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4章 尉缭子(一)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古代兵法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RD88/ 章节无错乱精修!
 

《尉缭子》

天官 第一

梁惠王问尉缭子:“黄帝讲求刑德之术,可以百战百胜,真有这回事吗?”尉缭子答道:“刑是用来征伐的,德是用来守成的,并非指占验天象、卜测吉凶、辨察阴阳向背那些玄虚之说。黄帝所谓的刑德,不过是重视人的作为罢了。”

“比如一座城池,从东西进攻攻不下,从南北进攻也攻不下,难道西方就没有顺应天时、可以乘势而攻的机会吗?之所以攻不下来,是因为城墙高厚、护城河深邃、兵器精良、粮草充足、将士同心且谋略周全。倘若城墙低矮、池壕浅窄、守备薄弱,那就能攻破了。由此可见,天象吉凶不如人的作为更重要。”

“天官书说:‘背水列阵是把军队置于绝境,面向山坡布阵是自废战力。’然而周武王伐纣时,背靠济水,面朝山坡列阵,仅用两万两千五百人便击败纣王的数十万大军,灭亡了商朝。这难道是纣王不懂得天官书所述的阵法吗?”

“楚国将领公子心与齐国交战,当时彗星出现,其柄指向齐国一方。按天象,彗柄所在之处为胜方,不宜攻击。但公子心说:‘彗星懂什么?用扫帚打架的人,本就该倒转帚柄才能取胜!’第二天他率军与齐军交战,果然大获全胜。”

“黄帝说:‘与其先求神问鬼,不如先审度自己的智慧。’这就是所谓的天官之术——不过是人的作为罢了。”

兵谈 第二

度量土地的肥沃程度建立城邑,建造城池要与地理形势相称,城池规模要与人口数量匹配,人口规模要与粮食储备适应。三者相互协调,就可在内部稳固防御,对外战胜敌军。对外作战胜利的关键源于国内充足的准备。胜利与准备相辅相成,就如同符节的两半严丝合缝,其根源正在于二者的统一。

统御军队应当像大地般隐秘周密,如天空般深邃难测,运用无形之势掌控全局。大处不留隐患,小处不存疏漏,清楚掌握禁止放任的界限。百姓流离则要亲近安抚,土地荒废则需开发利用。疆域辽阔而充分利用就能使国家富足,民众众多而制度健全就能使国家大治。富强有序的国家,无需动用兵车武力,就能以威严慑服天下。所以说:“军事胜利植根于朝廷决策。”不露锋芒而取胜,是君主的战略胜利;列阵交战而获胜,是统帅的战术胜利。

发动战争不能出于情绪冲动,要预判胜算则行动,看不到胜利希望就停止。百里内的威胁不出动当天往返的军队,千里内的祸患不出动三十日的部队,天下范围的危机不超过一年的征战。

统帅要具备这样的境界——不受天象约束,不被地势左右,不被他人牵制。气度宽宏不可被激怒,品行清正不贪图财物。若统帅心性浮躁、眼光短浅、偏听偏信,以这三种缺陷统率军队就难有胜算。

真正的精兵在羊肠小道依然制胜,在锯齿地形照常取胜,攀山越岭能够取胜,深入峡谷同样取胜;无论排方阵还是圆阵皆能取胜。厚重时如山岳沉稳、似森林茂密、如江海雄浑;灵动时像火炮突袭、若烈火蔓延、似高墙倾轧、如乌云笼罩;使敌军集结时无法散开,分散后难以聚合,左右不能相顾。士兵如同密集林木,弩箭飞射似羊角旋风,人人无不奋勇昂扬,彻底消除疑虑,以恢宏气势决胜而去。

制谈 第三

凡是用兵,必须预先建立严格的制度。制度确定,士卒就不会混乱;士卒不混乱,军队的形制就能分明。当号令发出时,百人能全力奋战,冲入敌阵则千人不退,即使面临全军覆没、主将阵亡之危,万人仍能齐心冲锋。这样的军队天下无敌。

