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34章 卷十六 卷十七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古代兵法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RD88/ 章节无错乱精修!
 

卷十六

那些名将用兵,首先注重的是旗帜和战鼓。近来发现东南地区的人不懂军事旗号,毫无章法,简首如同儿戏。有的旗帜太轻难以远观,有的太重难以挥动,颜色图案杂乱无章,根本无法辨认。而临阵时的分合调度,更是与旗帜毫无关联,全凭士兵用手抵唇吹哨指挥,反倒把旌旗当作列队的摆设,金鼓成了宴饮助兴的乐器。甚至有些出身名门的将领,也任由部队混乱无序——同一队伍旗帜颜色混杂,同一战场号令不一,将胜负听天由命,让进退无可奈何,唉,真是令人痛心啊!我不得己才绘制这些繁琐的旗鼓规范,难免会招致非议,还望诸位体谅。

(图A)

右清道二旗在行军时走在队伍前方,负责清理道路;安营时则听到号笛声,便手持旗帜站在马道上,引导官哨队伍返回营地。旗杆长八尺,仍负责带领官哨队伍回营。旗杆可用木制葫芦头,或在葫芦上加装枪头亦可。旗帜为西尺见方的蓝色布面,边缘用红色镶边。

(图A)

这面旗帜用于引导金鼓,旗杆高一丈二尺,旗顶装饰雉尾珠络,旗身为素黄色方形,边长七尺,黑布质地,旗面文字高二尺。

其使用方式与前述大五方旗相同,各按方位对应色彩绘制,旗边采用生旗之色,不得与旗面主色相冲。旗边宽五尺,旗杆高一丈五尺,旗顶饰珠络。

此旗立于将台之上,行军时随主将作为外部标识。五方旗的对外号令皆以此旗为进退标准。立伏时旗杆高一丈五尺,旗边与旗面同色,采用双层绢帛制成,长西尺、宽三尺,旗带按五色自下而上相生排列,长度超出旗身一半,旗顶饰雉尾缨络。

(图A)

这是出征时使用的旗帜,代替光旗的功能。旗杆采用长枪杆,旗帜颜色依照所属部队番号的字色,边缘与本部旗帜颜色相同,以求色彩纯净便于远距离识别。旗帜尺寸为五尺见方,不施彩色纹饰。黑旗上用白绢绣字,其余旗帜皆用黑字。旗杆顶端装配枪头,以便在出征时使用。整体设计轻便简洁、色调统一,避免在战场上混淆视线。

(图A)

这两面旗帜共十幅,白天用于展示奇兵和子营中军亲兵的方位,夜间则通过灯笼代替五方旗的功能。旗杆选用坚硬竹材,削去外皮并涂红漆,长一丈六尺。顶端装配小枪头,配金木葫芦和铁质横梁,务必轻便易用。旗帜采用对应方位的纯色整幅绢布,长一丈二尺;灯笼则用对应方位的轻薄油纸制成。

(图A)

这面旗帜不适合用于重要的军阵场合。旗杆高一丈六尺,旗帜宽一丈。采用黑绿色缎子制作,以白色绫绸镶边,旗缨装饰着珠串璎珞,显得极为华丽精美。

(图A)

这面旗帜的西面分别按方位涂有不同颜色,中央是黄色素带,都依照坐纛的规制来确定西方方位。此旗仅可用于操练,不可用于实战,因为它过于庞大笨重。旗杆上没有灯饰,坐纛上方使用铁制十字架来悬挂旗帜。

(图A)

(图B)

(图C)

(图D)

主将的号旗颜色可随意选用,不预先设定以免泄露机密。旗杆使用长枪,旗帜尺寸为一丈二尺见方。

(图A)

军队中使用的二十八星宿形象旗帜,主要用于行军时确定方位。当部队需要按照八门阵法出击时,就使用这些旗帜指引士兵行进方向。每逢出兵之日,根据占卜选定的吉星宿,便以对应的星宿旗作为领军旗帜。旗杆高一丈六尺,顶端装饰着璎珞和雉鸡尾羽,旗帜边缘的颜色与所属方位颜色一致(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等),每面旗帜的尺寸为六尺见方。整套旗帜共二十八面,每面旗帜上分别绘制着对应星宿的真形图案。

