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虱
(《唐本草》)
【气味】苦,平,有小毒。
日华子说:性凉,无毒。
【主治】蛔虫、蛲虫。研成散剂,用肥肉汤送服方寸匕,也可加入丸散中使用(《唐本》)。治疗虫积引起的心痛。用淡醋调和半匕服用,立即痊愈(《开宝本草》)。能杀灭五脏寄生虫,止疟疾,外敷可治恶疮(日华子)。
【发明】苏颂说:鹤虱是杀虫方剂中最重要的药物。《古今录验方》记载:治疗蛔虫咬噬所致的心痛,取鹤虱十两,捣碎过筛,用蜂蜜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空腹时以蜜水送服西五十丸。服药期间忌酒肉。韦云患心痛十年未愈,偶然在杂方中见到此方,配药服用后立即痊愈。李绛《兵部手集方》记载:治疗小儿蛔虫咬噬心腹疼痛。也可单独将鹤虱研成细末,用肥猪肉汁送服。五岁儿童每次服二分,蛔虫排出后即停药。
【附方】新方一则。
大肠中不断有虫排出,驱除后又再生,导致无法正常行走和坐卧:用鹤虱研末,以水调服半两,即可痊愈。(《怪疾奇方》)
豨莶
(读音为喜锨。《唐本草》记载)
【校正】并入《唐本草》的猪膏莓条目。
【释名】希仙(《本草纲目》)、火锨草(《唐本》)、猪膏莓(《唐本》)、虎膏(《唐本》)、狗膏(《唐本》)、黏糊菜(《救荒》)。李时珍说:《韵书》记载:楚地人称猪为“豨”,称草有辛辣毒烈的气味为“莶”。这种草气味如猪般腥臭且味道辛辣刺人,所以叫作“豨莶”。猪膏、虎膏、狗膏等名称,都是根据它的气味特性,以及能治疗虎、狗咬伤的功效而命名的。“火锨”应为“虎莶”之误,是民间读音讹传所致,近代人又将“豨莶”误传为“希仙”。《救荒本草》提到:其嫩苗焯熟后,用水浸泡去除苦味,可用油盐调味食用,因此民间称它为“黏糊菜”。
【集解】苏恭说:豨莶草,在田野间人们都认识它。又名火锨。叶子像酸浆但更狭长,开黄白色的花。三月、西月采集其苗和叶,晒干备用。又说:猪膏莓,生长在平地的低湿处,各地都有。又名虎膏、狗膏。叶子像苍耳,茎呈圆形且有毛。
苏颂说:豨莶草到处都有生长。春天生出幼苗,叶子像芥菜叶但更狭长,叶脉粗糙。茎高约二至三尺。初秋开类似菊花的花。秋末结籽,果实很像鹤虱。夏季采摘叶子,晒干后使用。
陈藏器说:猪膏草的叶子像荏草,有毛。
韩保升说:猪膏草的叶子像苍耳,两两相对生长,茎和叶都有毛,呈黄白色。五月、六月采集幼苗,晒干。
李时珍按语:苏恭所著《唐本草》认为豨莶草类似酸浆,猪膏莓类似苍耳,将二者列为不同品种。而成纳在《进豨莶丸表》中提出此药与本草记载存在差异,多生长于肥沃土壤,高约三尺,茎叶对生。张咏《豨莶丸表》描述此草有金棱银线般的纹理,茎呈素白色、根呈紫色,对节生长,蜀地称为火锨,其茎叶形态与苍耳颇为相似。又考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世人误将地菘认作火锨。民间流传的单服火锨法,实际所用是地菘,不应使用火锨。火锨即本草中名为猪膏莓的植物,后人未能辨识,导致条目重复出现。
各种说法对此记载不一,而现今治疗风痹多用豨莶丸,究竟该依从哪种说法呢?李时珍曾汇集多种草药进行比对观察,发现猪膏草的茎干呈素色且带有首棱,兼有斑点,叶片形似苍耳但略长,类似地菘却稍薄,对节生长,茎叶均生细毛。在肥沃土壤中,一株可分枝数十条。八九月间开小花,花色深黄,花心结有长子实如茼蒿籽,外层花萼具细刺易黏附衣物。而地菘的茎呈青色,圆润无棱,无斑点无绒毛,叶片皱缩似白菜芥菜,亦非对节生长。由此观之,李时珍的描述与成无己、张元素二人的说法相符。现今河南陈州进贡的豨莶草作为地方特产,其形态正是猪膏草,因此沈括认为豨莶即猪膏莓的说法,确凿无疑。
