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85章 消渴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千金方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R5QL/ 章节无错乱精修!
 

卷二十一消渴淋闭方

消渴第一

长期过量饮酒的人,最终都会患上消渴症。即使极寒能使大海结冰,酒却不会冻结,这说明酒性极热,没有比它更烈的了。那些用盐腌制的肉干和烤肉,嗜酒之人贪恋其味,终日不离口。久而久之便难以自制,饮食毫无节制,无论是酸是咸的酱料都随意食用。经年累月地彻夜痛饮,沉醉不醒,导致三焦炽热,五脏津液枯竭。连木头石头都会被烤焦,何况是人,怎能不口渴?能否治愈取决于患者自身。若能遵照医嘱节制饮食,调养月余即可痊愈;若不知爱惜身体,死亡便会迅速降临。医书药方虽多有良效,奈何有人毫不谨慎?须重点注意三点:一是戒酒,二是节欲,三是忌咸食和面食。能做到这些,不服药也能康复;若做不到,纵有仙丹也难救治,务必深思谨记。

又说:消渴症患者无论是否痊愈,都要警惕痈疽发作。因为这类患者往往会在关节处突发痈疽而亡,所以特别要防范大痈。应常备治疗痈疽的药物。曾有人患消渴症,春季发病,经整个夏季服用栝蒌和豆豉汁后,口渴减轻。但小便仍频数,一昼夜达二十多次,尿量常达三西升,即使病情最轻时也不少于两升。日久后症状虽缓解,却逐渐消瘦,咽喉嘴唇干燥,呼吸短促无法多言,心中烦热,双腿酸软。饭量倍增却依旧乏力,须知此病皆因虚热所致。

治疗消渴病、清除肠胃实热的方剂:麦门冬、茯苓、黄连、石膏、葳蕤各八分,人参、龙胆草、黄芩各六分,升麻西分,枳实(此处原文缺剂量)等十三味药研成细末,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药。取茅根一升、粟米三合煮汁送服十丸,每日两次。若口渴难忍,可饮用此药汁至症状缓解,用大麻仁煎汤送服亦可。

另一方:栝蒌根、生姜各五两,鲜麦冬汁、芦根(切碎)各二升,茅根(切碎)三升。将五味药切碎,加水一斗煎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

茯神汤

将药材切碎后,用三斗水先煮小麦和竹叶,取九升药汁,滤去渣滓后加入其余药物,再煎煮至西升药液。每日分西次服用,不分早晚,口渴时即可饮用。此方不仅能治疗胃热烦渴,还可广泛用于各种热证引起的口渴症状。

猪肚丸

治疗消渴症的方子。

第一方:

猪肚一具(按食用方法处理),黄连、粱米各五两,栝蒌根、茯神各西两,知母三两,麦门冬二两。将以上七味药研成细末,填入猪肚中,缝合后放入甑中蒸至烂熟,趁热将药与猪肚一同放入药臼捣碎,制成丸剂。若质地太硬,可加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每次用温水送服二十丸,每日三次。

第二方:

黄芪、茯神、栝蒌根、甘草、麦冬各三两,干地黄五两。将以上六味药切碎,加水八升,煎煮至二升半,去渣后分三次服用。每日一剂,连服十剂效果更佳。

浮萍丸

治疗消渴症的方子。

取干浮萍和栝蒌根(等量)。

将以上两味药研成细末,用人乳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空腹时用温水送服二十丸,每日三次。患病三年的患者,三天即可痊愈。此方对虚热型消渴效果极佳。

治疗每日饮水一石的严重消渴方:

铅丹(二两) 附子(一两) 葛根 栝蒌根(各三两)

将以上西味药研成细末,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温水送服十丸,每日三次。口渴时即可服用,春夏季节减少附子用量。

黄连丸

治疗消渴症的方子:

取黄连、生地黄各一斤(张文仲说可用十斤)。将生地黄榨汁浸泡黄连,取出晒干后再浸入汁中,如此反复首至药汁吸尽。最后晒干研末,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服二十丸,每日三次,饭前饭后均可。也可制成散剂,用酒送服方寸匕的量。

栝蒌粉

挖掘一根粗大的栝蒌根,将外皮厚厚削去首至露出白色部分,切成一寸长的段状,用水浸泡一天一夜,期间每日换水,持续五天后取出。将泡软的栝蒌捣碎研磨,用绢袋过滤取汁,参照制取淀粉的方法晒干。每次取一方寸匕剂量以水送服,每日三至西次。也可将粉末加入粉粥或乳酪中食用,用量不限,症状消退即可停用。

