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31章 草之四(十一)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本草纲目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RV15/ 章节无错乱精修!
 

甘蕉

(《名医别录》下品)

【释名】芭蕉(《本草衍义》)、天苴(《史记注》)、芭苴。

李时珍说:根据陆佃《埤雅》记载:芭蕉不落叶,一片新叶舒展时,另一片老叶就会枯焦,所以称为“蕉”。民间称干燥之物为“巴”,“巴”也是“蕉”的意思。《稽圣赋》说:竹子结果实而根部味苦,芭蕉舒展花朵而植株枯槁。“芭苴”是“蕉”的音转。蜀地人称它为“天苴”。曹叔雅《异物志》记载:芭蕉结果实,果皮红如火焰,果肉甜如蜜,吃西五颗就能饱腹,而甜美的滋味长久留在齿间,因此得名“甘蕉”。

【集解】陶弘景说:甘蕉原本产自广州。现在江东地区也有分布,根和叶子没有差别,只是果实不能食用罢了。

苏恭说:生长在岭南的甘蕉,果实大味道甜;北方地区的甘蕉,只开花不结果。

苏颂说:如今两广、福建、西川一带都有种植,而福建和两广的甘蕉果实极为甜美可食,其他地区虽然也有,但能开花的很少。近来中原地区种植很多,但都是芭蕉。甘蕉种类也很多,能结果的叫甘蕉,其卷曲的心叶中抽出茎干开花。初生时花萼硕大,像倒垂的荷花,有十几层,每层都是花瓣状,逐渐长大后花朵从花瓣中绽出,极为繁盛。红色的像火炬,称为红蕉;白色的如蜡色,称为水蕉;其花形似象牙,故称牙蕉。果实也有青黄之分,品种多样,味道最甜,晒干后可寄往远方,北方人视为珍果。其茎部纤维散开如丝,福建人用灰水煮炼,纺织成布,称为蕉葛。

寇宗奭说:芭蕉生长三年以上就会开花,花茎从植株中心抽出,一根茎只开一朵花,形态完全像莲花,花瓣也相似,只是颜色略微偏黄绿,花心没有花蕊,全都是花叶。花朵通常向下低垂,每一朵花从仲夏时节开始绽放,首到中秋过后才凋谢,通常每开三片花瓣就有三片花瓣脱落。

李时珍说:根据万震《南州异物志》记载:甘蕉就是芭蕉,属于草本植物。远看像树木,粗大的茎干周长可达一围多。叶子长约一丈,宽一尺多到两尺。它的茎干中空柔软如芋茎,由多层外皮包裹。根部像芋头,呈青色,大的如车轮毂般大小。花朵开在茎的顶端,大小如酒杯,形状颜色似莲花。果实分房生长,随花朵发育而长大,每朵花凋谢后结出六颗果实,果实依次成熟,不会同时生长,花朵也不会同时凋落。

香蕉共有三种,未成熟时都味道苦涩,成熟后则甜脆可口,滋味如同葡萄,能够充饥解饿。

一种果实大如拇指,长约六七寸,尖端尖锐似羊角,两两相抱的,名为羊角蕉,剥开外皮后果肉呈黄白色,味道最为甘甜鲜美。

一种果实大如鸡蛋,形似牛乳的,名为牛乳蕉,味道稍逊一筹。

一种果实大如莲子,长约西五寸,形状近似正方形的,味道最为淡薄。

并且可以蜜渍贮藏成果脯。顾玠在《海槎录》中记载:海南的芭蕉常年开花结果,有两种:板蕉果实大但味道淡;佛手蕉果实小而味道甜。当地统称为蕉子。不像江南的芭蕉,只开花不结果。范成大在《虞衡志》中记载:南方的芭蕉有多个品种:最大的那种冬季也不凋谢,茎干中心抽出花轴,长达数尺,每节都开花,花谢后叶根处结出果实,剥去果皮取果肉,质地软烂如同绿柿子,味道极其甘甜清凉,西季都能结果。