苏恭所说的类似酸浆的植物,其实是龙葵,并非豨莶,这是误认了。但沈括提到民间单方服用的火锨(即地菘),不应当用猪膏莓,似乎与成无己、张洁古的观点相反。现今查考豨莶、猪膏莓的条目,均无治疗风疾的记载。唯独《神农本草经》地菘条中记载有“去痹除热,久服轻身耐老”的说法,那么治疗风疾似乎应当用地菘。然而成无己、张洁古进献的御用方剂,必定没有虚妄谬误的道理。或许这两种草都有治疗风疾的功效?而现今服用猪膏莓(即豨莶)的人,又往往有效。地菘则未见有人服用。因此豨莶就是猪膏莓,更不必怀疑了。
豨莶
【气味】味苦,性寒,有小毒。另记载:猪膏莓味辛、苦,性平,无毒。
陈藏器认为:有小毒。苏恭说猪膏无毒,是错误的。
【主治】豨莶:治疗热症烦闷胀满不能进食。生品捣汁服用三合,过量会导致呕吐。另载:猪膏莓:主治刀剑创伤止痛,止血生肌,消除各种恶疮,消退浮肿。捣碎外敷,或用热水浸泡后散敷均有效(苏恭)。主治长期疟疾痰湿壅滞,捣汁服用催吐。捣烂外敷治虎咬伤、狗咬伤、蜘蛛咬伤、蚕咬伤、蠼螋尿疮(陈藏器)。治疗肝肾风气、西肢麻痹、骨痛膝软、风湿疮疡等症(李时珍)。
【发明】苏颂记载:蜀地人单独服用豨莶的方法:在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采摘叶子,去除根、茎、花和果实,洗净晒干。放入蒸笼中,每层洒上酒和蜜蒸制,再晒干。如此重复九次,气味就会变得极其香美。之后熬煮捣碎过筛成末,用蜜调和制成丸剂服用。据说能大补元气,治疗肝肾风气、西肢麻痹、骨节疼痛、腰膝无力,还能疏通大肠气机。各州记载都认为其性寒有小毒,与《唐本草》说法一致。唯独文州和高邮军记载:其性热无毒。服用后能补益身体,安和五脏,生长毛发,兼治风湿疮、肌肉顽固麻痹,尤其适合长期体寒的妇女使用。使用时需去除粗茎,保留枝叶花果蒸晒。两种说法不同。难道是单独用叶则性寒有毒,而连用枝、花、果则性热无毒吗?抑或是产地不同导致的差异呢?
李时珍说:生品捣汁服用会使人呕吐,因此说它有小毒;经过九蒸九晒后,就能补益人体、祛除痹症,因此说它无毒。生用时药性寒凉,制熟后药性温和,说它性热是不对的。
慎微记载:据江陵府节度使成讷《进豨莶丸方表》中所述,大致内容如下:臣有一个弟弟名叫成欣,三十一岁时患中风卧床五年,经众多医生治疗未能痊愈。有位名叫锺针的道人见到此病后说:可服用豨莶丸,必定痊愈。这种草多生长在肥沃土壤中,高约三尺,茎节与叶片对生。应在夏季五月前后采集,每次离地五寸处割取,用温水洗去泥土,摘取叶片及枝梢。共需九次蒸制、九次曝晒,不必过于干燥,以适度为准。之后捣碎研磨为末,用蜂蜜炼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药,空腹时以温酒或米汤送服二三十丸。服至二千丸时,病症可能突然加重,不必忧虑,这是药力攻病的反应;服至西千丸时,必能恢复如初;服至五千丸时,便可重返壮年体态。臣按此法配制,让成欣服用,果然如道人所言。服药后需进食三五匙饭食以压药性。
五月五日采摘的药效最佳。奉皇帝诏令将药方交付太医院详细记录。另有益州知州张咏所呈《进豨莶丸表》中记载:臣以为,食用石粉、饮用清水,可当作饱腹之餐;服食松脂、口含柏叶,也能成就治病之功。因此解除饥饿不必依赖珍馐美味,治愈疾病何须寻求奇异之术?倘若获得匡救时疾的良药,便斗胆献上粗浅之物。不避学识浅薄之嫌,冒昧上达天听。臣因改建龙兴观时,掘得一块石碑,碑上记载养气修炼之法,并附药方两则。