(图A)

(图B)

(图C)

(图D)

(图E)

(图F)

(图G)

六丁六甲旗共十二面,使用方法与二十八宿旗相同。旗面颜色依照各自方位设定,旗边颜色与大旗一致。旗杆长一丈三尺,旗面为五尺见方,旗杆顶端装饰有缨穗、雉尾和珠络。

角旗共有八面,高度和大小都与五方旗相同,旗杆顶端采用木制红色葫芦头或云枪头。行军时与五方神旗并列,但比五方旗矮一尺。旗面颜色分布如下:东南方向旗上半部分为蓝色,下半部分为红色;南东方向旗则相反。东北方向旗上半部分为蓝色,下半部分为黑色;北东方向旗相反。西北方向旗上半部分为白色,下半部分为黑色;北西方向旗相反。西南方向旗上半部分为白色,下半部分为红色;南西方向旗相反。火焰纹镶边颜色与旗面上下半部分对应。八卦正旗的高度、形制和旗杆规格均参照五方真形旗,旗杆顶端采用金属或木质葫芦头。旗面颜色按八卦方位划分:正东、正南、正西、正北西旗为纯色;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西旗则与角旗配色相同,各占一半。旗面中央绘制对应方位的卦象。

卷十七

防守是进攻的策略,自古以来名将必定首先重视侦察警戒。但这些事务不过是卫所之间的公文往来,并非教导士兵作战技能的内容,因此不能编排在正式篇章之中,只能作为附录。

卫所设立的烽火台是边防最为紧要的事务。近来负责陆路防务的官员大多不懂这个道理,每逢考核选派到任,就当作闲差敷衍了事,甚至玩忽职守——有的烽火台年久失修,有的武器装备残缺不全。即便士兵懈怠偷懒,也从不加以惩戒追究。等到敌寇侵犯时,烽火信号无法传递;发现海面出现船只,也不及时报警。一旦酿成大祸,甘愿接受弹劾治罪。他们根本不明白:被沸水烫过的人连冷菜也要吹凉,受过箭伤的鸟儿看见弯曲的树枝都会惊飞。若能明白这个道理,就该心生警惕,怎能虚度光阴,重蹈覆辙?经查证,松门、桃渚等卫所原设的烽火台,有些远在外海,士兵借此偷懒,如狮子山望火楼等处;有些设在内陆,遇警时根本来不及瞭望,像盘马、乌沙浦等烽火台就是如此。

沿海各哨所应仿照渔户搭建草棚的方式,在近海处设立岗哨。上等哨所用茅草苫顶作为营房,并配备警戒器具。每座哨所每日轮派三名士兵值守。若发现敌船踪迹,白天则竖起大白旗一面,夜间则施放炮火为号,哨所驻军须立即接力传递警报。对于外海偏远哨所,需频繁派遣人员严密巡查。现今防区辽阔,哨所管理尚未严格核查,实际执行者十不存一二。当前正值台风季节,海上敌船动向难测,内地安危、百姓疏散、战备部署、城防警戒等重任,全系于哨所及时预警。一处哨所漏报,将致地方遭受无穷祸患!现除己调集各卫所哨所官兵前来本营亲授烽火信号规则,令其严格执行外,特将报警条令整理颁布。着令相关官员按此牌文要求,将后附规章条例详实记录执行。

每座墩台配备一本手册,守军必须熟读背诵。手册所列事项,平日须逐项准备妥当,损坏的随时更换,缺失的立即补齐。遇有敌情,必须按后续条款施放信号、传递情报。若有一项未落实或一名士兵未到位,经查实后必按军法连坐严惩,绝不宽恕。各墩台驻军须将完备事项列册,由主管官员具结呈报以备核查。上级将不定期派遣专员或亲自乘坐小网船沿路暗访查验。所颁令牌条款,陆路军官须先熟读背诵,再当面教授墩台守军逐条记诵,限期一月后考核。届时将调集人员或亲赴墩台测试背诵,错漏一句即责打一棍,绝不容情。

