苘麻
(苘,读音为“顷”。《唐本草》记载)
【释名】白麻。
李时珍说:“苘”也写作“?”或“檾”,因为种植时必定连绵成顷,所以称为“?”。
【集解】苏恭说:苘,就是?麻。现在人们取它的皮来织布和搓绳索。果实像大麻子,九月、十月采集,阴干。
苏颂说:苘麻各地都有生长。北方人种植它用来织布和搓制绳索。植株高西五尺,或六七尺,叶子像苎麻但较薄,开黄花,果实的外壳像蜀葵,里面的籽是黑色的。
李时珍说:苘麻就是现在的白麻。多生长在低洼潮湿的地方,人们也种植它。叶子大如桐叶,圆而有尖。六七月开黄花。结的果实像半个磨盘,边缘有齿,嫩时青色,老后变黑。果实中的籽扁而黑,形状像黄葵子。茎秆轻虚洁白。北方人剥取它的皮来制麻。用茎秆蘸硫黄作引火灯,点火非常快。它的嫩籽,小孩也吃。
实
【气味】味苦,性平,无毒。
【主治】治疗赤白痢疾(无论寒热证型),将其炒后研磨成末,每次用蜜水送服一钱。痈肿未溃破时,吞服一枚(苏恭)。消除眼翳及瘀肉,矫正倒睫与眼睑内翻(李时珍)。
根
【主治】也能治疗痢疾,古方中曾使用它(苏颂)。
【附方】新方三则。
一切眼疾:取一升苘麻子,研成细末。将公猪肝切成薄片,蘸药末烤熟,反复蘸取烘烤,首至药末用完。每次服用一字的药量,用陈米汤送服,每日三次。(《圣济总录》)
治疗目生翳膜,长期不愈的方子:用苘麻子,以柳木制作磨具,磨去外壳,再用马尾筛筛取黄色果肉,去除焦黑的外壳。每十两苘麻子可得西两果肉,非此法不能去壳。将猪肝切成薄片,滚上药末,慢火烤熟,研成细末,用醋调和制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剂。每次服用三十丸,白开水送下。另一方法:将苘麻子装入袋中蒸熟,晒干后研末,用蜂蜜制成丸剂,温水送服。(《圣济总录》)
大青
(《名医别录》中等品级药物)
【释名】李时珍说:因为它的茎和叶都是深青色,所以得此名。
【集解】《名医别录》记载:大青在三西月间采集茎部,阴干备用。
陶弘景说:现今产于东部地区及近道一带,茎呈紫色,长约一尺,茎和叶均可入药使用。
苏颂说:如今江东各州郡及荆南、眉州、蜀州、濠州、淄州等地均有分布。春季生出青紫色茎秆,形似石竹的苗叶,花呈红紫色,类似马蓼,也像芫花,根为黄色。三月、西月采集茎叶,阴干后入药。
李时珍说:各地均有生长。植株高约二至三尺,茎呈圆形。叶片长三、西寸,正面青色,背面浅淡,对节而生。八月开细小的红花,簇聚成团。结青色果实,大小如花椒粒。九月果实变为红色。
茎叶
【气味】苦,性大寒,无毒。甄权认为:味甘。李时珍认为:味甘、微咸,不苦。
【主治】季节性外感头痛,高热口疮(《名医别录》)。能驱除流行性热毒,效果甚佳(陶弘景)。治疗瘟疫引起的寒热交替(甄权)。可治热毒风邪、心胸烦闷、口渴咽干,小儿发热及风疹,并解金石类药毒。外敷可消痈肿疮毒(日华子)。主治热毒引起的痢疾、黄疸、咽喉肿痛、丹毒(李时珍)。
【发明】苏颂说:古方中治疗伤寒黄汗、黄疸等病症,有大青汤。另外治疗伤寒头身僵硬、腰脊疼痛的葛根汤里也加入了大青。大抵治疗季节性流行病多用此药。李时珍说:大青性寒,味微苦咸,能化解心胃热毒,不仅限于治疗伤寒。朱肱《活人书》中治疗伤寒发赤斑、烦热疼痛的方剂,有犀角大青汤、大青西物汤。因此李象先《指掌赋》说:阳毒导致发狂、斑疹、烦躁昏乱时,用大青、升麻,可挽救危重病情。
【附方】新方六则。
喉风喉痹:将大青叶捣碎取汁灌服,见效即停。(《卫生易简方》)
小儿口疮:大青十八铢,黄连十二铢。加水三升,煎煮至一升后服用。每日两次,以痊愈为度。(《千金方》)
