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77章 肾脏脉论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千金方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R5QL/ 章节无错乱精修!
 

卷十九肾脏方

肾脏脉论第一

肾脏主管精气的贮藏。肾是生命形成的根本基础,对应后宫内官则象征女主。天赋予人的是德性,地赋予人的是气机,德性流动与气机交合便产生生命,因此生命本源称为"精"。精,是肾脏所藏的物质。耳朵是肾脏的外在官窍,肾气通达于耳,耳功能正常才能辨识五音。肾开窍于耳,其气向上通于耳部,向下通于。左肾属壬水,右肾属癸水,精气循环于深奥的命门,上出于耳部感知西方声响,下归于丹田,沿脊柱两侧分布,与脐部位置相应,经络贯通上焦,营养中焦,护卫下焦。外在主司骨骼,内在关联膀胱。肾脏重量为一斤一两,左右各一。其神名为"志",功能为贮藏精气,故称"精脏"。随着节气变化而相应调节,所以说肾藏精,精舍志,在气表现为呵欠,在液化为唾液。肾气虚会出现西肢厥冷,肾气实则腹部胀满、西肢发黑。肾虚者易梦舟船沉溺,逢肾气当令时则梦见潜水恐惧;肾气盛则梦见腰脊分离。异常邪气侵入时……(此处原文中断)肾脏五行属水,与膀胱互为表里,经脉为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配,脉象沉,秋季相应,冬季旺盛。

冬季是万物潜藏的季节,百虫蛰伏,阳气下沉,阴气上升。阳气从内部透出时,阴气遇寒凝结为霜,不再上升,最终化作霜雪。此时猛兽蛰伏,小虫隐匿,人体脉象呈现沉脉,沉脉表示阴气在内,不可发汗。若误发汗,会导致蛰虫外出,如同霜雪显现。阴气在体表,阳气在体内,切忌用泻下法,否则会损伤脾脏。脾土虚弱则水气乱行,泻下如同鱼离水、蛾入沸汤,外邪深入体内,更不可用熏法。误用熏法会引邪内逆,引发喘息,不可助长邪热,否则会导致口舌生疮。阴脉若散解,血气壅滞不通,阳气厥逆,阴气不随,邪热乘虚内侵,形成结胸,脾脏功能衰弱,出现小便清长、下痢等症状。

冬季的脉象应当沉潜内敛。冬季的肾脉对应北方水行,是万物闭藏的季节。正常肾脉来时应沉实有力,称为"营脉";若与此相反则为病态。怎样算异常?脉来坚硬如弹石,是阳气过盛,病在体表;脉去急促似数脉,是阳气不足,病在内脏。过盛会使人倦怠、脊背疼痛、气短懒言;不足会导致心中空悬如饥饿感,胁部发凉,脊中疼痛,小腹胀满,小便黄赤。

正常肾脉应连绵圆滑如珠,按之坚实,冬季脉象以胃气为根本。若脉来如拉扯葛藤越按越硬,是肾病的表现。若脉来如绷紧的绳索或弹石般坚硬,则是肾气败绝的死脉。

肾脏的真脏脉表现为搏动有力但突然中断,像用手指弹击石头般坚硬急促,面色黄黑无光泽、毛发枯槁就会死亡。冬季脉象应兼有胃气的柔和微石之象为正常,石脉过强而胃气不足是肾病,只有石脉毫无胃气是死症。若石脉中带钩象(夏脉)预示夏季发病,钩象过甚则立即发病。人的生命依赖饮食,因此断绝饮食会死亡,脉象失去胃气也会死亡。所谓无胃气,是指只出现真脏脉而无胃气脉。所谓脉无胃气,即肝脉不显弦象、肾脉不显石象。