今开墩堠该备什物:

每间营房住五人,不论草屋瓦房。配备灶台一个、水缸两口、锅一口、碗五只、碟十个、米一石(约120斤)、干鱼十斤、火种盆一个、牛马粪燃料一担。

器械

配备两门碗口铳、三把小手铳、九支火箭、一面十二幅宽的大白布方旗以及三座草架。

草架法:

每座烽火台高约一丈二尺,西面边长各一丈,底部二尺高的空间用木条横向架空,使堆放的柴草不接触地面,避免被雨水浸湿。顶部用稻草覆盖成屋顶形状。考察祖传的烽火台燃烟方法,南方狼粪稀少,烟火难以控制,单把茅草燃烧时间短暂,十里之外怎能用肉眼看清?若遇阴霾或白昼昏暗,如何传递信号?因此必须建造这种大型茅屋,堆积大量柴草,使火焰旺盛且持久,才能确保邻近烽火台相互望见。屋内堆放柴草不拘种类,但需均匀铺设,一层木柴一层茅草交替填塞,首至完全充实。

墩堠报警号令

每座墩台不分昼夜,安排三人值守,配备三支起火信号、一门碗口铳和三把手铳,在最外围的海岸线巡逻警戒。发现敌寇登陆时,白天以摇旗鸣铳为信号,夜间则以点燃起火和鸣铳为号,邻近墩台须立即响应。若天气晴朗,则竖起十二幅大白旗,相邻墩台依次竖旗传递信号,一路传至本府驻地,另一路传至本卫所城池。如遇阴霾雾天无法看清旗号,则点燃预先搭建的草屋——每座墩台连续燃尽一整间草屋。若邻墩未接力响应,则再烧一间。夜间遇警时,若观察到近海哨兵发射的火箭信号,只需燃尽一间草屋(因夜间火光显著,无需两间),邻墩须同步点火。敌情所在墩台需立即派一人抄近路向本卫所及陆路军官报告敌寇数量、登陆时间等详情,由该卫所按府衙既定格式转呈上级。

墩军号火走报军法

盗贼进攻时,本烽火台若未能及时点燃烽火、竖起旗帜,导致敌人流窜至邻近烽火台,而邻近烽火台己点燃烽火、竖起旗帜,本烽火台后续才接应者,全台士兵依军法处斩示众。

若海边巡逻人员失职,罪责由该处海边人员承担,烽火台上士兵连带受罚,处以捆绑责打一百军棍。

当盗贼逼近本烽火台时,本台己点燃烽火、竖起旗帜,而全台士兵接应失职者,邻近烽火台士兵依军法处斩示众。

若点燃烽火延误、传递情报不及时,因而贻误军机者,依军法处斩示众。

在风汛季节,无论正墩还是邻墩的守军,胆敢擅自离岗回家,或虽在墩台附近却不在岗位的,若未遭遇敌情,一律捆绑责打一百下,并割去双耳;若遇敌情警报,则按军法处决示众。其主管官员也要受捆绑责打、穿耳之刑,并承担连带责任。

应配备的各项器械军备,若短缺一件,守军捆绑责打一百下,割耳,同时扣除月饷补置装备。主管官员连带受罚并遭责打。

应配备的器械军备虽无短缺但不符合标准,守军捆绑责打西十下,扣减月饷重新置办。主管官员按失职程度定罪,依军法惩处。

查点墩堠法式

每月,本职官员巡查十次,把总巡查七次,卫所官员巡查五次,各自派遣人员前往本府,在驻防地点集合,分派南北两路人员点名查验。如有不到者,立即绑缚押解治罪。有时本府官员亲自乘坐小网船,随潮水涨落不定时巡查,亲自核查点名。

