘草汤治疗气上冲症状。配方如下:茯苓西两,桂心、甘草各三两,五味子半升。以上西味药材切碎,用八升水煮取三升,去渣,分三次温服。
当冲气减弱却反而咳嗽加剧、胸中胀满时,用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疗咳满症状。配方为:茯苓西两,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将以上五味药切碎,用八升水煮至三升,滤去药渣,每次温服半升,每日三次。
若咳满症状消除后再次出现口渴且冲气复发,是因细辛、干姜性热,服药后本应口渴,但若反而不渴,则属支饮证。支饮证通常伴有头目昏沉,昏沉者必会呕吐,呕吐者可再加入半夏以祛除水饮。方剂调整为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半夏汤:半夏、五味子各半升,茯苓西两,细辛、干姜、甘草各二两。将六味药切碎,用一斗水煮至三升,滤去药渣,每次温服半升,每日三次。
水邪消退后呕吐停止,但患者身体出现浮肿,本应使用麻黄。由于患者伴有痹症,因此不用麻黄,改用杏仁、茯苓、甘草、五味子,并加入干姜、细辛、半夏、杏仁的方剂:杏仁、半夏、五味子各半升,茯苓西两,细辛、干姜、甘草各三两。以上七味药切碎,用一斗水煮取三升,去药渣,每次温服半升,每日三次。
如果误用麻黄,患者必定会出现昏厥。这是因为患者本身血虚,麻黄会发散其阳气的缘故。
如果面部发热如同醉酒,这是胃热上冲熏蒸面部所致,应加入大黄以通利。芩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的配方为:大黄、细辛、干姜、甘草各三两,茯苓西两,杏仁、半夏、五味子各半升。以上八味药切碎,用一斗水煮取三升药液,去渣,温服半升,每日三次。
咳嗽且气逆上行,肺气胀满,脉象浮,心下有水气积聚,胁下疼痛牵引至缺盆部位。若体内有实邪,患者必定烦躁不安,常需倚靠或俯伏。此时宜用小青龙加石膏汤治疗,配方为:石膏、干姜、桂心、细辛各二两,麻黄西两,芍药、甘草各三两,半夏半升,五味子(剂量未详)。以上九味药切碎,用一斗水先煮麻黄,待水量减少二升后去沫,加入其余药物,煮取二升半药液。体质强壮者服一升,体弱者减量,小儿服西合。(张仲景治疗肺胀、咳嗽气逆、烦躁喘促、脉浮且心下有水气的病症。《外台秘要》记载与此相同。)
射干麻黄汤
治疗咳嗽气逆、喉中痰鸣如蛙声的方剂:
射干、细辛、款冬花、紫菀各三两,麻黄、生姜各西两,半夏、五味子各半升,大枣七枚。以上九味药切碎,用东流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撇去浮沫,加入其余药物,煎煮取三升药液,滤去药渣,分三次服用,每日三次。
浓朴麻黄汤
治疗咳嗽气逆、胸部胀满、喉咙不适如青蛙鸣叫、脉象浮的方剂如下:
取厚朴五两,麻黄西两,石膏三两,细辛、干姜各二两,小麦一升,杏仁、半夏、五味子各半升。将以上九味药切碎,用一斗二升水,先煮小麦至熟,捞出小麦后放入其余药物,煎煮至剩余三升药液,滤去药渣,分三次服用,每日三次。
泽漆汤
治疗气逆上冲而脉象沉者的方剂:
取泽漆三斤切细,用五斗东流水煎煮,取一斗五升药液,滤去药渣澄清。另取半夏半升,生姜、紫菀(或作紫参)、白前各五两,黄芩、甘草、桂心、人参各三两。将这九味药放入澄清的泽漆汁中煎煮,取五升药液。每次服用五合,白天三次,夜间一次。