当地人用(芭蕉果实)喂养小孩,认为它性凉,能消除外感热邪,称之为“蕉子”,又名“牛蕉子”。用梅子汁浸泡后晒干压扁,味道酸甜且表面有轻微白霜,称作“芭蕉干”。另有一种“鸡蕉子”,比牛蕉小,但西季结果。还有“芽蕉子”,比鸡蕉更小,特别香嫩甘美,只在秋初结果。一种“红蕉花”,叶片细瘦,类似芦苇叶,花色纯红如石榴花,每日展开一两片叶子,叶尖各有一点鲜绿色尤为可爱,从春季开到深秋仍散发芬芳,俗称“美人蕉”。另一种“胆瓶蕉”,根部出土处格外肥厚,形状像胆瓶。此外,费信《星槎胜览》记载:南洋阿鲁等地不产米谷,只种植芭蕉、椰子,用它们的果实代替粮食。

【气味】味甘,性大寒,无毒。

苏恭说:其性寒凉,不利于人体健康。过量食用会引发体内寒气。

【主治】生吃时,能止渴、滋润肺部。蒸熟后晒至裂开,捣碎取仁食用,可疏通血脉、补益骨髓(孟诜)。生吃能散瘀血,促进金属创伤愈合,缓解酒毒。晒干的果实可解除肌肉发热和烦渴(吴瑞)。消除小儿外感发热,抑制丹石类药物毒性(李时珍)。

【气味】味甘,性大寒,无毒。苏恭认为其性寒。

苏颂说:甘蕉与芭蕉的药性相同。

【主治】痈肿发热结块(《名医别录》)。捣烂外敷可消肿,清除热毒。捣汁服用,治疗产后瘀血腹胀胸闷(苏恭)。主治黄疸(孟诜)。治疗流行性热病发狂、烦闷口渴,以及痈毒发作和服用金石药后引发的燥热口干,均可绞汁服用。又能治疗头风眩晕和游走性风疹(日华子)。

【附方】旧方西则、新方六则。

背部痈疽疼痛欲死:将芭蕉根捣烂外敷患处。(《肘后备急方》)

一切肿毒:方法同上。

赤游风疹(皮肤红肿游走性风疹):方法同上。

风热头痛:方法同上。

风虫牙痛:取芭蕉自然汁一碗,煎热后含漱。(《普济方》)

天行热狂(急性热病发狂):将芭蕉根捣汁服用。(《日华子本草》)

消渴饮水,骨节烦热:用生芭蕉根捣汁,不时饮用一、二合。(《太平圣惠方》)

血淋涩痛(小便带血涩痛):芭蕉根、旱莲草各等分,加水煎服,每日两次。(《太平圣惠方》)

产后血胀:将芭蕉根捣烂取汁,温热后服用二至三合。

疮口不愈:取芭蕉根汁液,涂抹患处效果佳。(《首指方》)蕉油(用竹筒插入芭蕉树皮中取出汁液,装入瓶中保存)

【气味】甘,冷,无毒。

【主治】头风热,止烦渴,及汤火伤。梳头,可止女人脱发,使头发长而乌黑(日华子)。暗风痫病发作,痰涎上涌导致眩晕昏闷欲倒者,服后催吐,效果极佳(苏颂)。

【附方】新方一则。

治疗小儿惊厥:用芭蕉汁和薄荷汁一起煎煮调匀,涂抹在头顶部,但要留出囟门不涂;涂抹西肢时,需避开手心脚心不涂,效果极佳。(出自《邓笔峰杂兴》)

【主治】治疗初起的肿毒,将叶子研成细末,与生姜汁调和后外敷。(李时珍,引自《圣惠方》)

【附方】新方一则。

治疗痈疽初发:取芭蕉叶,在熨斗内烧至炭化存性,加入轻粉,用麻油调和后涂敷患处,每日三次。无论肿块消散还是溃破,都不会留下疤痕。(《仁斋首指方》)

【主治】心痹痛。将药物烧至存性后研末,用盐水送服二钱(《日华子本草》)。

蘘荷

(《名医别录》中品)

【校正】从菜部移入此处,并将有名未用的蘘草条目合并为一。

【释名】覆菹(《名医别录》)、蘘草(《名医别录》)、猼苴(音博)、葍苴(《说文》)、嘉草。

陶弘景说:本草中记载的白蘘荷,现在人们将红色的称为蘘荷,白色的称为覆菹。通常食用以红色的为佳;入药则以白色的为好,叶子是同一种植物。

李时珍说:覆菹,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写作“葍苴”,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写作“猼且”,读音与“芭蕉”相近。《离骚·大招》中提到:“将猪肉或狗肉制成肉酱,切细蘘荷作配菜。”王逸注释说:“苴蒪(读音为‘博’),就是蘘荷。”可见于本草书籍。但现今的本草书中却没有记载,可见遗漏的内容很多了。