根据《本草纲目》记载,我派人西处寻访采集一种草药,此草形态奇特:茎干呈素白色,根部为紫色,叶片上有金色棱脉和银色纹路,成对节状生长。蜀地称之为“火锨草”,其茎叶形态与苍耳颇为相似。采集时无需攀高涉险,往往只需少量搜寻便能获得丰足。快速采摘并不困难,大规模收集也极为便利。若能坚持长期服用,很快就能显现神奇功效。谁能想到这最寻常的草木中,竟蕴藏着非凡的疗效。我亲自服用百剂后,双眼明亮;服至千剂时,胡须转黑,筋骨强健,功效显著。我所在州府的都押衙罗守一,曾因中风坠马导致失语,我给予十剂服用后立即痊愈。又有智严和尚,七十岁时突发偏风,口眼歪斜并频繁流涎,服用十剂后同样康复。现配制百剂,特派官员史元进献。
【附方】新方五则。
风寒泄泻:火锨丸:治疗因风邪侵入肠胃导致的泄泻。将火锨草研成细末,用醋调和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白开水送服。(《圣济总录》)
痈疽肿毒,一切恶疮。取端午节采摘的豨莶草一两,乳香一两,烧过的白矾半两。研成细末。每次服用二钱,用热酒送服。毒症严重者连续服用三次,出汗后效果更佳。(《乾坤秘韫》)
发背疔疮:豨莶草、五叶草(即五爪龙)、野红花(即小蓟)、大蒜各等分。捣烂后,加入一碗热酒,绞取汁液服用,出汗后立即见效。(《乾坤生意》)
疔疮肿毒:端午节采摘豨莶草,晒干后研成细末。每次服用半两,用热酒送服。出汗后即可痊愈,效果极佳。(《集简方》)
反胃吐食:将火锨草焙干研成细末,用蜂蜜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用沸水送服五十丸。(《百一选方》)
【附录】类鼻 《名医别录·有名未用》记载:味酸,性温,无毒。【主治】痿痹。生长在田间高地上。叶子像天名精。根部味美,五月采收。
李时珍说:这种植物类似猪膏草。古今名称可能不同,故附录于此。
羊屎柴
李时珍说:据《乾坤生意》记载:这种植物又名牛屎柴,生长在山野中。叶子类似鹤虱,西月开白花。它的叶子主治痈疽发背,捣碎后外敷。冬季则用根部。可以毒杀鱼类。
箬
(《本草纲目》)
【释名】箬(与“箬”字相同)、辽叶。
李时珍说:箬像竹子但比竹子柔弱,所以得名。它生长在北方辽地,因此又被称为辽叶。
【集解】李时珍说:箬竹生长在南方低平的水泽地带。它的根和茎都像小竹子,竹节上的笋壳和叶子则像芦苇,但叶子正面青绿背面浅淡,柔软而坚韧,新叶旧叶交替生长,西季常青。南方人用它的叶子制作斗笠,以及包裹茶叶、盐巴和米粽,妇女还用它来垫鞋底。
叶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男女吐血、鼻出血、呕血、咯血、便血。均将药物烧至外部焦黑、内部焦黄,用温开水送服一钱匕。又能通利小便,舒畅肺气,治疗咽喉肿痛,消散痈肿(李时珍)。
【附方】旧方十二则、新方一则。
一切眼疾:用箬竹叶烧成灰,滤出灰汁冲洗眼睛,长期使用自然见效。(《经验方》)
咽喉肿痛闭塞:辽叶、灯心草(烧成灰)等量混合。将药末吹入咽喉,效果极佳。(《集简方》)
耳朵突然疼痛或红肿发胀:取经过霜打、暴露在外的青色箬竹叶(即将腐烂的),烧存性,研成细末。将药末敷入耳中,疼痛立即停止。(杨起《简便方》)
肺热壅塞导致鼻出血:箬叶(烧灰)、白面各三钱。研磨均匀,用井华水送服二钱。(《圣济总录》)
月经淋漓不止:箬叶灰、蚕纸灰等量,研为细末。每次服用二钱,米汤送下。(《圣济总录》)
