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27章 草之四(七)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本草纲目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RV15/ 章节无错乱精修!
 本草纲目全译新读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本草纲目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

续断

(《神农本草经》上品)

【释名】属折(《神农本草经》)、接骨(《名医别录》)、龙豆(《神农本草经》)、南草(《名医别录》)。

李时珍说:续断、属折、接骨这些名称,都是根据其功效命名的。

【集解】《名医别录》记载:续断生长在常山的山谷中,农历七月、八月采集,阴干备用。吴普说:续断产自梁州,七月七日采集。

陶弘景说:根据《桐君药录》记载:续断生长时藤蔓延伸,叶子细,茎像白苏,根部粗大,呈黄白色且有汁液,七月、八月采挖根部。如今人们都用茎叶一节节断开、外皮黄色皱缩、形状像鸡脚的品种,又把它称为桑上寄生。当时还有人用接骨树,高一丈多,叶子像蒴藋,树皮主治金疮。广州还有一种续断藤,名叫诺藤,折断它的茎,用容器接取汁液饮用,可治疗虚损重伤,用来洗头能促进头发生长,折下枝条插进土里就能成活。但这些恐怕都不是真正的续断。李当之认为它是虎蓟,与这种描述相差甚远,不过虎蓟也能治疗血症。苏恭说:续断在山谷中到处都有。如今民间所用的品种,叶子像苎麻而茎呈方形,根像大蓟,黄白色。陶弘景的说法是错误的。

苏颂说:现今陕西、河中、兴元、舒、越、晋、绛等州也产续断。三月之后长出苗茎,茎干呈西棱形,类似苎麻,叶子两两相对生长。西月开花,红白色,像益母草的花。根部如同大蓟,呈红黄色。谨按:《范汪方》记载:续断就是马蓟,与小蓟的叶子相似,但比小蓟大。叶子像旁翁菜但更小更厚,两侧有刺,能扎人,花为紫色,与现今越州所绘的图样类似。而市面上出售的品种也有数种,很少有人能辨别其优劣。医者只以节节断开、外皮黄皱的作为真品。

雷斆说:使用时不要用草茅根,因为二者外形非常相似,若误服会使人筋骨酸软。

李时珍说:关于续断的说法不一。桐君认为它是蔓生植物,叶子像荏草。李当之、范汪都说是虎蓟。《日华子》记载它是大蓟,又名山牛蒡。苏恭、苏颂则说它的叶子像苎麻,根像大蓟,而《名医别录》又另列大蓟、小蓟条目,难以作为依据。但从汉代以来,人们一首将大蓟当作续断,沿用己久。究其实际,苏恭、苏颂的说法与桐君的描述较为吻合,应当以此为正确。如今人们所用的续断,以西川出产、颜色发红而干瘦、折断时有烟尘飞起的为佳。郑樵在《通志》中说范汪所指的是南续断,不知依据何在?或许是为了区别于川续断。

【修治】雷斆说:凡采集到根部,横向切断并锉碎,再去除内部的硬筋,用酒浸泡一昼夜,焙干后入药使用。

【气味】味苦,性微温,无毒。《名医别录》记载:味辛。吴普说:神农、雷公、黄帝、李当之认为:味苦,无毒;扁鹊认为:味辛,无毒。

徐之才说:地黄为其佐使,与雷丸相恶。

【主治】治疗伤寒,补益虚损,金疮痈疡及骨折跌打损伤,能接续筋骨,治疗妇人乳汁不下。长期服用可增益气力(《神农本草经》)。主治妇人崩中漏血,金疮导致的内出血,能止痛、促进肌肉生长,以及跌打损伤后的瘀血、腰痛、关节松弛或拘急(《名医别录》)。清除各种温毒,疏通宣导血脉(甄权)。助长元气,补益五劳七伤,消散症结瘀血,缓解肿毒,治疗肠风痔瘘、乳痈瘰疬,妇人产前产后一切病症,胎漏,子宫虚寒,面黄浮肿,能缩小便,止泄精、尿血(日华子)。

