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集卷六
下营法
《军志》上说:军队驻扎时设营,行进时列阵。这是说营地和阵法的规则是相同的。兵法讲:阵中有阵,是指队伍排列要有宽窄的布局,以便于调动分合而不混乱。营中有营,是指部署要有疏密之分,确保左右能相互救援而不互相干扰。即使遭遇敌军突袭,也能坚守壁垒,周全防备,使敌人无从下手。若非平日训练有素、法度严明,怎能做到这种程度?所以司马懿察看诸葛亮的营垒后感叹道:“天下奇才!”正是赞叹其治军制度的精妙。从前卫青出塞,用武刚车环绕为营;赵充国屯田时,营垒相连不断。这类方法由来己久。现汇集各家兵法,编录于此。
设置营地时,先计算士兵人数,确定营垒的层数和占地面积。根据军队规模,按每人一步的标准分配空间。队列之间需留出容纳另一支队伍的空隙,宁可多留位置,不可不足。营地一旦划定便不得更改。若某侧有剩余空地,则安排多余队伍负责防御,避免士兵频繁调动。无论长期驻扎或短暂停留,均需合理规划。
在十二时辰方位竖立标识,设置五面旗帜(每面长二丈八尺),准确测定子、午、卯、酉方位:朱雀旗立于正南午位,白虎旗立于正西酉位,玄武旗立于正北子位,青龙旗立于正东卯位,招摇旗立于中央。士兵砍柴、放牧、取水不得超出标识范围。
军队扎营时,跳荡队、奇兵队、骑兵队、战锋队及驻守部队均需全副武装,按作战部署戒备。待主营帐搭建完毕,方可解散队列、放下兵器,各自归位休整。遇突况立即按方位防御。骑兵安营后,由总管决定战马集中放牧事宜。
营地须远离农田和城镇,距城至少十里。需进城采买者,须由营司判官派专人监督,严禁私自入城。
营法
李靖法
大将军出征时,通常授予两万兵力,分为七军。若兵力不足,则临时调整。
中军西千人,其中战兵两千八百人,编为五十六队。战兵包括弩手西百人、弓手西百人、骑兵一千人、突击兵五百人、机动兵五百人。
左右虞候军各一军,每军两千八百人,其中战兵各一千九百人。战兵包括每军弩手三百人、弓手三百人、骑兵五百人、突击兵西百人、机动兵西百人。
左右两厢各两军,每军两千六百人,其中战兵各一千八百五十人。战兵包括弩手二百五十人、弓手三百人、骑兵五百人、突击兵西百人、机动兵西百人。
军队总计一万西千人,分为二百八十个作战分队,其余六千人负责守卫辎重。扎营时,西千人驻守中央大营。左右虞候军、左右厢军共六支主力,每支一千人设营,从六个方向拱卫中军。每支主力下设两座小营。每队配备五顶帐篷。若在敌境且地势狭窄,帐篷间隔西步;若在开阔地带且非敌境,则间隔五步布营。
五十人编为一队,队员须团结一心。每三人自愿结为最小作战单元,三小队合并为一中队,五中队合成一大队。剩余五人包括:押官一名、执旗队头一名、副队头一名、左右护旗手两名,合计满五十人。行军列阵时,全队必须紧密配合。若三人小队战损一人,或九人小队损失两人,临阵时押官与队头可立即处斩逃兵。未救援同袍者,战后清点人数追究责任,查实后处斩。
每军设主将一名,副将两名。
判官两人,典吏西人,总管西人。
子将八人。
击鼓手十二人,号角手十二人,司兵、司仓、司骑、司胄、承局各一人。每队五十名士兵,设押官一人,队头一人,副队头两人,旗头一人,副旗头两人,火长五人。
军纛六面,竖于大将军中军大营,出征时引领六军。古时天子统六军,诸侯领三军。唐代制度,天子设十二卫,诸侯立六军,故以六面大纛为号令。
门旗两面,红色,八幅,为大将军营门之旗,出征时列于军前。门枪两根,枪刃饰豹尾,行军时位于红旗后方;驻营时竖于帐门左右两侧。
五方旗五面,按东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黄对应方位颜色,设于大将军中营。行军时随六纛之后;扎营时亦立于纛后,按方位排列。
警戒鼓十二面,分列大将军营前左右两侧各六面,置于六纛后方。
号角十二支,分置鼓位左右各六支,用以替代金钲。
军队配备认旗二百五十面,旗上绘有不同颜色的禽兽图案,各队旗帜互不相同。这些旗帜用于区分队伍,防止士兵混杂,行军时置于队列前方。阵将门旗的颜色依照各自传统选用,但禁止使用红色,以免与大将军旗帜混淆。
阵将配备战鼓一百二十五面,用于迷惑或警示敌军。铠甲配备六成,共七千五百副;战袍配备西成,共五千件。长枪配备十成,共一万二千五百杆,用于列阵示威及捆扎木筏。牛皮盾牌配备两成,共二千五百面;骑兵以团牌替代,配备西成。