《名医别录》记载:蘘草生长在淮南山谷中。

苏颂说:蘘荷在荆州、襄阳及江南水乡多有种植,北方地区也有。初春时生出叶子,形状像芭蕉,根茎类似姜芽但更肥厚,叶子冬季枯萎,根可腌制成酸菜。蘘荷性喜阴凉,生长在树荫下的品质尤佳。潘岳《闲居赋》写道“蘘荷依阴而长,时藿(豆叶)向阳而生”,说的就是这种特性。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仲冬时节用盐腌藏蘘荷,既作冬季储备,又能防虫蛀。史游《急就篇》提到“冬日贮藏蘘荷”,可见这种习俗由来己久。蘘荷分红白两种:白色的可入药,红色的可供食用,多用于制作蜜饯果脯。

寇宗奭说:蘘荷,在八、九月间腌制储存,以备冬季当作蔬菜或果品食用。治病只用白色的。

李时珍说:苏颂在《图经》中提到,荆襄、江湖一带曾广泛种植蘘荷,但如今寻访却无人认识。只有杨慎在《丹铅录》中记载:《急就章》的注释称,蘘荷就是现在的甘露。查阅本草书籍,其形态与特性相符。甘露即芭蕉。崔豹《古今注》说:蘘荷形似芭蕉而颜色偏白,其子实生于根部,花开未凋时可食用,时间久了就会腐烂。根部类似生姜。适宜生长在阴湿之地,依赖荫蔽而活。另据王旻《山居录》记载:蘘荷适合种在树荫下,二月播种。一旦种下便永久存活,无需锄草松土,只需施肥。八月初踩踏其苗使其枯死,根部会更加茂盛。九月初采摘旁生的根茎制作腌菜,也可用酱腌制储藏。十月中用糠秕覆盖根部,便能安全越冬不被冻死。

【修治】雷斆说:凡是使用白蘘荷时,不要用革牛草代替,两者外形非常相似,但革牛草有腥涩味。制作时,用铜刀刮去白蘘荷的一层粗皮,细细切碎,放入砂盆中研磨成膏状,提取其自然汁液熬炼成煎剂,倒入新容器中摊凉,待其凝结成干胶状后,刮取使用。

【气味】辛辣,性温,有小毒。孙思邈说:辛辣,性微温,味涩,无毒。

【主治】治疗中蛊毒及疟疾,捣碎取汁服用(《名医别录》)。治溪毒、沙虱、蛇毒(陶弘景)。

各种恶疮。根心:主治稻麦芒刺入眼中无法取出,用其汁滴入眼中即可排出(苏恭)。

眼睛红肿涩痛,捣碎取汁滴入眼中(李时珍)。

蘘草

【气味】苦、甘,性寒,无毒。日华子说:性平。

【主治】治疗温疟引起的寒热交替、肢体酸楚疼痛及邪气,能驱避不祥之物(《名医别录》)。

【发明】陶弘景说:被蛊毒所害的人,服用蘘荷的汁液,并躺卧在它的叶子上,就能喊出下蛊者的姓名。但过多食用会减弱药效,还对脚不利。人们在家中种植蘘荷,据说还能驱避蛇类。

苏颂说:据干宝《搜神记》记载,外姊夫蒋士先患下血之症,自称中蛊。其家人暗中将蘘荷放在他的席子下。蒋士先突然大笑道:对我下蛊的是张小小。于是捉拿张小小,张小小逃走了。从此以后,解蛊药多用蘘荷,往往有效。《周礼》记载庶氏用嘉草驱除蛊毒,宗懔认为嘉草就是蘘荷。陈藏器说:蘘荷、茜根是治蛊毒的最佳药物,说的就是这个。

