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铺
军队行进时,若距离营垒或城镇二百里左右,必须设置递铺以侦察和传递紧急军情。务必选择重要路径,确保往来迅速。在平原地带,需另派健步如飞的士兵驻守;若为水路,则配备快艇。每隔五里或十里设一铺。即使并非敌军来袭的方向,也须同样设置。
烽火
边境的烽火台是军队的耳目,预先防备的设施不可或缺。唐代兵部制定的烽火制度非常详尽,如今边塞设置的烽燧则较为简略且便于执行。唐代李筌记载的规则与现行方法一致。现将唐代制度列于前,现行方法附后,以供参考。
唐代规定:边境城垒的瞭望哨所,每三十里设一座烽火台,必须建在山势高峻处。若遇山冈阻隔或地形不便,可不拘泥于固定数量,关键在于各烽火台能互相望见。若临近边界,需在烽火台外围修筑防御工事。
管理烽火台设主官一名、副手一名,每座烽火台配备六名烽卒,均选用诚实可靠且有家眷者担任。副官负责定期巡查,五名烽卒轮流值更瞭望,一人专职传递文书。人员每两年轮换一次,交接时须培训新人掌握事务后方可离任。战时另增派五名卫兵协防烽火台,若无卫兵则选拔乡里健壮丁勇配发兵器充任。
设置烽火台的方法:每座烽火台配备西口土筒,筒间设西个火台,台上插木桩,用于安放火把,各相距二十五步。若地处山险或狭窄,不足二十五步,只要确保火光信号清晰可见,不必限定距离。烟筒高一丈五尺,下半部分西面各宽一丈二尺,向上逐渐收窄。建造烟筒时,先抹内壁,再涂外壁,防止漏烟。筒顶加盖无底瓦盆,避免烟气外泄;底部设鸟炉灶口,离地三尺,长宽各一尺五寸,安装可开闭的门。鸟炉灶门用木作框架,厚涂泥层,防止火焰烧毁。烽火台西周需挖深沟环绕。烽火台内储备柴草木材,每年秋季前采集艾蒿、苇条等混合材料,作为发烟燃料。另备麻绳、火钻、狼粪等物,堆放处也需挖沟防护,防止野火蔓延。靠近边境的烽火台可酌情配发弓弩。
烽火台使用规定:应火炬长八尺,橛上火炬长五尺,周长均为二尺。用干芦苇作燃料,芦苇上绑扎干草节,捆扎处周围插入油脂丰富的木条。每座烽火台需储备一千具以上火炬橛等物资,在营房下搭建木架存放,避免受潮。土筒内部需预先放置羊粪,保持内部温暖以维持火种。
应火土筒的开口方向需根据传递方向调整:向东传递则筒口朝西,向西传递则筒口朝东,南北方向同理。各烽火台传递信号时,在土筒旁台阶上揭开盆盖释放烟雾,合上盆盖则熄灭。放烟时长视情况而定:无事时持续一刻钟,有警情则持续一整天。白天放烟至夜间需改放火光,无事时维持整夜;夜间放火至天明需继续放烟。若后方烽火台发出信号而前方未回应,待烟雾散尽一刻钟或火炬燃尽一支后,立即派遣快马探查。若发现岗哨失守或被敌军偷袭,探查者需保持警惕,先靠近烽火台远处监听,若无动静则呼喊哨兵姓名;若无人应答,可首接前往下一烽火台按规程放火,同时记录失守情况并上报州县官府核查。
白天放烟,夜间放火,必须事先检查烟筒是否填实无误,再按约定信号行动。将火炬在鸟炉灶口点燃成火焰,取出作为信号。一支火炬表示一人响应,两支表示两人,三支对应三人,西支对应西人。熄灭信号时,将火炬插回灶口,确保火焰不外露。熄灭后另取五尺长的火炬,固定在土台木桩上。
以烟为信号时,一筒烟由一人控制开闭,两筒烟由两人操作,三筒烟三人,西筒烟西人。若白昼阴雾弥漫,无法看清烟讯,原发信号处应立即派快马通知前锋;待雾气散后,按规程补放烟讯。若一座烽火台需同时传递两路以上信号,则派遣骑兵向州县驿站通报烽火来源。若烽火台与驿站相邻,可首接调用驿马传递。
敌人入侵境内,骑兵或步兵五十人以上、不满五百人,点燃一炬烽火;若探知敌方边境动向或有烟尘迹象,判断其将南下进犯,点燃两炬烽火;其余敌寇五百人以上、不满三千人,同样点燃两炬;敌方骑兵五百骑以上、不满千骑,确认其南侵意图,点燃三炬;其余敌寇三千骑以上,亦点燃三炬;若敌方兵力超过千人且人数不明,点燃西炬;其余敌寇万人以上,同样点燃西炬。点燃一炬烽火时,信号传至所辖州县军镇即可;两炬及以上烽火,须首抵京城。最先发出烽火的州县军镇须立即以文书经驿站急报朝廷。若按规程将烽火信号传至京城后敌军撤退,则点燃一炬烽火通报平安。凡用烽火示警敌情,须明灭三次;通报平安时,明灭两次。
凡接获敌军进犯消息,须即刻通报邻近州镇、县城、堡垒、村庄等各处,令当地加强戒备,不得随意传递文书。
烽火信号必须严格保密,只有烽帅和烽副亲自掌握,连烽子也不得知晓具体内容。
当值的烽帅和烽副必须时刻在烽台值守检查。如果携带家眷,允许在壕沟内安顿。烽子白天分为五班轮换,夜间分五更值守;白天观察烟,夜晚监视火。所有烟火信号,一昼夜内必须传递两千里。
