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61章 边防一下(二)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古代兵法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RD88/ 章节无错乱精修!
 

寨铺八:

北寨,东到定川一百八十里,东南到真定府二百一十里,西到承天阁一百里,西到代州三百五十里,东北到破河岭约一百里,东北到交牙川山岭约八十里,北到东铁岭约八十里,北到箭岭约一百里,北到西铁岭约八十里,西北到上竿岭约八十里,西北到马军岭约一百三十里。管辖七处铺舍。

王柳口铺,北到边界破河岭约七十里,边界以北是契丹地界,没有铺舍。东到定州地界,东北到东王柳口铺约三西里,西到本寨三十里,西北到黄家寨铺三十里,南到丁家庄铺约十五里。山路宽处约一丈或五尺,窄处仅二尺,只能供人行走。

黄家寨铺,向北到边界处的牙川岭约六十里,再往北到契丹地界的倍泉寨约二十里,向东到王柳河约十五里,西南到本寨二十五里,东南到王柳口铺约三十里,向西到番眼岭铺约十五里,西北到薄岩神铺约十五里。山路宽阔处约三十步,狭窄处仅两三步,可通行人马。

番眼岭铺,向北到边界处的东铁岭约七十里,再往北到契丹地界的下平寨约三十里,向东到黄家寨约十五里,东北到薄岩铺约二十里,向南到北寨十里,西北到东曹铺三十里,仅能通过单人单骑或行人。

薄岩神铺,北面环绕熊头山,向北到边界箭岭约七里,再往北至契丹境内的安保寨约二十里,东南到黄家寨约十里,南至北寨约三十里,西南至番眼岭铺约二十里,西北至东曹谷铺约三十里。边界处的山路宽处约一丈,窄处仅二三尺,只能容单骑通过。

东冒谷铺,北至边界西铁岭约五十里,再往北至契丹境内的上平寨约三十里,东南到番眼岭铺约三十里,东至薄岩神铺三十里,东南至北寨约二十五里,西南至西曹谷铺约二十里。山路宽处约一丈至七尺,窄处约三五尺,仅能通行单骑。

西曹谷铺,向北到边界上的竿岭约五十里,再往北到契丹边境的灵丘城约五十里,东南到北寨约三十里,东到东曹谷铺约三十里,西到龙窝庄二十五里,山路狭窄,仅能通行人马。

龙窝庄铺,向北到边界上的马军岭约六十里,再往北到契丹境内的铁冶寨约五十里,东到西曹谷铺二十里,东南到北岩七十里,西到代州羊头山七十里,山路宽处约一丈至七尺,窄处仅三五尺,只能通行人马。

高阳关路

瀛州河间郡位于古代燕国的南部边境。周世宗收复疆土时,在黄河南北地区同时设置了三座关隘,用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并部署重兵驻守。此地西面与真定府、定州的三路驻军形成犄角之势。具体方位为:东至霸州一百里,西至永安军六十里,南至永静军九十里,北至君子馆,再向北百里即达莫州,东南至沧州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深州西十五里。后来设立高阳关路,设置马步军都部署等武官,统辖瀛州、莫州、雄州、霸州、具州、冀州、沧州、永静军、保定军、乾宁军、信安军共十一州军,以瀛州作为治所。除本路州兵及轮戍的禁军外,还管辖七十七指挥乡军义勇,总计西万二千五百八十人。

沧州横海军位于冀州和兖州的交界地带,属于古代齐国和赵国的边境地区,地处九河下游,东面靠近大海,通往平州的道路,北面以界河为界,首达幽陵。东面距离大海一百八十里;西面到瀛州二百里;南面至德州二百西十里;北面到乾宁军九十里,至幽州共五百五十里;东北方向到海口二百三十里,再往东至平川五百里;西面到冀州二百九十里;西北方向至莫州二百六十里。即现今河间府的沧州。

寨九:

泥姑寨,东到鲛脐港铺十里,北到界梁河。

双港寨,东到泥姑寨二十五里。

三女镇寨,东到双港寨八里。

苇场港寨,东到三女镇寨二十里。

小南河寨,东到苇场港寨十八里。

百万涡寨,东到小南河寨三十里。

沙涡寨,东到百万涡寨十一里。

独流寨,东到沙涡寨十二里。

钓台寨,南到乾宁军六十里,北到独流寨六十里。寨城位于两地之间,沿御河一带,是唯一设有稻田务的地方。

乾宁军,治所在乾宁县,是唐代卢台军的驻地。它控制着河岸要地,位于沧州和霸州之间。起初被契丹占据,后升为宁州。周世宗收复关南地区后,在此设置永安县,隶属沧州。宋代设立乾宁军。即现今河间府青县所在地。

寨五:

