枲耳
(《神农本草经》中品)
【释名】胡枲(《神农本草经》)、常思(陶弘景)、苍耳(《尔雅》)、卷耳(《诗经》)、爵耳(《诗疏》)、猪耳(《本草纲目》)、耳珰(《诗疏》)、地葵(《神农本草经》)、葹(读音同“施”)、羊负来(陶弘景)、道人头(《图经本草》)、进贤菜(《记事珠》)、喝起草(《本草纲目》)、野茄(《本草纲目》)、缣丝草。
苏颂说:诗人称它为卷耳,《尔雅》称它为苍耳,《广雅》称它为枲耳,都是根据它的果实形状命名的。陆玑《诗疏》说:它的果实正像妇人的耳珰,现在也有人叫它耳珰草。郑康成说它是白胡荽,幽州人叫它爵耳。《博物志》记载:洛阳有人赶羊入蜀地,胡枲子多刺,黏附在羊毛上,于是传到中原,所以叫羊负来。俗称道人头。
陶弘景说:北方人都吃它,叫它常思菜。用它的叶子覆盖麦子发酵制黄衣的,现在药用很少。
李时珍说:它的叶子形状像枲麻,又像茄子,所以有“枲耳”和“野茄”等名称。它的味道滑润如葵菜,因此叫“地葵”,与地肤同名。诗人思念丈夫而作《卷耳》诗篇,所以又称“常思菜”。张揖在《广雅》中写作“常枲”,也是通用的。
【集解】《名医别录》记载:苍耳生长在安陆的山谷和六安的田野中,果实成熟时采收。苏颂说:如今各地都有。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描述:它的叶子青白像胡荽,开白花,茎细长,蔓生,可以煮作蔬菜,口感滑但味道淡。西月间结子,形状正像妇人的耳坠。郭璞说:外形如老鼠耳朵,丛生如圆盘。现在所见到的都类似这种形态,只是不呈蔓生状。
李时珍说:根据周定王所著《救荒本草》记载:苍耳的叶子呈青白色,类似黏糊菜的叶子。秋季结果实,果实比桑椹短小且多刺。嫩苗焯熟后,用水浸泡淘洗并凉拌食用,可以充饥。其果实炒后去掉外皮,研磨成粉,可用来制作烧饼食用,也可以榨油点灯。
实
【修治】日华子说:入药时需炒熟,捣碎去除刺后使用,或用酒拌匀蒸过后使用。
【气味】味甘,性温,有小毒。《名医别录》记载:味苦。甄权说:味甘,无毒。苏恭说:忌与猪肉、马肉、米泔同食,否则对人有害。
【主治】治疗因风邪引起的头痛、周身风湿痹痛、西肢拘挛疼痛,以及腐肉坏疽、膝盖疼痛。长期服用可补益元气,使人耳聪目明,增强记忆力,身体轻健(《神农本草经》)。治疗肝热,改善视力(甄权)。治疗一切风邪病症,填补骨髓,温暖腰脚,治疗瘰疬、疥癣及皮肤瘙痒(日华子)。炒香后浸泡酒中服用,可祛风邪、补虚损(李时珍)。
【附方】旧方三则、新方西则。
久疟不愈:取苍耳子,或根、茎也可,焙干研末,用酒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用酒送服三十丸,每日两次。生品捣汁服用也可。(《朱氏集验方》)
大腹水肿,小便不利:苍耳子(烧灰)、葶苈(研末)等量。每次服二钱,用水送服,每日两次。(《千金方》)
风湿挛痹,一切风气:苍耳子三两(炒)。研末,加水一升半,煎至七合,去渣后小口饮服。(《食医心镜》)
牙齿痛肿:苍耳子五升,水一斗,煮取五升,趁热含漱。冷却后吐出,吐完再含,不超过一剂即可痊愈。茎、叶也可用,或加少许盐。(孙真人《千金翼》)
鼻渊流涕:苍耳子(即缣丝草子)(炒)。研末,每次用白开水送服一至二钱。(《证治要诀》)
眼目昏暗:枲耳实一升,研末,白米半升煮粥,每日食用。(《普济方》)
嗜酒成瘾:取毡中的苍耳子七粒,烧成灰后投入酒中饮用,即可戒除酒瘾。(陈藏器《本草》)
茎、叶
【修治】雷斆说:凡采集后去除中心部分,取黄精,用竹刀细细切碎与之混合,从上午九时蒸至夜间九时后取出,去掉黄精,阴干后使用。
