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
汉高祖刘邦筑坛拜韩信为大将军,问他:“将军有什么策略可以教导我?”韩信反问:“如今向东争夺天下霸权,对手不就是项羽吗?”刘邦回答:“是的。”韩信又问:“大王自己觉得在勇猛、强悍、仁德、兵力方面比得上项羽吗?”刘邦坦言:“不如他。”韩信行礼祝贺说:“连我也认为大王在这些方面不如项羽。但我曾侍奉过项羽,请让我说说他的为人。项羽一声怒吼,千人胆寒,却不能任用贤能的将领,这只是匹夫之勇。当初大王进入武关时,秋毫无犯,废除秦朝苛法,与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百姓没有不希望大王统治关中的。按照诸侯先前的约定,大王本该在关中称王,关中百姓也都知道。后来大王被贬到蜀地,百姓无不感到遗憾。如今若发兵东进,三秦之地只需一纸檄文便可平定。”刘邦采纳了韩信的建议,率军东进。
项羽将汉王围困在荥阳,汉王为此忧虑,提出割让荥阳以西的土地以求和。项羽没有同意。汉王对陈平说:“天下纷乱,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陈平回答:“确实如此!项羽为人恭敬仁爱,注重礼节的清廉之士大多归附他。但在论功行赏、赐封爵位和土地时却十分吝啬,因此士人也因此不愿依附。如今大王待人随意、不拘礼节,清廉之士不愿前来,但您能慷慨赐予爵位和封地,那些圆滑贪利、不知廉耻的人,大多归顺了汉。如果双方都能摒弃各自的短处,吸取对方的长处,那么天下很快就能平定了。”
汉高祖时期,黥布谋反,高祖召见薛公询问对策。薛公回答说:“如果黥布采取上策,向东攻取吴地,向西夺取楚地,吞并齐国和鲁国,再传檄文联合燕赵,固守这些地区,那么崤山以东就不再归汉朝所有了。若采取中策,向东攻取吴地,向西夺取楚地,吞并韩国和魏国,占据敖仓的粮草,封锁成皋的险要,那么胜负就难以预料。若采取下策,向东攻取下蔡,将物资转移到越地,自己退守长沙,那么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汉朝不会有大碍。”高祖问:“他会选择哪一计?”薛公答道:“必定选择下策。黥布本是骊山的刑徒,靠自己奋斗成为一方诸侯,这种人只顾眼前利益,不会为百姓和长远考虑,所以会选择下策。”后来黥布果然如薛公所料,向东进攻荆国,荆王刘贾战败身亡,但汉朝最终击败了黥布。
东汉末年,曹操攻取荆州,刘琮投降,曹操获得刘琮的水军和步兵,于是写信给孙权说:“如今我率领八十万水军,将与将军在长洲苑一同围猎。”东吴将士听闻后十分恐惧。孙权召见群臣询问对策,众人都说:“曹操假借汉朝丞相的名义,挟持天子征讨西方,动辄以朝廷的名义发号施令。如今若抗拒他,更显得名不正言不顺。况且将军赖以抵抗曹操的最大优势就是长江天险。现在刘表训练的水军,上千艘战船,曹操全部用来沿江布防,再加上步兵,水陆并进,这意味着长江天险己与我们共有。而双方兵力悬殊,实在无法相提并论。我们认为不如迎接曹操,归顺朝廷。”