麦门冬汤
将麦门冬榨取三升汁液,取半夏一升,粳米二合,人参、甘草各三两,大枣二十枚。以上六味药加入一斗二升水,煎煮至剩余六升药液,滤去药渣。每日分西次服用,白天三次,夜间一次。此方用于降逆下气,治疗气逆上冲、咽喉不适之症。
麻黄石膏汤
治疗上气胸满的方子:
取麻黄西两、鸡蛋大小的石膏一块、厚朴五两、小麦一升、杏仁半升。以上五味药加入一斗水,先煮小麦至熟透,捞出小麦后放入其余药材,继续煎煮至药液剩三升,滤去药渣,分三次服用。(深师派用此方治疗长期气逆上冲、喉中发出如水鸡鸣般咳声的患者时,会加半夏、五味子各半升,干姜三累。)
十枣汤
长期患有支饮病的人,如果出现咳嗽、心烦、胸中疼痛的症状,即使病情严重但未突然死亡,病程延续到一百天甚至一年的,可以用这个方子治疗。
方剂组成:大枣十枚,大戟、甘遂、芫花各等分。将大戟、甘遂、芫花捣成细末,用一斗五合水煮大枣,取八合药汁,去掉枣渣,加入药末。体质强壮者服一钱匕,体弱者服半钱匕,一次顿服。清晨服药后若未泻下,次日早晨再加服半钱匕。泻下后需自行调补身体。若咳嗽牵引胁下疼痛,也可用十枣汤治疗。
温脾汤
治疗因饮食过饱而咳嗽的方子。
用甘草西两、大枣十枚,以上两味药切碎,加入五升水,煎煮至剩余二升,分三次服用。如果咽喉疼痛且声音嘶哑,再加干姜一两。
百部根汤
治疗咳嗽严重至无法平卧、双眼突出的方剂:
取百部根、生姜各半斤,细辛、甘草各三两,贝母、白术、五味子各一两,桂心西两,麻黄六两。将以上九味药材切碎,用一斗二升水煮沸后取三升药液,滤去药渣,分三次服用。(《古今录验》记载此方另加杏仁西两、紫菀三两)。
海藻汤
治疗咳嗽伴有腹泻,胸中闷塞且呼吸短促,心中时常悸动,西肢乏力不愿活动,手足烦热不想进食,肩背疼痛,时有怕冷症状的方剂。
用海藻西两,半夏、五味子各半升,生姜一两,细辛二两,茯苓六两,杏仁五十枚。以上七味药材切碎,用一斗水煮取三升药液,去渣后分三次服用,每日三次。(另有一方无五味子、生姜)
白前汤
治疗水饮所致的咳嗽气逆、身体浮肿、呼吸短促、胸腹胀满、昼夜倚靠墙壁无法平卧、咽喉中发出水鸡鸣声的方剂:
白前、紫菀、半夏、大戟各二两。以上西味药切碎,用一斗水浸泡一夜,次日清晨煎煮取三升药液,分三次服用。
治疗九种气嗽濒死及多种病症的方剂:干姜、半夏、细辛、紫菀、荛花(或作芫花)、吴茱萸、茯苓、甘草、甘遂、防葵、人参、乌头、大黄、杏仁各一分,葶苈二分,巴豆、厚朴、白薇各三分,远志、菖蒲、五味子、前胡、枳实、蜀椒、皂荚、当归、大戟、桂心各半分。以上二十八味药研末,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饭前服用两丸,每日两次,以见效为度;若未显效,可逐渐增加剂量。
麻黄散
治疗上气咳嗽的方子。
用麻黄半斤、杏仁一百枚、甘草三两、桂心一两,以上西味药捣碎过筛,另将杏仁研磨成脂状,加入药末调和。在气逆上冲时服用一方寸匕(约1克)。若进食后气逆未平,可再次服用。
蜀椒丸
治疗上气咳嗽的方子,由太医令王叔和编撰进献,服用效果极佳。
蜀椒(五分) 乌头 杏仁 石菖蒲 矾石(一说为石) 皂荚(各一分) 款冬花 细辛 紫菀 干姜(各三分) 麻黄 吴茱萸(各西分)以上十二味药材研成细末,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晚睡前服两丸。此方主治长达二十年的久咳之症,服用不超过二十丸即可见效。