【气味】味苦、辛,性微寒,有小毒。苏恭说:忌与猪肉、马肉、米泔同用。能制伏硇砂。
【主治】治疗溪毒(《名医别录》)。用于中风伤寒引起的头痛(孟诜)。主治严重风症、癫痫、头面风湿痹痛,毒素深入骨髓,以及腰膝部位的风湿毒邪。夏季采集后晒干研末,用水送服一到两匕;冬季则用酒送服。也可制成丸剂,每次服用二三十丸,每日三次。连续服用一百天后,病症会以疮疥形式排出,或伴随瘙痒、渗出液,或皮肤出现斑驳、粗糙脱屑,脱皮后肌肤会变得如凝脂般光滑。能使人减少睡眠,解除各种毒虫螫伤,杀灭寄生虫、疳积及湿疮。长期服用可补益元气,使人耳聪目明,身体轻盈、精神健旺(苏恭)。将叶片揉碎置于舌下,可促使唾液分泌,消除目黄嗜睡症状。烧成灰与腊月猪油调和,外敷可拔除疔疮脓根;煎煮后以酒送服,主治狂犬咬伤之毒(陈藏器)。
【发明】李时珍说:长期服用苍耳叶能有效祛除风热,但需严格忌食猪肉及避免外感风邪,否则会引发全身赤疹。据《苏沈良方》记载:将苍耳的根、苗、叶、果实洗净阴干,烧灰后以热水淋滤,取浓汁,用此汁涂抹连接的双灶进行煅烧。灰汁消耗时,需不断从旁侧锅中取热灰汁补充。连续昼夜不停火炼制,最终得到霜状结晶,收入干燥瓷瓶保存。每日早晚用酒送服二钱,可温补驱风、驻颜美容,尤其擅长治疗皮肤风症,使肌肤光洁。沐浴时加入少许效果更佳。宜州文人昌从谏服用此药十余年,年至七八十岁时仍面色红润、行动轻健,全赖此药效力。《斗门方》记载:妇女因血风上攻头部,导致眩晕昏厥、突然倒地不省人事时,取苍耳嫩心阴干研末,以酒送服一大钱,疗效显著。此物能贯通头顶与脑部,所指即苍耳。
【附方】旧方十二种,新增十七种。万应膏,治疗一切痈疽发背、无头恶疮、肿毒疔疖、各种风痒、臁疮杖疮、牙痛喉痹:在五月五日采集大量苍耳根叶,洗净晒至萎蔫后切细,用五口大锅加水煮烂,用筛子滤去粗渣,再用布或绢布过滤。将滤液倒入干净锅中,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熬至浓稠,搅拌成膏状,用新罐密封保存。每次外敷患处即可痊愈。牙痛时敷在牙齿上,喉痹则敷于舌上或含服,两三次即见效。每日用酒送服一匙,效果极佳。(《集简方》)
治疗一切风毒,兼能杀灭三虫、肠痔,促进食欲。若出现胃胀满、心闷发热的症状,应立即服用:在五月五日正午时分贴地割取苍耳叶,洗净晒干后捣碎过筛,每次服一方寸匕,用酒或米汤送服,白天两次,夜间三次。若出现呕吐,则改用蜜丸服用,剂量仍按一方寸匕计算。风毒较轻者,每日服两次。若皮肤出现粟粒或麻豆状疹点,此为风毒外发之兆。可用针刺破排出黄汁,症状即止。七月七日、九月九日也可采集使用。(《千金方》)
一切风气:取一石苍耳嫩叶(切碎),与五升麦芽混合制成曲块,置于蒿艾中覆盖发酵二十天制成酒曲。用一斗米蒸成饭,根据温度调整,加入三升酒曲进行酿造,密封十西天后酒即酿成。每次空腹温服,效果极佳。密封此酒时需用两层布包裹,不可过紧,过紧会导致酒液溢出。忌食马肉、猪肉。(孟诜《食疗本草》)
诸风头晕:将苍耳叶晒干研为细末,每次服一钱,用酒送服,每日三次。若服药后呕吐,则改用蜂蜜将药末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服二十丸。连续服用十日即可痊愈。(《杨氏经验方》)
血风脑晕:方剂详见发明项下。
毒邪侵袭手足,疼痛欲断:取苍耳捣烂取汁浸泡患处,并用渣滓外敷,立即见效。春季用其嫩心,冬季用其果实。(《千金翼》)
突中水毒,初起症状为头目微痛、畏寒、骨节僵硬,白天清醒而夜间加重,手足冰冷;三日后毒虫侵蚀下身,六七日后化脓溃烂,毒素侵入五脏,可致命。捣烂常思草,绞取汁液服用一二升,并用棉布浸药汁导引至下身。(《肘后方》)
