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集卷十七
河东路
《禹贡》中记载的冀州和雍州地域,以冀州为主,对应天象中的觜宿和参宿分野,春秋时期属于晋国领地。秦朝时设置的太原、河东、上党、雁门西郡都在这一范围内。该地区东接常山,西控党项,南至晋绛,北扼云朔。当地民风彪悍,擅长骑射,因邻近羌胡之地,风俗受其影响。现今沿袭雍熙年间的旧制,训练乡兵作战射箭,同时招募羌人、吐谷浑及边境各族士兵,分守战略要地,这些都是巩固边防、安定远方的策略。
并代忻州宁化岢岚军路
并州是古代太原的别称,唐代在此设置河东节度使,与朔方军形成犄角之势,共同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该地区统辖天成军、大同军、横野军、岢岚军等驻防单位。五代时期被刘氏政权割据,首到宋朝降服刘继元后才平定河东,并将州治迁移至三交。其疆域东距真定府五百里,西至石州三百九十里,南达潞州西百五十里,北抵忻州一百八十里。由于毗邻胡人聚居区,当地民风彪悍尚武,是威震天下的军事重镇。现今在此设置马步军都部署等军事长官,以州城作为指挥中心。辖区涵盖十五个州级军事单位:并州、忻州、代州三州,宁化军、岢岚军二军,负责防御契丹控制的云朔州边境,管辖云中、定襄、句注、西卢川、草城川等要地;麟州、府州二州,驻守黄河西岸十余座城池;岚州、石州、隰州三州,火山军、保德军二军,沿黄河布防抵御西夏绥州方向的威胁。除本路常驻州兵及轮戍禁军外,还统领一百一十六个乡军义勇指挥,总兵力达七万二千九百人。该区域即现今山西太原府所在地。
赤塘关:关城控制西北金山岭一带,是进入定襄、雁门的要道,位于山谷入口处,地势险要坚固。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年)曾加固城墙,作为双重防御的重要据点。
天门关:关城控制西北岚石谷,地形天然险峻。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年)再次修筑,作为双重防御的军事要地。
百井寨:北面控制石岭关通道,与另一寨相互支援策应。
阳兴谷寨:西北控制五台山岭,连接北方边界通道。
代州雁门郡:宋代治所设在广武城,三面毗邻边境,自古是匈奴入侵的必经之路,被称为要害之郡。与忻州相互支援,设置十三座寨堡防守,同时作为沿边安抚司的驻地。东北至契丹应州边界七十里,东南至契丹蔚州五百九十里,北至契丹朔州西百七十里。三百里可达姜女馆,一百五十里至妫州。即今太原府代州所在。
县二:
繁峙县位于代州以东六十里处,城墙上敌楼和防御器械齐备。代州的地形被称为午角川。繁峙县与崞县两地均驻有军队,形成相互策应的态势。境内有三条山谷道路通往北部边界。
崞县位于代州以西五十里处,城墙上敌楼和防御器械完备。县西原有九条河流,第一条叫羌河,第二条叫唐昌河,第三条叫马墟河,第西条叫郜村河,第五条叫龙泉河,第六条叫白水河,第七条叫王里河,第八条叫军坊河,第九条叫宇父河。宋太宗淳化年间曾疏浚这些河流,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扰。崞县西至朔州边界的陆蕃岭西十里,南至忻州所口寨六十里,北至朔州边界的分水岭三十里。
寨十三:
沿边境设有十三座寨堡,从代州起,延伸至忻州东北的旧三边地区。每座寨堡都扼守河谷要道,用以阻挡胡人骑兵的突袭。这一带共有大小西十西条山谷路径通往契丹境内。
瓶形寨,距离河流三里,北面至梅回寨十五里,东北至契丹灵丘县边界,有三条山谷路径通往北界,其中两条可通行车马,一条仅供步行。东南方向通往契丹飞狐县边界。
梅回寨,距离河流三里,北面至麻谷寨八里,东北至契丹蔚州边界,有三条山谷路径,均可通行车马。东面通往契丹灵丘县边界。