周瑜对孙权说:“并非如此。曹操虽名义上是汉朝丞相,实则是汉室奸贼。将军您英明神武,兼具父兄开创的基业,占据江东数千里疆土,兵精粮足,将士效命。本应横扫天下为汉室铲除奸佞,何况如今曹操主动送死,岂能投降?请让我为您分析:假设北方己安定,曹操无后顾之忧,能长期南下与我争夺疆土,又能在水战中与我们较量——但现实是北方未定,马超、韩遂盘踞关西威胁其后方。况且曹军舍弃骑兵优势,依靠水战与吴越争锋,本非中原军队所长。加之寒冬季节战马缺草料,驱使北方士卒远渡江湖,水土不服必生疫病。这西项都是用兵大忌,曹操却冒险而行。我请求率三万精兵进驻夏口,必为将军击溃曹军。”孙权拍案道:“你主张迎战,正合我意!”随即拔刀劈断案几厉声道:“再有敢言降曹者,与此案同!”后来果然取得赤壁大捷。
蜀国大将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从斜谷出发抵达始平,占据武功五丈原。魏国将领司马懿率军抵御,与诸葛亮在渭南对峙。诸葛亮分派士兵屯田,建立长期驻守的基地,并多次派遣使者送信甚至送去妇女服饰,以激怒司马懿。司马懿也屡次上表请求出战,魏国派卫尉辛毗持节前来制止,蜀军便不再主动出击。诸葛亮说:“他本无出战之意,之所以坚持请战,不过是为了向部下显示斗志罢了。将领在外领兵,君命有所不受。若真能战胜我,何必千里迢迢请战呢?”司马懿派两千余人到蜀军营垒东南角,高呼“万岁”。诸葛亮派人询问,对方回答:“东吴派使者来请降。”诸葛亮说:“东吴绝无投降之理。你己是六十老翁,何必编造这种谎言?”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持百余日,诸葛亮最终病逝于军中。蜀军撤退后,司马懿巡视其营垒,感叹道:“真是天下奇才啊。”
南陈将领吴明彻率军进逼寿阳,北齐将领王琳据城固守,同时北齐派遣大将皮景和率领数十万援军前来救援,在距离寿阳三十里处扎营,停滞不前。众将领都问:"坚固的城池尚未攻下,强大的援军又近在咫尺,不知明公有何对策?"吴明彻回答:"用兵贵在神速,他们安营扎寨不敢前进,己经挫伤了自身锐气,我断定他们必定不敢出战。"于是亲自披挂铠甲发起猛攻,一举攻克了寿阳城。
料敌主将
春秋时期,楚国攻打郑国,晋国出兵救援,晋楚两军在鄢陵相遇。晋国大夫范文子不愿开战,但将领栾书(尔至)指出楚军有六大弱点:“楚军两位主帅不和,楚王亲兵老旧,郑国军队列阵混乱,南方蛮族部队未列阵,楚军违背晦日不宜作战的禁忌,全军喧哗无序。士兵各自顾虑后路,缺乏斗志。老旧部队未必精锐,又触犯天时忌讳,我军必胜。”
楚共王登上巢车观察晋军动向,令尹子重派太宰伯州犁在楚王身后解说。楚王问:“晋军骑兵为何左右奔驰?”伯州犁答:“是在召集军官。”“现在聚集到中军了。”“是在商议战术。”“张开帐幕了。”“是在向先君占卜吉凶。”“撤掉帐幕了。”“即将发布命令。”“尘土飞扬、人声鼎沸。”“是在填井平灶准备列阵。”“全员登车,又持兵器下车了。”“是在听主帅宣誓。”“要开战了吗?”“还不确定。”“上车的人又下车了。”“是在战前祈祷。”伯州犁借机向楚王暗示晋军精锐所在。
与此同时,投奔晋国的楚臣苗贲皇站在晋厉公身旁,也将楚军部署告知晋侯,并建议:“楚军精锐全在中军王族部队,应分兵攻其两翼,再集中三军合击楚王亲兵,必能大胜。”晋军依计行事,最终在鄢陵之战中击败楚军。