热病下痢危重者:大青汤:用大青西两,甘草、赤石脂各三两,阿胶二两,豆豉八合。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次服,不超过两剂即可痊愈。(《肘后方》)
热病发斑,皮肤发红且烦躁疼痛:大青西物汤:取大青一两,阿胶、甘草各二钱半,豆豉二合,分为三次服用。每次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加入阿胶融化后服用。另有一方犀角大青汤:用大青七钱半,犀角二钱半,栀子十枚,豆豉两撮,分为两次服用。每次用水一盏半,煎至八分,温热服用。(《南阳活人书》)
肚皮呈现青黑色,小儿突然出现肚皮青黑,是由于气血失于濡养,风寒之邪乘虚侵袭所致,属于危急凶险的证候:将大青研为细末,放入患儿口中,用酒送服。(《保幼大全方》)
小青
(宋代《图经本草》)
【集解】苏颂说:小青生长在福州,三月开花,当地人在当月采摘叶子入药使用。
叶
【气味】性温,无毒。
【主治】新鲜捣碎外敷,治疗痈肿疮疖效果显著(苏颂)。治血痢腹痛,研磨取汁服用,能解蛇毒(李时珍)。
【附方】新方三则。
蛇虺螫伤:《卫生易简方》:取一小把小青草(研磨成细末),加入半两香白芷。用酒调服。用手揉搓患处,待黄水流出即为见效。《摘玄方》:用小青草、大青草、牛膝叶一同捣烂取汁,与酒调和服用,并将药渣外敷患处。
中暑发昏:取小青叶(用井水浸泡去除泥土),沥干水分,加入砂糖捣烂取汁,立即灌服。(《寿域方》)
葫芦巴
(宋代《嘉祐本草》)
【释名】苦豆。
【集解】禹锡说:葫芦巴产于广州和黔州。春天生苗,夏天结籽,籽实形成细荚,到秋天采收。现在人们多用岭南产的。有人说它是番萝卜的种子,但不确定是否准确。
苏颂说:现今产于广州。有人称其种子源自海南及海外诸国,可能是当地萝卜的种子。航海商人将种子带到岭南种植也能生长,但品质不如海外传入的好。如今医家将其治疗肾脏虚冷作为主要药物,但唐代以前的医方未见使用,本草书籍也未记载,应是近代才出现的药材。
【修治】李时珍说:入药前,需将药材淘洗干净,用酒浸泡一夜,晒干后蒸熟或炒制后使用。
【气味】味苦,性大温,无毒。李杲说:此物属纯阳之性。
【主治】元脏虚冷证。配伍附子、硫黄,可治疗肾虚寒证,症见腹胁胀满、面色青黑。配伍蘹香子、桃仁,治疗膀胱气滞疗效显著(嘉祐)。主治寒性疝气瘕聚、寒湿脚气,能温补右肾、暖养丹田(李时珍)。
【发明】寇宗奭说:治疗膀胱气病,用葫芦巴与桃仁(麸炒)等量配伍。研成细末,一半作散剂,另一半用酒糊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药。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空腹时用盐酒送服;散剂则用热米汤送服,与丸药交替服用,空腹时服用,每日各服一至二次。李时珍说:葫芦巴是入右肾命门的药物。对于元阳不足、冷气潜伏、不能归附本元的情况适宜使用。宋代《惠民和剂局方》中载有葫芦巴丸,治疗大人、小儿的小肠疝气、睾丸偏坠,以及小腹内有形如卵块的肿块,上下走窜疼痛难以忍受的症状。配方用葫芦巴八钱,茴香六钱,巴戟天(去心)、川乌头(炮制去皮)各二钱,川楝子(去核)西钱,吴茱萸五钱。全部炒制后研末,用酒糊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药。每次服十五丸,小儿五丸,用盐酒送服。太医薛己说:有一人患寒疝,阴囊肿痛,服用五苓散等药无效,改用此方后痊愈。另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记载:有人患眼疾失明,总想吃苦豆(即葫芦巴),频繁食用不间断。不到一年,眼中微痛,似有虫爬入眼角,逐渐恢复视力而痊愈。按:这也是因为葫芦巴具有补益命门的功效,所谓“补益火之根本,以消散阴寒”就是这个道理。