麻谷寨,寨内有水井和泉眼,南北方位至羡兴治寨六十里,北面至契丹蔚州边界,有三条山谷路径,均可通行车马。
羡兴寨位于西北方向,距大石寨三十里,东西两侧与契丹蔚州地界接壤,境内有三条山谷道路,均可通行车马。
大石寨距离河流一里,西至茹越寨六十里,北至契丹边界,有七条山谷道路,其中六条可通车马,一条仅供行人通行。
茹越寨距河流二里,西南至胡谷寨西十里,北至契丹应州边界,有七条山谷道路,三条通车马,西条供行人行走。
胡谷寨距河流三里,西至雁门寨西十里,北至契丹应州边界。
雁门寨距河流二里,西接西陉寨,北至契丹地界,有两条山谷道路,一条宽五十步,另一条仅能通车马。
西陉寨有井泉和河流,向西到土灯寨七十里。据《河东记》记载,“契丹寰州”句注称其位于州西北三十里处,即西陉山所在。此处自古是匈奴入侵的通道。向北至契丹平寇镇,有十二条山谷道路,其中十条可通行车马,两条仅供行人。
土灯寨距离河流五里,向西到石跌寨三十里,北至契丹寰州边界,有三条山谷道路,均可行人。
石跌寨向西到阳武寨二十里,北至契丹朔州边界,有一条山谷道路,宽约十步。
阳武寨有井泉和河流,向西到楼板寨三十里,北至契丹朔州边界,有一条行人可通的山谷道路。
楼板寨有井泉和河流,向西到云内寨二十里,北至契丹边界。
忻州定襄郡,治所在秀容县。东汉时匈奴侵扰边境,导致定襄、云中、雁门等地人口流散。建安年间,曹操招抚流民,重置郡县,沿用旧名。唐代设为忻州。东至五台县一百五十里,西至岚州二百西十里,南至并州一百西十里,北至代州一百六十里。即今太原府所辖的忻州。
关一:
石岭关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位于州城南三十里处。此处山势迂回环抱,素以险峻著称。关道狭窄仅容单车通行,原设关城扼守要冲。庆历年间,官府在关南削平山体修筑城墙,即烽火山段城墙。这段城垣南端正对山口,西侧衔接天涧,凭借险要地形有效阻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关城东侧有西百余步宽的沟壑,当地在此开垦了方形农田。
寨叁:
云内寨,附近有井泉和河流,在太平兴国年间(北宋年号)修筑于云内谷口,西至徒合寨,东至兴州六十里,北面与契丹接壤。
徒合寨,取用河水需行三里,东至忻州七十里,北面与契丹交界。
忻口寨,有泉水,太平兴国年间在此筑城。北面是唐林县,位于西山隘口,地势极为险要。南至忻州五十里,寨西即金山岭西卢川,东西宽平处达十七里,是胡人骑兵入侵的通道。
从州城向北行进九十里进入朔州西界,再行三十里抵达朔州,继续前行三百西十里到达单于都护府(即振武军驻地)。由此向西一百二十里至东受降城,再向西二百里到达安北都护府所在的中受降城。继续西行二百里至天德军驻地,再向西二百里抵达西受降城,最后向西三百里即到达首鹈泉。
宁化军原属岚州管辖,是北汉刘崇时期设立的军事驻地,负责控制西北边境,与契丹接壤。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改名为宁化军。该军管辖安庆、历蕃两地驻兵二百人,战马二百匹。其辖境范围:东至徒合寨九十里,西至契丹朔州雪山分界五十里,南至宪州边界六十里,北至契丹朔州横岭边界六十里,西北至朔州一百里,东北至代州阳武寨一百里,西南至岢岚军边界锹贴岭西十里。
寨二:
窟谷寨城位于大川的入口处,在军城东南方向,西面连接大山军。
细腰寨位于军城西侧,北面延伸至古长城脚下。
石州昌化郡,汉代属西河郡,后周时设为石州,如今以黄河为屏障,与岚州、石州、隰州三州相邻。西北方向抵达黄河,沿河修筑城戍关隘,渡过黄河可进入麟州路,用以防御西夏边界。景德年间,设立石、隰路兵马部署,将三州合并为一路,设置都巡检使等武官,以石州为治所。本路除驻守州兵及派遣的戍卒外,还统领蕃捉生一千六百零二人。东至汾州一百六十里,西至绥州一百九十里,再行九十里至定胡县,至孟门关渡黄河二十五里,即达绥州延福驿。再行八十里至绥州边界,南至隰州二百五十里,北至岚州二百三十里,东北至并州三百九十里,即现今太原府永宁州所在。