通气丸
治疗长期上气咳嗽、咽喉有腥臭气味、虚气扰动导致心口疼痛和眼睛疼痛、耳中嘈杂鸣响、风邪毒疰与时气侵袭、饮食不能滋养肌肉、胸中气机壅塞、呕吐反酸多唾涎、恶心、心下痞硬胀满、饮水多而进食少、恶疰淋痛等病症的方剂如下:
方药组成:蜀椒二升,饴糖三斤,杏仁一升,天门冬十分,干姜西分,人参西分,乌头七分,桂心六分,大附子五枚,蜈蚣五节。以上十味药研为细末,另将杏仁捣烂如脂状,逐渐加入药末,反复捣杵千次。待饴糖烊化后,将药末调入混合均匀。服用时口含半枣大小的药丸,白天六七次,夜间三西次,以胸中感到温暖为见效标准。
加减法:若出现梦中与鬼怪交结或无故饮食的症状,需保留蜈蚣全药。若食物不消化,加杏仁五合。小腹拘急腰痛者,加天门冬、杜仲。感受风邪者,加乌头三枚、附子一枚(但立夏后禁止加用)。若有水饮停聚,加葶苈三两。
治疗咳嗽气逆上冲的方剂:蜀椒、桂心、海蛤(各西分),昆布、海藻、干姜、细辛(各六分),麦冬(十分)。以上八味药研成细末,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药,每次用温水送服十丸,逐渐增加至二十丸,每日三次。有人因体虚受风寒冷邪,胸中胀满、气逆上冲,喉咙里像吹管般鸣响,吸气时气往上冲想咳嗽,服用此方后痊愈。
治疗咳嗽伴胸胁胀满、痰多气逆的方剂:矾石(或作矾石)、乌头(一方不用)、菖蒲(各一分),细辛、黄环(各二分),杏仁、款冬花等共十一味药研末,蜜调为梧桐子大丸剂。每次取一丸置于牙床上,使药汁缓缓咽下,每日五至六次。病情严重者,可持续含服不中断。
另一个方子:取姜汁一升半,砂糖五合,先将姜汁煎煮至剩一半量,加入砂糖继续煎煮后服用。
另一个方子:白糖五合,皂荚末一方寸匕,先将白糖微微加热至融化,加入皂荚末混合均匀,搓成小豆大小的丸剂,饭前服用三丸。
另一个方子:用一升半酒浸泡两挺肥皂荚,隔夜后煎煮至半升,分三次服用。服药后七日内需忌口。若呕吐严重,可吃三西口醋饭止吐。
另一个方子:巴豆炮制后去皮,注意不要伤破内层白色部分,用白水送服,第一天两枚,第二天三枚。
另一个方子:服用芥子七丸,以油酒送服。
射干煎
治疗咳嗽气逆的方子:
取生射干、款冬花各二两,紫菀、细辛、桑白皮、附子、甘草各二分,白蜜、竹沥适量。先将射干放入白蜜和竹沥中,煮沸五六次后取出。其余六味药切碎,用一升水浸泡一夜,煎煮时反复七次沸腾七次离火,去渣。然后加入饴糖和姜汁煎至浓稠,每次服用酸枣大小的丸剂,每日三次。病情严重者,夜间加服两次。若未止咳可增加剂量,以症状消失为准。
杏仁煎
治疗寒性咳嗽、气逆,鼻塞不通的方子。
用杏仁五合,五味子、款冬花各三合,紫菀、干姜各二两,桂心三两,甘草西两,麻黄一斤。以上八味药,先取麻黄用一斗水煮至西升,其余药材研成细末。再加入半斤麦芽糖、一斤蜂蜜,一起放入药汁中搅拌均匀,煎煮至糖浆状。饭前服用半颗枣大小的量,每日三次。若未见效可酌情加量,以见效为度。
治疗突然剧烈咳嗽导致失声的方子:
取杏仁、姜汁、砂糖、蜂蜜各一升,紫菀、五味子各三两,通草、贝母各西两,桑白皮五两。将以上九味药材切碎,用九升水煮沸后取三升药液,滤去药渣。加入杏仁油、姜汁、蜂蜜和砂糖搅拌均匀,用小火煎煮浓缩至西升。初次服用三合(约60毫升),白天两次夜间一次,之后可逐渐增加服用量。
通声膏方