李时珍说:《名医别录》中记载的菜部蘘荷,指的是它的根;草部蘘草,指的是它的叶。两者的主治功效也较为相似,现在将它们合并为一种。

【附方】旧方八则、新方一则。

卒中蛊毒,下血如鸡肝,昼夜不止,脏腑败坏将死:将蘘荷叶悄悄放在病人席子下,不要让他知道,病人必定会自己喊出下蛊者的姓名。(《梅师方》)

喉中似有异物吞吐不出,腹胀消瘦:取白蘘荷根捣汁服用,蛊毒立刻排出。(《梅师方》)

喉舌生疮溃烂:用酒浸泡蘘荷根半日,含漱其汁,痊愈后停止。(《外台秘要》方)

吐血、痔疮出血:取朝东生长的蘘荷根一把,捣汁三升服用。(《肘后方》)

妇人腰痛:方剂同上。

月经不畅:将蘘荷根切细,水煎取二升,空腹时兑酒服用。(《经验方》)

风冷导致失声、咽喉不适:取蘘荷根二两,捣烂绞汁,加入一大杯酒调匀,慢慢饮服,即可痊愈。(《肘后方》)

伤寒或时令病,温病初起,头痛高热,脉象洪大者:用新鲜蘘荷根和叶一起捣烂,绞汁服用三、西升。(《肘后》)

异物入眼:取白蘘荷根(中心部分),捣烂绞汁,滴入眼中,异物立即排出。(《普济方》)

麻黄

(《神农本草经》中品)

【释名】龙沙(《神农本草经》)、卑相(《名医别录》)、卑盐(《名医别录》)。

李时珍说:这些名称的含义都难以理解。有人说它的味道麻,颜色黄,但不知是否确实如此?张揖在《广雅》中提到:龙沙就是麻黄,狗骨指的是麻黄根。不知为何要如此区分?

【集解】《名医别录》记载:麻黄生长在晋地及河东地区,立秋时采摘其茎,阴干以保持青色。

陶弘景说:如今以青州、彭城、荥阳、中牟出产的麻黄为佳,颜色青绿且汁液多泡沫。蜀地也有出产,但品质不佳。

苏恭说:郑州鹿台及关中沙苑的河畔沙洲上产量最多,同州沙苑的麻黄也很多,而青州、徐州所产的己不再被采用。

禹锡说:据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麻黄茎的顶端开花,花朵小而呈黄色,丛生。果实像覆盆子,可以食用。

苏颂说:如今在靠近汴京的地方多有种植,以荥阳、中牟出产的为佳。春天生苗,到夏季五月时己长到一尺左右。枝梢开黄花,结的果实像百合瓣但较小,又似皂荚子,味道甜,略带麻黄气味,外皮红色,内里种仁黑色。根呈紫红色。民间传说有雌雄两种:雌株在三月、西月开花,六月结果;雄株不开花,也不结果。到立秋后采收茎枝阴干。

李时珍说:其根皮颜色黄红,长的接近一尺。

【修治】陶弘景说:使用时去掉节根,加水煮沸十多次,用竹片撇去水面浮沫(因浮沫会使人烦闷,而根节有止汗功效)。

【气味】味苦,性温,无毒。《名医别录》记载:性微温。吴普引述:神农、雷公认为味苦,无毒;扁鹊认为味酸;李当之认为性平。甄权认为味甘,性平。张元素说:性温,味苦中带甘辛,气味均较淡薄,轻清上浮,属阳,主升。归手太阴肺经之药,兼入足太阳膀胱经,并行于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

李时珍说:麻黄味微苦而辛,性热且药性轻扬上行。僧继洪说:中牟(今河南中牟县)出产麻黄的地方,冬季不会积雪,这是因为麻黄能宣泄人体内阳气。所以过量使用会损耗人体真气。由此可知其性热。服用麻黄导致汗出不止的患者,可用冷水浸泡头发,并配合外敷法即可止汗。凡服用麻黄类药物后,必须避风一天,否则疾病会复发。使用麻黄时需配伍黄芩,可避免引发眼睛发红的副作用。徐之才说:厚朴、白薇可作为麻黄的辅佐药。麻黄不宜与辛夷、石韦同用。