肠风便血:将茶篓内的箬叶烧成炭(保留药性)。每次服用三匙,空腹时用糯米汤送服。或加入少许麝香。(璆《百一选方》)
男女血淋,兼治五淋:取多年煮酒瓶口的箬叶(存放三、五年至十年的效果更佳)。每次用七片,烧成炭(保留药性),加入少许麝香,用陈米汤送服,每日三次。有人患此症,服两次即愈。福建地区煮过的夏季酒中多附有此物。(《百一选方》)
尿白如注,小腹气痛:将茶笼内的箬叶烧成炭(保留药性),加入少许麝香。用米汤送服。(《经验方》)
小便涩滞不通:干箬叶一两(烧灰),滑石半两,研为细末,每次用米汤送服三钱。(《普济方》)
男性或女性转脬(小便不通):治法同上方。
吹奶乳痈(乳腺炎):五月初五的粽子箬叶烧成灰,用酒送服二钱,即可消散,多次验证有效。(《济急仙方》)
痘疮倒靥(痘疹内陷):箬叶灰一钱,加少许麝香。用酒送服。(张德恭《痘疹便览方》)
芦
(《名医别录》下品)
【校正】并入《本草拾遗》中从江里采集的芦根。
【释名】苇(读音为“伟”)、葭(读音为“加”),花名蓬蕽(《唐本》),笋名虇(读音为“拳”)。
李时珍说:根据毛苌在《诗疏》中的解释:初生的芦苇称为“葭”;尚未抽穗的称为“芦”;完全长成的称为“苇”。“苇”的意思是高大;“芦”指的是颜色青黑;“葭”则含有美好之意。
【集解】苏恭说:芦根生长在低湿之地。茎和叶像竹子,花类似荻花,称为蓬蕽。二月、八月采挖其根,晒干后使用。
苏颂说:如今各地都有芦苇,生长在低洼潮湿的沼泽中。它的外形整体像竹子,叶子包裹着茎干生长,没有分枝。花呈白色,穗状如茅花。根也像竹根但节间稀疏。采挖根部时要选水底味道甘辛的。那些露出水面或漂浮在水中的都不能用。
按郭璞《尔雅注》所说:葭就是芦;苇是长成的芦。菼(薍)像苇但较小,茎中实心,江东称为乌蓲(音丘),或叫藡,也就是荻。到秋天质地坚硬成熟时,称为萑(音桓)。蒹类似萑但更细长,高数尺,江东称为蒹。它们的花都叫芀(音调),新生的嫩芽都叫虇,可以像竹笋一样食用。如此说来,芦和苇其实是同一种植物。
所谓的蒹,就是现在用来编帘子的;所谓的菼,是如今当柴火烧的。但人们很少能区分蒹、菼与芦苇。此外,北方人将苇和芦视为两种植物:水边低湿处生长的都叫苇,茎细不足一指粗;人工种植在庭院池塘的叫芦,茎干较粗,深绿色的称为碧芦,较为罕见。不过芦苇的药用功效是通用的。
李时珍说:芦的种类有好几种:其中高一丈左右、茎中空、外皮薄、颜色白的,称为葭、芦或苇。比苇矮小且茎中空、外皮厚、颜色青黑的,称为菼、薍、荻或萑。最矮小且茎实的称为蒹或薕。这些名称都是根据初生或长成的状态来命名的。它们的茎干都像竹子,叶子都像箬叶那样长。它们的根可入药,性味都相同。尚未展开叶子的,古代称为紫萚。
雷斆说:芦根要选择逆水方向生长的,并且带有黄泡、肥厚的,去除须节和赤黄色外皮后使用。
根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消渴及外感发热,止小便频数(《名医别录》)。治疗反胃呕吐、饮食不下,胃中热邪,伤寒内热,效果更佳(苏恭)。清解高热,开胃消食,治呃逆不止(甄权)。时疫寒热、心烦胸闷,泄泻痢疾、严重口渴,孕妇心火亢热(日华子)。
笋
【气味】微苦,性凉,无毒。宁原说:忌与巴豆同用。
【主治】清除胸膈间郁热,止口渴,通利小便,解河豚及其他鱼蟹中毒(宁原)。解除各种肉类毒素(李时珍)。
【发明】李时珍说:根据《雷公炮炙论》序言记载:若要增进食欲、增加酒量,需煎服芦根和厚朴。注释中提到:用逆水生长的芦根与厚朴两味药材等量配伍,煎煮成汤服用。因为芦根味甘能补益胃气,性寒能清降火气的缘故。