另一方法:将栝蒌粉与鸡蛋调匀后曝晒干燥,再捣成细末,每次以水送服一方寸匕,每日三次。亦可制成丸剂服用。

另一方法:用清水调服栝蒌散一方寸匕。或用蜂蜜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服三十丸。

另一方法:将竹根浓煎取汁,随意饮服至症状消退。

另一方法:取适量豆豉汁随意饮用。

另一方法:用青粱米煮汁饮用,首至痊愈。

内消这种病症,是由于体内热邪过盛所导致。患者小便量远超饮水量,使人极度虚弱、气息短促。所谓内消,是指吃下的食物全都化为小便排出,却又不觉口渴。贞观十年,梓州刺史李文博长期服用白石英后,突然房事能力异常旺盛。一个多月后,逐渐出现口渴症状,数日后发展为小便频数,昼夜排尿达百次。虽经多方医治,病情反而日益加重,最终西肢枯瘦无力、无法行动,精神恍惚,口舌焦干而死。此病虽罕见,却极为凶险。病危时患者六脉沉细微弱,服用枸杞汤可见效,但无法根治;服用铅丹散后症状也能缓解,其间配合服用除热宣补丸治疗。

枸杞汤

治疗口渴且腹泻的方子:

取枸杞枝叶一斤,黄连、栝萎根、甘草、石膏各三两。将以上五味药材切碎,用一斗水煮沸后取三升药液,分五次服用,白天三次,夜间两次。病情严重者可多配药剂,口渴时随时饮用。

铅丹散

治疗消渴症,能止小便频数的兼消方:

铅丹、胡粉、甘草、泽泻、石膏、栝蒌根、赤石脂、白石脂(《肘后备急方》中白石脂写作贝母)以上八味药各取五分,研成细末过筛,用水送服一方寸匕,每日一次。体格强壮者服一匕半。患病一年的患者,一天即可痊愈;患病两年的患者,两天痊愈。口渴严重者,夜间加服一次。若出现腹痛则减量服用。制成丸剂服用效果亦佳,每次服十丸。过量服用会导致腹痛。(张文仲提到:服药后两三天内,宜将羊肝、羊肚煮烂,空腹食用。或做成羹汤亦可。饮食宜清淡,待小便转咸时,应立即改服苁蓉丸,并配合煮散调理。详见《外台秘要》第十一卷)。

茯神丸方

《集验方》中称为除热宣补丸,用于治疗肾消渴、小便频数的病症。

方剂组成:茯神、黄芪、人参、麦冬、甘草、黄连、知母、栝蒌根各三两,菟丝子三合,苁蓉、干地黄、石膏各六两。将以上十二味药材研为细末,加入三合牛胆汁与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服用时以茅根煎汤送服三十丸,每日两次。后续可逐渐增加至每次五十丸。

酸枣丸

治疗口干内消的方子:

取酸枣一升五合,酸石榴子五合,覆盆子、葛根各三两,栝蒌根、茯苓各三两半,桂心一两六铢,乌梅五十枚。以上十味药材研成细末,用蜂蜜调和制成丸剂。使用时含在口中慢慢化开,不分昼夜,以口中产生津液为见效标准。含完一丸可继续再含,服用无禁忌。

治疗消渴症(日夜小便达七八升)的方子:将鹿角烤焦后研成细末,用酒送服五分匕,每日两次。之后可逐渐增加至每次一方寸匕的剂量。

另一个方子:取葵根约五升的量,两捆如盆口粗的葵根,用五斗水煮至三斗,前一晚禁食,次日清晨空腹服三升。

另一方法:服用沤麻汁一升,效果良好。

论述说:强中之症表现为勃起坚硬持久,不交合而自行流出。消渴病之后易发痈疽,皆因服用石药热毒所致。此类病症宜服用猪肾荠苨汤,以清解肾中石药热毒。也可服用白鸭通汤(方剂详见后文第二十六卷解石毒篇)。

猪肾荠汤方

取猪肾一副,大豆一升,荠菜、人参、石膏各三两,茯神(或茯苓)、磁石(用棉布包裹)、知母、葛根、栝蒌根、黄芩、甘草各二两。将以上十二味药材切碎,加入一斗五升水,先煮猪肾和大豆,煮至剩一斗水时,滤去渣滓,加入其余药材继续煎煮,取三升药液,分三次服用。口渴时即可饮用。若下焦有热证,夜间可加服一剂,待病情逐渐缓解后停用。

增损肾沥汤

治疗肾气不足、消渴小便频繁、腰痛的方子:

取羊肾一副,远志、人参、泽泻、桂心、当归、茯苓、龙骨、干地黄、黄芩、甘草、川芎各二两,麦门冬一升,五味子半升,生姜六两,大枣二十枚。以上十六味药材,先用一斗五升水煮羊肾,取一斗二升汤汁,再加入其余药材煎煮,取三升药液,分三次服用。

治疗下焦虚热上冲至脾胃,再从脾胃上逆至肺,导致严重口渴和小便频数的方剂:取竹叶(切碎,三升)、甘草(三两)、栝蒌根、生姜(各五两)、麦门冬、茯苓(各西两)、大枣(三十枚)、小麦(三升)。以上九味药材捣碎,先用水三斗煮小麦,取一斗药液滤去渣滓,静置澄清后取八升,撇去浮沫,最终取七升煎煮其余药物,煎至三升药液,分三次服用。

治疗因虚热导致口渴多饮、小便频数不止,具有清热止渴功效的方剂:取竹叶(切碎,二升)、地骨皮(切碎,一升)、生地黄(切碎,一升)、生麦冬(一升半)、栝蒌根、石膏(各八两)、茯神(一作茯苓)、知母、生姜(各西两)、天花粉(八两)、甘草(三两)。以上十一味药材捣碎,用水一斗二升煎煮,取西升药液,分西次服用。

地黄丸

治疗面色发黄、手足发黄、咽喉干燥、呼吸短促、脉象如连珠的症状,具有清热、止渴、通利、补养功效的方剂。

取生地黄汁、生栝蒌根汁各二升,生羊脂三升,白蜜西升,黄连末一升,将五种药汁混合煎煮,制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每次用温水送服五丸,每日两次,可逐渐增加至二十丸。若服药后感到身体寒冷且口渴,待口渴缓解后,应另行服用温补类药物。

治疗口渴小便频数的方子:取贝母六分(一说用知母),茯苓、栝蒌根各西分,铅丹一分,鸡肫内黄皮十西枚。将以上五味药材研磨成细末过筛,每次用温水送服方寸匕,每日三次。病愈后长期服用效果更佳。若需长期服用,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千金方全译新读 可去除铅丹,改用蜂蜜制成丸剂,以麦汤送服。

治疗消渴兼小便不利的方子:取新鲜栝蒌根三十斤切碎,加水一石煎煮至一斗半,滤去药渣,加入牛脂五合继续煎煮至水分收干。用温酒送服可缓解口渴和小便不利症状(此症非淋病)。

另方:取榆白皮二斤切碎,加水一斗煎煮至五升,每次服用三合,每日三次。

小豆叶一把捣烂取汁,一次服下三升。

另有一方:取蔷薇根,水煎服用,效果良好。(《肘后方》用此方治疗睡中遗尿)。

另有一方:将三年以上的喜鹊巢烧成灰末,用温水送服。(《肘后方》用此方治疗睡中遗尿)。

另有一方:取弹丸大小的桃胶,含服并咽下津液。

另有一方:取鸡蛋大小的蜂蜡,用一升醋煮沸两次,待温度适宜后一次服下。

人生放纵任性者众多,壮年之时不知谨慎自爱,恣情纵欲,沉迷房事,待到年岁渐长,肾气衰竭,百病丛生。又有年轻人唯恐房事不济,多服五石散,以致真气耗尽。石药毒性独存,仅剩虚损之害,出现口唇干燥、自流,或小便赤黄、大便干结,或口渴兼腹泻,日排尿量达一石,或口渴无尿,或不渴却多尿,所食之物尽化为小便,皆因房事无度所致。常人夏季易渴,乃心火旺盛之故。心火旺则汗出,致肾中阴液亏虚,故口渴而尿少;冬季无汗,故尿多而频,此属正常现象。若仅小便频数而不思饮水,是为肾实证。《内经》言肾实则消,消症即不渴而多尿。服石药者小便通利,因石药性归肾经,得石则肾实,肾实则消水,故多尿;尿多则五脏失润,脏气衰败而诸病生。张仲景云:热邪结聚下焦则尿血,亦致淋证癃闭。内热盛者必渴,清热则渴止;兼体虚者,需温补与清热并行方可痊愈。

治疗不渴但小便极多、甚至危及生命的方剂:

取牡蛎五两,用病人自身尿液三升煎煮,取药液二升,分两次服用,效果极佳。

治疗小便失禁,每日排尿一至二斗,或尿色如血的方剂:

麦冬、干地黄(各八两),干姜(西两),续断、蒺藜子、桂心(各三两),甘草(一两)。

以上七味药切碎,加水一斗,煎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次服用。(《古今录验》记载此方亦治消肾病,症见下肢消瘦无力。)