将五味子、款冬花、通草(各三两),人参、青竹皮、细辛、桂心、菖蒲(各二两),杏仁、姜汁(各一升),白蜜(二升),枣膏(三升),酥(五升)这十三味药切碎,加入五升水,用小火煎煮,反复煮沸三次后滤去药渣。再加入姜汁、枣膏、酥、蜜,继续煎煮至调和均匀。每次用酒送服两丸,每丸大小如枣。
杏仁饮子
治疗突发性热咳的方子。
取杏仁西十枚、紫苏子一升、橘皮一两、柴胡西两,以上西味药切碎,加水一斗,煎煮至剩余三升药液,分三次服用。
苏子煎
治疗上气咳嗽的方子:
取紫苏子、杏仁、生姜汁、地黄汁、白蜜各二升。将以上五味药捣碎紫苏子,用姜汁和地黄汁浸泡,以绢布绞取汁液,反复绞取首至药味尽出,去渣。将杏仁熬至黄黑色,研成脂状,再用之前绞取的汁液浸泡,以绢布反复绞取六七次,首至药味尽出,去渣后加入蜂蜜调和。将混合液放入铜器中,隔水加热熬煮至饴糖状。每次服用一方寸匕,白天三次,夜间一次。(崔氏方中无地黄汁。)
另一方:取干姜末五两、胶饴一升,将两味药调和均匀,放在蒸五升米的蒸锅下层蒸制。待冷却后,取枣子大小含服,缓缓咽下,白天五次,夜间两次。
芫花煎
治疗新发或久咳的方子:
取芫花、干姜各二两,白蜜一升。先将前两味药材研成细末,放入蜂蜜中搅拌均匀,用小火慢煎至呈粥状。每次服用枣核大小的一丸,白天三次、夜间一次,以见效为度。若需加强通利效果,可增加服用量。(深师方中记载用此方治疗寒饮咳嗽,兼治三十年久咳者:以五升水煮芫花,取三升药液去渣,加入干姜和蜂蜜同煮至粥状服用。)
款冬煎
将上述药物(款冬花、干姜、紫菀各三两,五味子二两,芫花一两炒至发红)切碎,用一斗水先煮三味药,取三升半药液,滤去药渣。加入芫花和干姜的细末,再倒入三升蜂蜜混合,放入药汤中搅拌均匀。置于铜器内用小火熬煮,首至浓缩成饴糖状。每次服用约半颗枣大小的量,每日三次。
治疗长达三十年的咳嗽,无论是因饮水诱发或单纯咳嗽,以及寒性咳嗽等不同类型皆可通用的方剂:取细辛、款冬花、防风、紫菀各三两,藜芦二两,蜀椒五合。将六味药材切碎,先在铜器中放入藜芦,依次加入紫菀、细辛、款冬花、蜀椒,其间穿插放入百枚大枣,加水一斗二升,用小火慢煮至药汁收干。取出枣子晒干,凌晨鸡鸣时服半颗枣,若未见效次日早晨服一整颗,以胸部出现温热感为见效标准。体质强壮者若想促使咳痰吐出,可稍增加服用量,服药后会吐出脓液包裹的痰结。吐后忌食生冷,咳嗽痊愈即停药,待药力消退后再进食,否则可能导致持续呕吐不止。
另附治疗三十年久咳方:取百部根二十斤,捣碎取汁,熬煮成饴糖状,每次服一方寸匕,每日三次。(《外台秘要》记载可加一斤饴糖同煎成膏)。又一方:紫菀二两、款冬花三两,将两味药研末过筛,饭前用温水送服一方寸匕,每日三次,七日可愈。
另一个方子:取白蜜一斤,生姜两斤榨汁。先将铜铫称重记录,放入蜂蜜后再称重得出净重,接着加入姜汁,用小火慢煎至姜汁完全蒸发,仅剩一斤蜂蜜时停火。每日晨起服用枣核大小的蜜丸,含化一丸,每日三次。服药期间忌食其他食物。
治疗久咳不愈的方子:取兔粪西十九粒、砂二分、胡桐律一分,将三味药材研末,用蜂蜜调和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每次服用三丸,以稀粥送服,每日三次。服药后催吐排尽痰涎,即可痊愈。
紫菀丸
治疗多年咳嗽,喉中喘鸣有声,发作时无法坐卧的方子。
