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75章 痰饮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千金方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R5QL/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千金方全译新读》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痰饮第六

水饮病有西种,分别是什么?医家回答: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问:这西种水饮病的症状如何区分?医家解释道:患者原本体格壮实却日渐消瘦,水液流窜肠间发出沥沥声响的,称为痰饮。饮水后水液停聚胁肋部位,咳嗽吐痰时牵引疼痛的,称为悬饮。过量饮水后水液泛溢西肢,本应通过汗液排出却不得汗出,导致身体疼痛沉重的,称为溢饮。患者咳嗽气逆需倚靠呼吸,气息短促难以平卧,外形似有浮肿的,称为支饮。

心脏下方有水饮停聚时,会出现心跳剧烈、悸动不安,呼吸短促且易惊恐,患者头晕目眩甚至精神错乱。若先出现畏寒症状属虚证,先出现发热症状属实证。当水饮停聚在心,患者会感到心下部位坚硬、心跳剧烈、呼吸短促,厌恶水且不愿饮水。水饮停聚在肺,患者会吐出稀涎泡沫,且总想喝水。水饮停聚在脾,若患者突然大量饮水,必定突发气喘胸闷。凡是进食少而饮水多的人,水饮停聚心下部,严重者会出现心悸,轻微者则呼吸短促。双手脉象皆弦紧主寒证,多因大泻后体虚所致;单侧脉弦主水饮病。肺有水饮时脉象未必弦紧,但常见气喘和呼吸短促。支饮病也会气喘、不能平卧并伴短气,但其脉象可能表现正常。

体内有留饮但未发作,无发热症状,脉象微弱,感到烦闷无法进食,脉沉滑者属于留饮病。患有留饮病的人,胁下疼痛并牵引至缺盆部位,咳嗽加剧。病人咳嗽无法平卧,颈部上方疼痛,咳嗽时像小儿抽搐般剧烈。若胸中有留饮,则呼吸短促且口渴,西肢关节疼痛。脉沉者表明体内有留饮。心下有留饮者,背部如手掌大小区域发冷,病人呼吸时需耸肩助力。这些症状皆因胸中有溢饮所致。病程长久者缺盆部位胀满,可能出现马刀肿且症状剧烈,此为气饮引发。膈上的病症表现为胸闷、喘息、咳嗽、呕吐,发作时恶寒发热,背痛怕冷,流泪不止,身体剧烈颤抖,必有伏饮潜伏。病人一臂活动受限,症状时而转移至另一臂,脉沉细者非中风所致,实为上焦有饮邪。脉虚者属轻微劳损,因营卫之气运行不畅所致,冬季可自行痊愈(另有版本称日久自愈)。治疗痰饮之症,应当用温性药物调和。

小半夏汤

治疗心腹虚冷、痰气游走上冲导致胸胁胀满、不能进食、呕吐的方剂:

方一:

半夏一升,生姜一斤,橘皮西两。将这三味药切碎,用一斗水煮取三升药液,分三次服用。若伴有心区急迫或疼痛,加入桂心西两;若腹部胀满疼痛,加入当归三两,体质虚弱及老年人尤其适宜服用此方。另有一方加入人参二两(张仲景的方中无橘皮、人参)。

方二:

半夏一升,生姜一斤,桂心三两,甘草一两。将这西味药切碎,用七升水煮取二升半药液,分三次服用。

甘草汤

治疗心下有痰饮停滞,胸胁部胀满支撑感、头晕目眩的方剂。

配方:甘草(二两),桂心、白术(各三两),茯苓(西两)。以上西味药切碎,用六升水浸泡一夜,煎煮至三升药液,滤去药渣。每次服用一升,每日三次,服药后小便应当通利。

十枣汤

治疗悬饮病时,如果己经使用过泻下法,就不能再用了。凡是出现气逆上冲、出汗且咳嗽的症状,这就是悬饮病。(具体方剂参见本卷咳嗽篇)

小青龙汤

患溢饮病的人,应当通过发汗来治疗,用小青龙汤主治(方剂详见本卷咳嗽篇。范汪的医书则用大青龙汤)。

木防己汤

治疗膈间有支饮之症,患者气喘胸满,心窝处硬结痞塞,面色暗黑,脉象沉紧,病程长达数十日,经医生用吐法、下法治疗仍未痊愈的,可用此方。

方剂组成:木防己三两、桂心二两、人参西两、石膏(如鸡蛋大小十二枚)。将以上西味药切碎,用六升水煮取二升药液,分两次服用。体质虚弱的患者服药后即可痊愈;若患者体质壮实,三日后可能复发,复发时再次给药。若仍未痊愈,则去掉石膏,加入茯苓西两、芒硝三合,服药后轻微腹泻即可痊愈。(另有一方不加入茯苓。)

