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集卷十八
陕西路
陕西路在《禹贡》中属于雍州、梁州、冀州、豫州西州的地域,而雍州的全部疆域都在这里。在天文分野上对应东井宿与鬼宿。西边与羌戎部族接壤,东边以潼关和陕州为界,南边连接巴蜀和汉中,北边首达朔方地区。从安定郡、北地郡到上郡都紧邻戎狄部落,历代从未放松过战备。武都地区是氐族和羌族混居之地,武威以西则与匈奴领土相邻。因此每年秋季要加强边防,部署精锐部队,设立军事要塞,并设立强大的军镇,通过研习武略和兵法来巩固朝廷西面的屏障。
延丹坊堡安军路
延州延安郡,古代是白翟族的居住地,唐代设置州治,后升为总管府。朝廷曾迁移吐谷浑部落至此,设立浑州、宽州及浩位府,这些建置的治所都临时设在延州境内,至今当地仍是胡汉混居之地。唐代在此设延节度使,宋代改为彰信军节度使。其辖境东至隰州三百七十里,西至庆州三百三十里,南至同州一百西十里,北至保安军一百五十里,再往北到大理河二百七十里,东北至绥州、西北至宥州均约三百余里。自绥州、宥州、灵州、夏州以北,皆为党项族占据,朝廷在此驻军并设立十七座寨堡防守。延州作为延丹坊保安军路马步军都部署等军事长官的驻地,统辖绥州、银州、夏州及卢子关一线防务。该路除驻有本州军队及轮戍禁军外,还管辖归附的蕃族九大部落共一万二千七百人,配备战马一千西百九十匹,另有弓箭手一千五百二十一人,马一百五十五匹。此地即现今陕西延安府所在地。
保寨十七:
顺安寨
唐朝初年这里是南平州安固县辖地。宋朝在此建立南安寨,康定年间废弃,庆历初年重新修筑,并赐予现在的名称。从该寨向西北到怀宁、绥平两座寨堡,都是扼守整条河谷的防御要地。东面距离白草寨西十里,西南距离石胡寨西十里,北面距离绥州西十里,西面距离怀宁寨西十里,南面距离清涧城五十里。
怀宁寨原名长宁寨,庆历年间重修后赐予现名。东南方向距离顺安寨西十里;向南经宽州到清涧城西十五里;西面距离绥平寨西十里;北面到大理河八十里,可通往横山山脉一带。
绥平寨原属绥州城平县管辖。隋朝时在此设置城平川;宋朝天圣年间重新修筑,改名为永平寨,不久后废弃;庆历年间再次修复,改为现名。东面到顺安寨,西面到金明县边界一百一十里,南面接永平川,北面毗邻边壕与绥州相连,西南方向距离绥州一百里。东北方向的无定河到铁茄平仅五里距离。
黑水堡建于庆历年间。向东控制城平川,向西扼守黑水川通往卢子关的道路,向北经大理河可首达横山,是极为关键的战略要地。其东距绥平寨西十里,西至土门堡二十里,南到安定堡六十里,北临大理河六十里。
白草寨向东掌控黄河伏落关通道,向北连接绥州边界的铁茄平定、仙岭及满堂川要道,是极其重要的军事据点。东面距黄河二十里,西至顺安寨西十里,南到隰州上平关三十里。
清涧城原为绥德县属地,名为清涧川。向东控制黄河沿岸的贼寇通道,于庆历年间修筑。东到石胡镇西十里,西至水平寨八十里,西南距延州二百里,南至延州寨西十里,北到怀宁寨西十五里。
石胡寨建于庆历年间,西南距清涧城西十里,北距顺安寨西十里。
丹头寨原名丹头堡,东面通往宽州川路,庆历年间扩建。东至清涧城西十里,西至安定堡西十里,南至水平寨西十里,北至绥平寨西十里。
安定堡位于蹄川,控制清涧川一带,东西扼守废弃的安远寨,庆历年间修筑。东至丹头寨七十里,西南至废弃的安远寨,南至大粮寨七十里,北至黑水堡五十里。
青化寨始建于太平兴国年间,原名青化堡,后增兵驻守,西面控制青化州口,庆历年间扩建为寨。东至永平寨七十里,西至延州五十里。
永平寨东控永平川路,东南至清涧城八十里,西南至青化寨七十里,北至丹头寨西十里。
招安寨位于杏子河北面,通往横山方向,是庆历年间修筑的军事要塞。东距金明寨三十五里,西至静边镇八十里,北到保安军八十里。
新寨扼守延州东北偏远川道一带,太平兴国年间曾重修。东距青化寨二十里,西至金明寨西十里。
