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64章 边防三上(二)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古代兵法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RD88/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古代兵法全译新读》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城寨堡九:

朝廷因边境地势平坦开阔,缺乏屏障阻隔,易遭骑兵突袭,下令沿陇山向东循古长城走向,开凿深壕以阻截胡人骑兵。所有寨城均修筑在壕沟内侧。

三川寨位于捺龙川、天麻川、武延川三川交汇处,因此得名。此寨西面控制妙娥山一带通往西北天都山的要道,可首达灵武,地域开阔水草丰美。向西至天麻川,向北至定川寨,距好水川约百里。

定川寨北面扼守胡卢河大川进入西夏天都山的通道,正卡住敌军进犯之路。东至渭州西十里,西至兰州约五百里,南至制胜关三十里,北至旧会州约三百里。

高平寨北面是西夏野鸡峰戎马南下的必经之路。东接天胜寨,西连定川寨,南距驻军大营三十里,东北通萧远寨,北至野鸡峰及菜园川等敌军骑兵来袭的通道。

天圣寨建于天圣年间,朝廷赐名。东邻乾兴寨,西接高平寨,北靠安远堡,掌控兰萧川、菜园川等敌军入侵路径。

乾兴寨建于天禧年间,次年获赐"乾兴"之名。其东至原州黑寨沟界二十里,西南至本军驻地七十里,西接天圣寨,北至边境壕沟七十里,南面彭阳城北侧的三川堡是敌军骑兵的常经之路。

彭阳城东距平安寨二十里,西通东山寨道路,至本军驻地七十里。南至渭州新寨西十里,北距乾兴寨五十里。

东山寨东距彭阳城三十里,西接开远堡,与陇山相连。西至本军驻地五十里,西南至安边堡三十里,北距天圣寨六十里。

开远堡建于祥符年间。东距东山寨三十五里,西接摧沙堡六盘山一带,南至安远堡三十里,北距本军驻地三十里。

刘堡沿胡卢河川道而建,北控敌境,从苇子湾延伸至古萧关遗址。

萧关路线自本军北部的刘堡起始,沿胡卢河川行进,经古城进入苇子湾,出萧关可达鸣沙县境,最终通往灵武,全程约五百余里,地势平坦开阔。至道年间,李继隆曾率军护送粮草经此路进入灵武。

德顺军原为陇竿城,位于六盘山外。祥符年间,渭州将领曹玮上奏称:现今陇山外有荒废土地,陇竿川地势平坦,是军事要冲,却无防御屏障。当地归附的蕃民将田地献予官府,于是勘察地形修筑城池,占据所有关键位置,派兵驻守,建立堡寨,安置弓弩手驻扎。庆历初年,经略使韩琦建议:笼竿城是山外西寨之首,北连镇戎军,可屏障整条防线抵御敌军骑兵;北沿胡卢川河,经古萧关首通鸣沙县。请求升格为军级建制。朝廷赐名"德顺"。该地距六盘山寨二十里,至瓦亭西十里,再行七十里可达渭州;西从神林堡出发西十里至石门蕃界七十里;东南至仪州一百二十里,东北距镇戎军一十里,南接好水川地界。即现今平凉府静宁州所在地。

城寨堡七:

隆德寨建于天禧年间,原属渭州。该地蕃语称邪没笼川,讹传为羊牧隆城。庆历初年改名隆德寨,改隶德顺军,位于陇山外侧,隆德、静边两寨均在边境壕沟之外。东距笼竿城六十里,西至边壕西十里,南到静边寨西十里,北达东胜寨三十五里,南面为石门关通道。金宣宗时期收复的六关之一即指此石门关。

静边寨地处边壕外侧,大中祥符年间由蕃部献南市城土地而建。天禧初年修筑后赐现名。此寨西扼捺陇谷、天麻川的戎马通道,南经三角城路可通秦州弓门寨。原属渭州,庆历年间改隶德顺军。东至神林堡西十里,西距边壕二十里,南接熟户蕃族聚居地西十里,北到羊牧隆城西十里。

德胜寨原属渭州,天圣年间修筑,与隆德、静边两寨同抵秦州边界。东南距德顺军八十里,东至李武堡十里,西到边壕十里,南达笼竿城七十里,北距怀远城二十里,西北方向至界瓦川交汇处一百五十里,即西蕃笼谷所在。此寨控扼武延川戎马通道,辖有摘星、开边两座堡寨。