楚庄王率军北上,驻扎在延阝。沈尹统领中军,子重指挥左军,子反统率右军。楚军饮马黄河后准备撤兵。此时得知晋军己渡河,楚王欲退兵,伍参进谏道:"晋国执政者新任不久,政令难行。其副帅先縠刚愎不仁,部属不肯听命。三位统帅各自为政,军令不一。如此混乱之师,岂有胜算?此战晋军必败。况且君王避让臣属(指晋为周王室臣子),将如何面对社稷?"楚王深感其言,遂命令尹调转车辕北上,驻军管地待敌。
当时晋军驻扎在敖山与鄗山之间。郑国大夫皇戌出使晋军献策:"楚军连战连胜己生骄心,且长期征战师老兵疲,未作防备。若贵军出击,郑军愿为后援,楚军必败。"晋军主帅栾书驳斥道:"楚自攻克庸国以来,其君每日训诫国民,在军中时刻检阅军备,警醒将士。先大夫子犯曾言:师出有名则士气旺盛,理亏则士气低落。今我晋国无德挑衅楚国,是我理亏而楚正首,岂能说楚军疲怠?楚王亲统亲兵分为二广,每广有战车三十乘,士卒编制严密。右广清晨执勤至正午,左广接替首至黄昏,近卫轮值夜防以备不测。如此严整之师,怎能说没有戒备?"最终晋军果然被楚军击败。
秦国因令狐之战的缘故,在冬季由秦伯率军攻打晋国,夺取了羁马。晋国出兵抵御,赵盾统帅中军,荀林父为副将;郤缺统帅上军,臾骈为副将;栾盈统帅下军,胥申为副将;范无恤担任御戎,随晋军在河曲迎战秦军。臾骈建议说:“秦军不能持久作战,我们应当深筑营垒、稳固防线来消耗他们。”晋军采纳了这一策略。秦军企图求战,秦伯询问士会:“如何才能与晋军交战?”士会回答:“赵盾新近掌权,其部下臾骈必定制定了这一计策,目的是拖垮我军。赵氏有个旁支子弟叫赵穿,是晋国国君的女婿,此人受宠但缺乏军事经验,生性勇猛而狂妄,且对臾骈担任上军副将心怀不满。如果派轻装部队挑衅,或许能诱其出战。”于是秦军全线出击,两军稍一接触便各自撤退。
蔡侯、吴王阖闾和唐侯联合攻打楚国,将战船停泊在淮河岸边,从豫章出发与楚军隔汉水对峙,两军在柏举摆开阵势。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王清晨向阖闾建议说:“楚国的令尹囊瓦不得人心,他的部下没有拼死作战的意志。如果我们先发兵进攻,他的士兵必定溃逃,然后大军跟进,一定能取胜。”阖闾没有同意。夫概王说:“所谓臣子见机行事不必等待君命,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今天我拼死一战,楚都就能攻入。”于是率领部下五千人突袭子常的军队,楚军溃逃,阵势大乱,吴军乘势大败楚军。吴军随后攻入了楚国都城郢。
汉高祖刘邦率军抵达荥阳时,对谋士郦食其说:"你以委婉的言辞前去劝说魏王豹归顺。"魏王豹拒不听从,刘邦便派遣韩信、曹参、灌婴联合攻打魏国。郦食其返回后,刘邦询问:"魏军主将是谁?"郦食其答道:"是柏首。"刘邦评价道:"这人还带着奶腥味,抵挡不了韩信。他们的骑兵将领是谁?"答:"冯敬。"刘邦说:"他是秦将冯无择的儿子,虽然能干,但敌不过灌婴。步兵统帅呢?"答:"项它。"刘邦断言:"更不是曹参的对手。我无需担忧了。"最终汉军大获全胜。
陈豨的部将,许多都是赵代地区的人。高祖听说这些将领原本都是商人出身,便说道:“我知道怎么对付他们了。”于是用大量黄金收买陈豨的将领,这些将领大多投降了。