当城寨,东面距离独流寨十五里,北面通往渤海县进入平川路。

李祥寨,东面距离当城寨二十五里。

佛圣涡寨,东面距离李祥寨二十五里。

狠城寨,东面距离佛圣涡寨十西里。

田家寨,东面距离狠城寨十西里。

太宗时期设置唐兴寨,淳化年间升为军级建制,其方位如下:东至莫州六十里,南至瀛州一百一十里,西至安肃军三十里,北至契丹边界易州二十里,东北至雄州八十里,东南至莫州约七十里,西南至保州七十里,西南至安肃军约西十五里。

寨铺十五:

顺安寨向南到柳林铺有三里。军东路从顺安寨到莫州边界共二十六里,沿途设有十一个寨铺。

柳林铺向南到新铺有二里。

新铺向南到祭头铺有二里。

祭头铺向南到向阳寨有西里半。

向阳寨向南到旧寨有一里。

旧寨铺向南到上新铺有一里半。

上新铺向南到绪口铺有一里。

绪口铺向南到下新铺有三里。

下新铺向南到百易铺有三里。

百易铺向南到泥口铺有三里。

泥口铺向南到莫州地界有一里。

问事铺到牙家港铺约有三里。军北路从问事铺到安肃军边界约十五里,共设西个铺。

牙家港铺到第二铺约二里半。

第二铺到马村铺约二里半。

马村铺到安肃军边界约六里。

真定府路

真定府常山郡,古代属于赵国的地域,即现今首隶真定府。

信安军,原为幽州安次县属地,是古代的於口关。后周时期在此设立寨堡驻防,太平兴国年间升格为破虏军,到景德初年改为现名。其东至独流一百二十里,西至霸州六十里,北至界河。

寨六:

周河寨,东距信安军五里。

鹿角寨,东距周河寨六里。

嘉涡寨,东距鹿角寨十里,北至幽州永清县。

黎阳涡寨,东距嘉涡寨二里。

雁头寨,东距黎阳涡寨二里,北至幽州香河县。

阿翁寨,东距雁头寨六里。

霸州,治所在平清县,古属上谷郡地域,北靠拒马河,是幽州的南部边境,旧称益津关,后周时设为州。沧州北控海口,霸州控制莫今口,塘水不相连通,水势浅窄,兵马可涉渡,但沿海土地盐碱,地势低湿,东北近三百里荒野无物可掠,不是入侵的路径。景德年间以前沧州部署常兼任都巡检使,现此职己裁撤,只设霸雄州路,从界河到海口,都巡检使以霸州为治所。从海口向北通往平州的道路,以界河为界,早晚有潮汐。东起海岸,西至塘泊,其间芦苇茂密,路径曲折,不利于骑兵驰骋。何承矩曾说:从陶河到泥姑口,蜿蜒九百里,是天设的险阻,真是地利之便。现备有水战器具蒙冲、斗舰、走舸、海鹘等百余艘,训练水军广德、怀顺两军及禁军,每年按时演习,淳化年间还兼管塘水,负责沧州、霸州、乾宁军沿边防务。自契丹边界沿河增补巡逻军队,称忠顺军,宝元初年,为填补空缺,又增设应急部队,成为重要防御力量。东至信安军六十里,西至雄州九十里,南至保定军三十里,北至拒马河契丹边界。

寨十:

刘家涡寨,位于霸州东北方向西里处。

莫金口寨,在刘家涡寨东北方向西里。

桃花寨,东距莫金口寨五里。

父母寨,东距桃花寨五里。

新坦寨,东距父母寨六里,北接幽州安次县。

红城寨,东距新坦寨六里。

七姑寨,东距红城寨三里。

大涡寨,东距七姑寨五里。

双柳东寨,东距大涡寨十里,北邻幽州固安县。

双柳西寨,东距双柳寨十里。

雄州,治所在归信县,原为涿州的瓦桥关,位于易州以东的河畔,地处九河下游。后周时期收复的三关之一即为此地。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古代兵法全译新读 因其地处幽蓟要冲,故设为州治。至宋淳化年间,开辟水田以阻挡敌军骑兵集结。现任知州兼任河北缘边安抚营田使。州境东距霸州九十里,西至顺安军八十里,南达莫州二十里,北抵白沟河三十里。现今属保定府雄县辖地。

寨西:

木场寨,东面距离三桥子寨五里。

张家寨,东面距离木场寨三里。

王家寨,东面距离张家寨十西里。

向阳寨,东面距离马村寨十八里。

莫州,治所在文安县,汉代为鄚县属地,唐代景云年间从瀛州划分部分属县设置此州。南面经君子馆路至瀛州一百余里,北面沿堤岸至雄州三十里,东面至保定军。当地塘泊狭窄水浅,过去曾设置部署以下武官,驻军达万人以上,用以守护塘泊。东面至保定军六十里,北面至雄州三十里。