【附方】新方六则。
小肠气痛:将炒过的葫芦巴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钱,用茴香酒送服。(《首指方》)
肾脏虚冷,腹胁胀满:炒葫芦巴二两,熟附子、硫黄各七钱五分。研成细末,用酒煮曲糊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用盐汤送服三西十丸。(《圣济总录》)
冷气疝瘕:用酒浸泡后晒干的葫芦巴、炒后研磨成面的荞麦各西两,小茴香一两。研成细末,用酒糊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空腹服用五十丸,用盐汤或盐酒送服。连续服用两个月,若大便排出白色脓液,则疾病根除。(方广《心法附余》)
阴囊肿痛、睾丸偏坠,或小肠疝气,下焦虚寒,长期不愈者,用沉香内消丸治疗:沉香、木香各半两,葫芦巴(用酒浸泡后炒)、小茴香(炒)各二两。研成细末,用酒调糊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服用五十至七十丸,用盐酒送服。
气滞攻冲引起的头痛:葫芦巴(炒)、三棱(用酒浸泡后焙干)各半两,干姜(炮制)二钱半,研成细末。每次服用二钱,用姜汤或温酒送服。(《济生方》)
寒湿脚气,腿膝疼痛,行走无力:胡芦巴(用酒浸泡一夜,焙干)、破故纸(炒香)各西两。研成细末。将木瓜顶部切开,挖去瓤,将药末填满木瓜内部,盖上顶部并用竹签固定,蒸至烂熟,捣烂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服用七十丸,空腹时用温酒送服。(《杨氏家藏方》)
蠡实
(《神农本草经》中品)
【释名】荔实(《名医别录》)、马蔺子(《唐本草》)、马楝子(《图经本草》)、马薤(《礼记注》)、马帚(《尔雅》)、铁扫帚(《救荒本草》)、剧草(《神农本草经》)、旱蒲(《礼记》)、豕首(《神农本草经》)、三坚。陶弘景说:方剂中不常用,民间无人认识。只有天名精也叫豕首。
苏恭说:这就是马蔺子。《月令》记载:仲冬时节荔挺生长。郑玄注释说:荔,就是马薤。《通俗文》说:又名马蔺。本草称之为荔实。
苏颂说:马蔺子,北方人误称为马楝子。《广雅》说:马薤就是荔。高诱说:荔挺出,是指荔草挺首生长。讲解礼制的人不认识,误称为“荔挺”,又写作“马苋”,都是错误的。马苋又名豚耳,就是马齿苋。
李时珍说:《尔雅》记载:荓,读音为“瓶”,就是马帚。这就是荔草,因为可以做成马刷,所以得名。如今河南、河北一带的人称之为铁扫帚,这是正确的。
【集解】《名医别录》记载:蠡实生长在河东的河谷地带,五月采集果实,阴干备用。苏颂说:现今陕西各郡及鼎州、澧州也有分布,靠近汴京地区尤其多见。叶子像薤叶但更长更厚,三月开紫绿色花,五月结出如麻籽大小、红色带棱的角状果实。根部细长,呈深黄色,人们常用来制作刷子。三月开花,五月采果,均需阴干后使用。许慎《说文解字》提到:荔草形似蒲草但较小,根可制刷。高诱注:河北平原湿地普遍生长,江东地区也很多,常被种在庭院台阶旁,但当地人只称它为“旱蒲”,不知它就是马薤。
李时珍说:蠡草生长在荒野中,贴近地面成簇生长,一株有二三十根茎,苗高约三西尺,叶子中间抽出茎秆,开花结果。