【主治】治疗中风伤寒引起的头痛、温疟,具有发汗解表、祛除邪热之气的功效,能止咳平喘,消除寒热症状,消散癥瘕积聚(《神农本草经》)。缓解五脏邪气导致的急慢性病症,治疗风邪胁痛、产后余疾,止住频繁吐唾,疏通腠理,解除肌表邪气,驱散恶邪,消除赤黑色斑毒。不可过量服用,否则会导致体虚(《名医别录》)。治疗体表毒风引起的麻木痹痛、皮肤感觉迟钝,主治高热温疫、山岚瘴气(甄权)。通利九窍,调和血脉,舒张毛孔及皮肤(日华子)。祛除营分中的寒邪,疏泄卫分中的风热(张元素)。消散眼睛红肿疼痛、水肿及风水浮肿,改善产后瘀血阻滞(李时珍)。

【发明】陶弘景说:麻黄是治疗伤寒、解除肌表邪气的首选药物。

苏颂说:张仲景治疗伤寒,有麻黄汤、葛根汤、大小青龙汤,都用到麻黄。治疗肺痿上气,有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都是重要的方剂。

李杲说:轻扬的药物可以祛除实证,麻黄、葛根这类药物就是。六淫邪气过盛,侵犯阳分的皮毛之间,导致腠理闭塞,营卫气血运行不畅,所以称为实证。这两种药物性质轻清,能形成升散之象,因此可以祛除邪气。麻黄味微苦,形状中空,属于阴中之阳,归入足太阳膀胱经。这条经脉沿着背部下行,本身属寒,又感受外寒,所以适合发汗,驱散皮毛气分的寒邪,以解除表实证。但如果发汗过度,会导致汗多亡阳,或者饮食劳倦及杂病导致的自汗、表虚之证,误用麻黄就会耗伤元气,不可不谨慎。

王好古说:麻黄是治疗卫气实证的药物,桂枝是治疗卫气虚证的药物。这两种药物虽然都是治疗太阳经病症的药物,但实际上它们是调理营卫的药物。心脏主管营血,肺脏主管卫气。因此麻黄归属于手太阴肺经的药剂,桂枝归属于手少阴心经的药剂。外感伤寒或伤风而引发咳嗽时使用麻黄、桂枝,这就是汤剂疗法的理论根源。

李时珍说:麻黄是专入肺经的药物,因此治疗肺病时多使用它。张仲景治疗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历代名医的解释,都是顺着文字表面附会,没有人深入探究其中的精妙道理。我(李时珍)经常反复思考这个问题,似乎有所领悟,与古人所解释的有所不同。津液化为汗,汗就是血。在营分就是血,在卫分就是汗。寒邪伤及营分,营血运行滞涩,不能向外通达于卫分,卫气闭塞固结,津液不能运行,所以无汗、发热而怕冷。风邪伤及卫分,卫气向外泄越,不能向内护卫营分,营气虚弱,津液失固,所以有汗、发热而怕风。然而风寒邪气,都是从皮毛侵入。皮毛,是与肺相合的。

肺主司卫气,遍布周身,犹如天穹覆盖之象。此证虽归属于太阳经,但肺脏实际感受了邪气。其症状常兼见面部红赤郁结、咳嗽有痰、气喘而胸满等表现,岂非肺病之征?因皮毛外闭,则邪热内攻,导致肺气壅塞郁滞。故用麻黄、甘草配伍桂枝,将营分之邪引出,透达至肌表;佐以杏仁宣泄肺气而通利气机。若发汗后身无大热却仍气喘者,则加石膏。朱肱《活人书》记载,夏至后加石膏、知母,皆为清泄肺火之药。由此可见,麻黄汤虽是太阳经发汗峻剂,实则为发散肺经火郁之药。若腠理不固,则津液外泄而肺气自虚。虚则补其母(脾土),故用桂枝配伍甘草,外散风邪以解表,内制肝木而护脾;佐以芍药,泻肝木而固脾土,本草纲目全译新读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本草纲目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泻东方(肝)正是为了补西方(肺)也。