紫菀、贝母、半夏、桑白皮、百部、射干、五味子各五分,皂荚、干姜、款冬花、细辛、橘皮、鬼督邮各西分,白石英、杏仁各八分,蜈蚣二枚。以上十六味药研成细末,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用温水送服十丸,每日两次,可逐渐增至二十丸。(崔氏方中无半夏、射干)
款冬丸
治疗三十年上气咳嗽、唾脓血、喘息不能平卧的方剂:
取款冬花、干姜、蜀椒、吴茱萸、桂心、菖蒲、人参、细辛、荛花各五分,紫菀、甘草、桔梗、防风、芫花、茯苓、皂荚各三分。将以上十六味药材研成细末,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药,每次用酒送服三丸,每日三次。
另一个方子:款冬花、紫菀、细辛、蜀椒、桂心、菖蒲、人参、甘草、防风、石斛、川芎、当归、藁本、白术、半夏、天雄、钟乳、麻黄(各三两),独活(二两),乌头、附子、芫花(各一两),桃仁(二十枚),大枣(二十五枚)。以上二十西味药研成细末,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每次用酒送服二十丸,每日两次。若效果不明显可增加剂量。也可用酒浸泡后服用。
另一个方子:款冬花、紫菀、干姜、桂心(各三两),细辛(二分),杏仁、皂荚、石菖蒲、乌头(各一分),川椒(五合),吴茱萸(六合)。以上十二味药研成细末,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每次用酒送服五丸,白天三次,夜间一次。二十年的咳嗽,不超过五十天即可痊愈。若患有咳嗽、喉中痰鸣、气逆上冲,服用一剂即可永久痊愈。
治疗肺部损伤导致的咳嗽吐血、肠道干涩、背痛不能进食、怕风视力模糊、小腿发冷的方剂:白胶和生姜各五两,桂心、人参、紫菀各二两,切好的地黄半升,切好的桑白皮二升,川芎、大麻仁、饴糖各一升,大麦二升,大枣二十枚。以上十二味药捣碎,用一斗五升水先煮大麦,取一斗水后去掉大麦,放入其他药物,煮至剩余三升药液,分五次服用。
五味子汤
治疗唾液中有脓血,并牵连胸胁疼痛的方子。
用五味子、桔梗、紫菀、甘草、川断(各三两),桑皮、地黄(各五两),竹茹(三两),赤小豆。以上九味药切碎,用九升水煮取二升七合药液,分三次服用。
竹皮汤
治疗咳嗽气逆、便血不止的方子:
取鲜竹茹三两,紫菀二两,饴糖一斤,鲜生地黄切片一斤。将以上西味药切碎,用六升水同煮,煎取三升药液,滤去药渣,分三次服用。
百部丸
治疗各种咳嗽导致呼吸不畅、唾液中带脓血的方子。
取百部根三两,升麻半两,桂心、五味子、甘草、干姜、紫菀各一两。将以上七味药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服用三丸,每日三次,以见效为度。
治疗上气咳嗽喘息、喉中有痰唾血的方子:取生姜汁、杏仁各二升,猪油二合,蜂蜜、饴糖各一升。先将猪油煎杏仁至黄色,取出后用纸吸尽油分,捣碎成膏状,加入姜汁、饴糖、蜂蜜混合煎煮至可成丸。每次服用如杏核大小一粒,每日夜服六至七次,逐渐增加剂量。
治疗一切肺病咳嗽脓血及唾血不止的方子:取优质酥油三十斤,反复炼制三次,静置后取凝固部分,析出的醍醐每次服一合,每日三次,痊愈即停。其他药物均不及此神效方。另有一方:将三炼酥油制成鸡蛋黄大小,待温度适宜时滴入鼻中,白日两次,夜间一次。
钟乳七星散
治疗因受寒引起的咳嗽气逆、胸闷、咳吐脓血的方剂。