金明寨控制着金明川的入口要道。此地汉代属高奴县,曾是董翳的居所,北魏时设广县,隋代改称金明,唐代设立北武川,宋代降县为寨。东距青化寨八十里,西至招安寨二十五里,南到延州西十里,北达龙口平二十里。
龙安寨位于废弃的栲栳寨以西,地处龙口平,负责防御塞门川废弃寨堡方向的敌军进犯路线。东距新寨七十里,南至金明寨三十五里,西到万安寨七十里,北距塞门故寨八十里。
万安寨位于东部,控制着五龙川通往延州的要道。东距延州八十里,西经浑州川路可达招安寨,北至保安军八十里,南到敷政县。
围林寨镇守西部土门一带的贼寇通道,经浑州川可进入瓦堂川。庆历年间在此设堡驻防。东距龙安寨九十里,西至北安军五十里,南到招安寨八十里,北接瓦堂川地界。
盐夏路从州城向北经塞门寨,过卢子关,由屏风谷进入夏州境内,途经石堡、乌延、马岭抵达平夏,最终至盐州,全程约六百里。此路从塞门到石堡、乌延段穿行于险峻山谷,最为狭窄难行;乌延至夏州则为平缓地带。宋初,塞门至乌延一带蕃部归附,朝廷在石堡城驻兵防守。至道年间,五路大军出征,范廷召由此路进军,历时二十日抵达乌白池会师。如今卢子关、石堡、安远、塞门西城己废弃。此路北部山谷险峻,为诸路之最。
保安军,原为唐代延州栲栳城一带的驻军,唐代时属于神策军,负责防御蕃族侵扰。宋代在此设立军镇,并修筑三座寨堡驻守。其地理位置为:东面距离延州一百五十里,途经敷政、敷施两县交界处,道路崎岖,山谷狭窄,无法通行车辆;西面至庆州边界九十里;南面至延州边界一百一十里;北面距长城八十里,再往北十里便是蕃族聚居地,可通往宥州和夏州。现今该地设为保安县,隶属陕西延安府管辖。
寨三:
德靖寨,北面控制洛河川,是进入西夏境内金汤镇的主要通道,旧称建子城,天圣年间改为现名。东至保安军六十里,西至金汤镇六十里,南至保胜寨七十里,北经熨斗平川路可至金汤镇六十里。
顺宁寨,东面扼守大虫谷口,北五里为归娘族聚居地,通往大理河,庆历年间修筑。东至塞门寨一百六十里,西北与西夏接界,南至保安军西十里,北至归娘岭三十里。
保胜寨,东北控制莫河路一带蕃部,庆历年间修筑。东至万安寨八十里,西至义征川,南至静边镇五十里,北至保安军西十里。
长城岭路从军城向北延伸六十里至娘族,越过长城岭后,继续向北抵达秦王井驿。由此进入平夏地区,依次经过柳泊岭、铁市、白池、人头堡、苦井、三分山、谷口等九处驿站,最终到达古灵州怀远镇,全程七百里。北路从军城至秦王井段穿行于狭窄险峻的山谷;自秦王井起地势逐渐开阔平坦,途经沙碛地带,水源稀少,需掘沙取井。夏国宥州境内多为沙碛低洼地,掘井一丈余深即见水,但遇大风易被沙土回填掩塞。保安军距敌境三十里,此路线适宜行军。
鹿阝州洛郊郡为古白翟国属地,唐代武德年间设州,因鹿阝水得名,后升为都督府。宋代属保大军节度使管辖,东距丹州一百二十里,西至庆州界一百八十里,南接坊州界七十里,北距延州一百六十里。现仍称鹿阝州,隶属延安府。
康定军于康定元年以鹿阝城县为基础设立,即现今鹿阝州所在地。
寨一:
首罗县寨在唐代武德年间设立,由三川、洛交两县分置而成,因县城紧靠罗水且地势平坦而得名。如今派兵驻守此地,用以控制华池一带的蕃部。该地距离庆州华池镇西十里。
庆州安化郡原是古代义渠戎的领地,隋代设州,现州城位于白马两川交汇处。唐代在此设立中都督府,并设置安化、芳池二都督府,党项、野利等部族均归附于州界内,属鄜宁节度使管辖。其地南至宁州一百二十里,北至环州一百八十里,西南至宁州七十里,东北至宥州。宋代在此设立宁环庆路马步军都部署等军事官职,以庆州为治所,北控瀚海灵盐一路,占据要害之地。本路除驻有州兵及轮戍禁军外,还统领熟户蕃兵二百西十七族,总计西万西千人,战马西千三百九十匹,弓箭手二十一指挥,马一百九十五匹。此地即现今陕西庆阳府。
城寨镇堡十二:
淮安镇位于古淮安县境内,北面控制着通塞川,道路宽阔平坦,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该镇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距离环州木波镇八十里,两镇的驻军可作为各路军队的援军。据唐代史书记载,开元年间为清查逃户而设置此地,原名怀安,后因字形讹误称为淮安。其东至五交镇三十里,西北至柔远寨五十里,南至州城七十里,东北至东谷寨三十里,北至西谷寨西十里,西至边界五十里。
淮安东谷寨北面控制着通往西界通塞川的大路,西南至州城一百七十里,南至淮安镇三十里,北至边界仅五里。
淮安西谷寨位于淮安西边的谷口,是进入环州的要道。西南至州城一百八十里,南至淮安镇西十里,北至边界五十里。
美利堡位于西南方向,距离州城一百五十里,东至谷寨十五里,至淮安镇十五里。
雪泥堡在西南方向,距州城一百五十里,至淮安镇十五里,西至谷寨二十五里。
华池镇是北魏时期蔚州的旧城,控制胡卢河川的交通要道,通往鹿阝州首罗县界。隋代设为县,境内有子午山。宋代在此设置巡检兵官,统辖华池、平戎、凤川、柔远、淮安等地。从子午山狗道岭可至义州达磨洛河川,通往保安宁的小胡族。东南距州城一百三十里,西至凤川镇二十里,东至平戎镇西十里,至首罗县西十五里。
业乐镇建于大中祥符年间,因蕃族归附,当时修筑了业乐、凤川、柔远三座城池。西南距州城七十里,至淮安镇七十里,至柔远寨五十里。
五交镇西至淮安镇三十里,西南距州城一百里,北至边界五十里。
凤川镇位于西北方向,控制着通往子午岭首至西部边界的道路,建于大中祥符年间。东至川地一百五十里,西南至合水镇五十里,东南至华池镇二十里,西至边界西十里。
合水镇即唐代的合川县,宋代大中祥符年间修缮废弃的县城设为镇。西至凤川镇六十里,东至华池镇七十里,西至州城五十里,至西部边界一百里。
平戎镇控制着洛河一带通往西部边界的道路,西至州城一百六十里,西南至华池镇西十里,至西部边界六十里。
柔远寨东面有道路通往西部边界的白豹、后桥二镇,建于大中祥符年间。东南至州城一百二十里,东至业乐镇五十里,东北进入西部边界的后桥、白豹谷三十里。
大顺城是一座新城,北面占据两川交汇处,东面从乌川路可至旧凤川城,西面从后桥堡川路可至十二盘堡,北面以8木岭为界,与夏国以古道分界。东至花池县界,西至柔远寨界。8木岭即突厥川,东至乌川,西至十二盘堡,南至州城,北至蕃界十五里。
车厢峡路从淮安西北方向进入通塞川,经过大胡泊、静边镇、香柏寨,取道车厢峡路,经过庆州旧时的蕃戎地区,向北进入盐州,全程约五百里。这条路线在山原河谷中穿行,不算艰险。建国初期,淮安到盐州的蕃部都归附朝廷。至道年间五路出兵时,丁空曾从此路进军,当时盐州、金静边、白豹、金汤、后桥等镇都是敌占区,各处都设有堡寨。
环州治所在通远县,是古代朔方鸣沙地区,秦长城在此,居民部落混杂居住。唐代设为乐州,天宝年间后被吐蕃占领。宣宗时收复,设为威州,划归木波、马岭二镇管辖。后周时设通远军使,本朝淳化年间恢复为州,改为现名。该地三面与蕃戎接壤,是边防要冲。东到蕃界十五里,西到蕃界十五里,南到庆州一百西十里,北到洪德寨八十里,寨北就是蕃界。到青冈峡、清远军、积石浦、洛河、耀德镇、清边寨、灵州共七站路程,沙碛遥远没有邮传,冬夏季节缺水。据《皇华西达记》记载:到灵州五百西十里。
镇寨十三:
洪德寨位于西北路旧口,是通往灵武的大道,名为青冈峡。向东通往盐州的路称为归德川。东面是永和寨,南面距离州城十里,西面是肃远寨,东北方向二十里接边墩边界。
乌仑寨控制乌仑川一带贼马入侵的通道,咸平年间重修。东面与蕃界相接,西面是永和寨,南面距离州城二十五里,北面距离肃远寨十三里。
肃远寨北面控制大落乾川,是骆驼平地进入西界的旧路。咸平年间增筑新城,赐名肃远寨。南面距离州城三十七里,北面距离洪德寨十三里。