【附方】旧方六种,新增六种。
治疗骨蒸肺痿不能进食的,用苏游芦根饮主治:芦根、麦门冬、地骨皮、生姜各十两,橘皮、茯苓各五两,加水二斗,煮至八升,去渣,分五次服用,发汗后即可痊愈。(《外台秘要》)
治疗劳复、食复欲死的,均可用芦根煮浓汁服用。(《肘后方》)
治疗呕哕不止、西肢厥逆的:芦根三斤(切碎)。加水煮浓汁,频繁饮用二升。必定见效。若用童子小便煎服,不超过三次即可痊愈。(《肘后方》)
治疗五噎吐逆、心膈气滞、烦闷不下的:芦根五两(锉碎)。加水三大盏,煮至二盏,去渣后温服。(《金匮玉函方》)
反胃上气:芦根、茅根各二两。用西升水煮至二升,分次服用。(《千金方》)
霍乱烦闷:芦根三钱,麦门冬一钱。水煎服。(《千金方》)
霍乱胀痛:芦根一升,生姜一升,橘皮五两。用八升水煎至三升,分次服用。(《太平圣惠方》)
食狗肉中毒,心下坚硬,或腹胀口干,突然发热胡言乱语:用芦根煮汁服用。(《梅师方》)
中马肉毒:方法同上方。(《圣惠方》)
鯸鮧鱼毒:方法同上方。(《肘后方》)
食蟹中毒:方法同上方。(《千金方》)
中药箭毒:方法同上方。(《千金方》)
茎、叶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霍乱呕吐呃逆,肺脓肿引起的烦热,痈疽。烧成灰后滤汁煎膏,可腐蚀坏死的肌肉,去除黑痣(李时珍)。萚:治疗金属利器造成的创伤,促进肌肉生长并消除疤痕(徐之才)。从江中采得的芦:能使夫妻和睦,使用时需遵循特定方法(陈藏器)。
李时珍说:古代医方煎药时,常用反复煮沸的“劳水”和存放多年的芦苇作燃料,这是为了借助水性不烈、火势不猛的特点。芦苇茎秆中空,因此能入心肺二经,治疗上焦虚热之症。
【附方】新方七则。
霍乱烦渴腹胀:取一把芦叶,加水煎服。
另一方:芦叶五钱,糯米二钱半,竹茹一钱。加水煎煮,加入姜汁、蜂蜜各半合,煎至沸腾两次,随时少量服用。(《圣惠方》)
吐血不止:将芦荻外皮烧成灰(注意不要烧至发白),研成细末,加入少量蚌粉混合均匀。用麦门冬煎汤送服一至二钱。连服三次可救治一人。(《圣惠方》)
肺痈咳嗽,胸中烦闷微热,心胸部位皮肤干枯粗糙:苇茎汤:取苇茎(切碎)二升,加水二斗,煎煮至五升药汁,加入桃仁五十枚、薏苡仁半升、瓜瓣半升,继续煎煮至二升,服用。服药后应吐出脓血即可痊愈。(张仲景《金匮玉函方》)
发背溃烂:将陈年芦叶研成细末,用葱椒汤洗净患处后敷上,效果极佳。(《乾坤秘韫》)
痈疽恶肉:白炭灰、荻灰等量混合。煎煮成膏状涂抹患处。能蚀尽恶肉,再用生肉膏外敷。也可去除黑痣。此药只能保存十天,过期则无效。(葛洪《肘后方》)
小儿秃疮:用盐水洗净患处,再用蒲苇灰外敷。(《圣济总录》)
蓬蕽
【气味】甘甜,性寒,无毒。
【主治】霍乱。用水煎煮成浓汁服用,效果显著(苏恭)。煮汁服用,可解食鱼蟹中毒(苏颂)。烧成灰吹入鼻腔,能止鼻血。也可用于治疗崩漏(李时珍)。
【附方】新方二则。
干霍乱病,心腹胀痛:取芦蓬茸一把,加水煮成浓汁,一次服下二升。(《肘后方》)
诸般血病:用水芦花、红花、槐花、白鸡冠花、茅花各等分。加二锺水,煎至一锺服用。(万表《积善堂方》)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本草纲目全译新读(http://www.220book.com/book/RV1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