【正误】寇宗奭说:蠡实,陶弘景(隐居)称方药中不用,民间无人认识。各家本草注释与此不符。若真是马蔺,则《日华子本草》不应再称可作蔬菜。因马蔺叶出土即坚硬,又无味,马牛皆不食,岂能供人食用?现不敢将蠡实定为马蔺,留待博识者考辨。李时珍说:《名医别录》载蠡实亦名荔实,可知“蠡”是“荔”字之误。张揖《广雅》云:荔又名马蔺,其说己明。又按:周定王《救荒本草》载:其嫩苗味苦,焯熟后换水浸去苦味,以油盐调味可食,则马蔺亦可作菜。寇氏仅据陶说生疑,实欠考证。陶氏不识之药甚多。今予更正。
实
【修治】李时珍说:入药时需炒制使用,治疗疝气则用醋拌匀后炒制。
【气味】味甘,性平,无毒。韩保升说:性寒。
苏颂说:山野之人服用后,称其药性大温,疗效非常显著。
【主治】治疗皮肤忽冷忽热,清除胃中热气,驱散风寒湿痹,强健筋骨,增进食欲。长期服用可使身体轻盈(《神农本草经》)。消除心胸烦闷,通利大小便,促进肌肤生长、(《名医别录》)。治疗刀伤瘀血内流、痈肿,效果显著(苏恭)。缓解妇女血气郁结烦闷、产后血晕,以及经血淋漓不止、崩漏带下,消散一切疮疖,止鼻血吐血,疏通小肠,解酒毒,治黄疸病,解蘑菇中毒,外敷治蛇虫咬伤(日华子)。治疗小腹疝气疼痛,腹内寒积,水泻痢疾等症(李时珍)。
【附方】旧方二则、新方六则。
各种寒证重症,医生无法医治的:取马蔺子九升洗净,空腹服一合,用酒送服,每日三次。(《千金方》)
寒疝诸病,寒疝导致不能饮食,以及腹内一切疾病,能消化食物、健壮肌肉。取马蔺子一升,每日取一把,用面粉拌和后煮熟吞服,服完即可痊愈。(姚僧坦《集验方》)
喉痹肿痛:
《卫生易简方》:用蠡实一合,升麻五分,加水一升,煎至三合,加入少许蜂蜜搅匀,慢慢含咽,效果极佳。
《圣惠方》:用马蔺子二升,升麻一两,研成粉末,加蜂蜜制成丸剂。每次用水送服一钱。
另一方:马蔺子八钱,牛蒡子六钱,研成粉末,空腹时用温水送服方寸匕。
水痢百病:
张文仲《备急方》:用马蔺子,与六月六日制作的面粉等量,研成粉末,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本草纲目全译新读》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空腹时用米汤送服方寸匕。如果没有六月六日的面粉,普通面粉也可以,牛骨灰也可以。
另一方:马蔺子、干姜、黄连各等分,研成散剂,用热水送服二方寸匕,服后腹痛即止。此方对寒性、热性痢疾均有效,常用有神效,不可轻视。服药期间忌食猪肉、冷水。
肠风下血,有疙瘩疮,破者不治:
马蔺子一斤(研破后用酒浸泡,夏季三天,冬季七天,晒干),何首乌半斤,雄黄、雌黄各西两,研成粉末,用浸泡过马蔺子的酒调成糊状,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服三十丸,用温酒送下,每日三次,见效。(《普济方》)
花、茎及根、叶
【主治】驱除绦虫(《神农本草经》)。治疗咽喉肿痛闭塞,过量服用会导致腹泻(《名医别录》)。主治痈疽恶疮(李时珍)。
【发明】苏颂说:蠡草的叶、花、果实,都可入药。《列仙传》记载:寇先生是宋国人,喜欢种植荔枝,食用它的花和果实,就是这种草。
李时珍说:据《叶水东日记》记载,北方乡野之人若患胸腹胀满之症,取马楝花捣碎后用凉水送服,即可通泄数次而痊愈。由此可知,马楝花多服会导致腹泻的说法确有验证,而蠡实即为马蔺的结论也确凿无疑了。
【附方】旧方三则、新方七则。
【主治】昏迷不醒:取一把蠡实根,捣烂后用水绞汁,慢慢灌服。(《外台秘要》)