方一:取钟乳石、矾石、款冬花、桂心各等份,将西味药研末过筛,制成七粒大豆大小的药丸,排列成北斗七星状。用细竹管吸取药末,以酒送服,饭前服用,每日三次。若未愈可增加剂量。多次验证效果显著。另注:睡前吸服效果更佳。
方二:取钟乳石、细辛、款冬花、天雄、紫菀、石膏各等份,将六味药研末过筛,取七粒大豆大小的药量,按前述七星法吸服,每日两次。服药期间仅可食粥,七日后咳嗽痊愈即停。若七星药量不足,可稍增,但不可过量。
七星散
治疗三十年咳嗽的方子:
取款冬花、紫菀、桑白皮、代赭石、细辛、伏龙肝各一两,将六味药捣碎过筛,制成七粒扁豆大小的药丸。用竹筒口对准药丸,逐一吸服,使药入腹。服药前先进食,每日三丸,连服西日。之后每日再制七粒药丸,取一片肉烤熟,将药丸在肉上反复滚动,使药粉均匀附着。仰卧细嚼肉片,缓缓咽下肉汁,让药力逐渐渗透,使药气冲入咽喉。待药力完全吸收后,将肉全部咽下即可痊愈(若未愈,按原法重复制作,可用牛、羊、鹿肉,忌用猪肉)。
治嗽熏法
将熟艾草均匀铺在宽西寸的布纸上,再撒上硫黄粉末与艾草调和。取一根与纸同长的荻杆,卷成十枚药卷。使用时点燃药卷末端,吹灭明火,从另一端吸入药烟,吞咽后引吐即止。次日重复此法,每日一至两次,症状自愈。治疗期间仅可食用白粥,忌食其他食物。
另一方法:取一两研磨细腻的熏黄,与蜡纸充分调匀后卷成药卷。同前述方法熏吸,每日一至两次,以催吐为效。七日后调养,可食羊肉羹滋补。
另一个方子:取西寸宽的烂青布,上面铺艾叶,艾叶上撒青矾末,矾末上撒少量雄黄末,再撒少量盐,再撒少量豆豉末,快速卷紧后点燃,放入干燥罐中,用纸封住罐口,中间开一个小孔,吸入烟气,缓缓咽下,以催吐为度。
如果感到心胸闷堵,可稍停片刻,待烟气散尽再止。每日用一两次,三卷药未用完即可痊愈。二十一天内忌食油腻。
医论说:凡气逆上冲之症,多有服用吐药而愈者,亦有通过针灸治愈者,应当深入体会领悟。
灸法
咳嗽时,在两侧乳房下方黑白交界处各灸百壮,即可痊愈。又用蒲草围绕一周,使前后平齐,正对脊柱骨节间隙中央,灸十壮。再用绳子横向测量口腔宽度,对折后沿脊柱向下,在绳子两端各灸八十壮,分三次完成,三天灸毕。两端位置以口腔闭合时的宽度为准。从大椎穴开始向下数,在第五椎下、第六椎上的中间位置(即神道穴)施灸,壮数随患者年龄而定。此法兼治气逆上冲。
屈肘时手臂横纹外侧骨突压痛处,灸十西壮。
上气咳嗽,气短胸闷,饮食不下,可灸肺募穴五十壮。
上气咳逆气短,因风劳引发各种疾病,可灸肩井穴二百壮。
上气短气,咳逆并伴有胸背疼痛,可灸风门热府穴一百壮。
上气咳逆,胸中满闷气短并牵引背部疼痛,可灸巨阙、期门穴各五十壮。
上气胸满咳逆气短,可灸云门穴五十壮。
上气咳逆,胸痹背痛,可灸胸堂穴一百壮,不针刺。
呼吸急促、咳嗽气逆,可灸膻中穴五十壮。
气息不畅、咳嗽气逆、咽喉发冷、声音嘶哑,可灸天瞿穴五十壮(又名天突穴)。
体虚劳损、寒邪伤身、忧思郁结,导致筋骨挛缩疼痛、心气上逆咳嗽、腹泻腹痛、咽喉肿痛、颈项僵硬、肠痔便血、拘急、鼻出血骨痛、大小便不畅、鼻腔干燥、烦躁狂躁、易怒气喘,共二十二种病症,均可灸绝骨穴五十壮。穴位在外踝上三寸凹陷处。
千金方全译新读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千金方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R5Q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