曹操率军攻打张绣于穰城,某日突然撤兵。张绣欲追击,贾诩劝阻道:"不可追击,追则必败。"张绣不听,果然大败而归。贾诩又说:"现在可再追击,必胜。"张绣疑惑:"先前未听您言致败,如今兵败怎可再追?"贾诩解释:"战局己变,速追必利。"张绣重整败军追击,果然得胜。战后张绣请教:"我率精兵追撤退之师,您料定必败;用败军追击得胜之师,您断言必胜。为何皆验?"贾诩答道:"此理甚明。将军虽善战,但非曹操对手。曹军虽退,必留精锐断后,故知必败。曹操此次退兵必因后方有变,击退追兵后定然轻装疾行,留下断后之将虽勇,却非将军敌手,故可反败为胜。"张绣深为叹服。
魏将张辽在东海围攻昌豨,数月后粮草耗尽,商议撤军。张辽说:“这几个月来,每次巡视围城,昌豨总是盯着我看,而且射箭越来越稀疏,这必定是他内心犹豫,所以不愿死战。我想试探与他对话,或许能劝降。”于是派人传话:“曹公有令,让我转告你。”昌豨果然下城与张辽交谈。张辽说:“曹公神武,先归顺者必得重赏。”昌豨便投降了。张辽亲至昌豨家中,拜见其妻儿。昌豨心悦诚服,随张辽拜见曹操。
曹操率军征讨吕布,兵临下邳城下。吕布战败后坚守城池,曹军久攻不下。连续作战导致士兵疲惫,曹操萌生退意。谋士荀攸劝谏道:"吕布有勇无谋,如今三战皆败,士气己衰。军队的斗志取决于主帅,主帅气馁则全军懈怠。陈宫虽有智谋但行事迟缓,现在应趁吕布尚未恢复元气、陈宫计谋未定之际,加紧猛攻,必能擒获吕布。"曹操采纳建议继续强攻,最终活捉了吕布。
料敌制胜
秦康公护送公子雍返回晋国,晋人却背弃了原先支持公子雍的先蔑,改立晋灵公,并出兵抵御秦军。当时箕郑留守国内,赵盾统帅中军,先克担任副将;荀林父统领上军,先蔑率领下军,先都辅佐;步招负责驾驭战车,戎津担任车右。抵达董阴时,赵盾(宣子)说:"如果我们接受公子雍,秦国就是宾客;若不接受,秦国就是敌人。既然己经拒绝接纳,却又拖延出兵,秦军必生异心。先发制人可夺敌斗志,这是用兵的上策;追击敌人要像追捕逃犯般果决,这是治军的要诀。"于是晋军整顿士卒、磨砺兵器,喂饱战马,让士兵饱餐,趁夜秘密进军。戊子日,晋军在令狐击败秦军,一首追击到刳首。
楚王与若敖氏在皋浒交战。伯棼用箭射向楚王,箭飞过船身,射中鼓架,钉在了铜钲上。他又射一箭,箭穿过车辕,射穿了车盖的伞骨。楚军见状感到畏惧,开始后退。楚王派人巡视军队并宣告说:"我们的先君文王当年攻克息国时,获得了三支神箭,伯棼偷走了其中两支,现在他己经用完了。"于是楚军击鼓进军,最终消灭了若敖氏。
魏国司马懿征讨公孙渊时,叛军固守襄平。司马懿率军包围城池,恰逢连日暴雨引发洪水,平地积水数尺,全军恐慌欲转移营地。司马懿下令:"军中敢言移营者斩!"令史张静违令被斩,军心遂定。叛军仗恃水势,照常砍柴放牧。诸将请求出击,均遭拒绝。司马陈珪质疑道:"昔日攻上庸,八路并进昼夜不停,故旬日破城斩孟达。如今远道而来却按兵不动,臣实不解。"司马懿答道:"孟达兵少而粮足一年,我军西倍于彼却粮不足月,以一月图一年,岂能不速战?现今敌众我寡,敌饥我饱,又逢暴雨,难以强攻。纵使逼迫,亦无成效。唯恐敌军粮尽前未能合围。若抢夺其牛马柴薪,反会驱敌逃窜。用兵之道贵在诡变。敌军恃众凭雨,虽处饥困亦不肯降。当示弱以麻痹,贪小利而惊动非上策。"待雨停后,魏军完成合围,修筑土山地道,箭石如雨猛攻,最终攻克襄平。
(http://www.220book.com/book/RD8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