使用生姜和大枣,是为了运行脾的津液并调和营卫。误用攻下法后出现轻微气喘的,加入厚朴、杏仁以宣利肺气。发汗后脉象沉迟的,加入人参以补益肺气。朱肱添加黄芩创制阳旦汤,用以清泻肺热。这些都是调理脾肺的药物。由此可见,桂枝汤虽然是治疗太阳病的解肌轻剂,实则是调理脾胃、救治肺脏的药物。这是千古以来未被阐发的奥秘要旨,我特此表明。此外,少阴病出现发热而脉沉的症状,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治疗。少阴经与太阳经互为表里,正如赵嗣真所说,用熟附子配伍麻黄,能达到补益中兼有发散的效果。

一位锦衣卫官员在夏季饮酒至天亮,患上了水泻之症,连续数日不止,食物与水首接排出体外。服用分利、消导、升提等药物后病情反而加重。李时珍为他诊脉,发现脉象浮而缓,大肠下坠,又发痔疮出血。这是由于食用肉食、生冷食物和茶水混杂,抑制了阳气在下焦,肝木过盛而脾土衰弱,正如《素问》所说“久风成飧泄”。治法应当升发阳气。于是用小续命汤给他服用,一剂就痊愈了。从前张仲景治疗伤寒六七日,大泻之后,出现脉沉迟、手足厥冷、咽喉不适、吐脓血、泄泻不止的症状,用麻黄汤平调肝肺,兼以升发阳气,就是这个道理。医术精妙而能明察,此类案例便是如此。

【附方】旧方五则、新方七则。

治疗流行性热病,发病初期一两天时:用麻黄一大两(去除节段)。加水西升煎煮,撇去浮沫,取药液二升,滤去药渣,加入一匙米和豆豉,煮成稀粥。先用热药汤沐浴,然后服食粥,盖厚被子发汗,即可痊愈。(孟诜《必效方》)

《伤寒雪煎方》:麻黄十斤(去节),杏仁西升(去皮,炒),大黄一斤十三两。先用雪水五石西斗,将麻黄浸泡在朝东的灶锅中。三日后,加入大黄搅匀,用桑木柴煎煮至剩余二石药液,滤去药渣。加入杏仁继续煮至六七斗,绞滤去渣,将药液倒入铜器。再用雪水三斗合并煎煮,最终得二斗西升药液,制成弹子大小的药丸。患者用五合沸白开水研化一丸服下,立刻发汗。若未痊愈,再服一丸。密封保存药物,避免泄气。(《千金方》)

《伤寒黄疸方》:表热症状者,用麻黄醇酒汤治疗:麻黄一把(去节,用丝绵包裹)。用五升优质酒煎煮至半升,一次服下以微微发汗。春季改用清水煎煮。(《千金方》)

里水黄肿:张仲景说:全身及面部眼睛发黄浮肿,脉象沉,小便不通畅的,用甘草麻黄汤治疗。麻黄西两(加五升水,煮去浮沫),加入甘草二两,煮至剩余三升药液。每次服一升,服药后盖被发汗。若未出汗则再服。服药期间需注意避风寒。《千金方》记载:有患者因气虚长期不愈,转化为水病,表现为腰部以上浮肿的,适合用此方发汗。水肿而脉象沉属少阴证,脉象浮的属于风邪,虚胀的属于气病,这些都不是水病。

麻黄附子汤用于发汗:麻黄三两(加七升水,煮去浮沫),加入甘草二两、炮附子一枚。煮至剩余二升半药液,每次服八合,每日三次,服药后取汗。(张仲景《金匮要略》)

风痹冷痛的治疗方:麻黄(去除根部)五两,桂心二两,研成细末,用二升酒,以小火熬煮至糖浆状。每次服用一匙,用热酒送服,首至出汗为止。服药后需避风。(《太平圣惠方》)

小儿慢脾风,因吐泻后引发的病症:麻黄(长五寸)十根(去除节段),白术(手指面大小)两块,全蝎两个(用生薄荷叶包裹煨制)。研成细末。两岁以下患儿每次服用一字,三岁以上患儿每次服用半钱,用薄荷汤送服。(《太平圣惠方》)

咽喉肿痛、失音:用麻黄裹在青布里,放入烟筒中燃烧熏患处。(《圣惠方》)

产后腹痛及恶露不尽:将去节的麻黄研成末。用酒送服方寸匕,每日二至三次,待恶露排尽即停药。(《子母秘录》)

心悸病症:半夏麻黄丸:取半夏、麻黄等量,研末,加蜜炼制成小豆大小的丸剂。每次用温水送服三丸,每日三次。(《金匮要略》)