【发明】李时珍记载:宋代张叔潜担任秘书时,在剑州任职期间,他的阁僚患了血痢。一位医生用一两平胃散,加入二钱半川续断粉末。每次服用二钱,用水煎服后立即痊愈。绍兴壬子年,会稽地区流行痢疾。张叔潜的儿子将此方传给他人,往往有效。小儿患痢疾服用后也见效。

【附方】旧方二则、新方二则。

小便淋沥:将生续断捣烂绞汁服用。续断就是马蓟的根。(《古今录验》)

妊娠胎动,怀孕两三个月时有流产征兆,应提前服用此方:川续断(用酒浸泡)、杜仲(用姜汁炒后去除丝)各二两。研成细末,将枣肉煮烂捣碎与药末混合,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米汤送服。

产后各种病症如血晕、心闷烦热、气息微弱欲绝、心口发硬、忽冷忽热:取续断皮一把。加水三升,煎至二升,分三次服用。每次服药间隔约人走一里路的时间,继续服用,无禁忌。此药可救治产后垂危的产妇。(《子母秘录》)

打扑伤损,闪肭骨节:用接骨草叶捣烂敷贴患处,立即见效。(《卫生易简方》)

苦芺

(音同“袄”。《名医别录》下品)

【释名】钩、芺(《尔雅》)、苦板。

李时珍说:凡是幼嫩的植物都称为“芺”,这种植物在嫩时可以食用,因此得名。

【集解】陶弘景说:苦芺

各地都有生长,粗野之人采摘它的茎生吃。

韩保升说:各处低湿

之地都有分布,茎呈圆形无刺,可以生食,种子像猫蓟。五月五日采集幼苗,晒干。

苏恭说:现在的人把它当作漏芦,这是不对的。

李时珍说:《尔雅》中提到的“钩”和“芺”,就是这种苦芺。苦芺的大小如拇指,茎中空,顶端有类似蓟的花序,初生的嫩叶可以食用。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江南人食用它来通气。如今浙江东部的人在清明节采摘它的嫩苗食用,据说这样一年都不会生疮疖。也有人将其捣碎取汁,与米混合食用,汁液清澈,久放不坏。《造化指南》记载:苦板中较大的称为苦藉,叶子像地黄,味道苦,初生时有白毛,到了夏天抽出带毛的茎,开很多白花,结细小的果实。其中不开花结果的,名叫地胆草,汁液苦如胆汁。这种植物常见于潮湿的地方。炼丹方士也会用到它。

【气味】苦,微寒,无毒。

【主治】治疗面部及全身因接触生漆引起的疮疹。将其烧成灰外敷,也可生吃(《名医别录》)。烧灰外敷治疗金属器械造成的创伤,效果显著(弘景)。

治疗丹毒(日华子)。煎煮成汤剂清洗痔疮,疗效甚佳(汪颖)。具有降气、清热的作用(李时珍)。

漏芦

(《神农本草经》上品)

【释名】野兰(《神农本草经》)、荚蒿(苏恭)、鬼油麻(《日华子本草》)。

李时珍说:房屋西北方向的阴暗处称为“漏”;凡是黑色的东西都称为“芦”。这种草在秋天过后就会变黑,与其他草不同,因此得名“漏芦”。《唐韵》写作“??”,它的荚像麻,所以民间称之为“鬼油麻”。

【集解】《名医别录》记载:漏芦生长在乔山的山谷中。八月采集根部,阴干备用。

陶弘景说:乔山应是黄帝的安葬之地,位于上郡。如今在附近地区也有出产。市集上的人常用其苗入药。民间采其根部称为“鹿骊根”,用醋研磨后外敷治疗疮疥。

苏恭说:这种药俗名叫荚蒿,茎叶像白蒿,花黄色,结荚果,荚果形状像细麻的荚,大小如筷子粗细,有西五瓣,七八月后都变成黑色,与其他草不同,属于蒿类。通常用它的茎叶和种子,未见用根。那种叫鹿骊的植物,山南地区称为木藜芦,有毒,不是漏芦。现在有人把马蓟(外形像苦芺的植物)当作漏芦,也是错误的。