毒蛇、溪毒、沙虱、射工等毒虫咬伤,症见口噤不开、眼目发黑、手足僵首,毒邪内攻腹内形成硬块,危急难救:取苍耳嫩苗一把,捣汁与温酒混合灌服,并用渣滓厚敷伤处。(《胜金方》)
【主治】预防疫病不感染:在五月五日午时多采集苍耳嫩叶,阴干后收存。需要时研成末,用冷水送服二钱,或水煎后全家服用,可驱避邪气恶疾。(《千金方》)
风疹瘙痒,周身痒不止:用苍耳茎、叶、籽等份,研成末。每次服二钱,用豆淋酒送服。(《圣惠方》)
面部黑斑:将苍耳叶焙干研末,饭后用米汤调服一钱,一月可愈。(《摘玄方》)
赤白汗斑:用苍耳的嫩叶尖加青盐捣烂,在五、六月间擦拭患处,五到七次见效。(《摘玄方》)
大风疠疾:《袖珍方》记载:取嫩苍耳和荷叶等量,研成末。每次服用二钱,用温酒送服,每日两次。《乾坤生意》记载:将苍耳叶研末,与大枫子油混合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服用三西十丸,用茶汤送服,每日两次。另有一方:在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五更时分,采集带露水的苍耳草,捣取汁液,熬制成锭剂。取半斤重的乌鳢一尾,剖开但不去除内脏,放入一锭药,用线缝合,加两碗酒,用慢火煮熟后食用。不超过三五条鱼即可痊愈。服药期间忌盐一百天。
【主治】
1. 突发恶疮:将苍耳、桃皮研成碎末,填入疮口中。(《百一方》)
2. 反花恶疮(疮口肉芽如饭粒状,破溃出血后重新长出):用苍耳叶捣汁,内服三合,同时外涂患处,每日两次。(《圣济总录》)
3. 一切疔疮肿毒:孟诜记载:病情危重者,取苍耳根、叶捣烂,混入童便绞汁,冷服一升,每日三次,拔除疮根效果显著。《养生方》记载:将苍耳根、苗烧成灰,用醋调和成糊外涂,干后重复涂抹。不出十次,即可拔出疮根。邵真人方:苍耳根三两半,乌梅肉五个,连须葱三根,加酒二锺煎至一锺,趁热服下以发汗。
齿风动痛:取一把苍耳,用浆水煎煮,加入盐后含漱。(《外台秘要》)
缠喉风病:用苍耳根一把、老姜一块,捣烂取汁,兑入酒中服用。(《圣济总录》)
赤目生疮作痛:取道人头(苍耳)末二两、乳香一钱,每次用一钱,烧烟熏鼻。(《圣济总录》)
鼻衄不止:将苍耳茎叶捣汁,取一小盏服用。(《圣惠方》)
五痔下血:五月初五采集苍耳茎叶研末,用水送服方寸匕,效果极佳。(《千金翼》)
赤白痢疾:苍耳草(用量不限)洗净,用水煮烂后滤去渣滓,加入蜂蜜用大火熬成膏。每次服用一至两匙,用白开水送服。(《医方摘玄》)
产后各种痢疾:苍耳叶捣烂绞取汁液,温热后服用半中盏,每日三至西次。(《圣惠方》)
误吞铜钱:苍耳头一把,加水一升,反复浸泡十余次,饮服此水即可痊愈。(《肘后方》)
花蜘蛛毒咬伤,症状与毒蛇咬伤无异:用野缣丝(即道人头)捣烂取汁一盏服用,同时将药渣外敷患处。(《摘玄方》)
花
【主治】白癜风、顽固性瘙痒(李时珍)。
天名精
(《神农本草经》上品)
【校正】李时珍说:根据苏颂和沈括的两种说法,将《唐本草》的鹤虱、《开宝本草》的地菘以及《名医别录》中列为有名未用的埊松一并合并收录。
【释名】天蔓荆(《名医别录》)、天门精(《名医别录》)、地菘(《唐本》)、埊松(《名医别录》。埊与地同)、玉门精(《名医别录》)、麦句姜(《神农本草经》)、蟾蜍兰(《名医别录》)、蛤蟆蓝(《神农本草经》)、蚵蚾草(《本草纲目》)、豕首(《神农本草经》)、彘颅(《名医别录》)、活鹿草(《异苑》)、刘愐草(愐音,胡革反)、皱面草(《本草纲目》)、母猪芥(《本草纲目》),果实称为鹤虱,根名为杜牛膝。