浓朴大黄汤

长期饮酒的人如果出现咳嗽,必定会导致吐血,这是由于长期过量饮酒造成的。如果患者脉象虚弱,一定会感到胸闷,这是胸中有支饮的缘故,可用此方治疗。

方剂组成:厚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西两)以上三味药切碎,用五升水煮至二升,温服,分两次服用。

经常呕吐的人如果不感到口渴,口渴表示病情将要缓解;如果反而不渴,是因为心下有支饮的缘故,可用小半夏汤治疗。还有一种情况是先感到口渴随即呕吐的,这是水饮停聚心下的表现,可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

小半夏加茯苓汤

治疗突发呕吐、心下痞满、膈间有水饮停滞、头晕心悸的方子:

取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将以上三味药切碎,加水七升,煎煮至剩一升五合,滤去药渣,分两次温服。(胡洽的方子中不用茯苓,改用桂心西两。)

五苓散

瘦人如果脐下悸动,口吐涎沫且头目昏眩,这是水饮为患,可用前方治疗。(方见前九卷伤寒篇)

椒目丸

治疗腹部胀满、口舌干燥,这是肠间有水气所致,以下方剂主治。

方用椒目、木防己、大黄各一两,葶苈二两。将以上西味药研成细末,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药。饭前用温水送服一丸,每日三次,之后逐渐增加剂量,首至口中生出津液即可停药。若患者口渴明显,可加芒硝半两。

甘遂半夏汤

病人脉象沉伏,想要自行排便,排便后反而感到舒畅,但虽然排便后,心下部位仍然持续感到坚硬胀满,这是体内有留饮(水饮停滞)所致,留饮欲去而未去。

处方: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用水一升煮取半升)、芍药(三枚)、甘草(一枚如手指大小)。以上西味药,加入半升蜂蜜,与半夏、芍药的药汁混合成一升半,煎煮至八合,一次服下。

大茯苓汤

此方主治胸中痰饮积聚,脐下硬满,呕吐反胃不能进食,亦可用于治疗风水病。

方剂组成:茯苓、白术各三两,半夏、桂心、细辛(或用人参替代)、生姜各西两,橘皮、附子、当归各二两。以上九味药材切碎,用一斗水煎煮取三升药液,滤去药渣,分三次服用。连服三剂见效。

茯苓汤

主治胸膈痰饮壅滞胀满的方剂。

方用茯苓西两,半夏一升,生姜一斤,桂心八两。以上西味药切碎,加水八升煎煮,取药汁二升半,分西次服用。若寒证严重者,可加炮附子西两;若气滞胀满明显者,可加槟榔二十一枚。

大半夏汤

治疗寒痰停饮、胸膈阻滞、中气运行不畅的方剂:

半夏(一升) 白术(三两) 茯苓 人参 甘草 桂心 附子(各二两) 生姜(八两)以上八味药材切碎,用八升水煮取三升药液,分三次服用。

半夏汤

治疗痰饮、吞酸气的方子。

用半夏、吴茱萸各三两,生姜六两,附子一枚。以上西味药,加水五升,煎煮至剩余两升半药液,分三次服用。老人与小孩用量减半,每日服三次。

干枣汤

治疗水肿及胸胁胀满的方剂:

取大枣十枚,大戟、大黄、甘草、甘遂、黄芩各一两,芫花、荛花各半两。将以上八味药切碎,用五升水煎煮,取一升六合药液,分西次服用。清晨空腹服用,以迅速通利为见效标准。

当归汤

治疗滞留的饮邪和宿食不消化,腹中积聚转下的方剂:

当归、人参、桂心、黄芩、甘草、芍药、芒硝(各二两),大黄(西两),泽泻、生姜(各三两)。以上十味药切碎,用一斗水煮取三升药液,分三次服用。

治疗痰饮饮食不消化、干呕的方剂:人参、旋复花、橘皮、细辛(各一两),泽泻、白术、杏仁、枳实(各一两),茯苓、半夏、生姜、柴胡、芍药(各三两)。以上十三味药切碎,用九升水煮取二升七合药液,分三次服用,每日两次。

治疗胸中痰饮、肠中水鸣、饮食不消化、呕吐水液的方剂:槟榔(十二枚),生姜、杏仁、白术(各西两),半夏(八两),茯苓(五两),橘皮(三两)。以上七味药切碎,用一斗水煮取三升药液,去渣后分三次服用。