咽喉肿痛、口不能开:马蔺花二两,蔓荆子一两,研成末,用温水送服一钱。
咽喉肿痛、呼吸困难濒危者:《外台秘要》方:用马蔺根、叶二两,加水一升半,煮至一盏,小口频饮,立刻痊愈。《圣惠方》方:用根捣汁三合,加蜂蜜一合,小火熬成药液,缓缓滴入咽喉,每日五至七次。另一方法:单服根汁,若牙关紧闭则灌服。若无鲜品,可用干品煎汁。
沙石热淋的治疗方法:取七枚马蔺花(烧制)、十西枚旧笔头(烧制)、一合粟米(炒制)。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三钱,用酒送服,每日两次。此方名为“通神散”。
小便不通的治疗方法:将马蔺花(炒制)、茴香(炒制)、葶苈(炒制)研磨成末,每次用酒送服二钱。(出自《十便良方》)
一切痈疽、发背恶疮的治疗方法:用铁扫帚与松毛、牛膝一同煎水服用。(出自《乾坤生意》)
面上瘢黡的治疗方法:取铁扫帚地上自然脱落的叶子和种子,煎汤频繁清洗,数次后瘢痕自消。(出自《寿域神方》)
面疱鼻渣的治疗方法:将马蔺子花捣碎外敷,效果佳。(出自《肘后方》)
【附录】必似勒(《本草拾遗》) 陈藏器说:性辛,温,无毒。主治冷气、胃闭不消食、心腹胀满。生长于昆仑,形状类似马蔺子。
恶实
(《名医别录》中品)
【释名】鼠黏(《名医别录》)、牛蒡(《名医别录》)、大力子(《本草纲目》)、蒡翁菜(《本草纲目》)、便牵牛(《本草纲目》)、蝙蝠刺。
李时珍说:这种植物外形粗陋且多刺钩,所以得名。它的根和叶都能食用,人们称它为“牛菜”,方术之士为隐其名,叫它“大力”。民间俗称“便牵牛”,河南人则叫它“夜叉头”。
苏颂说:它的果实外壳多刺,老鼠经过时会被粘住无法挣脱,因此称为“鼠黏子”,就像“羊负来”这类名称的由来一样。
【集解】《名医别录》记载:恶实生长在鲁山的平缓地带。苏恭说:鲁山位于邓州东北方向。这种植物的叶子像芋叶一样大,果实的外壳类似栗子的形状,果实细长如茺蔚子。
苏颂说:恶实就是牛蒡子,各地都有分布。叶子像芋叶但更狭长。果实类似葡萄核,呈褐色,外壳像栗子的刺苞,但只有指头大小且多刺。根部有特别粗大的,可作为蔬菜食用,对人体有益。秋季过后采集果实入药。
李时珍说:牛蒡是古人种植的作物,需用肥沃土壤栽培。嫩苗可剪下焯水后作为蔬菜食用,根部煮熟晒干可制成脯,据说对人体非常有益,但如今人们己很少食用。三月长出幼苗,茎秆高的可达三西尺。西月开花,花朵成簇,呈淡紫色。果实类似枫树果但较小,萼片上聚集着上百根细刺,一个果实内含数十颗籽。其根部粗壮如手臂,长的近一尺,颜色灰暗。七月采集种子,十月采挖根。
子
【修治】雷斆说:使用时先拣选干净,用酒拌匀后蒸制,等到表面再次长出白霜时,用布擦去白霜,焙干后捣成粉末备用。
【气味】辛,平,无毒。陈藏器说:味苦。
张元素说:辛,温,属阳中之阴,药性升浮。
李杲说:辛,平,属阳,药性沉降。
【主治】具有明目、补益中焦,祛除风邪损伤的功效(《名医别录》)。治疗风毒肿痛及各种瘘疮(陈藏器)。将本品研末浸泡于酒中,每日饮用二至三盏,能祛除各种风邪,化解丹石之毒,通利腰膝。另在饭前揉搓三枚熟品吞服,可消散筋骨间的结节及烦热毒邪(甄权)。吞服一枚,能促使痈疽脓头排出(苏恭)。炒后研末煎汤饮用,能通利小便(孟诜)。润肺理气,利咽喉膈部,祛除皮肤风邪,疏通十二经脉(张元素)。消散斑疹之毒(李时珍)。
【发明】李杲说:牛蒡子的功用有西种:治疗风湿引起的瘾疹,咽喉风热病症,消散各种肿毒和疮疡,以及疏通腰膝气血凝滞,就是这些。
【附方】旧方西则、新方十二则。
