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6章 司马法(一)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古代兵法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RD88/ 章节无错乱精修!
 

《司马法》

仁本 第一

古时治国以仁爱为根本,以道义来施行教化方能称为正道。当正道无法实现时就要采取权变策略。权变的依据在于战争,而不在于苟且调和。因此诛杀恶人保护百姓,这样的征伐是合理的;讨伐暴君为的是拯救其民众,这样的进攻是正当的;通过战争消除战争,这样的用兵是值得肯定的。施行仁德才能获得拥戴,推行道义才能赢得民心,展现智慧方会被倚重,彰显勇气才能立威仪,坚守诚信自然取信于人。对内获得百姓爱戴,国家才有稳定的根基;对外保持强大威慑,才能在征伐中占据主动。

用兵之道在于:不违背农时耕作,不在民众困顿时兴师,这是爱护本国子民的表现;不乘敌国丧乱之际进攻,不趁灾荒发动战事,这是体恤敌方百姓的仁心;严寒酷暑时节不出征,这是对天下苍生共同的关怀。因此国家即便强盛,穷兵黩武终将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废弃武备必将危殆。当西海升平、万民安乐之际,仍然要举行春秋两季的阅兵仪式:春季整顿军容,秋季训练战阵,这正是居安思危永不忘战的表现。

古时作战,追击溃退的敌人不超过百步,跟踪撤离的对手不超过三舍,以此来彰显礼法的节制;不逼迫丧失战斗力的人哀悯受伤病残,以此体现仁德的胸怀;待敌方列阵完毕方击鼓进击,以此昭示诚信的准则;为道义征战不谋求私利争,以此弘扬大义的精神;宽恕降服的敌人,以此展露勇者的胸襟;洞察战局始终进退合宜,以此彰显智慧的全局。用这六种德行根据时势来教化民众,从而确立治国的纲纪,这是自古以来治国的根本法则。

先王治理天下,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设置制度;依据德行设立官职,明确名分,理顺职分;建立国家体制,区分层级职责,按爵位高低分配俸禄。于是诸侯心悦诚服,远方部族归顺臣服;世间诉讼平息,干戈尽皆收藏,这才是圣明德政的至高境界。

其次,贤明君王制定礼乐法度,设立五种刑罚,动用军队征伐不义之徒。他们巡视各方疆域,召集诸侯集会,考察各地政教得失。若诸侯中有违背国家法度、扰乱纲常规矩、背弃仁德、逆乱天时,并危及贤德之君的行为,便公开彰显其罪行并审判惩戒。此时需向上天、日月星辰禀告其罪,向大地、西海神明及山川宗庙祭祀祈告,并将罪状呈送前朝祖王灵前。接着宰相向诸侯发布征召令:“某国悖逆天道,须予征讨。于某年某月某日,大军抵达该国,共同秉承天命施行制裁。”

宰相与百官向军队颁布禁令:“进入罪人领地后,不可亵渎神灵祭坛,不可肆意畋猎,不可毁坏农田水利,不可纵火焚毁房屋,不可滥伐山林树木,不可掠夺牲畜谷物,不可强夺百姓器械。遇老人幼童需护送返乡,不得伤害;即便遭遇青壮者,若其未持兵器抵抗,则不得攻击;若敌军受伤者,须予医治并遣返。”诛灭罪魁后,天子与诸侯合力整饬该国,推举贤良重振朝纲,恢复其正常治国秩序。

王者统御诸侯的手段有六种:以国土疆域划分制约诸侯,以统一政令规范协调诸侯,以礼仪诚信联结安抚诸侯,以礼法威慑劝诫诸侯,以善用智谋维系诸侯,以武力威慑震慑诸侯。与诸侯同担祸患共享利益以稳固盟约,大国包容小国、小国尊奉大国从而达到整体和睦。

天子召集诸侯共同颁布了九项征伐禁令:欺凌弱小之国则削弱其势;残害贤臣百姓之国则兴师讨伐;对内暴虐对外侵略之国则废黜其君;土地荒芜民生凋敝之国则削减其封地;恃险顽抗不从王命之国则发兵迫其臣服;谋害宗亲血脉之国则定罪正法;放逐弑杀君主之国则镇压诛灭;违抗律令凌蔑朝纲之国则封锁孤立;内外纲纪混乱、行径堕落如禽兽之国则首接灭其宗庙。

天子之义 第二

天子的道义,必须完全效法天地之道,并效法前代圣王。士人与百姓的道义,必须敬奉父母教诲并遵循君主教导。因此即使有贤明的君主,若不对士人进行教育训练,也无法使他们为国家所用。

古代教化百姓,必定要确立尊卑等级的规范,使上下不相侵夺。道德礼义与才能技艺互不混淆,勇武力量与法令秩序互不冲突,因此众人同心协力,意愿和谐。古时,朝廷礼仪不用于军中,军法纪律不用于国内,因而道德与军事各有界限。君主推崇不自我标榜的贤士,这样的人才是国家栋梁。不自夸便无所贪求,无所贪求就不会争斗。治理国政必须明察实情,统帅军队必须符合法度,因此才能与技艺得以分别显现。听从命令的士卒受最高奖赏,违抗命令的士卒遭严厉惩处,因而勇武与法令互不触犯。涓涓不止江河生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教化百姓之后,才能谨慎选拔任用。政事完善则百官尽职,教化简明则百姓趋善,风气形成则民心顺应习俗,这正是治政教化的最高境界。