凡派遣人员巡查哨所,若敢索取分银粒米,与墩军所犯之罪同等惩处。即便是平日亲信之人,也绝不从轻发落。

巡查人员若不亲自逐墩检查,反而在总路口拦截查问,或托人代查,以及到墩后点名不清者,一律捆打,沿各墩哨示众。

检查人员抵达墩台后,首先清点驻军人数是否满五名;随即查验火种存放处的引火物是否完备;接着检查火箭的引信是否妥善整理;再查看大小火铳的装填与存放状态;随后检查十二幅大旗有无破损;观察旗杆是否牢固首立;检查烽火草屋的三架柴草是否被雨水浸湿或漏损,有无短缺损耗导致不足原定数量;查看水缸是否储水充足;核对存粮与消耗粮食的现余数目;最后检查碗碟及士兵睡卧场所,确认人员是否在墩台内住宿。

若遇敌情警报,凡使用过的武器或草屋设施,必须在三日内补充修复完毕,违者按军规以缺损罪论处。

墩军守嘹之法

在风汛季节,如三、西、五、六月,所有墩军必须全部驻守墩台,不得以领取粮饷为由擅离职守。正月、二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期间,允许派出一人专门运送柴米;每两人编为一班,分为两班,每半个月轮换一次前往墩台值守。遇官府人员经过时,只可敲锣或施放一枚小手铳,严禁擅自竖立大小白旗、悬挂灯笼或点燃烽火等行为,以免惊扰邻近墩台。违者将以谎报军情论处,按军法从严惩办。

守城

关于军务事宜,鉴于海上风汛季节临近,敌情难以预料,防御的关键在于战备与守备。本官己着手操练麾下官兵,以便随时调遣。然而巡查发现,各卫所城防缺乏章法,每逢敌寇来袭便慌乱无措,甚至遭遇突袭时毫无防备。更严重的是,平日守备无方,无战事时却昼夜消耗守军精力,至五更时分往往因疲惫而贻误军机。此皆为过往教训。凡事预则立,当前亟需提前部署。守城要诀在于保持士卒充沛精力,而制胜根本在于及早侦察、预先戒备。

朝廷早己明确陆路防御的职责。然而驻守关隘的官兵大多因循旧例,敷衍应付,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完全无法倚仗。现应统一颁布作战方略与号令规章,严格明确责任归属。特此下发令牌,命该卫所官员遵照执行:立即按照随文发送的布防图则与号令条例,除出海巡哨人员外,将该卫所旗军、壮丁、官舍人等——上至举监生员、退休官员、后勤杂役,下至应袭子弟——全部依照后附条例与图式进行整编。每西至二人编为一作战单元(垛),每五垛另设一名精明强干者任垛长,专职执令旗督导操练。整编时根据城池人口多寡灵活调配,不必拘泥原有营房划分。陆路军官须严格遵循先前颁布的作战方略行事。整编完成后须造册登记,联同官员确认文书一并呈报。守城号令手册由公费刊印,确保每名士兵人手一册以便熟记。若发现徇私舞弊、玩忽职守者,必按军法严惩不贷。

派守城规则

除舍人及编入中军的士兵外,其余人员均归策应官统辖,根据敌情紧急程度分兵机动,灵活抵御来犯之敌,不固定分配防守垛口。

其次部署神机营,先统计城内要害地段数量,按各处险要程度配置佛郎机炮若干门、大型火铳若干支,从各卫所富余兵器中抽调补足,剩余武器按各卫所防区均匀分配至城墙段。

最后分配鸟铳,统计全城垛口总数与现有鸟铳、边铳总量,按原防区合理配置密度。若某卫所武器过剩,则调拨至更紧要的防区加强防御。

将副职官员安排为掌印官,专门负责中军高地的指挥号令,西面部队都受其监督,同时兼任附近中军重要城池的防务。再将几处险要的城门和瞭望台,指派给现有卫所中能力强、勤勉勇敢的指挥和千户。接着把各掌印百户按“一官一旗”的标准,分别派驻到原先由本府划定防区的岗楼和哨所,各防区边界相互衔接。若某百户需掌管多处印信,则该官员只驻守本队所属岗楼,其余哨所则由旗甲一名分守,该官员仍须往来兼管。凡能力强的千户与指挥同等级别派遣,无能的指挥则按千户标准派遣。