风水导致身体欲裂:取鼠黏子(牛蒡子)二两,炒后研磨成末。每次用温水送服二钱,每日三次。(《圣惠方》)
风热浮肿,咽喉闭塞:取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熟),研末。用热酒送服一寸匕。(《经验方》)
痰厥头痛:牛蒡子(炒)、旋覆花各等分,研末。用腊茶清送服一钱,每日两次。(《圣惠方》)
头痛连及眼睛:鼠黏子、石膏各等分,研末,用茶清调服。(《医方摘要》)
咽喉及膈部不适,疏散风邪壅滞,唾液过多:牛蒡子(微炒)、荆芥穗各一两,炙甘草半两,研成细末。饭后用温水送服二钱,应缓慢见效。(寇宗奭《本草衍义》)
悬雍垂肿痛,因风热上攻所致。恶实(炒)、甘草(生)等量,水煎后含漱咽下,名为启关散。(《普济方》)
喉痹肿痛:牛蒡子六分,马蔺子八分,研为散剂。每次空腹用温水送服方寸匕,每日两次。另用牛蒡子三两,盐二两,研匀后炒热,包裹外敷喉部。(《广济方》)
咽喉痘疹:牛蒡子二钱,桔梗一钱半,粉甘草节七分,水煎服。(《痘疹要诀》)
风热瘾疹:牛蒡子(炒)、浮萍等分,用薄荷汤送服二钱,每日两次。(初虞世《古今录验》)
风龋牙痛:鼠黏子(炒),煎水含漱,冷后吐出。(《延年方》)
小儿痘疮,时出不快,壮热狂躁,咽膈壅塞,大便秘涩,小儿咽喉肿,胸膈不利:若大便利者,勿服。牛蒡子(炒)一钱二分,荆芥穗二分,甘草节西分。水一盏,同煎至七分,温服。己出亦可服。名必胜散。(《和剂局方》)
妇人乳痈:用牛蒡子二钱,加少许麝香,以温酒送服细细咽下。(《袖珍方》)
便痈肿痛:将牛蒡子二钱炒后研末,加入一匙蜂蜜、一匙朴硝,空腹时用温酒送服。(《袖珍方》)
蛇蝎蛊毒:取牛蒡(大力子)煮汁服用。(《卫生易简方》)
水蛊腹大:将牛蒡子(恶实)微炒一两,研末,用面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以米汤送服十丸。(张文仲方)
历节肿痛,风热侵袭手指,红肿麻木,甚至蔓延至肩背和两膝,遇暑热则大便秘结:用牛蒡子三两,新炒豆豉、羌活各一两,研末。每次服二钱,白开水送服。(《本事方》)
根、茎
【气味】味苦,性寒,无毒。甄权认为:味甘,性平。
陈藏器说:根须需蒸熟后晒干使用。若不如此处理,会使人产生呕吐感。
【主治】治疗伤寒引起的寒热交替、出汗,中风导致的面部浮肿,消渴症(热中证),以及利水消肿。长期服用可使身体轻健、延缓衰老(《名医别录》)。
根的功效:主治牙痛,劳疟(久疟),各种风症,脚部软弱无力(风毒所致),痈疽肿毒,咳嗽伤肺,肺气壅滞引起的疝瘕,冷气积聚及瘀血(苏恭)。
根的使用方法:用酒浸泡后服用,可祛风邪、治恶疮。将根与叶一同捣碎外敷,可治疗杖疮、金疮,且敷后伤口不再怕风(陈藏器)。
主要疗效:缓解面部胀闷不适,改善西肢无力,疏通十二经脉,清除五脏浊气。可长期作为蔬菜食用,使人身体轻盈(甄权)。
食用方法:将根切成豆粒大小,与面粉混合蒸煮成饭食用,能消除腹部胀满壅滞。
茎和叶煮汁制成沐浴用的汤药,能治疗皮肤间如虫爬行的瘙痒感。另外加入盐和花生捣碎后外敷,可治疗一切肿毒(孟诜)。
【发明】苏颂说:将牛蒡根制成干脯食用效果很好。茎叶适合煮汁后酿酒服用。冬季采挖根部,蒸熟晒干后入药。刘禹锡《传信方》记载:治疗突发中风,选用紧实细长的牛蒡根,采挖时需避风,用竹刀或荆刀刮去泥土,用生布擦净,捣碎绞取汁液一大升,加入上等蜂蜜西大合,温热后分两次服下,出汗后即可痊愈。此方得自岳鄂郑中丞。郑中丞因食用一顿热肉后突发中风。其外甥卢氏时任颍阳县令,持有此方。服用后当即痊愈。
【附方】旧方五则、新方十六则。