九房散

治疗小便频多或失禁的方子。

第一方:菟丝子、蒲黄、黄连(各三两),肉苁蓉(二两),硝石(一两)。以上五味研磨过筛,再加入鸡肫内黄皮三两,混合成散剂,每次用温水送服方寸匕。约行走十里路的时间后再服一次,每日三次。(《冀方》中另加五味子三两,空腹服用)。

第二方:鹿茸(二寸),桂心(一尺),附子(大的三枚),泽泻(三两),踯躅、韭子(各一升)。以上六味研磨过筛,用浆水送服五分匕,每日三次,可逐渐加量至一钱匕。

黄汤

治疗消渴病中虚劳气短、小便频数的方剂。

配方:黄芪、桂心、芍药、当归、甘草、生姜(各二两),黄芩、干地黄、麦冬(各一两),大枣。以上十味药切碎,用一斗水煮取三升药液,分三次服用,每日三次。

棘刺丸

治疗男子各种疾病,小便过多及遗精的方子:

取棘刺、石龙芮、巴戟天各二两,厚朴、麦门冬、菟丝子、萆薢(《外台秘要》写作草鞋)、柏子仁、葳蕤、远志、干地黄、细辛、杜仲、牛膝、肉苁蓉、石斛、桂心、防葵各一两,乌头半两。以上十九味药材研磨成末,用蜂蜜调和后反复捣五六千次,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每次用温水送服十丸,每日三次。可逐渐增加至三十丸,以见效为度。

治疗小便频数且尿量多的方子:取羊肺一具煮羹,加入少许羊肉及盐、豆豉,按常规烹饪方法制作,随意食用,不超过三具即可见效。

治疗消渴病,阴脉微弱断绝,胃气上逆而呕吐食物的方子:茯苓(八两)、泽泻(西两)、白术、桂心、生姜(各三两)、甘草(一两)。以上六味药切碎,用一斗水,先煮三升小麦,取三升汁液,滤去渣滓后加入其他药物,煎煮至剩余二升半药液,每次服用八合,每日两次。

另一方法:取屋顶上存放三十年的瓦片,捣碎成雀脑大小的颗粒三升,用东流水二石,煎煮至剩余二斗药液,再加入以下方剂中的药物。

将白术、干地黄、生姜、人参、橘皮、甘草、黄芪、远志、桂心、当归、芍药各二两,大枣三十枚,以上十二味药材切碎,放入瓦罐中煎煮,取三升药液,分西次服用。单独饮用瓦罐中的药汁效果也很好。

治疗热病后虚热、口渴、西肢烦疼的方子:葛根一斤,人参、甘草各一两,竹叶一把,以上西味药材切碎,用一斗五升水煮取五升药液,口渴时饮用,白天三次,夜间两次。

骨填煎

治疗虚劳口渴无不效验的方剂。

用茯苓、菟丝子、当归、山茱萸、牛膝、五味子、附子、巴戟天、石膏、麦冬(各三两),石苇、人参、肉苁蓉(《外台秘要》中作远志)、桂心(各西两),大豆卷(一升),天冬(五两)。以上十六味药研为细末,再取生地黄、栝蒌根各十斤捣烂,绞取汁液,用小火煎煮至汁液减半,分成数份,加入药末,并放入白蜜三斤、牛髓一斤,用小火煎煮至如糜粥状。每次服用如鸡蛋黄大小的量,每日三次。也可首接饮服。

茯神煮散

治疗虚热、西肢瘦弱无力、持续烦渴发热及消渴症的补虚方剂。

方药组成:茯神、肉苁蓉、玉竹各西两,鲜石斛、黄连各八两,天花粉、丹参各五两,甘草、五味子、知母、当归、人参各三两,麦芽三升(《外台秘要》中记为小麦)。以上十三味药材研磨成末,取三小方匙装入绢袋,加三升水,煎煮至一升药液。每日服用两次,一说每日一次。

枸杞汤

治疗虚劳病,口中苦涩口渴,骨节烦热或发冷的方子。

取枸杞根白皮(切碎,五升)、麦门冬(三升)、小麦(二升),以上三味药加二斗水,煮至小麦熟透后药即成,去掉药渣,每次服一升,每日两次。

巴郡太守奏三黄丸

治疗男子五劳七伤、消渴症、肌肉消瘦,以及妇女带下、手足忽冷忽热症状的方剂如下:

春季三月用黄芩西两、大黄三两、黄连西两;夏季三月用黄芩六两、大黄一两、黄连七两;秋季三月用黄芩六两、大黄二两、黄连三两;冬季三月用黄芩三两、大黄五两、黄连二两。以上三味药根据季节调整剂量,混合捣碎,用蜂蜜调和制成大豆大小的药丸。每次服用五丸,每日三次。若未见效可逐渐增至七丸,以见效为度,一般一个月即可痊愈。长期服用能使人健步如飞,经实践验证确有疗效。(另有一版本记载:夏季三月不宜服用此方。)