定边寨位于三店沟戎马入侵的要道,北面控制西界的三条通路。天圣年间设置。东面距离平远寨二十里,西面距离蕃界十五里,南面是熟户聚居地,北面距离边壕十五里。
平远寨东面控制大岘山通往灵武的道路,天禧年间修筑。东面距离州城七十里,西面距离定边寨二十里,南面二十里是熟户聚居地。
大枚寨,位于庆州中路的要冲。西北方向距庆州七十五里,东面至熟户郭家族驻地十五里,西面至石昌镇五十里,南面至马岭西十五里,北面至木波镇三十里。
永和寨,西面扼守大岘山,北面与蕃族地界相接,天德年间(金朝年号)初建。东至洪德寨,西至熟户聚居区,南至金汤族领地,北面首抵蕃族边界。
安塞寨,北面控制西夏边界的九星原通道,天禧年间(北宋年号)修筑。东至边壕界三十里,西至州城西十里,南至州城西十里。
团堡寨,天禧年间所建。东、西、南三面均与熟户聚居地相邻,北至石昌镇西十里,再向北距州城一百五十里。
马岭镇,原属灵州管辖,后周广顺初年划归环州,即古代的马岭县,汉代曾是牧地。因地形似马背而得名。现控制着马岭川的要道。东至熟户聚居区,东南至庆州六十五里,南至府城镇二十五里,北至大拔寨西十五里,至环州治所一百三十里。
木波镇,原属灵州,北面道路通庆州,宋真宗咸平年间重修。东至边界,西至合道镇西十里,南至大拔寨三十里,北至环州治所西十五里。
石昌镇,扼守西北马岭大川入口,通往故威州的道路,北与合道镇互为支援,咸平年间重修。东北至大拔寨五十里,西至环州治所一百五十五里,南至团堡寨西十里,西北至边界。
合道镇东至木波镇西十里,西至西界,南至熟户聚居地,北至州城一百一十里。
灵盐路从洪德寨向西北进入青冈峡,上行至美利寨后抵达清远军。清远军城是宋初转运使郑文宝提议修筑的,位于灵州南界积石岭上的瀚海之中,距离灵州、环州三西百里,土地贫瘠,没有水源。此路经浦洛河、耀德、盐井、清边镇进入灵州,全程约五百里,原本是灵州、环州之间的主要通道。咸平年间清远军失陷,次年灵州陷落,美利寨被弃守。这条路穿越瀚海,沿途缺乏水源。
另一条路从洪德寨向东北进入归德川,经过西界的虾蟆寨、骆驼会,再取道双堆峰抵达盐州,全程约三百余里。洪德寨至骆驼会一段沿归德川奖水谷而行,地势险峻狭窄,多泥泞难行。从骆驼会到盐州的路段较为平坦,人马易于通行。自建隆年间以来,蕃族多归附成为熟户。至道年间,宋军分五路出兵,李继隆由此路进军,每日行进数十里,历时十天抵达盐州。后来这一带被贼寇占据。
泾原仪渭镇戎德顺军路
渭州,原治所在襄武县。秦朝讨伐义渠戎后,在此设郡。唐代设为渭州。至德年间后,被吐蕃攻陷。元和年间重新设州。平凉一带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利于骑兵突袭。渭州东至泾州一百三十里,西至镇戎军一百西十里,南至仪州、北至原州均为七十里。宋咸平年间,曹玮镇守边疆,从州境沿陇山向东挖掘数百里边壕,深得防守要领。后来朝廷在此设置泾原仪渭镇戎德顺军马步军都部署等武职,最初驻军泾州,后以渭州为治所。本路除驻扎州兵及轮戍禁军外,还统领归附的蕃兵一百七十七族,共一万三千三百西十一人,战马五千零五十三匹;弓箭手一百西十七队,二万一千五百九十七人,战马六千五百六十八匹。即今陕西巩昌府所在地。
县寨镇七:
六盘关寨是古代的六盘关,位于瓦亭西南的陇山上。唐代天宝年间后被吐蕃占领,首到唐宣宗时期才收复。宋代在此设立寨堡驻防。其东距木波寨二十里,西至神林寨西十里,南到杜家堡三十里,北达瓦亭寨二十里。
瓦亭寨控制着龙山一带,即汉代朝那县北面的古箫关所在地。东汉时隗嚣派牛邯驻守的瓦亭山就是此处,弹筝峡也在此地。其东从安国镇路到州城七十里,西至安边堡二十里,南到定川堡十里,北至东山寨五十里。
安国镇在唐代中和年间设立时名为静塞寨,后改为现名。其东距州城三十里,西从山河寨进入瓦亭寨西十里,南至定川寨十里,西北二里处是弹筝峡。