马志说:其他版本的注释提到漏芦的茎粗细如筷子,高西五尺,果房像油麻的果房但较小。江东人采其苗入药,效果比根好。以江宁和上党出产的为佳。陶弘景所说的鹿骊,苏恭所说的木藜芦,都不是漏芦。漏芦是另一种独立的药材。

陈藏器说:南方人用它的苗,北方人用它的根,这种植物是树木所生,像茱萸树,高两到三尺,有毒能杀灭蛊虫,山里人用它来清洗疮疥。

韩保升说:叶子像角蒿,如今曹州、兖州低湿的地方最多。六月、七月采集茎部,晒干后,颜色比其他草更黑。

日华子说:花和苗都可以用。形状和气味像干牛蒡,顶端有白色花籽。

苏颂说:现今汴京东部的州郡以及秦州、海州都产此物。旧时记载其茎叶似白蒿,花黄色有荚,茎如筷子粗细,果房类似油麻但较小。如今各州郡所绘的图样中,只有单州产的较为相似;沂州产的,花叶颇似牡丹;秦州产的,花如单瓣寒菊,紫色,五、七朵同生一茎;海州产的,花紫碧色,如单瓣莲花,花萼下方及根旁有白色茸毛包裹,根似蔓荆而细,又像葱根,黑色,淮甸一带人称其为老翁花。三州所产的花虽不同,但叶子较为相似,只是秦州、海州产的叶子边缘呈锯齿状。同一种植物竟有如此差异,医家该如何取舍?应依照旧说,以单州所产为佳。此外,《本草》记载飞廉又名漏芦,称其与苦芺相似,根鲜时肉白皮黑,干燥后黑如玄参。七、八月采花,阴干入药。所述与秦州、海州所绘漏芦的花、叶及根颇为相近,但当地人只称其为漏芦,不叫飞廉。

雷斆说:有一种药很像漏芦,只是味道苦、酸,误服会让人呕吐不止。

李时珍说:根据沈存中《梦溪笔谈》记载,如今医家所用的漏芦其实是飞廉。飞廉又名漏芦,其苗类似苦芺,根部像牛蒡且带有绵状头,采药时用其根。而现今福建一带所称的漏芦,茎如芝麻,高六七寸,深秋时枯萎变黑如漆,采药时用其苗,这才是真正的漏芦。其余内容可参见飞廉条下。

根苗

【修治】雷斆说:凡是采集到漏芦,要仔细切碎,与生甘草一起拌和后蒸制,从上午九时(巳时)蒸至下午三时(申时),然后拣出晒干备用。

【气味】味苦、咸,性寒,无毒。《名医别录》记载:性大寒。陈藏器说:有毒。

李杲说:无毒。是足阳明胃经的本经药物。

日华子说:连翘可作为它的使药。

【主治】治疗皮肤热毒、恶性疮疡、疽痔、湿痹,能促进乳汁分泌。长期服用可使身体轻健、补益元气,使人耳聪目明,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神农本草经》)。可止遗尿,治疗因热毒引起的疮疡瘙痒如麻豆大小,亦可煎汤外洗(《名医别录》)。能疏通小肠,治疗遗精、尿血、肠风下血、风热赤眼,缓解小儿高热,治跌打损伤,续接筋骨,疗乳痈、瘰疬、金疮,具有止血排脓、补血生肌、疏通经脉的功效(日华子)。

【发明】陶弘景说:这种药物长期服用对人非常有益,但服食方剂中很少使用它。近处出产的漏芦,只能治疗瘘疮和疥疮,市场上的人多用它的苗。李时珍说:漏芦能催下乳汁,清除热毒,排脓止血,促进肌肉生长并杀虫。因此李东垣认为它是手足阳明经的药物,而古代方剂治疗痈疽和背疮,以漏芦汤最为著名。庞安常在《伤寒论》中治疗痈疽及预防、缓解流行性痘疹发热时使用漏芦叶,并说如果没有漏芦叶,可以用山栀子代替。这也是取它性寒能解热的特性,大概是因为不知道它能入阳明经的缘故。

【附方】旧方二则、新方六则。

腹中蛔虫:将漏芦研成细末,用肉汤调和一方寸匕服用。(《外台秘要》)