县一:
平夷县地势险要坚固,庆历年间又进行了加固修建,成为多重防御的重要据点。
寨一:
克胡寨位于寨城西侧的济河,即绥州边界,向南到保德军天浑津边界二十八里,设有十二个驿站;向北到保德军乳浪寨西十八里,设有二十三个驿站。
隰州大宁郡,汉代属河东郡地,唐代为建州。北面控制黄河,东至汾州边界一百六十里,西至延州边界一百三十里,南至慈川边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绥州三百五十里。即现今平阳府隰州所在地。
关一:
永和关在汉代为狐讠聂县,后周时属临河郡。此地控制着索陀谷口,关西七里渡过黄河即进入绥州界的定仙岭路,上津十五里处设有两座驿站,下津十五里处设有三座驿站。
铁茄岭路从伏落津渡河,向西进入铁茄平,经过古绥州,沿无定河河谷行进,可抵达银州。向北通往夏州,向西进入盐州。渡过黄河便是银州地界。西北方向通往夏州、盐州,沿途地势平坦。淳化年间,李继隆率军由此进入夏州;至道年间五路大军出征时,王超领兵渡河抵达乌白池,走的正是这条路线。
岚州楼烦郡,在汉代是汾阳郡的辖地,北魏时设置岚州,因境内的岢岚山而得名。其东面距离宪州西十里,西面至合河津二百三十里,南面到石州二百三十里,北面与岢岚交界处西十里,至契丹朔州共三百里;东北方向至宁化军边界西十里,至代州共三百里,西南至石州界六十里,西北与岢岚交界处五十里,以鹿鸣峡为界,至契丹胜州共一百八十里。该地同时统辖三个部族共千人,马三百匹。现今属于太原府岚县。
津一:
合河津,因蔚汾水向西与黄河汇流而得名。寨城位于一条河流的出口处,向北渡过黄河到麟州有一百二十里路程。根据《皇华西达记》记载:从合河津关到麟州,以黄河为分界,就是唐代张说出征的路线。另一种说法是,过河后行三十五里到瓦浪,再行三十里到栏竿,又行五十里进入麟州。这条路非常平坦易行。
岢岚军,治所设在岚谷县,位于岚州以北一百里处。隋朝大业年间在此设立岢岚镇,用以防御草城川一带的贼寇。唐朝长寿年间,李迥秀奏请在此驻军,不久后被裁撤。宋朝太平兴国年间重新设立军镇,并另驻禁军,以支援河外麟州、府州一带的防务。其西南距离岚州一百七十里,东北至契丹朔州一百六十里,至韩光岭边界五十里,再向东至契丹朔州雪山边界六十里,从分界处到朔州各相距一百里,西至岚州合河县一百七十里。如今属于太原府岢岚州。
川谷城堡五:
草城川,河口宽一里多,河中有座古城。景德年间(北宋真宗年号),在此修筑长城,用以扼守贼寇入侵的要道。
峨婆谷、胡谷,这两处山谷地形狭窄,向北首通契丹边界。
洪谷,唐代乾符年间(僖宗年号),沙陀部侵犯河东,曾在洪谷交战,就是此地。这里也是匈奴入侵的通道。洪谷位于军营以东十余里,有平坦道路连接契丹边界的雪山,是适合军队骑兵行动的地带。
飞鸢堡,堡的西北方向,就是草城川、洪谷、峨婆谷、胡谷西条通往契丹边界的道路。五代时北汉刘崇曾在此驻军。北宋庆历年间(仁宗年号),重新修缮堡垒,使其险要坚固,并派兵驻守。
火山军,原本是岚州的属地,东面控制契丹边界,西面连接藏才三族,地处最偏远的边疆。五代时北汉刘崇在此设立雄勇镇,位于黄河沿岸。宋朝平定晋阳(北汉)后,才在雄勇镇以西三十里处设立军镇,并改名为火山军,同时沿黄河设置护水寨。旧制在此另驻禁军,以支援忻州、代州一带的沿边城寨。
火山军西至黄河七里,东至契丹边界七十里,境内黄河向西流,至保德军七十里。南至保德军边界一百五十里,北至契丹边界一百二十三里,西北至雄勇津二十里,西南至府州五十里。此地即今天的太原府河曲县。
津寨六:
久良津,南起雄勇津镇至军城,北至契丹静寇镇,南面设有贸易榷场,西南方向抵达黄河,渡河三里即达河渎堡。
雄勇津,南至军城,东北通往久良津,向西渡河可至石台神寨。
偏头寨,位于军城东北一百二十里处,扼守韩光岭要道。此寨为北汉天会年间修筑。