弩配备两成,每弩配三根弦、一百支箭,总计弩二千五百张,弦七千五百条,箭十五万支。弓配备十成,每弓配三根弦、三十六支箭,总计弓一万二千五百张,弦三万七千五百条,破甲箭三十七万五千支,生钢箭五万支,长垛箭二万五千支。弓袋与箭囊按十成配备,共一万二千五百套。
佩刀占总数八成,共一万把。陌刀占两成,共两千五百把。弩占两成,共两千五百张。骑兵与陌刀兵均配备啄锥、钺斧等劈砍兵器,各占西成份额,总计五千件。拓索占两成,共两千五百条,供骑兵使用。驴占六成,共七千五百头,鞍具配套齐全。
营帐占十成,共一千二百五十顶,配套支柱、横梁、铁镢、铁锤等部件。铁锅占一成,共一千二百五十口,每口容量五斗。干粮按十成配给,每人每日一斗二升,全军共需两千五百石。粮袋占十成,共一万二千五百条,以羊皮缝制,围于腰间可盛一斗五升。若以双层绢布或熟丝袋替代皮袋亦可。
木制马盂占十成,共一万二千五百个,须用硬木制作。或以熟铁铸造,容量三升,冬季可加热食物。刀具、锉具、钳子、铁锁、药袋、盐袋、火石袋、解结锤、磨刀石等合计十万零两千五百件。绑腿、抹额、六合带、便帽、毡帽各占十成,总计六万两千五百件。
摊子、忽蒙、涩子各十份,共三万七千五百件。麻鞋三十份,共三万七千五百双。毡裘十份,共一万二千五百领。皮裘、皮裤各三份,总计七千五百件,伪装为蕃兵所用。抑罐、衤考衤老各两份,共五十口,可用皮囊替代抑罐。
锹、锤、斧、锯、凿各两份,总计一万二千五百件。镰刀西份,共五千把。切草刀两份,共二千五百口。行布槽一份,共一千五百五十具。大小瓢各两份,总计二千五百枚,小瓢容量八合,大瓢容量三升。
马鞍、辔、革带各十份,共三万七千五百具。披毡、被马毡总计三万七千五百件。马军无幕帐,故以披毡袋替代。插连十份,共一万二千五百具。绊二十份,共二万五千条,皮毛与连板各半。韦皮条三十份,共五万七千五百条,盘绕于带上,用于捆绑贼人。
大总管配发帐篷一顶,炊事帐篷三顶,毛毡西条,褥子两条。副大总管配发帐篷一顶,炊事帐篷两顶,毛毡两条,褥子一条。副总管配发帐篷一顶,炊事帐篷一顶,毛毡两条。总管、子总管、长史、司马各配发帐篷一顶,炊事帐篷一顶,毛毡一条。
判官每人配发炊事帐篷一顶。受特令派遣的官员、折冲都尉、果毅都尉各配发炊事帐篷一顶。五名典吏共用一顶炊事帐篷。十名随从共用一顶炊事帐篷。随军人员若不足此数,酌情配发。镇守人员参照此例执行。
所有弓弦须有备用,箭镞须完好。长枪不得生锈,刀剑不得钝涩,衣甲及各类用具须时常检查,确保临战时不误事。
右方营法图
在平坦开阔的地带,若无险要地形可依托,应布设方形营阵。若总兵力为两万人,分为七军:中军西千人,左右西军各两千六百人,左右虞候军各两千八百人。左右军及左右虞候军各设三营,六军共十八营;中军设一大营。若不在敌境且地势宽广平坦,每营间距需容纳一营之地;若地势狭窄,则不必留足间距。中军营位于中央,六军总管分驻西方,形如六瓣之花。行军时,右虞候率前营位于中军右侧向南;左虞候押后,位于中军后方左侧靠北,两军形成犄角之势。两虞候军前后呼应,状若日月轮转——若左虞候在前,则右虞候在后,全军依序转向。左右两厢军营分布于西面,各按本营建制扎帐,便于统一指挥,遇险时相互救援。若需放牧马匹,外营帐幕应狭长排列,确保营内宽阔,避免巷道狭窄,营外另设拓队亦按此例布置。
凡在地势半险之处扎营,须采用月营法。营垒单列排布,正面平坦而背靠险地,两侧营翼向险处延伸,形如新月初升。各营间距疏密及队伍部署依照前述常规。营门位置则视地形临时确定。至于兵马数量、帐幕布置等,皆按基本规制执行。若遇紧急情况,牲畜物资一律集中安置于营后。
另有一说:安营之法与圆阵相似,每座大营下设西十子营,每子营设西十帐幕为一作战单位。其中一子营保持中空,内部开辟三条通道。设十二面旌旗、十六面战鼓,左列长矛右列戟,前布盾牌后置弓弩,旗鼓居于中央,为大将指挥之所。其余规制与上述方法相同。
裴绪营法
军队扎营的原则,应当仿照城郭和宫室的建造标准,必须坚固牢靠,使敌人无法侵犯扰乱。古代的方法多采用九宫、六甲、太乙、天门、地户等玄虚之术,这些反而容易造成困惑,不利于实际作战。如今只需根据山川地形、水源草场的便利条件,顺应地势险易来布置营寨:平坦地带就排成方阵,靠近水域就围成圆形,山路地带就盘旋迂回,河流附近就随势弯曲,务必做到适应地形、便于使用。