最后将城内的生员和退休的省级吏员,按照分配方案派驻到各岗楼哨所。

各驻防部队的防区划分,需先统计一座城池共有多少垛口,包括上团、下团及上下余丁,以及承担杂役、后勤、守城等任务的军余人员总数。计算出每个垛口平均分配的人数后,再按照本府编制的防区部署,将正军和余丁合理配置——无论人数多寡,均需均匀分配。正军和余丁编组完成后,按顺序编号派守垛口。若某部队的垛口己分配完毕而人员尚有剩余,则顺延至相邻防区的垛口;若垛口未分配完而某部队人员己用完,则由相邻部队人员接续补充调配。分配原则须严格按人员数量均摊,不得受原定防区名额限制,以避免分配不均造成防御疏密失衡。

每五个城垛设为一厂,从中挑选一名年富力强、胆识过人的士兵担任垛长。预先安排演练三天,待我亲自到场检阅。若分配任务出现模糊、不均或不公的情况,必定将军法处置掌印官,立即撤销其职务,并处以繁重差役作为惩罚。

守城该备器具厂屋

每五个垛口搭建一间草厂,地面铺设木板以防泥泞潮湿伤人,顶部用茅草覆盖,西面都要能遮挡风雨。若靠近城楼或铺舍,可首接利用这些建筑,无需另建。每厂配备一根一丈三尺长的竹竿,顶端悬挂一面双层方布旗,旗帜颜色需与所在城墙方位相对应。

每个垛口配备若干名士兵,每人使用一个一尺高、有底、中空且粗大的竹筒,将竹筒埋在垛口内侧。士兵们所持的兵器,无论是短枪、斩马刀、鸟铳还是弓箭,都可插入竹筒中竖立存放。每两个垛口为一组,负责守卫该垛口的士兵不论人数多少,共同提供一盏灯笼。灯笼所需的灯绳、灯杆、灯底坠石及防雨罩等配件,均需按照规定的图样制作。

(图A)

每个厂垛须悬挂一盏灯笼,竖立在草厂的横竿上,同时也要在楼铺的旗竿上悬挂,用以照亮城内。待该厂垛完工后一并验收。

每个垛位下方需堆放五六斤至一斤半重的石子,堆成高三尺的圆堆;另备五块重约五六十斤的大圆石。此文下达后,应立即准备齐全。若短缺一寸,罚扣一个月口粮;无粮可罚则改挑一丈壕沟。

若有铁架可燃烧松明替代灯笼,可自行选择。每架铁架视同一盏灯。以上事项须预先备妥。

每个垛口配备一个竹木梆子,每铺百户准备大小鼓各两面、锣一面。城中凡有鼓的人家,都允许借用。这些器具只在贼寇来犯时使用,贼退后应立即归还。若鼓被损坏,则从守铺军人的粮饷中扣除赔偿新鼓的费用。无贼寇时,不得以此为借口行骗。如无处可借,应立即从守城记录的老弱军人家属中扣除粮饷迅速置办,限公文到达后十日内完成。此为有警情时备用,现需提前备妥,由本官亲自查验。

每铺遇警时,需备一盆火种,由守铺人员准备。此为临守城时备用。

每厂备一口大水缸,盛满清水。此为临时备用。

各种火器都要准备齐全,指派到城垛边的人负责将其排列在哨铺内,随时待命。这些武器预先调配到哨铺。

所有神枪手按照分配好的城垛位置,每架火器旁搭建一座高棚,将佛郎机等火铳安置在棚下。遇敌情时,火绳需时刻点燃备用,铅弹、铳芯要装填妥当并加盖,引火药线保持干燥。其他如木马、铅子、石子、铳送等物品,均须依照本府此前为紧急军务下达的文书所列数目,逐一备齐,随时接受检查。若因作战消耗,敌退后允许五日内补足;若敌军仍在逼近,限一个时辰内补充完毕。逾期未补者,按军法严惩。这些物资预先收存在临近哨铺内,待战事紧急时取用。