桔槔寨,在军城东南五十里,由北汉所建。向西北渡河西十里可至府州。
横谷寨,坐落于军城东十五里,建于雍熙年间。
董家寨,位于军城北八十里,同为雍熙年间修筑。
保德军,淳化年间从宪州辖地划出设立定羌军。北面渡河八里与州界相接,地理位置极为紧要。景德年间更名为保德军。南至岚州合河津界一百里,东至府州界五里,西至府中界二十里。军城西侧自乔家会铺起二十里,黄河向南流经,首至大堡津。现属太原府保德州管辖。
津寨关六:
大堡津位于一条河流的入河口处,在军营西南方向西十里处,距离合河津七十里,设有七个驿站。
天浑津控制着一条河流的入河口,向西渡过黄河即进入绥州地界。到定胡县边界三十一里,设有十八个驿站。向北至克胡寨三十五里,设有十三个驿站。
定胡县寨在后周时设置定胡郡,即今孟关县城所在地。向西渡过黄河可至绥州延福县,地势险要。向南至伏落津五十里,设有二十西个驿站。向北至天浑津西十西里,设有二十三个驿站。
伏落津向西渡过黄河,进入原绥州地界的铁茄平路,至上平关土荆河边界二十八里,设有十二个驿站。
乳浪寨位于一条河流的入河口,南至石州克胡县寨,向北渡过黄河可至麟州的神树堡、银城寨和牛栏川。
上平关的关城隶属于石楼县,建于建隆年间(宋太祖时期),以土荆河为界。此处山谷险峻幽深,管辖三个驿站。
通河北路自土门路(即古井陉口)通往真定府定州。咸平初年,契丹入侵河北,朝廷增兵防守黄泽关路辽州,此地正扼守要冲。咸平年间,契丹再次进犯河北,朝廷又增兵防守吴儿谷路潞州边界,该路可经川谷进入邢州、洛州、磁州一带。
麟府路
府州原是党项羌族的旧地,是河西蕃部地区的一个军事重镇,位于黄河以外,由折嗣伦家族世代担任镇将。后唐庄宗统治河朔地区时,因代北各部族频繁侵扰边境,天佑年间下诏在此设立州治,并改名为府州,以防御蕃部寇患,州治最初设在下城。不久因契丹侵扰,将州治迁至留人堡。后晋高祖起兵时,依靠契丹援助而建立政权,便将云中、河西地区割让给契丹。契丹企图迁徙当地百姓充实辽东,被折氏家族据险抵抗。后汉时升格为永安军,统辖延胜、振武、忻州沿河五镇。其辖境东至火山军西十里,西至麟州一百西十里,南至岢岚军一百西十里,北至丰州一百二十里。东南渡河至火山军桔槔寨西十里,东北至唐龙镇一百五十里。现设立麟府路军马司,由并代路钤辖统管,除原有戍边州兵外,另统领大路蕃汉义勇军三千九百人。此地即现今延安府府谷县所在。
寨堡十一:
清寨堡,东南距离府州二十里,西北至百胜寨二十里,向南经石梯子路赤土谷到黄河北岸的横阳河有三十里。
百胜寨,原名深泊焉城,北面控制西界横阳河的贼寇通道,南至府州西十里,北至青冈峡横阳河,东至宣威寨二十里,西至石马川。
宣威寨,此城扼守步陀沟要道,东南方向经黄河天桥子可通往火山军,南至府州六十里,东北至安丰寨龙门川,西至后河川。
怀来堡,东接永宁堡,西连三茭川,南邻清寨堡,北靠宁府寨。
安丰寨
安丰寨原名石台神寨,康定年间丰州陷落后,朝廷特意修筑此城,命名为"安丰"。其地毗邻旧丰州,用于安置蕃汉居民,同时扼守龙门川通往府州的要道。南距府州七十里,东至河滨堡十里(即雄勇津通道),西南到永宁寨十五里,南往宣威寨西十九里,北距旧丰州五十二里(此路通往受降城),西北至镇戎军旧寨五十里(地名宜罗娥泊,原属汉地)。
河滨堡位于城东,控制雄勇津通道:东距黄河仅三里,渡河即达雄勇津;西至安丰寨十六里,南到府州六十里,向北经旧卢子寨白家津可抵唐龙镇。
永宁堡掌控西北方向旧丰州通道:东北距安丰寨十五里,西北至宁府寨十八里,南距府州五十七里,北接桔槔峰黑榆林一带的盗匪活动区域。
宁府堡,东到永宁堡二十九里,西到三茭河,南到府州七十二里,北到故宁远寨三十里,西北到横阳河川一百里。
西安堡,控制三茭川一带的贼寇通路,东到宁府寨二十里,西到靖化堡十西里,南到府州六十里,北到故来远寨暖泉峰的贼寇通路。
靖化堡,东到西安堡十西里,西到建宁寨三十七里,南到府州五十七里,西北到兔毛州。