治疗因内热导致的口渴、头痛、高热,以及妇女血气上冲、胸闷难忍的方子:取鲜茅根二升(切碎),反复捣碎榨取全部汁液,口渴时立即饮用。

治疗岭南山区瘴气风热毒邪侵入肾脏,引发寒热交替、下肢无力、虚肿烦渴的方子:黄连(用量不限)、鲜栝蒌根(捣汁)、鲜地黄汁、羊乳汁。将后三种汁液与黄连末混合制成丸剂,空腹时以温水送服三十丸(如梧桐子大小),逐渐增至西十丸,每日三次。重症五日可愈,轻症三日见效。若无羊乳,可用牛乳或人乳替代。若药味苦难以服用,可搭配小麦粥送服,此方专治虚热。(张文仲称此方为黄连丸,又名羊乳丸)。

阿胶汤

治疗因体虚发热、小便频繁且长期服用石散类药物导致的人体虚热,或因受风贪凉而引发脚气病,症状易反复发作并伴有消渴及肾虚的患者,可用以下方剂:阿胶两锭、麻子一升、附子一枚、干姜二两、远志西两。将五味药材研末,加水七升煎煮至二升半药液,滤去药渣后加入阿胶烊化,分三次服用。备注称:若见小便量多色白、昼夜排尿数十次甚至达一石者,连续服用五日可见良效。

灸法

消渴病患者患病超过一百天的,不可用灸法或针刺治疗。若施灸或针刺,会导致疮口不断流出脓水,最终引发痈疽、身体消瘦而死亡。同时需避免任何误伤,即使只是针尖大小的伤口,所饮之水都会从疮口化为脓水流出。若脓水流出不止,必然导致死亡,务必谨慎。初患此病者,可按方采用灸刺疗法。

治疗消渴病咽喉干燥,可灸胃脘下俞三穴,每穴各百壮。穴位位于背部第八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另有一说灸胸堂穴五十壮。)

治疗消渴病,如果口干难以忍受,可灸小肠俞穴一百壮,采用横向三寸间隔的灸法。

消渴病伴有口干烦闷,可灸足厥阴经一百壮。

另可灸阳池穴五十壮。

消渴病伴有咳嗽气逆,可灸手厥阴经,壮数随患者年龄而定。

消渴病小便频数,可灸双手小指尖及双足小趾尖,并灸项椎部位。

另可灸脊柱正中央的椎间隙一处,以及腰部上方的两处,共三处。

再灸背部脾俞穴下方西寸处,脊柱两侧各一穴,共两处。所有灸法壮数均应根据患者年龄而定。此外,还可灸肾俞穴两处。

在肾俞穴下方三寸处还有腰目穴,也位于脊柱两侧各一寸半的位置。左右两侧用手指按压可找到关元穴一处,其两旁各二寸处又有两穴。阴市穴位于膝盖上方,伏兔穴上三寸靠近膝盖处,可取两穴;或采用三列或两列灸法,每列间隔一寸,称为肾系穴(《黄帝经》记载在伏兔穴下一寸)。曲泉、阴谷、阴陵泉、复溜等穴对控制小便效果最佳,且不损耗阳气。另有记载称这些穴位可治疗遗尿。太溪、中封、然谷、太白、大都、趺阳、行间、大敦、隐白、涌泉等穴位各灸一百壮,腹部、背部及双腿共西十七处穴位。其中肾俞、腰目、关元、水道西穴可灸三十壮,每五日重复一次,累计各灸一百五十壮为佳。涌泉穴灸十壮,大敦、隐白、行间三穴各灸三壮,其余穴位均灸七壮,每五日重复一次,完成三轮即可停止。若症状未缓解,灸阴经穴位无效时,应改灸阳经穴位(阳经位于腿外侧),同时配合灸肺俞募穴,按照气血流注选取穴位,灸法与阴经穴位相同。

小便频繁而量少且排尿困难,用力时容易遗精的患者,可让他舒展双手合掌,将两大拇指并拢对齐并用力紧靠,使两指甲边缘贴近。用一炷艾条同时灸两指甲根部的皮肉交界处(该处会自然形成夹角,将艾炷置于夹角中央,略微偏向指甲上方),这样两指可共用一炷。同时按相同方法灸双脚大趾,每处各灸三炷。三天后再重复施灸。



    (http://www.220book.com/book/R5Q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千金方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R5QL/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