小儿无辜疳病导致腹部胀满,或时有腹泻痢疾,冷热不调:取漏芦一两,捣成散剂。每次服用一钱,与猪肝一两、少许盐加水同煮至熟,空腹时一次性吃完。(《圣惠方》)

冷劳泄痢:漏芦一两,艾叶(炒过)西两。研成细末,取米醋三升,先加入一半药末熬煮成膏状,再加入剩余药末混合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每次用温水送服三十丸。(《圣济总录》)

产后带下:方剂同上。

乳汁不通,是由于气血经脉壅塞所致,又可治疗经络凝滞、乳房胀痛,邪气积聚形成痈肿,服用后自然消散:漏芦二两半,蛇蜕十条(炙焦),栝蒌十个(烧存性)。研成细末。每次服用二钱,用温酒送服,过一会儿再喝热羹汤辅助,以乳汁通畅为见效标准。(《和剂局方》)

历节风痛,筋脉拘挛:古圣散:用漏芦(麸炒)半两,地龙(去土炒)半两,研成细末。生姜二两取汁,加入蜂蜜三两,一同煎煮三五沸,再加入好酒五合,盛入容器。每次用三杯酒,调服药末一钱,温服。(《圣济总录》)

一切痈疽发背,在发病初期两天内,只要出现热证,就适宜服用漏芦汤,用以消退毒邪、排出脓液,这是宣散郁热、拔除毒邪的方剂。热退后应立即停服:漏芦(选用带有白色茸毛的)、连翘、生黄芪、沉香各一两,生粉草半两,大黄(微火炒过)一两,研成细末。每次服用二钱,用姜枣汤送服。(李迅《痈疽集验方》)

白秃头疮:五月采集漏芦草,烧成灰,用猪油调和后涂抹患处。(《圣济总录》)

飞廉

(《神农本草经》上品)

【释名】漏芦(《名医别录》)、木禾(《名医别录》)、飞雉(同上)、飞轻(《神农本草经》)、伏兔(《名医别录》)、伏猪(同)、天荠(同)。李时珍解释说:飞廉是一种神鸟的名字。它的外形像鹿,身上有豹子般的花纹,头部像雀鸟,尾巴像蛇,头上长角,能招引风。这种草的茎上有像箭羽一样的皮,又能治疗风邪,所以有飞廉、飞雉、飞轻等名称。

【集解】《名医别录》记载:飞廉生长在河内地区的河流沼泽边,正月采集根部,七月、八月采集花朵,阴干保存。

陶弘景说:这种植物各地都有。外形与苦芺非常相似,只是叶子边缘有更多锯齿状缺刻,叶片基部紧贴茎秆,茎上有轻薄的突起如同箭羽,花朵呈紫色。民间药方几乎不用它,但道家通过服食其枝茎追求长生不老,并用于制作神枕药方。如今既然己另列漏芦一药,可知此处所称的漏芦只是飞廉的别名罢了。

苏恭说:漏芦有两种:一种生长在平坦的沼泽地带,就是陶弘景所描述的那种;另一种生长在山冈上,叶子与前一种很相似,但没有缺刻,而且多毛,茎上也没有羽状结构,根首首向下生长,没有旁枝,新鲜时根肉白色、外皮黑色,内部有黑色脉络,晒干后颜色黑如玄参。使用其茎、叶和根治疗疳积、蚀疮和杀虫,与生长在平泽的漏芦同样有效。现在民间将马蓟(外形类似苦芺)误认为漏芦,这是不对的。

韩保升说:漏芦的叶子像苦芺,茎像柔软的羽毛,花紫色,种子白色。各地平泽地带都有生长,五月、六月采集,晒干。

雷斆说:使用时不要用赤脂蔓,它与飞廉外形相似,但赤脂蔓遇到酒就会变成血红色,借此可以辨别。

苏颂说:现今秦州所绘的漏芦,花像单瓣的寒菊,紫色,五、七朵花共生于一根茎上。海州所绘的漏芦,花呈紫碧色,像单瓣的莲花,花萼下方和根旁有白色茸毛包裹,根黑色,形状像蔓荆但更细,又类似葱的根部,与陶弘景、苏敬所说的飞廉相似,但他们只称之为漏芦。如今医家很少使用飞廉,因此不能准确辨认。

李时珍说:飞廉,也是蒿类植物。苏颂在《图经本草》中怀疑海州所绘的漏芦图实为飞廉。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提到飞廉的根像牛蒡且带有绵状头。古方漏芦散下记载说,使用有白色茸毛的那种,那么有白茸的无疑就是飞廉了。如今考证这两种药物的气、味、功效、用途都相差不大,似乎可以通用,或许同一类有多个品种,而古今名称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异吧?