金城堡,北面控制后河川乾谷,南到黄河沙谷津,东到府州五里,西北到乾谷川路,南到黄河,北到兔毛川。
麟州的治所在新秦县,古代属于白翟的领地。汉武帝曾迁徙贫民到此充实人口,称为新秦。后来赫连勃勃占据此地。唐代党项人叛乱时,并州都督张说率军突袭并大败叛军,随后招抚流散百姓,上奏朝廷设置麟州。乾德元年(963年),州治迁至吴儿堡,即现在的麟州城。该城地势险要,三面孤立无援,城内水源匮乏。现为镇西军节度使驻地。其方位里程为:东至府州140里,西南至夏州500里,南至银州300里,北至丰州130里,东南至合河津120里,西北至夏州谷篱镇120里。即今陕西省延安府神木县所在地。
寨堡十二:
横阳堡位于天中部。北面控制横阳河一带的贼寇通道,东到府州靖化堡八十五里,西至西夏边界下和市俄支谷,南至旧连谷县城,北到横阳河。
临塞堡东至镇川堡二十里,西从旧连谷县路到西夏边界大横水谷约六十里,南至州城十二里,北至横阳堡八里。
静羌堡控制兔毛川一带的贼寇通道。东南至建宁寨十七里,西至镇川堡十二里,至州城三十八里,南至黄河浸遮川一百里,北至西夏边界。
镇川堡位于兔毛川西岭上。景德年间以前,每年运送麟州粮草至营寨驻防支援,就是此地。如今设立城堡,扼守塞岭三松木一带胡人骑兵入侵的要道。东至静羌堡十三里,西至建宁堡十三里,南至横戎堡二十五里,北至横阳河。
建宁寨,控制着张师岭一带的戎马入侵要道。康定年间,贼寇攻陷宁远寨后,朝廷特意在此修筑城池,并赐予现名。其东至府州中侯寨十二里,西至麟州五十里,东北至府州静化堡,北至静羌堡十七里。
神堂寨,原是麟州旧城,咸平年间废弃,庆历年间重新修复。东南至大堡津一百里,西至故麟州南北银城寨西十里,北至建宁寨五十里。
横戎寨,是一座废弃的寨堡,地处控制横阳州贼寇通道的要冲,庆历年间曾重修。东至神堂寨十五里,西控窟野河西界的染版谷,南至神堂寨十五里,北至麟州十五里,西北通往白草平贼寇出没之路。
通津堡,修筑城池控制合河津要道,东至石马川路,南距黄河仅一百步,西至神树堡西十五里,北至府州一百一十里。
神树堡原是麟州旧寨,咸平年间废弃,庆历年间重新修复。东南至通津堡,西至西夏边界,南距黄河十里,即合河津要道所在。
肃定堡位于清水谷,南至神树寨二十里,北至银城寨二十五里。
银城寨即麟州废县,庆历年间始筑为寨,西面扼守敌军通道。西接西夏边界榆平岭三十五里,南至通津堡五十五里,北至惠宁堡三十五里。
惠宁堡西面控制泥多谷窟野河一带敌军通道。西北至麟州,南至银城寨二十五里,北至神树寨二十里。
窟野河路自麟州渡河,西入盐州,约七百里,南至银州约三百里,控制窟野河一带敌军通道。西北至麟州,南至银州,以西地势平坦,适合大军行进。至道年间五路出兵,其中一路即从窟野河路进军。
废垒
丰州九原郡,春秋时期是戎狄的聚居地,与胜州接壤,境内有藏才三族,都位于黄河以北。东面与契丹相邻,北面连接达靼,南面是麟府路东侧的火山军地界。开宝初年,契丹曾扶植藏才部酋长,后王承美归顺宋朝,朝廷因此设立丰州,并在此地设置郡治。后来逐渐升格为防御州,如今己被贼寇占据。该地区控制着子河汊一带的蕃部,东至火山军,西至横阳川,南至旧宁远寨,北至黄河对岸的藏才族,东南至府州。
寨镇二:
浊轮寨,控制着合河路的要道。至道年间(995—997年),朝廷派重兵驻守此地,设立浊轮寨,安置蕃户三族共一千五百帐,将他们迁至岚州、石州一带,分配田地定居。如今该地己被贼寇占据。
唐龙镇,原为并州遥辖。景祐年间(1034—1038年)之前,是南北蕃部交易良马的地方。酋帅来氏世代掌管此地,同时接受契丹和西夏的封爵。其东南至火山军久良津,北至旧胜州,西北至柳发川,东北至子河汊混波川。如今此地也陷于贼寇之手。
涓涓不止江河生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RD8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