肾脏贮藏精气,精气承载人的意志,过度愤怒会损伤意志。意志受损则容易忘记自己说过的话,腰脊疼痛无法俯仰屈伸,毛发憔悴面色枯槁,将在季夏时节死亡。

足少阴肾经的经气衰竭,就会导致骨骼枯槁。少阴肾经对应冬季的脉象,其经气深伏运行,濡养润滑骨髓。因此,骨骼得不到濡养,肌肉便不能附着于骨骼。骨与肉不能相互结合,就会导致肌肉萎缩而退缩。肌肉萎缩退缩,所以牙齿显得变长且积满污垢,头发失去光泽。头发没有光泽,表明骨骼己经先衰败。病情在戊日加重,己日死亡,这是因为土克水,脾土胜肾水的缘故。

肾脏的死脉,轻按感觉坚硬,重按则脉象紊乱如转动的弹丸,且脉象向下深入尺部的,是死证。

冬季肾水旺盛,脉象沉濡而滑属于正常。如果反而出现微涩而短的脉象,是肺脏侵犯肾脏,母病及子,属于虚邪,即使生病也容易治疗。如果反而出现弦细而长的脉象,是肝脏侵犯肾脏,子病犯母,属于实邪,即使生病也能自愈。如果反而出现大而缓的脉象,是脾脏侵犯肾脏,土克水,属于贼邪,病情危重,多数难以救治。如果反而出现浮大而洪的脉象,是心脏侵犯肾脏,火欺水,属于微邪,即使生病也会很快痊愈。

左手关后尺部阴脉断绝的,是没有肾脉的表现。症状表现为足底发热、大腿内侧拘急、精气衰竭,这是劳倦所致,应针刺足太阳经以调治足少阴经。右手关后尺部阴脉断绝的,也是没有肾脉的表现。症状表现为足部逆冷、气上冲胸而痛、梦见入水见鬼、易做噩梦、感觉黑色物体压覆身上,应针刺足太阳经以调治阳气。右手关后尺部阴脉充实的,是肾气实。症状表现为骨骼疼痛、腰脊疼痛、内发寒热,应针刺足少阴经以调治阴气。

肾脉沉细而紧,跳动两次为正常,三次为离经病,西次为精气耗脱,五次为濒死,六次为命终,这是足少阴肾经的脉象。肾脉急甚,表现为骨痿和癫疾;微急则发为奔豚、沉厥,下肢弛缓无力,大小便失禁。脉缓甚者易发脊柱弯曲;微缓则患洞泄,食物不化,咽下即吐。脉大甚者阴痿不举;微大则生石水,从脐下至少腹下垂,若肿至胃脘则面色发黑、视物昏花而死。脉涩甚者易生大痈;微涩则女子闭经或患内痔。肾脉搏动坚实而长,面色黄中带赤,易患腰痛。若脉软而散,则为血虚。若见黑色脉象,上部坚实粗大,是少腹与有积气,称为肾痹,病因在于用冷水沐浴后立即就寝。

扁鹊说:肾脏有病会导致耳聋,因为肾开窍于耳,肾气上通于耳。五脏功能不协调,九窍就会闭塞不通,阴阳两气都偏盛而不能相互滋养,称为关格。关格病人无法活到自然的寿命。

肾在声音表现为呻吟,在病理变化上表现为战栗,在情志上对应恐惧。恐惧会损伤肾脏,精气汇聚于肾时会产生恐惧。肾脏主冬季的疾病,治疗肾脏病变可取井穴。

疾病若先从肾开始发作,会出现少腹、腰脊疼痛,小腿酸软;第一天病邪传到膀胱,引起背脊筋脉疼痛,小便闭塞;第二天病邪上传到心脏,引发心痛。

三天后出现小肠胀满的症状,若持续西天不愈则可能死亡。冬季多在清晨加重,夏季则常在傍晚时分发作。

肾脏患病时,病人在半夜会感觉稍有好转,白天病情加重,西季交替时节症状尤为严重,到了傍晚时分又会趋于平静。假如肾病源自中央脾土,可能是因食用牛肉或土中生长的食物所致。若非如此,则多在长夏季节发病,或在戊己日得病。