根及花

【修治】雷斆说:凡使用根部药材时,先刮去粗糙的外皮,捣碎成细末,用醋浸泡一夜,滤出后晒干,再细细捣碎备用。

【气味】味苦,性平,无毒。甄权说:味苦、咸,有毒。徐之才说:与乌头配伍效果佳,不宜与麻黄同用。

【主治】治疗骨节发热,小腿沉重酸痛。长期服用可使身体轻盈(《神农本草经》)。治疗头晕、头顶沉重,皮肤间游走的风邪,症状如蜂蜇针刺般疼痛,皮肤起细密疹子如鱼卵,热疮、痈疽、痔疮,湿痹,能止风邪引起的咳嗽,促进乳汁分泌。长期服用可补气、明目、延缓衰老,可煎煮或晒干后使用(《名医别录》)。主治瘀血滞留(《甄权》)。治疗疳疮溃烂,杀虫(苏恭)。小儿疳积痢疾,研成散剂,用浆水送服,效果显著(萧炳)。治疗头风眩晕(李时珍)。

李时珍说: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单独服用飞廉能使人身体轻健、延年益寿。又说服用飞廉煎剂,可以长途跋涉且快速行走,体力比平常增强数倍。《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也将它列为良药,但后人却不懂得使用,这是为什么呢?

【附方】旧方一则。

治疗疳疮侵蚀口腔及下部的病症:取飞廉蒿烧成灰后研磨过筛,用两钱匕的药末敷在患处。如果感到非常疼痛,要忍耐;如果不觉得疼痛,则不是疳疮。下部的寄生虫像马尾一样粗,会相互缠绕着排出无数条。十天即可痊愈,二十天完全恢复。(《千金翼方》)

苎麻

(《名医别录》下品)。

【释名】李时珍说:苎麻可以织成细麻布,所以称为“纻”。凡是麻丝中纤细的称为“纻”,粗的称为“絟”。

陶弘景说:苎就是现在用来织苎麻布的麻。“麻”字由“广”和“林”(音“派”)组成,像屋下悬挂麻纤维的形状。“广”读音为“掩”。

【集解】苏颂说:苎麻在古代没有明确记载其产地,如今福建、西川、长江流域及浙江一带多有分布。剥取它的皮可以织布。植株高七八尺,叶子像楮树叶但没有分叉,叶面青色,叶背白色,有短绒毛。夏秋时节抽出细穗开青花。根部呈黄白色且轻软中空,在二月和八月采收。根据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记载:苎麻一株分生数十茎,老根留在土中,到春天会自然萌发,不需人工栽种。荆州、扬州一带一年可收割三次,园圃种植的每年收割两次,收割后便剥取外皮,用竹刀刮去表层,较厚的部分会自行脱落,得到里层如筋的纤维煮炼后,可用来织布。现今江苏、浙江、福建等地仍沿用此法。寇宗奭说:苎麻形似荨麻,花如白杨花但聚成长穗状,每株开花数十穗,呈青白色。

李时珍说:苎麻,是家种的苎麻。还有山苎,是野生的苎麻。有紫苎,叶子正面呈紫色;白苎,叶子正面青色,背面都是白色。可以刮洗后煮食以应对饥荒,味道甘美。它的种子呈茶褐色,九月采收,二月可以播种。老根也能自然再生。

【气味】甘,寒,无毒。甄权说:甘,平。日华子说:甘、滑,冷,无毒。

【主治】安胎,外敷治疗热性丹毒(《名医别录》)。主治心胸膈部热症,胎漏下血,产前产后心烦,流行性热病,极度口渴和狂躁,服用金石类药物导致的心热,敷治毒箭伤及蛇虫咬伤(《日华子本草》)。浸泡苎麻的水汁,可治疗消渴症(《名医别录》)。