古代作战时,追击溃逃的敌军不过分穷追,撤离的军队也不贸然追击。不过度追击是为了防止敌人诈败设伏,不轻易追击是为了避免落入陷阱。以礼义之道稳固军心,以仁德理念夺取胜利。取得胜利后,仍能恢复教化传统,这正是君子崇尚的用兵之道。

有虞氏在国都内告诫民众,目的是让人民深刻领会肩负的使命。夏后氏在军队中举行誓师,为的是让士卒在战前就树立坚定的信念。殷商时代在军营门外立下誓言,为的是使将士们在行动前就明确战斗意图。周朝则选择在两军交锋之前宣誓,以此激发全军的昂扬斗志。

夏朝崇尚德行,未曾动用武力征伐,因此兵器种类单一。商朝奉行道义,开始动用武力征伐。周朝凭借武力,穷尽兵器征伐之事。

夏代在朝廷施行奖赏,为的是尊崇良善;殷商在闹市执行死刑,为的是震慑不良;周朝在朝廷褒奖善行,在街巷惩戒恶举,旨在劝勉君子、警诫小人。三位先王治国方略虽有差异,彰显德政的宗旨却始终如一。

兵器若不能相互配合使用,便难以发挥威力。长兵器用以掩护,短兵器用以近守。兵器过长则难以挥击,过短则难以触及敌身。兵器过轻则锋芒外露,锋芒外露易导致阵形散乱;兵器过重则运转迟钝,运转迟钝便无法克敌制胜。

战车形制:夏代称钩车,注重阵型严整;商代称寅车,强调行军迅捷;周代称元戎,追求工艺精良。军旗配色:夏尚玄黑,象征肃穆庄严;商崇素白,寓示天理昭彰;周择明黄,契合大地至德。旗帜纹章:夏绘日月星辰,彰显光明之道;商饰猛虎图腾,宣示武勇气魄;周绣蟠龙图案,崇尚礼文教化。

统治者若过度依赖严威治民,百姓便会遭受压制;威严不足则百姓难以驾驭。若上位者驱使百姓不合道义,民众生活失序,技艺无法充分发挥功效,牛马不堪超负荷的劳役,官吏又肆意凌虐欺压——这便是滥用威权的表现。过度威压必然导致民众的屈辱。相反,若掌权者不崇尚德政而玩弄诡诈心机,不遵循治国正道而迷信武力强制,不褒奖遵纪守法者却纵容违法乱命,不推崇良善品行反而欣赏暴虐行径,致使官吏权威遭到践踏——这便是威严缺失的征兆。如此缺乏威仪,则民众必然不再敬畏服从。

用兵打仗应以从容不迫为要领,从容才能使士卒保持充沛体力。即使与敌军短兵相接,步兵也要保持阵型不许慌乱奔跑,战车应当稳步行进不可随意奔驰,追击溃逃之敌时仍要维持阵列不可脱离队列,唯有如此才能保证部队井然有序。军队的稳固,在于严整的队列阵型不可溃散,士卒与战马的体力不可过度透支,行动节奏的急缓必须严格遵循既定的军令。

自古国家礼制与军队法度各有分界。朝廷仪礼不可施行于军营,军中法度不可运用于国都。若以军律治民,百姓德行便会败坏;若以国礼治军,将士斗志必将削弱。士大夫居朝堂当温文尔雅言辞谦和,面君守礼进退有节。修身律己待人诚挚,君不召见则不宜趋赴,君主垂询方可奏对。官场晋升艰难辞退容易,行止需合仪度。

将士临战阵须身姿昂然如松,行军应果决勇毅若风。甲胄之士免行拜礼,戎车之上不施常仪,城垣御敌不允疾行,临危不惧不论尊卑。礼制法度实乃治世之经纬,文德武功宛若治国之双翼。

古代圣明的君王,彰显民众的美德,极尽民众的善行,因此没有废弃的德行,也无怠惰的百姓。奖赏无需施行,惩罚无处可用。虞舜时期不使用奖赏和刑罚,百姓便自然顺从,这是至高道德的体现。夏朝只行奖赏而不施刑罚,展现了极其完善的教育。商朝仅用刑罚不行奖赏,展现出绝对的威严。周朝兼备赏罚,正说明道德的衰退。奖赏不拖延时机,是为了促使百姓迅速看到行善的益处;处罚就地执行,是希望百姓即刻察觉作恶的祸患。取得大胜却不赏赐,上下级都不会夸耀功劳。在上者不矜夸功绩,便不会滋生骄矜;在下者不标榜善行,自然消弭了等级界限。上下皆不炫耀功绩至此,这便是谦让的至高境界。遭遇重大失败却不诛责,上下都主动将过失归于自身。在上者若自认有过,定能反省错误;在下者若担责于己,必然远离罪咎。上下共分过失至此,这同样是谦让的极至体现。

古代驻守军队,若三年不兴兵征伐,是因体恤百姓的劳苦;上下如此相互体恤,便是和睦的极致。得胜时高唱凯歌,是为彰示喜悦;在灵台停止兵戈之事,是为慰答百姓辛劳,彰示休养生息之态。



    (http://www.220book.com/book/RD8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古代兵法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RD88/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