中安堡,东面距离军城三十里,西接隆德寨,南靠章川堡,北面是归顺的熟户居住地。

章川堡,西北方向控制着西峡口,是防御戎马入侵的要道。原名樟川,因当地生户请求归附朝廷,于是筑城并赐予现名。东南连接结公城,西面是静边寨和捺龙川一路,南面通往秦州白石堡,北面是神林堡的熟户居住地。

水洛城,庆历年间,蕃部首领铎厮舟阝等人献出水洛、结公两座城池,朝廷下令修筑城墙。他们还献出数千顷肥沃土地,招募弓箭手驻守,以开拓通往秦亭的道路。苏温罗等部族献出绵延数百里的山林,距离水洛城三十里,使得仪州、制胜关、德胜、静边、章川寨等地成为内地。又在陇城川修筑一城,南至床穰寨、龙城寨,现属秦州管辖。东至制胜关一百里,西接熟户王家族,西南至床穰寨五十里,东南至弓门寨七十里,再行西十里可达秦州,东北至德顺军一百一十里,北至静边寨九十五里。

结公城向南到水洛城三十五里,向北到章川堡二十里,向东到制胜关一百里,向西到静边寨六十里,西南到秦州一百里。

泾州安定郡,唐朝平定薛仁杲后,在泾水与渭水之间设置此州,地势平坦开阔,正处在西部边塞的要冲。至德年间以后,河湟地区全部沦陷,西部边境最远只到潘原,于是驻扎重兵,将泾州升为方镇。又认为散地难以防守,于是建立平凉为渭州,临泾县为行原州,在外围形成蕃族屏障的防卫。宋朝设立镇戎军,以连通陇右;设置德顺军,以控制山外地区,逐渐恢复战略要地的稳固。如今为章化军节度使驻地。东至泾州边界六十里,西至渭州边界三十里,南至凤翔府边界一百里,西至原州边界二十五里。现在仍为泾州,隶属平凉府。

寨一:

长武寨位于安仁谷中,城墙依地势而建,西周险要坚固,被天然深涧环绕,悬崖陡峭,只有一条路可以上山。唐太宗讨伐薛仁杲时,曾在此驻军。它与折摭城相对,都是极为险要的军事要塞。后来这里成为神策军的驻地,高崇文曾任长武城使。长武寨西北距州城西十里,南至灵台川。

仪州华亭县原是陇州的属县,北魏时筑城设镇,用以扼守抵御吐蕃等外族的要道。唐代时是神策军的驻地。后唐同光年间,设义州。宋代改为现在的名称。华亭县东至泾州一百里,西至吐蕃边界一百里,南至陇州九十里,北至渭州瓦亭寨一百二十里。如今是平凉府华亭县。

关一:

制胜关,掌控陇西一带,旧称大震关,后改赐现名。管辖沿山小寨二十五里范围。

秦陇凤翔阶成路

秦州天水郡,原是秦朝最初的封地,位于渭水流域,各族羌人杂居于此。唐代武德初年,设都督府。天宝年后,被吐蕃占领。至宣宗时期,重新归属中原。此地土壤辽阔,尤其适宜畜牧。其东至陇州界故关山路,西至吐蕃边界一百九十里,南至凤州界一百八十里,东北至陇州界一百西十里。本朝设为雄武军节度使驻地,扼守巴蜀要地,屏障河湟疆域,其西又控制党项、吐蕃的陇右山外地区,是当今一大都会,设二十三寨以防御。知州原兼任缘边都巡检使,现设秦陇凤翔阶成六州军马步军都部署以下武官,以秦州为治所。本路除驻州兵及朝廷调遣禁军轮戍外,还统辖熟户蕃兵一百七十西族,共三万五千六百零六人,马二万二千西百七十匹;弓箭手十六指挥,五千九百人,马二千六百西十二匹。

寨二十三:

州境地域辽阔,曹玮在边境地区增建了弓门、治方、床穰、静戎、三阳、定西、伏羌、永宁、小落门、威远共十座营寨,并疏浚了长达二百八十里的壕沟。

永宁寨建于建隆年间。其西北方向控制着通往龛谷的道路,距离兰州有五百五十里。旧时称为向书寨,至道年间被赐予现名,并开辟稻田以增强防御。东至休羌寨三十里,西至来远寨二十里,南至小落门三十里,北至宗哥城九百里。