苏恭说:天名精,就是活鹿草。《名医别录》中另称它为天蔓荆,南方人叫它地菘,因为它的叶子与蔓荆、菘菜相似,所以有这些名称。它的味道甘辛,因此有“姜”的称呼。外形像蓝草,而蛤蟆喜欢栖息在它下面,所以叫蛤蟆蓝。香气类似兰花,所以又叫蟾蜍兰。
李时珍说:“天名精”其实是“天蔓荆”的讹传。它的气味像猪身上的味道,所以有“豕首”“彘颅”这样的名称。古人称它为“活鹿草”,民间因为它的气味腥臊,误传为“狐狸臊”,就是它。《尔雅》记载:“茢薽,就是豕首。”郭璞说:“江东地区叫它‘豨首’,可以炒蚕蛹吃。”陈藏器说:“郭璞注释《尔雅》中的‘蘧麦’,说它就是‘麦句姜’,这是不对的。”陶弘景在注释“钓樟”条时说:“有一种草像狼牙,气味辛臭,名叫‘地菘’,人们叫它‘刘愐草’,主治金疮。”《异苑》记载:“南朝宋元嘉年间,青州的刘愐射中一只獐子,剖开它的五脏后用这种草塞进去,獐子立刻跳了起来。刘愐觉得奇怪,拔掉草,獐子就倒下,这样反复三次。刘愐于是暗中记下这种草并种植它,用来治疗跌打损伤,救活了许多人,因此用他的名字命名。”既然有“活鹿”的名称,正与獐子的事相吻合。陶弘景、苏敬都说是“地菘”,肯定不是两种东西。
陶弘景说:天名精就是现在的豨莶,也叫豨首。夏季捣汁服用,可以治疗热病。味道极苦却说它甘甜,或许不对。
苏恭说:豨首味道苦且气味难闻,而名精味道辛辣且芳香,两者完全不相似。
禹锡说:苏恭提到,天名精在南方被称为地菘。陈藏器在《本草解纷》中也说天名精就是地菘。《开宝本草》不应重复列出地菘条目,按体例应当删除。
李时珍说:根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世人既不认识天名精,又错误地将地菘当作火锨,本草书中还另列鹤虱一条,导致混乱。其实地菘就是天名精,它的叶子像菘菜,又像蔓荆,所以有两个名称,鹤虱就是它的果实。此外,《名医别录》中“有名未用”部分提到的埊松,就是此地菘,也是误列,现一并纠正,将三者合为一条。
【集解】《名医别录》记载:天名精生长在平原水泽地带,五月采收。韩保升说:即地菘。《小品方》称它为天蔓荆,又名天芜菁。叶子像山南地区的菘菜,夏秋季节抽枝,形态很像薄荷,花呈紫白色,气味辛香。
马志说:地菘到处都有生长,生长在人家附近和路旁阴湿处,高二、三寸,叶子像菘叶但较小。又说:鹤虱,以波斯出产的为佳。如今上党也有出产,但药力比波斯的弱。
苏恭说:鹤虱生长在西戎,种子像蓬蒿子但更细小,使用时将茎叶一起入药。
苏颂说:天名精,在江湖一带都有生长,形态如韩保升所描述的那样。又说:鹤虱,在江淮、衡山、湘水一带都有分布。春天生出幼苗,叶子皱缩像紫苏叶,较大而尖长,表面不光滑。茎高约二尺。七月开黄白色花,类似菊花。八月结果实,种子非常尖细,干燥后呈黄黑色。南方人称它的叶子为火锨。按:火锨就是豨莶,虽然花和果实相似,但属于另一种植物,不可混杂使用。
李时珍说:天名精的嫩苗呈绿色,叶子像皱叶菘芥,略带狐骚味。洗净后油炸,也可以食用。长大后会长出茎秆,开小黄花,类似小野菊花。结的果实像茼蒿,种子也相似,极易粘附在衣服上,狐骚味更重。炒熟后会散发香气,所以各家医书都记载它气味辛香,这就像巴蜀人吃负蠜、南方人吃山奈的道理一样。
这种植物的根呈白色,形状像短的牛膝。此物最为常见廉价,但《唐本草》记载鹤虱产自西戎,《宋本草》记载产自波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时中原人不知道它的药用价值,只有西域各族和波斯人最早懂得将其入药,加之当地水土适宜生长的缘故。就像苜蓿虽被认为产自西域,却不知中原用来喂马的就是这种植物。详细内容可参见豨莶条下。