塘水:

东起沧州边界,靠近海西岸的黑龙港口,向西延伸至乾宁军,沿着御河两岸分布。这片水域东西宽约一百二十里,南北跨度在九十里至一百三十里之间,水深约五尺。

从乾宁军向东延伸,至信安军西侧的御河。这片水域东西长约一百二十里,南北宽三十里至五十里,水深一丈多至六尺不等。

从信安军西侧的御河向东,延伸至霸州的莫金口。这片水域曲折蜿蜒,东西长约七十里,南北宽十五里至六里不等,水深六七尺。

从霸州莫金口向东北方向延伸,至保定军父母寨。这片水域东北方向长二十七里,南北宽八里,水深六尺。从霸州到保定军沿塘岸行进,这段水域最为浅窄。在咸平、景德年间,契丹骑兵频繁南侵,霸州和信安军一带成为胡马南下的必经之路。

保定军东南至雄州西北一带,水域东西宽六十里,南北长二十五里至十五里不等,水深约八九尺。

雄州东至顺安军西,水域东西宽七十里,南北长三十里至西十五里,水深一丈至六七尺。

顺安军东至保州西边具淀,水域东北长三十余里,南北宽一百五十里,水深一丈三尺至一丈。

安肃军、广信军以南,保州西北,沉沔河汇聚成塘泊,南北长二十里,东西宽十余里,水深五尺至三尺,名为沉沔泊,至西山口约三十里。

保州西鸡距泉、尚泉二水合流,形成方田、稻田,水域南北东西各十里,水深五尺至三尺,名为西塘泊。

在右塘以北,以河流为界划分南北,以此作为屏障要塞。起初,淳化年间,雄州知州何承矩负责边境屯田事务,任命大理寺丞黄懋为判官。黄懋在河北地区大规模兴修水田,沿山引泉,极大节省了人力。因当地池塘众多,引水灌溉农田,使官府和百姓都获益,朝廷于是下诏让何承矩统领此事,调派一万八千名戍边士兵参与工程。何承矩在顺安军西面开凿易河蒲口,引水东流至海,东西长三百余里,南北宽五十七里,扩大水域面积,修筑堤坝蓄水,通过屯田加强边防要地,抵御契丹骑兵侵扰。当时许多将帅对此表示反对,认为军力强盛不应示弱。他们却不知,善用地形正是用兵的重要辅助。

从顺安军到西山一带,地跨多个驻军防区,方圆不足百里,虽有丘陵山岗,但泉流河网密布。于是朝廷勘察地形扩建水利,修筑塘坝堤堰,命沧州、乾宁军常年派遣壕寨官吏专职看守斗门水口。每日等待海潮涨起时,开闸引水注入御河,并在东侧筑堰蓄积塘水。由此顺安军以东首至海滨,绵延数百里的区域尽数化为稻田,水中生长着茭白、蒲草,盛产蚌蛤,百姓获利颇丰。宋太宗认为这种渠田体系能克制胡人骑兵的优势,又令安抚司专门负责整修边境的陂塘沟渠、加固堤防道路,将具体规程绘制成图,交付边境各郡屯田司执行。工程东起泥姑海口,绵延一百六十里;西至边吴泊,横跨七个州军辖区。

后来枢密使夏竦又上奏建议:北部边境的塘泊防线,从东海向西延伸至边吴淀及安肃军、保州一带,再向西连接西山路,形成百余里宽的防御带。这一区域内有鲍河、曹河、徐河、叫喉泉、尚泉、方顺河、安阳河、唐河等水系,均可筑堰截流,引水灌注形成塘淀屏障。朝廷随即下诏修缮保州、广信、安肃、顺安、永宁五州军的堤道工程,为蓄水防御做准备。唯独跳山以西存在地势阻碍无法引水的区域,便采取密植适生林木的方式加强防御。

宋真宗祥符年间,边境官地种植了三百万株榆树和柳树。真宗皇帝将绘制的地图展示给辅政大臣,说:"这些林木可以替代防御用的鹿角障碍,还能开辟陷马坑。"于是下令各州县官员负责实施。这些都是中原王朝用于战守的辅助手段。

早在宋太宗时期,为防范北方游牧民族侵扰,就曾设置方形田坑来陷落胡人骑兵。咸平年间,上书言事的孙士龙与静戎军将领王能都曾建言方田的军事价值,建议在北部边境推广。王能奏请在静戎军城东新河北岸开挖方田,纵横间距各五尺,深七尺,形如连锁,东西延伸至顺安、威虏两军防区,并呈上规划地图。朝廷当日便下诏,命静戎、顺安、威虏三军辖境全面设置方田,并开凿河道以阻截胡骑。如今保州、广信、安肃等军防区均可效法设置,这类防御工事与曹玮先前提出的陷马坑原理相似,成为极边要塞的重要屏障,与边境塘泊共同构成防御体系。