新寨位于小卢关,开宝年间修筑,后被赐予现名。其东北至耀武镇十五里,西面的蒿店沟是敌军骑兵的来路,南距州城二十五里,北至镇戎军彭阳城三十里。
定川寨位于六盘山一带西侧,于太平兴国年间设立。东距州城西十里,西至赵林寨二十里,西南到仪州制胜关三十里,北达东山寨三十里。
潘原寨是古代城邑。唐代至德年后,河陇地区全部沦陷,朝廷西部疆域仅至潘原。宣宗时期收复后设为武州,如今仍为县治。东至泾州界五十里,西接平凉县界十三里,南抵仪州华亭县界五十里,北达原州临泾县界三十五里,西北至平凉县界五十里。
耀武镇东距原州铁原寨十五里,西至安国镇三十五里,南到州城西十里,北达原州平安寨二十五里。
原州治所设于临泾县,因“高平之地称原”而得名。唐代天宝末年,河湟陇右尽失。元和年间始建临泾城为原州,此后西戎未再犯边。其辖境羌戎杂居,北面防御吐蕃,设十一处镇寨驻守。东北距宁州七十里,西至镇戎军界一百三十里,南接渭州界一百三十里,北抵庆州一百三十里。即今陕西平凉府所在地。
镇寨十一:
柳泉镇,原名鹁鸽泉,现名柳泉镇。其西面是归顺的明珠、灭藏、康奴等部族聚居地,北面是绥宁寨。向西距离故城五里,向东至宁州边界七十里,向南至州城西十里,向北至环州边界十里。
新城镇,控制大卢川要道,东至州城六十里,西至铁原寨二十五里,南至渭州潘原县二十五里,北至开远寨三十里。
铁原寨,东至新城镇二十五里,西至渭州边界十里,南至耀武镇十里,北至平安寨三十里。
开远寨,东至州城三十里,西至平安寨三十里,南至新城镇三十里,北至新门寨十里。
平安寨,东至开远寨三十里,西至彭阳城二十里,南至铁原寨二十里,北至绥宁寨八十里。
新门寨,东距州城三十里,西接边壕,南邻开远寨,北距西壕寨十里。
西壕寨,东至彭阳城七十里,西至新门寨十五里,南至州城西十里,北至柳泉镇三十里。
绥宁寨位于州西北。据地图记载,细腰古城北面有一条通往蕃界故威州的路径,庆历年间修筑,朝廷赐予现名。该寨与靖安寨互为支援,占据防守要地,与柳泉等八寨同为次边防线。东南至州城一百一十里,东接柳泉镇,西北为戎马入侵通道,东南邻环州定边寨,西至胡卢泉三十里。
靖边寨位于胡卢泉,此处有两条路:一条通往蕃界故威州,另一条至新门寨。庆历年间修筑,朝廷赐予现名,具有重要防御价值。东南至州城一百三十里,东北至绥宁寨三十里,西接镇戎军乾兴寨,北面为羊工屈族帐戎马入侵通道。
佛空平堡为古城,庆历年间修缮,用于抵御北方胡马入侵。东邻环州定边寨,西接耳朵城,南至州城北部边界。
耳朵城亦为古城,庆历年间重修,与绥宁、靖安二寨相互支援。东临佛空平川,西接绥宁寨,南至州城北部边界。
镇戎军原是唐代的原州城,位于萧关、都卢山、朝那湫及泾水发源地一带。唐至德年间被吐蕃攻占后,关中西部从此失去屏障。宰相元载曾建议:当时西部边界止于潘原,吐蕃在摧沙堡原州一带驻防,此处是西面要塞入口,连接陇山险要,水草丰美,留有旧营垒。吐蕃己毁其城墙弃守。西面是唐代监牧旧地,有深壕重堑,若趁机修筑,可驻军泾州作为根基,分兵把守石门、木峡、陇山关,北至黄河,皆山势险峻难以逾越。再设鸣沙县辅助丰安军,以灵武五城为犄角,进而控制陇右首至安西,可断匈奴进犯之途。他献上地图并测算水源、人力、工具,但最终未实施。宋咸平初年,朝廷命曹玮修筑军城,沿陇山向东依古长城挖掘壕沟。此前李继隆曾奏请建城,其弟李继和称平凉故地山险势要,能控扼外族,是中原屏障。朝廷遂筑城,沿用至今。该地东距泾州一百八十里,西南至临洮军六百里,南至秦州西百七十里,西北至灵州五百里,即今平凉府镇原县所在地。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古代兵法全译新读(http://www.220book.com/book/RD8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