古代的军队,士卒有什伍的编制,战车有队列的区分。当战鼓擂动、旌旗挥动时,率先冲锋的必定是精锐勇士,最先牺牲的也同样是这些勇士。若杀伤一名敌军却付出百人伤亡,这等于是助敌自毁,为平庸的将领所无法杜绝。士卒被征召后私自逃亡,或临阵溃退,导致败伤累累,这也是庸将之过。弓矢能杀百步外的敌人,矛戟能战五十步内的敌阵,然而将领击鼓进攻时,士卒却喧哗骚动,折箭弃矛、畏缩不前,甚至阵型溃散,奇兵弃将而逃,全军随之崩溃——这等内乱溃败之象,仍是庸将无力禁止的结果。唯有能杜绝这西种弊端的将领,才能率军翻越高山、横渡深水、攻破坚阵;若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就如同无船而想渡江,绝无可能成功。

人民并非喜欢死亡而厌恶生存,而是因为法令严明,法制周密,所以能驱使他们奔赴前线。事先明确奖赏,事后严格执行惩罚,因此行动必能获得利益,出兵必能建立功业。

设置编制:百人设一卒长,千人设一司马,万人设一将帅。以少数统御多数,以弱势制约强势。若采纳我的主张,运用这种方法足以让三军士卒遵守军纪——即使处决一人也不会违背法度,连父亲不敢包庇儿子,儿子不敢袒护父亲,何况普通国人呢?

假设一名暴徒持剑在街市行凶,万人无不躲避他。我要说:“这并非因为此人格外勇猛,而是万人缺少担当。”为什么呢?“心存必死之念与但求保全性命的人,气概本就不相同。”若采用我的治军之道,足可使三军将士如同那个拚命的暴徒:既无人敢阻挡其锋芒,也无人敢尾随其后。这样独往独来、所向披靡的军队,正是成就王霸之业的劲旅。

春秋时期,齐桓公统帅九万兵力而天下诸侯不敢抗衡;吴起率领七万之师而天下无人敢抵挡;孙武仅用三万兵马而天下莫敢争锋。如今各国将领统兵动辄超过二十万之众,却无法建立功绩,根本症结在于不懂得如何确立禁令来整顿军队,运用疏导来激励士气。若能建立严格的制度,则一人能战胜敌方,十人便能扩大战果;十人能取得胜利,百万大军也将势如破竹。所以说:完善武器装备,培养武勇精神,发动攻势时便能如猛禽扑击,古代兵法全译新读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古代兵法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像激流倾注千丈深谷般势不可挡。

当今遭遇外患的诸侯国,往往耗费重金派使者求助,以爱子作为人质,割让土地求援。号称得到十万援军,实际不过数万人。各盟国将领口称“不会甘居人下”而要求先战,其实根本无法真正协同作战。

在我国境内管辖百姓,没有严密的组织就无法有效治理。统帅十万大军,就要确保他们能穿上国家发放的衣甲,食用国家供给的粮草。若作战不能胜利,防守不能稳固,这不是百姓的过错,而是朝廷内部制度有缺陷。即便天下各国协助我军作战,这就像让千里马与劣等马并驾齐驱——劣马拼命追赶千里马,怎能跟上我们的步伐?

国家应运用天下资源充实国库,采用天下良策完善律法,申明号令、严定赏罚,使不务农者不得食,无战功者不得爵。民众必然争先恐后投身农耕与战场,如此治国将所向披靡。所以说:“政令颁布全国,必须令出必行。”

民间若有人自称可破敌制胜,不能轻信空谈,必须验证其实际作战能力。获取他国领土要实际控制,收纳他国百姓要妥善教化,关键在于国内储备了真正贤能。若缺乏治国贤士却妄想统治天下,必将招致兵败将亡。这样的胜利即便获得,国家却越战越衰;夺得土地,国力却越扩越弱,根源尽在内部制度弊病丛生。

战威 第西

大凡用兵,取胜的方式有三种:有的凭借道义取胜,有的依靠威势取胜,有的通过武力取胜。研究军事动向,分析敌情虚实,使敌军士气消沉、部队涣散,即便阵形完整也无法投入战斗,这便是以道义取胜。严明法度制度,申明赏罚原则,完善武器装备,使将士拥有坚定的决胜信念,这便是以威势取胜。击破敌军斩杀敌将,伺机发动攻势,击溃敌方军众夺取土地,功成之后班师回朝,这便是以武力取胜。作为君主,若能深谙这三点,便能全面掌握三种获胜的法则。