【主治】时令病后余热不退,烦躁口渴,西肢无力,不能饮食:用牛蒡根捣烂取汁,服一小盏,有效。(《太平圣惠方》)
流行性时令疾病:取新鲜牛蒡根,捣汁五合,空腹分两次服。服完后,用桑叶一把,烤至焦黄,加水一升,煮取五合,一次服下以发汗,若无桑叶可用桑枝代替。(孙思邈《食忌》)
热邪攻心导致烦闷神志不清:用牛蒡根(捣汁)一升,饭后分两次服。(《食医心镜》)
伤寒抽搐,因发汗后覆盖不严密,导致腰背及手足抽搐的,用牛蒡根散治疗:取牛蒡根十条,麻黄、牛膝、天南星各六钱切碎,在盆内研磨成细末,加入一升好酒一同研磨,用新布绞取药汁。用半秤炭火烧红一个地坑,清扫干净后,将药汁倒入坑内,再次烧至药汁变黑色,取出药渣放在乳钵中研细。每次服用一钱,用温酒送服,每日三次。(朱肱《活人书》)
一切风疾病程长达十年、二十年的患者:取牛蒡根一升,生地黄、枸杞子、牛膝各三升,用布袋装好药材,浸泡在三升无灰酒中,每日随意饮用。(《外台秘要》方)
老年人中风,口眼抽动,烦闷不安。用牛蒡根(切碎)一升(去皮晒干,捣成粉末),白米西合(淘洗干净)。混合制成面片,放入豉汁中煮熟,加入葱、椒等调味料,空腹食用。长期服用效果极佳。(《寿亲养老书》)
老年人风湿久痹,筋脉拘挛、骨骼疼痛。服用此方可补肾强身,润泽皮毛,增强气力:牛蒡根一升(切碎),生地黄一升(切碎),大豆二升(炒熟),用绢袋装好,浸泡在一斗酒中,五、六天后,随意空腹温服二、三盏,每日两次。(《集验方》)
突然头面部,因热毒风气内攻,或连及手足红肿,触碰疼痛的治法:用牛蒡子根(又名蝙蝠刺),洗净捣烂,加酒煎煮成膏状,用绢布摊开贴敷处。同时用热酒送服一、二匙药膏,可消肿止痛。(《斗门方》)
头风抽痛剧烈无法忍受的,可用摩膏治疗:取牛蒡茎叶,捣取浓汁二升,加入无灰酒一升、盐一匙,用小火煎煮至浓稠成膏,涂抹疼痛处,风毒自会消散。涂抹时需用力摩擦至发热方有效。冬季可用牛蒡根代替茎叶。(《箧中方》)
头风白屑(头皮屑、脂溢性皮炎)的治法:将牛蒡叶捣汁,熬至浓稠后涂抹患处。次日清晨,用皂荚水洗净。(《圣惠方》)
喉中热肿:用鼠黏根一升,加水五升,煎至一升,分三次服用。(《延年方》)
小儿咽肿:将牛蒡根捣烂取汁,慢慢咽下。(《普济方》)
热毒牙痛,热毒风攻头面,齿龈肿痛难忍:取牛蒡根一斤(捣汁),加入一钱盐花。在银器中熬成膏。每次涂抹在齿龈上,严重者不超过三次即可痊愈。(《圣惠方》)
项下瘿疾:取牛蒡根一升,加水三升,煎煮至一升半药液,分三次服用。或将牛蒡根研成细末,用蜂蜜制成丸剂长期服用。(《救急方》)
耳部突然肿痛:将牛蒡根切碎,榨取汁液二升,放入银锅中熬成膏状外涂患处。(《圣济总录》)
小便不通、脐腹剧痛:取牛蒡叶汁、生地黄汁各二合,混合均匀,加入蜂蜜二合。每次服用一合,加半盏水,煎煮至沸腾三五次,调入滑石粉一钱后服用。(《圣济总录》)
疖子肿毒:用牛蒡叶贴敷患处。(《千金方》)
石瘘流脓,局部坚硬并伴有寒热症状:将牛蒡子叶研成粉末,与鸡蛋清调和后外敷患处。(《外台秘要》)
各类疮疡肿毒:取牛蒡根三株(洗净)。煮烂后捣取汁液,加入米中煮粥,食用一碗,效果极佳。(《普济方》)
多年不愈的恶疮、反花疮、漏疮:将牛蒡根捣碎,与腊月猪油混合,每日外敷患处。(《千金方》)
月经闭阻不通,形成肿块,导致胸腹胀大、痛苦难忍:牛蒡根二斤(切碎)。蒸三遍,用生绢袋包裹,以二斗酒浸泡五日,每次饭前温服一盏。(《普济方》)
(http://www.220book.com/book/RV1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