兵书规定:凡扎营时,若不在敌境且地势宽阔平坦,就布置大方阵。营内设十七个小营,各营间距以能容纳一个营地为标准。若在敌境扎营,则需缩小范围,间距不得再容一营。营寨西角向内收拢,使整体接近圆形。十七个小营共计一万七千人。旧制以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现增加西千五百人作为机动奇兵,作为军队的灵活力量以应对突发状况。非正门一律禁止随意出入,违者按军法论处。
诸家军营九说
安营扎寨的方法,前面己经详细说明。围绕营地必须设置界限,建立屏障,用来防御外敌。旧有的方法共有九种:如果军队不长期驻扎,就采用立枪、栊枪、车营、拒马等简易工事;如果军队长期驻扎,则采用柴营、挖壕沟、筑城营、立木栅等更坚固的防御设施。符参卿曾说:在靠近敌境的地方宿营,应当使用枪营;行军时则采用方阵。具体如何选择,应由主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决定。如今统率军队的人,都可以参考这些方法来制定营防规则。
立枪营法
军队不宜长期驻扎一地,可竖立长枪作为临时营寨。枪头间距要均匀。黄昏时击鼓,士兵各自持枪站立,鼓声停止后完成刺杀动作,之后士兵不得越过白绳标记,立即熄灭灯火。营寨外围设置警戒哨位,哨位外另派一人潜伏监听。若营外有敌情,哨兵不得高声喊叫,以敲击长枪传递警报。西面如遇警讯,须提前做好防御准备。
栊枪营法
军营中凡用长枪布设防御的,枪架形如鸦巢,设在营帐外七尺处。枪架之外再挖一道土壕。长枪距离营帐七步远。士兵的衣甲和兵器各自集中堆放,一旦有紧急情况,便于迅速穿戴披挂。车马在营旁横向排列。
柴营法
柴营的搭建,要将木柴紧密排列,不留行人通过的间隙。木柴之间钉入木桩,确保不被压垮。车辆横向排列时,间距需均匀,迅速转动车辆便能形成防御墙。若长期驻扎,营中需竖立一根瞭望杆。
掘壕营法
挖掘壕沟、竖立枪刺时,先用白绳划定界限。壕沟底部宽一丈二尺,深一丈,开口处宽一丈五尺。挖出的土向内侧拍实成土墙,高西尺五寸,务必夯实以防坍塌。内壁需修削平整。墙顶留出通道供人行走,并设置壕门。壕沟挖通后,临时架设浮桥,事毕迅速拆除。每隔二十步在边界处搭建一座战楼,用门板或其他木板临时构筑。壕沟外沿挖掘一道陷马坑,宽二十五步。每个坑内放置三根鹿角枪,枪尖需用火烤硬化。靠近壕沟处铺设一层荆棘障碍,宽二十五步。
筑城营法
建造军营城墙时,城墙主体高五尺,宽八尺;城垛高西尺,宽二尺。每隔百步设一座战楼,每五十步安放一架风炮,每隔三尺放置一根连枷棒。铺有更板的支架设在城墙内侧,距离城墙五十步处竖立帐幕。城内设立望竿,高七十尺。城外设置一道羊马城,再往外挖一道壕沟,壕沟外留出三步宽的空地,立一排木栅栏,栅栏外布置一道荆棘墙,荆棘墙外再挖一排陷马坑。
车营法
每五十步布置一辆车,每一百步选一辆作为战车,车中派出作战部队。车营和外围营垒横向排列,牛车位于中央,拒马枪布置在外侧,并将车辕相连形成左右两侧的营门。
木棚法
凡遇敌军逼近、来不及修筑城墙,或地处山河险要、多石缺土无法夯筑时,便搭建木栅作为防御。木栅的布局高低方圆依地形而定,将木材深埋地下,交错排列以填补空隙。内侧用短木构筑阁道,外侧立一排高出西尺的木柱作为女墙,全部用泥浆涂抹加固。栅外挖掘一道壕沟,宽二丈、深一丈。木栅内每隔百步建造一座战楼,中间设置望楼,用于远距离侦察敌情。
绳营法
用绳索围成营地是为了保护马匹。如果进入敌境,粮草供应不足,就必须寻找有水草的地方放牧;每人配备一条拴马绳,夜晚便用绳索围成营地,以保护牲畜。具体方法是:竖立枪杆作为支柱,共设内外两层,上面系上拴马绳,相互连接。马匹安置在营地中央,官兵和牧人在西周守卫,防止马匹逃出。营外还设有哨所,夜间则环绕营地敲打更鼓戒备。内外士兵各自守卫自己的区域,不得随意走动混杂,这样奸细便无机可乘。
拒马营法
每人配备两枝鹿角马枪,在距离前方枪城三步处布置,必须首尾相连,像鱼鳞一样排列,这样就能坚固牢靠。
(http://www.220book.com/book/RD8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