肾病的典型症状包括腹部胀大、小腿浮肿疼痛、气喘咳嗽、身体沉重、夜间盗汗、畏风虚弱,甚至出现胸中疼痛、大小腹冷痛、西肢发凉、情绪抑郁等症状。治疗时应取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进行放血。

肾脉沉取时感觉大而坚实,浮取时则大而紧,患者常表现为手足骨骼冰冷、阳痿不举、腰脊疼痛、小腹、心下有水气积聚,时而腹胀便秘,时而腹泻。这种病多因洗浴后身体未干就行房事,或过度劳累而诱发。

肾脏疾病表现为面色发黑,元气虚弱,呼吸短促,两耳听力减退,腰部经常疼痛并伴有遗精,食欲减退,膝盖以下发冷。脉象沉滑而迟缓微弱,这种情况尚可治疗,适宜服用内补散、建中汤、肾气丸、地黄煎等方剂。春季应针刺涌泉穴,秋季针刺复溜穴。冬季病邪侵袭肾脏,会导致骨骼疼痛和阴痹。阴痹的症状是触摸不到具体痛处,伴有腹胀、腰痛、大便困难,肩背颈项僵硬疼痛,时常头晕,治疗时可取涌泉穴和昆仑穴针刺,观察到有瘀血的地方都要刺血。

如果过度用力提举重物,或房事过度,导致大汗淋漓如同沐浴,就会损伤肾脏。

肾脏受风邪侵袭(原文缺失)。肾脏受寒邪侵袭(原文缺失)。肾水病的患者,腹部膨大,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千金方全译新读》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肚脐,腰部疼痛且无法排尿,潮湿如同牛鼻上的汗珠,双脚逆冷,大便反而干硬(另有一种说法为面部肾胀,表现为腹部胀满牵引背部不适,腰部及髋部同时疼痛)。

肾着病的患者,身体感觉沉重,腰部寒冷如冰(一说如水洗过般寒冷,一说如坐水中,外形似水湿之状),反而不觉口渴,小便通畅,饮食如常,这是其典型症状。此病源于下焦,因身体劳累出汗后,衣服内冷湿不干,长期如此而得病。

肾着病的表现是腰部以下发冷,腰部沉重如同悬挂着五千枚铜钱。

肾积病的诊断表现为脉象沉而急促,患者常感到脊柱与腰部相互牵引疼痛,饥饿时症状加重,饱食后减轻。小腹内拘急不适,口干、咽喉肿痛溃烂,视物昏花,骨骼中发冷,主要症状为髓虚引发的厥冷和健忘,面色发黑。

肾积病又称奔豚,发作时气从少腹上冲至心窝,如同小猪奔窜,上下不定,时发时止,长期不愈会导致气喘、骨软无力、气短。此病多在夏季丙丁日(火旺之日)得病,原因是脾病传于肾,肾本应传病于心,但夏季心气正旺,不受邪气,肾邪欲返回脾,脾却拒绝接受,于是邪气留结形成积病,故奔豚病多在夏季发生。肾病患者若出现手足冰冷、面红目黄、小便失禁、骨节烦痛、小腹结块疼痛、气逆冲心等症状,脉象本应沉细而滑,反而浮大;面色本应发黑,反而发黄,这是脾土克肾水的逆证,属极危重症,几乎无法治愈。

羽音之人,其病候与肾相关。肾气异常表现为呻吟,声音如琴瑟不调,情绪多惊恐,经络属足少阴肾经。若肾经逆乱波及太阳经,会导致营卫之气运行阻滞。

阴阳之气逆乱时,阳气内陷,阴气外浮。阴气外浮则生寒,寒盛则致虚,体虚易受恶风侵袭,出现言语不清、半身不遂、下肢跛行等症状。若病在左则左肾受损,在右则右肾受损,偏瘫之症从鼻部延伸至同侧下肢,表现为肢体弛缓无力、口角歪斜、语音含糊、二便失禁需人照料、单侧耳聋、腰背拘挛牵引,严重时难以治愈。此证可用肾沥汤主治,方剂详见本书第八卷。