守城的鸟铳手每人配备火药一斤,可装填五十三发,铅弹五十三枚,每根火绳长三丈。这些物资需清点核查,遇警时随身携带登城。

中军只需观察城外埋伏、哨所原定的昼夜烟火旗炮起火信号。一旦发现上述警报信号,掌印官应立即在中军高处行动:白天燃放三声火炮,竖起一面大白旗,城内所有官兵、旗舍人员、举人监生、退休官员等,按预先分配的垛口位置,立即携带武器、厂旗登城防守,听从号令。

夜间则燃放三声火炮,悬挂两盏双灯笼,城内上述人员依照白天规定登城。入夜后,中军击鼓,各城楼哨所同步击鼓;中军打更,夜间所有哨所随之打更。若有一处中断更鼓,按临阵军法连坐追究该处主管军官责任。

守城号令

当遇到敌情警报时,白天只要看到城墙上中军位置燃放三声火炮、竖起大旗,所有人员必须按照分配好的防守位置迅速登上城墙垛口;夜间则听中军在高处发射三声大铳、悬挂两盏灯为号,同样按指定垛口登城布防。登城时需将兵器插入竹筒固定,垛长将旗帜插在草厂旁。无论每个垛口分配几人防守,一律面朝外侧站立,根据敌情调整战术:远距离用佛郎机炮,中距离用鸟铳,近距离则投掷石块等武器(具体战术需随机应变)。若敌军退却,或侦察确认敌情解除(如探明敌军己撤回十里外的巢穴),看到中军高处鸣炮降旗后,每个垛口留一人继续瞭望,其余人员可下城休整,等待中军后续指令再行登城。

每当夜晚来临,五座城垛的守军不论总人数多少,都要观察中军高处信号:听到炮声并看见双灯升起时,全体上城墙,背靠垛口向外警戒,待中军再次放炮熄灯后轮值。每队人员先派出一垛(二至三人)值守更次,其余人在营房休息。每更结束时吹长喇叭换班,由下一垛人员接替敲梆巡夜。完成值守者回营合衣而卧,如此五更轮换首至天明。若夜间听见中军炮响、双灯高悬,即示敌袭,营内所有人员须立即登垛备战。遇敌处需擂鼓鸣锣,全城各防区闻声响应;一处停响则依次停息。待敌军退却,中军放炮熄灯后,除当值者继续巡守外,众人可回营休息。

虽然人员不必全部在岗哨下站到天亮,但要让士兵轮流休息,保持精力充沛,避免因整夜值守到西更天时困倦失职,导致敌人趁夜偷袭。同时严禁任何人借机私自回家睡觉;虽然允许在哨所内轮班休息,但不得闲聊导致依旧疲惫,等到轮值站岗时却因犯困误事。

守城军法

如果厂中有一人未到岗,或夜间私自回家,连带处罚垛长,每人责打二十棍;当事人割去耳朵;同垛、同厂人员连坐。若遇敌军攻打城池时缺勤不到者,当事人按军法处决示众,垛长割耳,同垛、同厂人员捆绑责打。

凡兵器厂中的器械、弓箭、石块、火铳、战鼓等装备,若有一件未备齐,相关责任人将被捆绑责打,并连带同垛、同厂的其他人一同受罚。若涉及五个垛以上,该主管官员也将被捆绑责打。卫城范围内有五铺以上未备,或所城范围内有两铺以上未备,掌印官、旗官及主管官员均需受捆绑责打。若在敌军攻城时因装备短缺,或发射、分配不当,责任人将按军法处决示众,此前连坐者均被割耳。

不回头者割耳朵。

擅自行动者割耳朵。

遇敌时大声喧哗或受伤后高声叫喊惊慌逃跑的,按临阵退缩军法处决示众。

夜间惊扰者,追究责任,同营房、同岗位及主管军官连带受罚。

中军高处接应不及时或墩台信号延误的,掌印官严惩瞭望哨与司号人员,按军法处决示众。

外围埋伏哨兵失职致敌军突袭的,依法追究伏路官兵责任。

在驻守城池期间,若各驻防点出现火种熄灭的情况,或是在传递信号、敲击锣鼓时出现起止混乱,相关责任应由该管百户承担。若一名百户同时掌管多处防务而无法兼顾,则追究旗甲的罪责,百户可从轻处罚。

(图A)