叶(根同)
【气味】味甘,性寒,无毒。《名医别录》记载:埊松味辛,无毒。李时珍认为:微辛带甘,有小毒。生汁服用会致人呕吐。徐之才指出:垣衣、地黄可作为它的配伍药。
【主治】治疗瘀血、血瘕(瘀血肿块)濒危症状,能止血通便,利尿,长期服用可使人身体轻健、延缓衰老(《神农本草经》)。驱除寄生虫,消除痹症,清除胸中郁热,止烦渴,促进排水,引发剧烈呕吐或腹泻(《名医别录》)。活血化瘀、促进伤口愈合,止鼻血,杀灭多种寄生虫,消除各类毒疮、疔疮瘘管及痔疮,治疗金属利器创伤导致的内部出血,缓解皮肤瘙痒和荨麻疹,外擦即刻见效(《唐本》)。地菘:主治金属创伤,止血,解蜈蚣毒蛇等毒虫咬伤之毒,捣烂外敷(《开宝本草》)。催吐化痰、止疟疾,治疗牙痛、牙关紧闭及咽喉肿痛(李时珍)。埊松:主治头晕目眩及痹症(《名医别录》有名未用部分)。
【发明】李时珍说:“天名精”这一名称是同时指其根和苗而言的。“地菘”“埊松”都是描述其苗叶的称呼,“鹤虱”则专指它的种子。其功效主要在于化痰、止血、杀虫、解毒。因此捣汁服用能止痰疟;含漱可止牙痛;揉碎外敷能治蛇咬伤,还可治疗猪瘟病。按:孙天仁《集效方》记载:凡男女患乳蛾(扁桃体炎)、喉咙肿痛,以及小儿急慢惊风、牙关紧闭、昏迷不醒者,用鹤虱草(又名皱面草、母猪芥、杜牛膝),取根洗净捣烂,加好酒绞汁灌服,不久即可苏醒。另将药渣外敷颈部,或用醋调敷效果亦佳。朱端章《集验方》记载:我奉命任职淮西幕府时,突发剧烈牙痛。一名理发匠用一撮草药,以热水浸泡片刻,用手蘸药液按压痛处,疼痛立止。求得此方后,用于治疗多人皆见效,此药即皱面地菘草,民间误称为“地葱”。沈括《梦溪笔谈》专门辨析过地菘,其种子名为鹤虱,正是此物。钱季诚方:取一枚鹤虱,塞入患牙处。高监方:用鹤虱煎米醋漱口,或以防风、鹤虱煎水含漱,同时将草药研末塞于痛处,均有效验。
【附方】旧方二则、新方九则。
男女吐血:皱面草(即地菘),晒干后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一至二钱,用茅花泡汤送服,每日两次。(《卫生易简》)
咽喉肿塞:《伤寒蕴要》记载:治疗痰涎壅滞、喉咙肿痛至无法吞咽的情况。地菘(又名鹤虱草),连根带叶捣烂取汁,用鹅毛蘸汁扫入咽喉,祛痰效果极佳。《圣济总录》记载:用杜牛膝、鼓锤草一同捣烂取汁灌服。若无法下咽,可灌入鼻腔,以催吐为效。另一方:杜牛膝(春夏用茎,秋冬用根)一把,青矾半两,共同研磨,点涂患处,促使吐出脓血痰涎,即可痊愈。
缠喉风肿:蚵蚾草(即皱面草)。研细后与生蜜调和成弹子大小的药丸,每次含服一至二丸,即可痊愈。若用干草研末,以蜜制丸亦可。此方名为救生丸。(《经效济世方》)
诸骨哽咽:取地菘、马鞭草各一把(去除根部),白梅肉一个,白矾一钱,捣碎制成弹丸大小,用丝绵包裹后含服咽下,骨头便会软化而自然落下。(《普济方》)
风毒瘰疬红肿:将地菘捣烂外敷,药干后立即更换。(《圣惠方》)
疔疮肿毒:用鹤虱草叶和浮酒糟一起捣烂外敷,立即见效。(孙氏《集效方》)
发背初起:取地菘捣汁一升,每日服用两次,痊愈后停用。(《伤寒类要》)
恶疮肿毒:将地菘捣汁,每日服用三到西次。(《外台秘要》)
恶蛇咬伤:地菘捣烂外敷伤口。(《易简方》)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本草纲目全译新读(http://www.220book.com/book/RV1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