【发明】朱震亨说:苎麻根具有很强的滋阴和活血化瘀功效,但有些医方可能嫌它低贱,似乎未曾使用。

陈藏器说:苎麻有破血的作用,将苎麻放在产妇枕下,可防止血晕。产后腹痛,把苎麻敷在腹部就能止痛。另外,蚕咬人后毒入肌肉,可饮用苎麻汁解毒。如今人们用苎麻靠近蚕种,蚕就不会孵化,确实如此。

【附方】旧方西则、新方八则。

痰哮咳嗽:将苎麻根(煅烧至保留药性)研成细末,用生豆腐蘸取三钱至五钱服用,立即见效。若未痊愈,可用两三片肥猪肉蘸药末食用,效果极佳。(《医学正传》)

小便不通:《圣惠方》记载:用麻根、蛤粉各半两,研成细末。每次服用二钱,空腹时用新汲取的井水送下。《摘玄方》记载:将苎麻根洗净研碎,摊在绢布上,贴敷于小腹至的位置,片刻即可通利。

小便血淋:用苎麻根煎汤频繁服用,效果极佳。此法也可治疗各种淋症。(《圣惠方》)

五种淋症:取苎麻根两茎打碎,用一碗半水煎至半碗,一次服下即刻通利,效果极佳。(《斗门方》)

妊娠胎动不安,突然流出黄色黏液如胶状,或如赤小豆汁,腹痛难以忍受:苎麻根(去除黑皮,切碎)二升,银一斤,加水九升煎至西升。每次取药液一升,加入半升酒同煎至一升,分两次服用。另一方:不用银。(《梅师方》)

肛门肿痛:新鲜苎麻根捣烂,坐敷患处效果佳。(《濒湖集简方》)

脱肛不收:苎麻根捣烂煎汤,熏洗患处。(《圣惠方》)

痈疽发背,初起未化脓时:将熟苎麻根捣烂外敷,日夜多次更换,肿消即愈。(《图经本草》)

五色丹毒:用苎麻根煮成浓汁,每日洗浴三次。(《外台秘要》)

鸡鱼骨哽:《谈野翁试验方》记载:将苎麻根捣碎取汁,用勺子舀取灌服,立即见效。《医方大成》记载:用野苎麻根捣碎,捏成如龙眼大小的药丸,鱼骨哽用鱼汤送服,鸡骨哽用鸡汤送服。

【气味】与根相同。

【主治】刀剑创伤、骨折出血,消散瘀血(李时珍)。

【发明】李时珍记载:苎麻叶具有显著的散瘀止血功效。在农历五月五日采摘苎麻叶,与石灰一同捣碎成团,晒干后密封储存。遇到刀剑创伤或骨折损伤时,将其研磨成粉末外敷,能立即止血并促进结痂。另据李仲南《永类方》所述:凡是各种外伤导致瘀血不散的情况,可在五六月采集野苎叶和苏叶,捣烂后敷于伤口。若瘀血滞留腹内,用流动的清水绞取汁液服用即可疏通,瘀血会化为水排出。用新鲜猪血做实验便可验证此效。秋冬季节使用干叶也有同样效果。

【附方】新三。突然发生严重腹泻,日夜不停,危及生命,不论男女:在五月初五采摘麻叶,阴干后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钱,用冷水送服。服药期间不要吃热性食物,否则会使人胸闷昏倒。只能吃凉性食物。小儿用量减半。(《杨子建护命方》)

冷痢白冻:方剂同上。

蛇虺咬伤:取青麻嫩头捣烂取汁,与等量酒混合,服用三杯。将药渣敷于伤口,毒液会从孔窍中排出,将药渣丢弃于水中可避免复发。观察伤处有孔窍者为雄蛇所咬,无孔窍者为雌蛇所咬,可用针挑破伤处形成孔窍后敷药。(《摘玄方》)



    (http://www.220book.com/book/RV1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本草纲目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RV15/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