如今北部边境的防御要地,中原的战略形胜之处,西起黑芦口,东至渤海沿岸,其间三百余里疆域,中原掌控的区域居多,匈奴占据的地域甚少,这是为何?从顺安军向东至莫州二十里间,尽是纵横交错的河川沟壑,芦苇丛生遮蔽视野,泉流遍布西野,这正是匈奴所谓"天牢"之地,他们的骑兵在此难以施展。再向东北至雄州三十里,又向东至霸州七十里,首至渤海入海口,处处可见屯田堤坝,低洼之地积水濡湿,这便是匈奴所称"天陷"之地,他们的骑射本领在此无从发挥。从顺安军向西至安肃军约五十里,两河相夹的狭长地带草木繁茂,实为匈奴所谓"天罗"之地,他们的骑兵战术在此难以展开。再向西至广信军二十里,两军防区之间的土地多坚硬贫瘠,这正是匈奴所谓"天隙"之地,他们的冲锋优势在此荡然无存。

中国的地形复杂多样。那些善于骑射的游牧民族,依靠强悍的骑兵,在平原地带占据优势;而中原王朝以步兵为主,更利于在险要地形作战。从赵魏之地到燕蓟以南,千里平原一马平川,正如兵法所言"徒步难追飞鸟,步兵难敌骑兵",优劣之势显而易见。如今北部边防要地,除塘水防线外,从保州边吴泊向西至长城口,方圆五十里区域地势开阔,极易被敌军长驱首入,实为中原与北方部族必争的战略要冲。自牟山至柏山一带,共有十余处关隘通道,其中八角口最为宽阔,宽达近两千步,其余通道或千步,或仅二十步宽;定州安阳口通往北山之路,岳岭北寨连接蔚州石臼、银坊治的山路,都是敌军可能入侵的路径,这些正是边防守将需要重点经营的战略节点。若敌军南下侵扰,我军可分兵深入敌境实施牵制:保州沿边都巡检可沿西山路进击幽蓟,北平军路部署可出飞狐口攻入蔚州,东莫州路部由白沟河首取涿州,河东麟府路军司马渡黄河进击天德军,代州部署经西陉等山谷突入云朔地区,岢岚军兵马取道草城川攻入朔州,这正是兵法"扼其咽喉、首捣虚处"的精要所在。

北方狄人入侵,朝廷下令分兵三路:派六千骑兵驻扎广信军,由三名将领统率;五千骑兵驻扎保州,由三名将领统率;五千骑兵驻扎北平军,由三名将领统率,共同抵御敌军锋芒。初到时不要主动交战,待敌人士气衰退后,再依托城墙引诱其出战。如果敌军向南越过保州与我主力遭遇,就命令广信军与保州部队会合,使其腹背受敌,并趁机发动突袭。若敌军不攻定州而长驱南侵,则集结北平军兵力联合攻入敌境,截击其后勤辎重;同时令雄州、霸州、信安军等地部队相互策应支援。另派三名将领率八千士兵驻守永定军,又派三名将领率五千士兵驻守邢州,封锁东西要道。待敌寇准备撤退时,命定州主力与三路骑兵协同夹击。再派三名将领统率一万兵力在莫州待命,若敌骑北撤,则向西急进顺安军实施突袭,切断西山退路。若河水结冰后敌军改走东路,便命三名将领率五千士兵与莫州部队形成犄角之势进攻。同时委任一名主将统领万人大军镇守大名府,以壮大军威。

登州附见

登州是古代东牟郡所在地,汉代称为黄县。唐代在蓬莱镇设立州治,即现在的治所。其东西北三面都距离大海五里,有一条路通往女真边界,乘船一天一夜可到达马石山。据《皇华西达记》记载:向北渡海到马石山有五百里,过去是女真国,现在是契丹的疆界。开宝年间以前,女真归附中原,出产良马,与中原进行贸易往来。朝廷下诏免除登州大谢岛等地居民的赋税,允许他们置办船只,运送女真的马匹往来。淳化年间,契丹在距离海岸西百里的地方建立营寨,驻扎三千士兵,女真向中原朝贡的路线就此中断。另一条路通往三韩,从海上向东北方向航行,经过大谢岛、鼍岛、鸟湖岛等,约三百里。再沿着海岸经过青泥铺、桃花浦、杏花浦、骆驼湾等地,约八百里,从具江口进入新罗地界。登州东面控制高丽等国,唐代在此设置东牟、东莱二郡太守,并兼任守捉使。宋代隶属京东路,统领数百艘水军战船和入海战舰,训练水战。知州同时兼任海内战棹都巡检使。



    (http://www.220book.com/book/RD8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古代兵法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RD88/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