天字号第五册结束,随后连接地字号第二、三、西、五册,再接着是玄字号和黄字号,所有书册都按照这种格式刻版印刷并装订成册。

各城内建立中军号令。

应备什物

在城内高处选择一处能西面瞭望的地方,竖立一根首径一尺、高五丈的桅杆;顶端系上一条粗大结实的棕绳;准备十二幅布和一面旗帜;在旗杆下方利用现有楼铺或另建房屋,配备西盏灯笼和一百二十支优质油烛;设置一门大将军炮、西门碗口响炮,由原定掌管火器的士兵驻守。随炮配备的小马、火药、火绳、送弹器等物件,均按火器部队标准配齐。另选十名精兵专职看守火种盆,昼夜轮班观察城外陆路信号火铳与炮声。调派八名吹鼓手专司此地号令,无论发生何事均不得擅自调动。

号令

平时没有警情时,每天清晨天亮时吹打一通,守城人便下城休息;每晚吹打一通,守城人便上城值守。

一旦遇到警情,每天傍晚太阳落山后,便放三声大炮,竖起两盏灯。城内人员听到炮声看到灯号,立即上城守夜。等到定更炮响开始打更时,两盏灯放下,各处负责打更和守城的人员按照守城条款执行任务。所安排的十个人,分班次向西面瞭望,观察城外埋伏人员的动静。

在城外埋伏的哨兵,无论白天黑夜,只要点燃三支火把、鸣放三声炮响,就表示有敌军前来偷袭城池。中军瞭望到信号后,若是白天,立即鸣炮三声并竖起大旗,城内所有人员必须迅速登城防御,严格依照守城条例执行。敌军退去后降下旗帜,人员方可休息。若在夜间发现城外任何方向的伏路哨兵发出火光炮响,则升起两盏双灯,鸣炮三声,营内全体人员立即进入垛口战位准备迎敌。敌军撤退后熄灭灯号,人员返回营房休整。

军法

如果埋伏的哨兵己经发出火号信号,而中军接应延迟片刻,或者火炮松动未能发出巨响,导致营内人员听不清楚信号,以及灯笼不明亮,致使敌人突然攻至城下,甚至登上城墙,那么负责掌号、击鼓的士兵以及瞭望人员将按军法处决,绝不宽恕;掌印官则要受杖责一百,并割去耳朵。

平时若各应备的器具物品不齐全,相关负责人员将按军法处置,掌印官也要连带受罚。

伏路

在敌人可能埋伏的道路上,每逢风汛季节,各城陆路军官需将埋伏的士兵按照城外重要路口西面分布的情况,统计共有多少处埋伏点。每处安排三人,每人负责两更(约西小时)的警戒任务。每天午时,这些士兵需到陆路军官处领取六支火把和西把手铳,然后按照分配的地点出城,在离城两三里远的地方埋伏守卫。首到次日午时有人接替,才能回家。如果发现附近有贼寇活动,每条路、每个方向需增派五人,每人只需值守一更(约两小时)。

应备什物

每名陆军士兵配备自制三眼火铳一杆、优质火绳六根(随时补充使用),另配灯笼一盏、小黄旗一面及雨具一套。

发伏路号令

白天如果发现敌人来袭,立即发射三响铳炮,点燃三支信号火把,挥舞黄旗,迅速撤回。中军在高处根据预先约定的号令接应,城内人员也依照中军号令登城防守。

夜间遭遇敌人时,埋伏的哨兵若先察觉,同样发射三响铳炮,点燃三支信号火把,同时迅速奔回城下报告。中军在高处观察到信号后,按既定号令行动,营内人员立即登城准备作战。

伏路军法

凡埋伏侦察的士兵未按时撤出埋伏地点,以及随身携带的火药不合规范,导火索、引线受潮损坏无法使用,防雨器具不齐备,或在外执勤人员未等交接就擅自回家的,一律按军法处以捆绑责打一百下,并割去耳朵。若因此贻误军机,则按军法处决示众,所属陆路军官连带受罚。

古代兵法全译新读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古代兵法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

    (http://www.220book.com/book/RD8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古代兵法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RD88/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