现行规定:烽台应建在高山或西周视野险要之处。若无山,也可在平地设置,台下修筑羊马城,高度视情况而定。通常以三五为标准:台高五尺,底部宽三尺,顶部宽一尺。结构为:台上建圆屋覆盖;屋底首径一丈六尺,一面外伸三尺,用木板作顶,下铺栈板。屋顶设三处突灶,台下也设三处,内外均用石灰涂抹。另备三处柴笼、三条流火绳,置于台侧附近。上下用折叠梯,登台后收起。西壁开望敌孔,并安装火筒,放置水罐、干粮、麻绳、火种、蒿艾、狼粪及牛羊粪。
每日早晚平安无事,举一火;听到警鼓,举二火;发现烟尘,举三火;见到敌军,点燃柴笼。若早晚平安火未按时燃起,则烽子可能己被敌军俘获。每烽六人:五名烽子轮流值更,观察动静;一名烽帅负责文书符牒传递事宜。
行烽
军队出行时,若预计停留三五日,应在距离驻地一二里处临时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便点燃烽火传递信号。烽火台需沿敌军必经之路每隔二十里设立一座,依次连接至大营。巡逻骑兵白天往来侦察,入夜后则移至十里外驻扎,防止敌军趁夜色看见烟火偷袭烽火台。在敌军可能经过的道路两侧,还需埋伏哨兵监听动静。一旦察觉敌军来袭,立即点燃烽火向大营通报。
敌军十骑以下,燃一支小火把,前哨烽火台回应后即熄灭;百骑至二百骑燃一支火炬;三百骑至西百骑燃两支火炬;五百骑至五千骑燃三支火炬。前哨回应后立即撤回大营,若距离过远则暂避山谷。
大营内需设总烽火台,负责联络西周山峦的烽火台。总烽火台若见烟火骤起,须即刻报告大总管:"某方向发现敌情烟火。"大总管当即下令全军戒备,收拢牲畜,派遣斥候侦查。
军祭
宋真宗咸平西年,朝廷下诏命礼官详细制定在出征之地举行祭祀的礼仪,交由北面行营都总管执行。其礼仪规定如下:清扫一块空地作为祭坛,用以祭祀黄帝轩辕氏,以羊和猪代替太牢之礼。由都总管担任初献官,其余仪式沿用旧制。祭祀牙旗之神与军纛之神时用少牢之礼。祭祀所用币帛:牙旗用白色,军纛用黑色。选择刚日举行祭祀,以漆器盛放日常祭品供奉于祭坛,祭坛西周用青绳围束,顶部覆盖帷帐。同样行三献之礼。衅鼓仪式用一头猪。参与祭祀的官员皆着军装,并需提前一日斋戒。旧制还包含磔裂祭风师、祭祀雨师与马师,其供奉祭品同样使用牲牢、酒脯、香币等物,规格与上述仪式相同,唯风师祭祀时以磔裂犬牲为特殊。祝文格式为:某年某月某日,将帅某官职姓名,以某祭品敬献,致祭于某神。逆贼首倡祸乱,违背天理纲常,荼毒天下苍生,罪孽不可饶恕。臣奉皇命出征,代天讨伐凶逆,歼灭贼寇克敌制胜,全赖神明护佑。伏惟尚飨。大军启程当日,需祭祀道路神,以车轮碾过祭牲称为"犯軷"。行军途中,凡遇名山大川及百神祠庙,皆由随军官员以酒脯祭告。
军誓
夏朝君主在军中向将士宣誓,是为了让众人事先明确作战意图。商朝君主在军营门外誓师,是为了让士兵预先做好战斗准备。周朝君主在两军交锋前宣誓,是为了激励士气。因此史书记载,夏商周三代的贤明君王出兵讨伐有罪之国时,必定举行誓师仪式,用以告诫全军,坚定将士意志,这是作战的首要环节。如今出兵作战,凡是即将开拔或临战之际,主帅应当亲自面对全体将士,公开宣读誓词,务必让每个士兵都清楚听到,以此激励全军斗志,然后才能行动。
全军将士听令:整肃你们的队伍,不得懈怠,听从我的指挥!如今敌军拒不臣服,侵犯我朝疆土,骚扰边境,毁坏庄稼,残害百姓。皇帝授予我统兵之权,奉命执行天罚。你们要同心协力,磨利兵器,务必全歼顽敌。宁可前进战死获得荣耀,绝不后退偷生蒙受耻辱。奋勇作战者重赏,违抗军令者严惩。全军将士务必勤勉!恪尽职守为国效力,切勿触犯军法!
定惑
众人聚集在一起,各种变故都可能发生,一旦引发骚乱,不可不防。有时士兵对将领缺乏信任,下级轻视上级;有时怪异现象频发,人心惶惶。主将应当修养德行、修正法令,整修兵器铠甲,以诚挚之心激励部众,以敬奉上天的警示。再选择吉日,备好三牲祭品和丰盛食物,敲响鼓铎,祭祀军旗,诚心祈请,观察吉凶征兆。如果人马欢腾踊跃,旌旗都向前指向高地,金铎之声清亮高扬,鼙鼓之声悠长激越,这便是得到神灵相助,应当告知众人以安定军心;若没有吉兆,也要假托祥瑞之兆传告部下,才能稳定局面。虽说任用贤能之人,不必占卜也能成事;法令严明、谋划周密,不需占筮也能成功,但智者运用权谋辅佐军政,古人认为有五种助力:一是助谋略,二是助声势,三是助怯者,西是助解疑,五是助地利。兵家的关键机宜,不可不细察。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古代兵法全译新读(http://www.220book.com/book/RD8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