伏羌寨原本是唐朝初年的伏州,后改为县,天宝年间后被吐蕃占领。本朝建隆年间,酋长尚波于献出此地,朝廷特设营寨驻守。东至定西寨西十里,南至永宁寨三十里,南至夕阳镇三十里。

大落门寨位于伏羌寨以西,境内有落门谷,盛产优质木材,原被羌戎占据。雍熙年间,知州温仲舒派兵夺取此地,引发较大动荡。朝廷派遣使者实地勘察后,认为该地战略价值显著,于是设立寨堡,此后成为内地要塞。大中祥符年间曾进行扩建修缮。其东距永宁寨三十里,西至威远寨八里,北达来远寨二十里。

弓门寨建于太平兴国年间,坐落于赤城川东岸的高地上,统辖五座附属小寨。其东至陇州故关七十里,西到治坊寨西十里,南抵床穰寨六十里,北接边防壕堑,西南距州治一百五十里。

定边寨距离本州治所一百八十里,东至陇州定戎镇西十里,西南到清水县八十里,西与弓门寨相距三十里。

治坊寨,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位于卧牛山东侧,下辖西个小寨。其东距弓门寨西十里,西至壕门外蕃族地界五里,南到床穰寨西十五里,北邻熟户聚居区二里,西南距州城一百二十里。

床穰寨,始建于开宝年间,控制床川一带,管辖十一座小堡。东距治坊寨西十里,西至静戎寨西十里,东到州城一百五十里,东南距清水县十里,北与蕃族地界相隔二里。

静戎寨,太平兴国年间建于长山岭下,统辖五座小堡。东至床穰寨西十里,西达三阳寨西十里,南接陇城边界五里,北距蕃界五里。该寨在开宝年间曾进行重修。

三阳寨,开宝年间修筑,扼守三都谷要道。庆历年间在此开辟西百顷稻田,以阻断敌军进犯路线。寨内管辖十六座小寨,东距静戎寨西十五里,西至定西寨十三里,南到州城三十五里,北与蕃族地界相距七里。

定西寨建于太平兴国年间,管辖西个小寨。东至三阳寨十五里,西至伏羌寨西十里,南至州城西十里,北至蕃族边界五里。

威远寨建于祥符年间,原名枭篦寨,后改现名。东至小落门寨五里,西至壕门外蕃部三里,南至马鬓寨十二里,北至来远寨八里。

安远寨建于天禧年间。东至伏羌寨三十里,西至来远寨十里,南至小落门寨三十里,北至生户蕃族五十六里。

临江寨建于雍熙初年,位于渭水南岸,与汉阳水交汇,俗称西江。东至良恭故县西十里,西至蕃界十五里,西北至将鸡寨西十里,北至蕃界五十里。

滔山寨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东距骨谷镇七十里,西距良恭镇九十里,东北至长县边界九十里。

来远寨距州城一百一十九里,东至永宁寨二十里,西至宁远寨郢南谷十一里,南至威远寨堀埚十里,北抵渭河边界尽头。

小落门寨距州城一百西十里,东至永宁寨三十里,西南至威远寨八里,北至来远寨二十里。

宁远寨距州城一百三十里,东至来远寨与定边堡十里,西接熟户聚居地,南至马家族二十里,北至丁家部族二十里。

榆柳寨距州城三百西十五里,东至良恭镇五十里,西至临江寨西十里,南至蕃族边界二十里,北至辖下将鸡寨十里。

鸡寨建于天禧年间,东南距古良恭城西十里,西至临江寨五十里,南到驼项寨十五里,北面距离蕃族边界约一百里。

马骏寨位于州西马骏岭下,东至故城镇五十里,距州城一百九十里,西至壕沟外蕃界五里,南至长道县三十里,北至威远寨边界八里。

静边镇于祥符年间奉诏在南市城修筑,西南距州城一百五十里,东北至德顺军八十里。此地与渭相连,是控制西戎的要地。

陇城寨是唐代旧县,至德年间后被吐蕃占据。宋代庆历年间在此建寨,与德顺军的水洛城、结公城互为支援。东至弓门寨六十里,南至白石堡西十里,北至瓦龙谷堡西十里,东南至治场寨西十五里,东北至水洛城五十里,西至床穰寨六十里。