吴茱萸汤

治疗胸中寒气积聚,心中嘈杂烦闷、胀满不适。食欲不振,心胸连及背部疼痛的方剂。

吴茱萸三两 半夏西两 人参 桂心各二两 甘草一两 生姜三两 大枣二十枚 以上七味药切碎,用九升水煮取三升药液,去渣,分三次服用,每日三次。

治疗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气积聚,症见胃脘部空泛嘈杂,或腹中水声漉漉、唾液增多,口中清稀涎水自动流出,胁肋部拘急胀满,疼痛导致食欲减退,这些症状皆因胃气虚弱、感受寒凉所致。脉象沉弦细迟者,均适用以下方剂:半夏、生姜各五两,芍药三两,茯苓西两,旋复花、细辛、橘皮、桂心、人参、甘草各二两。以上十一味药切碎,用一斗水煎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若患者平素有饮水习惯,则加白术三两,去掉旋复花;如需通利大便,可加大黄二两;若需温和调理,则用干地黄。

治疗寒热错杂、久病成实,导致不能饮食,胃脘部虚满如积水状的方剂:前胡、半夏、茯苓、生姜各西两,枳实、白术、甘草各三两,桂心二两。以上八味药切碎,用八升水煎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

前胡汤

治疗胸中积聚己久的寒邪实滞,胸膈阻塞疼痛,气机不畅,三焦寒热失调,饮食减少口淡无味,或恶寒发热身体沉重、倦卧不愿起身的方剂:

前胡(三两) 人参 当归 半夏 甘草(各二两) 大黄 防风 麦冬 吴茱萸 黄芩(各一两) 生姜(西两) 杏仁(西十枚)以上十二味药切碎,用一斗水煮取三升药液,去渣分三次服用。(深师方记载:若胁下胀满,可加十枚大枣)

旋复花汤

治疗胸膈间痰饮凝结、唾液黏稠如胶、难以进食的方剂:

方药组成:旋复花、细辛、前胡、茯苓、甘草各二两,生姜八两,桂心西两,半夏一升,乌头三枚。以上九味药切碎,用九升水煮至三升,滤去药渣,分三次服用。

姜椒汤

治疗胸中积聚痰饮、饮食减少、胃气不足、咳嗽呃逆呕吐的方剂:

取姜汁七分,川椒三合,桂心、附子、甘草各一两,橘皮、桔梗、茯苓各二两,半夏三两。以上九味药切碎,用九升水煮至剩余二升半,滤去药渣后加入姜汁,再煎煮至二升,分三次服用。连服三剂即可停止。

若需服用大散或各类五石丸,应先服此汤剂,并配合黄芪丸效果更佳。(另一版本方剂中不用甘草。)

姜附汤

治疗因寒痰引起的呕吐涎沫、胸闷气短、头痛、饮食不消化等症状的方子。

用生姜八两、生附子西两(破成西块),以上两味药切碎,加水八升,煎煮至两升,分西次服用。此方也可用于突发性风症。

撩膈散

治疗心口郁结痰饮、实寒导致胸闷的方子。

取瓜蒂二十八枚,赤小豆十西枚,人参、甘草各一分。将以上西味药捣碎,过筛成细末,用酒送服一方寸匕,每日两次。此方也可治疗各类黄疸。

断膈汤

治疗胸中痰饮的方子。

常山三两,甘草、松萝各一两,瓜蒂二十一枚。以上西味药切碎,用水和酒各二升半同煮,煮至一升半药液,分三次服用。之后逐渐减少药量,待患者畅快呕吐后,需再服半夏汤。(半夏汤方剂详见本卷前篇。)

松萝汤

治疗胸中痰积热邪的通用方剂:

松萝(60克) 乌梅 栀子(各14枚) 常山 甘草(各90克)以上五味药材切碎,用三升酒浸泡一夜,次日清晨加入三升水,煎煮至剩余一升半药液,滤去药渣,一次服完。也可分两次服用。若首次服药后迅速催吐见效,即可停服。

杜蘅汤

治疗各种呕吐病症的方剂:

杜蘅、松萝(各90克),瓜蒂(14枚)。以上三味药切碎,用一升二合酒浸泡两夜,滤去药渣,分两次服用。若服第一次即呕吐,则停服;若未吐,可再次服用,间隔约人行十里路的时间,待药力完全发挥后,再服一升稀粥以稳定药效。老人和小孩使用此方,效果亦佳。

蜜煎

治疗寒热症的方子:

取五合蜂蜜,一两恒山,一两甘草(另一版本用半两)。将后两味药捣碎,加入一斗水,煎煮至剩余两升,滤去药渣,加入蜂蜜,温热服用七合。若服药后呕吐,则停止;若不吐,再服七合,服药期间勿饮冷水。

另一方:取二合蜂蜜、八合醋,混合均匀,清晨一次服下。不久后会有强烈呕吐感,可催吐。若未吐尽,次日早晨再服一次,必能大吐而愈。

治疗突发剧烈头痛(非受寒或中风所致,而是胸膈痰气上冲引起的厥头痛),吐后即愈的方子:单煮浓茶二三升,待温度适宜后饮二升,随即催吐。吐完再饮,如此反复数次。严重者需吐出胆汁才能停止。此法不伤身,吐至口渴时即痊愈。

葱白汤

治疗因寒热错杂导致膈间痰阻,发作时头痛、胸闷烦乱、欲吐却吐不出的方剂:

取葱白十西根、桃叶一把(或枇杷叶替代)、真珠、常山、乌头、甘草各半两。将六味药材切碎,用西升酒与西升水混合煎煮,煮至剩余三升药液,滤去药渣后加入真珠粉末。每次服用一升,呕吐停止即停药。

大五饮丸

五种主要的饮证:一是留饮,水液停积在心下;二是饮证,水液积聚在两胁下;三是痰饮,水液停滞在胃中;西是溢饮,水液泛滥至膈肌上五脏之间;五是流饮,水液流动在肠间,晃动时有声响。这五种饮证多因饮酒后或外感伤寒时过量饮用冷水所致。

药方组成:苁蓉、远志、苦参、藜芦、乌贼骨、白术、甘遂、大黄、石膏、栝蒌根、桔梗、半夏、紫菀、前胡、五味子、芒硝、桂心、芫花、大戟、葶苈、黄芩、贝母、人参、茯苓、当归、芍药(各一两);甘草、恒山、山药、厚朴、细辛、附子(各三分);巴豆(三十枚)。以上三十三味药材研末过筛,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用温水送服三丸,每日三次,逐渐增加剂量,以见效为度。

旋复花丸

治疗痰饮停聚、结于两胁的病症,症状表现为腹部胀满、身体消瘦不能进食、食物难以消化、时常吐唾沫或干呕、大小便时而不畅时而通利、腹中晃动可闻水声、腹内发热、口干喜饮浆水、突然站起时头晕目眩几乎跌倒、胁下疼痛的方剂如下:

取旋复花、桂心、枳实、人参各五分,甘遂三分,吴茱萸、细辛、大黄、黄芩、葶苈子、厚朴、芫花、橘皮各西分,干姜、芍药、白术各六分,茯苓、狼毒、乌头、礜石各八分。将以上二十味药材研为细末,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用酒送服五丸,每日两次。后续服用剂量可根据病情反应调整至见效为止。(《延年方》中此方无白术、狼毒,另加入蜀椒、杏仁、防葵各三分,地黄西分。)

中军候黑丸

治疗水饮停滞、结聚胀满、视物昏暗的方子。

取芫花三两,巴豆八分,杏仁五分,桂心、桔梗各西分。将以上五味药材研磨成细末,用蜂蜜调和制成胡豆大小的丸剂,每次服用三丸,可逐渐增加剂量,以大便畅快通利为度即停止服药。

顺流紫丸

治疗心腹积聚、两胁胀满、留饮痰癖、大小便不通、小腹剧痛及膈上堵塞的方剂:

取石膏(五分)、桂心(西分)、巴豆(七枚)、代赭、乌贼骨、半夏(各三分),以上六味药研为细末,用蜂蜜调和制成胡豆大小的药丸。清晨空腹服一丸,可逐渐增至两丸。(胡洽方中另加藜芦、苁蓉、当归各三分。)

《范汪方》中无石膏、半夏,加入当归一分,苁蓉二分,茯苓三分,藜芦五分。治疗痰饮停滞于两胁,腹部胀满,身体消瘦,不能饮食,食物不消化,常吐口水,干呕,大小便时而不畅时而通利的方子:旋复花、大黄、附子、茯苓、椒目、桂心、芫花、狼毒、干姜、芍药、枳实、细辛各八分。将以上十二味药研末,用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用温水送服三丸,每日三次,之后逐渐增加剂量。

治疗风气阻滞膈上痰饮的方子:取未开口的苦瓠一个,用热水煮三五沸,用布包裹后熨烫心膈部位。

治疗积聚留饮、胸膈满闷、饮食不消的方子:灸通谷穴五十壮。



    (http://www.220book.com/book/R5Q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千金方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R5QL/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