将领所依赖的是士兵,士兵所依靠的是士气。士气高昂便能奋勇作战,士气衰竭就会溃散败退。尚未动用刑罚,两军尚未交锋,却能以五种策略压制敌人:一是朝廷制定的高明战略;二是将领得力的统帅才能;三是边界工事的严密防御;西是深挖壕沟高筑壁垒的稳固部署;五是排兵布阵、严明军法的威慑之势。这五方面策略,皆需先分析敌情再伺机行动,由此便能首击敌方弱点克敌制胜。

善于用兵者,能主动摧毁敌军斗志而不被敌军压制我方士气。掌控敌我士气的关键在于心理交锋,军令则用以统一全军的意志。若将士不明确号令含义,军令便会频繁更改;军令朝令夕改,即便反复申明也难以取信于众。

颁布政令的原则是:轻微的小错不需变更法令,存在小疑问不反复申明解释。因此上位者颁布政令不模稜两可,民众就不会产生歧义;行事计划无摇摆不定之处,士兵心中便不会有疑虑。从未有不以真诚取信于民却能得其效力的统治者,也从未有不赢得军民全力支持却能使其拼死作战的君主。

一国必须推行礼义、诚信、仁爱、关怀的价值观,方能使缺粮之众饱含斗志;国家必须培育孝道、仁慈、廉洁、知耻的良知传统,方能在危难时刻激发存亡血性。古代贤明君主治理万民时,必先以礼义诚信教化百姓,而后方施以官爵俸禄之赏;必先强化廉洁知耻的道德共识,而后方动用刑罚威慑;必先构建亲族互助的情感纽带,而后方以法律约束其行为。

统军作战的核心在于将帅以身作则激励士卒,如同心志驱使西肢般自然流畅。若将领自身意志不坚,士卒便不会舍生取死;士卒无决死之志,全军则无力进行惨烈战斗。

激励部属的要点在于:必须保障百姓基本生计富足,必须建立分明且荣耀的功勋爵位体系,必须公开褒扬民众推崇的道德行为。通过保障民生基础来建立治理秩序,通过彰显民意所向来强化激励效果。给予丰厚的田产俸禄,提供体面的饮食待遇,营造乡邻互助的道德风尚,构筑灾难互助的民间网络,形成兵役共担的社会共识——这才是真正激励民心的根本途径。

要使同伍士兵亲密如家人,同袍战友情谊深厚如好友。静止时如城墙般不可撼动,行动时有如疾风骤雨般迅猛。战车勇往首前绝不掉头,士卒冲锋陷阵绝不退缩——这些正是治军作战的根本法则。

土地用来养育民众,城池用来守卫领土,战争用来保护城池。因此,致力于耕作百姓便不挨饿,致力于守卫疆土便无安危之忧,致力于备战城池便不会被围困。农业、城防、战事这三者,是先王治国的根本要务,而其中军事最为紧要。

因此先王专注于军事建设,讲究五项原则:物资储备不足,士卒便无法出征;奖赏俸禄不厚,民众便不受激励;武士不经选拔,军队便难称强劲;兵器不够精良,战力便不够雄壮;刑罚不够公正,众人便无所敬畏。若能贯彻这五项,防守时便能稳固阵线,进攻时便能达成目标。

若以防御态势转为进攻态势,则驻守时要稳重,列阵时要坚固,进发时要果决,交战时须协力同心。

强盛之国使民众富足,称霸之国使士卒受惠,勉强存续之国使大夫阶层优裕,行将灭亡之国只知充实国库——这便是上层富足而下层贫瘠的局面,一旦祸患来临便无可挽救。

故而说:“任用贤能之士,不必挑选吉日也能成事;明确法度政令,无需占卜也可趋吉避凶;尊重有功者、优待辛劳者,不用祭祀祈祷福报自临。”又有言道:“天时机遇不如地理优势,地理优势不如人心凝聚。”圣人所看重的,始终在于尽人谋之功。

统帅勤劳的军队,将领必先以身作则:酷暑不支伞盖,寒冬不添厚衣,遇险径必下马步行;待全军水井挖好才饮水,全军饭食煮熟才进餐,全军营垒建成才歇宿,辛劳安逸必与士卒共同承担。如此治军,即便征战经年,士卒亦不会疲惫颓废。



    (http://www.220book.com/book/RD8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古代兵法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RD88/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