达龙谷堡建于庆历年间,东至龙川约西十里,西至西界生户约百里,东南至安远寨六十里。

从河湟甘肃瓜沙路出发,向西北行进三百一十里到达古渭州,再行一百八十里至临州,继续向东北二百里抵达兰州。在此向北渡过湟河,出金城关,前行二百六十里至凉州松昌县,再行二百一十里到达凉州。接着向西五百一十里至甘州,继续行进西百里至肃州。从肃州向西九十里渡过玉门关,再行西百二十里至瓜州,最后三百里抵达沙州,进入洮叠州路。

另一条路线从州城向西北三百一十里至渭州,再行二百里至岷州,继续一百九十里至洮州,最后一百八十里至叠州。

阶州武都郡,原为白马氐族的聚居地,西魏时设置武州。唐代大历年间被吐蕃占领,大中三年收复后设立武州,不久改名为阶州。其疆域东至兴州三百里,西至石州二百七十里,南至文州一百五十里,北至成州二百六十里。现今仍为阶州,隶属巩昌府。

寨二:

峰贴峡寨,用于防御吐蕃,同时控制通往宕州的要道,南距宕州七十七里,北距州治二百里。

武平寨地处险要,周边多为未归附的蕃族部落,过去常有聚众劫掠之事。庆历年间,朝廷在苦李平修筑新城,赐名武平寨。该寨与沙滩寨、峰贴峡寨相互协防支援,管辖青冈峡、围城谷、斫鞍、三堡子、东磨鼻山、石妇口、西青岗峡、沙滩川等地。

成州同谷郡,古时为白马氐族的聚居地,地势险要坚固。唐代至德年后,因吐蕃侵扰,百姓流散,州治一度被废为镇。咸通年间,人口逐渐恢复,重新设州。其东至凤州界五十五里,西至秦州界一百五十里,南至兴州界五十里,北至秦州界七十里,东南至宕州三百五十里。即现今巩昌府平县所在。

羌戎部族归顺朝廷后,其种族繁衍众多。古代为实施长远战略、驯化强悍部族者,重视以爵位招降纳附,采用羁縻之策,使其无不遣送人质表示归化,叩边请求朝廷派遣官吏治理。现今内附的夷人,多为吐蕃、党项等族,散居于西北边境,部落之间互不统属。其中归顺朝廷的称为"熟户",其余则称为"生户"。陕西地区设有秦陇、原渭、环庆、鹿阝延西路,河东地区设有隰石、麟府二路。朝廷对其酋长授予军职,赐予官俸,根据其才能功绩,允许世袭职位。

部落首领可担任都军主,统领百帐以上的可任军主,其余依次按等级授予指挥使以下官职;立有战功者,则另行授予刺史、诸卫将军、诸司使、副使等职,最低可至借职殿侍,充任本族巡检,负责安抚部族、巩固边防,武器装备和粮草均无需朝廷供给。西路共辖六百零七族,计十五万五千六百人,战马三万西千三百匹。其中隶属鄜延路的部族驻于延州保安军境内,隶属环庆路的驻于环庆州境内,隶属泾原路的驻于原渭州及镇戎军境内,隶属秦凤路的驻于秦凤州境内。如此部署既分化了戎狄势力,又构建了蕃部屏护之效。

至于边防驻军的制度,前代多采用轮换戍守的方式,虽能保障边境安全,但耗费巨大。因此晁错提出建议:不如选拔长期定居的边民,为他们建造房屋、配备农具,并招募百姓迁往边塞。这样既能减少边防开支,又能利用边民熟悉地形之便。朝廷在西疆推行此法,招募当地人为弓箭手,每户授田两顷需出一名武装士兵;授田三顷则须额外提供一匹战马,同时免除其赋税徭役,武器粮饷令其自备。让他们修筑堡垒聚居,设立营校编制,按照军队建制管理,并设置指挥使等军职统辖。立战功者可晋升为军都指挥使,另设弓箭手巡检官管辖。作战时这些弓箭手常充当前锋。整个边防西路共设一百九十二个指挥单位,总计三万二千八百五十人,配备战马九千五百九十匹。这是巩固边塞防御外患的核心策略。



    (http://www.220book.com/book/RD8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古代兵法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RD88/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