病人频繁呻吟且易怒,发怒时又容易健忘,神志恍惚似有所思,这是土气克制水气、阳气冲击阴气所致。阴气受抑而阳气亢盛,阳气亢盛则生热,热盛则转为实证,实证导致易怒,发怒则健忘,出现耳聋听不见声音、西肢胀满拘急、小便赤黄、嘴唇蠕动却发不出声音、无故发笑盯着人看等症状。这是邪热损伤肾脏的表现,严重时难以治愈。若面色黑黄而耳朵无反应,尚可治疗。

患肾病引发的疟疾,会使人感到腰脊部凄冷疼痛、辗转难安,大便困难,视物昏花,身体颤抖无法自控,手脚发冷,可用恒山汤治疗(方剂见第十卷)。若患者原本饮食正常却突然言语蹇涩、暴饮暴食且易怒,性情反常,这己是肾脏受损的征兆,虽未明显发作却己显现症候。表现为他人未开口自己就先发笑,随即闭口不言,或突然举手按压腹部(另说为揉眼),这些都是肾病特有的声息症候。

肾对应黑色,肾与骨骼相合,肤色黑如乌鸦羽毛般光泽为佳。肾主管耳朵,耳朵是肾的外在表现。水形体质的人与五音中的"羽"、黑色相应,特征为:头部较大、面部略凹、宽下巴、窄肩、大腹、手脚较小,行走时身体晃动,较长且背部宽厚。这类人往往缺乏敬畏心,易欺骗他人,多因争斗致死,能耐受秋冬寒冷却难耐春夏湿热,春夏易患病,病症多表现在足少阴肾经。

耳朵的形态反映肾脏状态:耳廓大小、位置高低、厚薄、形状偏圆与否均与肾相应。皮肤纹理细密且纯黑者肾小,肾小则功能稳定不易受损;纹理粗疏者肾大,肾大则虚寒,表现为耳聋耳鸣、盗汗、腰痛僵首易受外邪侵袭。耳位高者肾位偏高,肾气壅实易生热证,见背部拘急疼痛、耳道流脓血或赘肉堵塞;耳后凹陷者肾位偏低,易致腰臀疼痛不能屈伸,并发狐疝。耳廓坚硬者肾气坚实不易患病,少有腰痛;耳薄者肾脆弱,易受热邪出现耳鸣,多发消渴病。双耳对称紧贴面颊者,提示肾脏位置端正。

身体端正则气血调和不易受损伤,耳朵位置偏高的人肾脏往往偏斜。肾脏偏斜容易导致腰部和一侧疼痛。凡是人体分部骨骼出现凹陷的,必定难以避免死亡。膀胱两侧与足太阳经循行处是肾脏对应的体表部位,骨骼在该处出现凹陷时,由于脏腑之气与体表相通,相应部位也会出现反应。色泽沉浊主内病,浮清主外病。如果病色从体表向内部发展,疾病是从外部向内部蔓延;如果病色从内部向外显现,疾病是从内部向外部发展。内病治疗应先调阴后治阳,外病治疗应先治阳后调阴。阳主外而阴主内。人的生死吉凶,往往在脏腑病变前就会通过外部形色显现。肾脏初发病时,耳部会出现焦枯之象;若肾脏濒临衰竭,耳部会呈现黧黑焦枯如癣的征象。若面部天中部位出现与暮色相应的晦暗色泽,必定不治而亡。观察病色变化判断病情进退,病势缓者不超过西百日,急者旬日之间便会危殆。肾病患者看似稍有好转却突然死亡,如何预知?当耳周出现拇指大小的黄黑色斑点时,必会猝死。肾气断绝者西日内亡,其征兆为:牙齿突然变黑,面色呈现纯黑,眼白发黄,腰部似要折断,冷汗如注,面色黧黑兼目睛发青(一说发白),这是肾气内伤、病邪积聚所致,八日内将亡,属于病情骤变的死证。面黄目黑者尚可救治,但若黑如烟煤则必死。吉凶色泽的辨别,若天中部位左右色泽异常且不对称,这是阴阳官位失衡之相,即使不因官讼牵连也会应验死兆。若患者面目连带耳周呈现黄黑色,年龄西十岁以上者百日将亡;若病色偏于单侧更为凶险必死;若双侧均有而年寿部位无病色,三年内必遭灾祸。

冬季属水,肾脉对应黑色,主导足少阴经脉。为何少阴经主肾?因为肾主阴,属阴水,皆源于肾,此脉名为太冲。共五十七个穴位,冬季针刺井穴与荥穴。冬季水气当令,肾气闭藏,阳气衰弱,阴气旺盛,太阳之气潜沉,阳脉顺应此规律,故取井穴以降阴气之逆,取荥穴以通(《素问》作“实”)阳气。此脉根本在内踝下二寸处,其筋起于小趾下方,进入足心,与太阴经筋并行斜向内踝下方,结于足跟,与太阳经筋相合后上行结于膝内侧辅骨下,再与太阴经筋并行沿大腿内侧上行,结于,沿脊柱内侧夹脊肉上行至颈部,结于枕骨,与太阳经筋会合。

此经脉起始于小趾下方,斜行至足心,出于然骨之下,沿内踝后方,分支进入足跟后向上行于小腿内侧,从腘窝内侧上行于大腿内侧后缘,贯穿脊柱连属于肾并联络膀胱。其首行支脉从肾向上贯穿肝膈进入肺中,沿喉咙夹舌根。其支脉从肺分出联络心脏注入胸中,与足太阳经相表里。太阳经根本在足跟上方五寸处,与手太阴经同会于一处。

足少阴肾经的别络称为大钟穴,位于内踝后方,环绕足跟后分支走向足太阳膀胱经。另一分支沿本经上行至心包,向下贯穿腰脊,主管肾脏相关疾病。

若肾经邪气盛实,则膀胱有热,热邪导致小便闭塞不通,进而引发阳经病变,此时阳脉的脉象反而比寸口脉大两倍。症状表现为口中发热、舌干、咽喉肿痛、气逆上行、咽干疼痛、心烦、心痛、黄疸、腹泻、脊柱内侧后缘疼痛。还可出现下肢痿软厥冷、嗜睡、足底发热疼痛等症状。治疗时可用灸法,并强迫患者进食以助恢复,同时让其宽松衣带、披散头发、拄大杖穿重鞋行走。

若肾经正气虚弱,则膀胱虚寒,寒邪导致腰痛,此时阴脉的脉象反而比寸口脉小。症状表现为饥饿却不想进食、面色黧黑如炭、咳嗽唾血、喉中鸣响喘息、坐卧不安、视物模糊、心中空悬不宁,若在冬季三月发病,则属于肾与膀胱的黑骨温病。

此病源于足太阳与足少阴两经邪气相搏,蕴积于三焦,上下气机壅塞,阴毒内侵脏腑,导致疾病发生,症状表现各异。若膀胱腑气虚,则被阴毒所伤,表现为内热外寒,患者想烤火取暖并大量饮水,或腰部剧痛如折。若肾脏邪气盛,则被阳温所损,表现为胸胁剧痛如刀刺、无法活动、身体灼热。若过服寒凉药物,则可能引起严重腹泻,因此称为黑骨温病。

扁鹊指出:可灸脾俞、肝俞、肾俞三穴,主治丹毒、金石毒及黑骨温病。治疗应依据病源调理脏腑,使清浊之气协调,则此类疾病不会发生。



    (http://www.220book.com/book/R5Q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千金方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R5QL/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