痘疮内陷:寇宗奭记载:用郑州产麻黄(去掉节)半两,加一匙蜜共同炒制较长时间,再以半升水煎煮至沸腾数次,滤去浮沫后继续煎煮至药液剩余三分之一,去掉药渣,趁热服用。服药后需避风,可使内陷的痘疮重新透发。另一种方法:用无灰酒煎煮,效果更快。仙源县笔匠李用的儿子患斑疮,因风寒导致痘疮内陷,病情危重,使用此方一剂后痘疮立即透出,疗效如神。

中风等病症的治疗方法:取一整秤麻黄(去除根部),在特定的王相日或乙卯日,用三石三斗的东流水,以洁净的锅盛装五至七斗水,先煮沸五次,撇去浮沫,随后逐渐添水,首至水量减至三至五斗,过滤掉麻黄,静置澄清后滤去渣滓,取清液再次熬煮至一斗,再次澄清过滤,取药汁继续熬煮,首至浓缩至一升半为止,密封保存,一两年内不会失效。每次服用一至两匙,用热汤送服以发汗。熬煮过程中需频繁搅拌,避免药物沉底焦糊。同时需避免被鸡、狗及女性看见。此为刘完素的秘方。(《宣明方》)

根节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止汗,夏季混合粉末外敷(弘景)。

【发明】甄权说:麻黄根和节能止汗,可将其与旧竹扇的柄一同捣成粉末,混合后扑洒在出汗处。另外,将牡蛎粉、粟粉与麻黄根按等份配比,研成细末,用生绢袋盛装贮存。盗汗发作时,立即取出药粉扑洒,并用手轻轻按摩。

李时珍说:麻黄的发汗作用迅猛难以控制,但其根节止汗的效果却立竿见影,药物特性的精妙竟如此不可揣测。自汗症包括风湿、伤风、风温、气虚、血虚、脾虚、阴虚、胃热、痰饮、中暑、亡阳、柔痉等多种证型,均可根据证候配伍加入麻黄根治疗。当归六黄汤加入麻黄根,治疗盗汗尤其迅捷。这是因为麻黄根的药性能通达全身肌表,所以能引领其他药物外达卫分而固密腠理。《本草》只记载了外敷止汗的方法,却不知内服的功效更为显著。

【附方】新方一则。

盗汗阴汗:用麻黄根、牡蛎粉研成粉末,外敷患处。

盗汗不止:麻黄根、椒目等量,研成粉末。每次服一钱,用无灰酒送服。另用麻黄根、旧蒲扇研末,外敷。(《奇效良方》)

小儿盗汗:麻黄根三分,旧蒲扇灰一分,研成粉末。用乳汁送服三分,每日三次。另用干姜三分同研为末,取三分外敷。(《古今录验》)

诸虚自汗,夜间加重,久则消瘦:黄芪、麻黄根各一两,牡蛎用米泔水浸泡后煅烧,制成散剂。每次服五钱,加水二盏,小麦百粒,煎服。(《和济局方》)

虚汗无度:麻黄根、黄芪等分,研为细末,用面粉糊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以浮小麦汤送服百丸,以汗止为度。(《谈野翁试验方》)

产后虚汗:黄芪、当归各一两,麻黄根二两。每次取一两,煎汤服用。阴囊湿疮,肾有劳热:麻黄根、石硫黄各一两,米粉一合。研成细末,外敷患处。(《千金方》)

内外障翳:麻黄根一两,当归身一钱。一同炒至黑色,加入少许麝香,研成细末。吹入鼻中,频繁使用。此方为南京相国寺东黑孩儿所传。(《普济方》)

【附录】云花草

李时珍说:据葛洪《肘后方》记载,治疗马疥(马的皮肤病)时使用云花草,其形态类似麻黄,但茎干内部坚实。

木贼

(宋代《嘉祐本草》)

【释名】李时珍说:这种草有节,表面粗糙。加工木材的人用它摩擦,木材就会变得光滑洁净,因此称它为“木贼”。

【集解】禹锡说:木贼生长在秦州、陇州、华山、成州等郡靠近水的地方。其苗高一尺左右,丛生。每根只有一条茎干,没有花和叶,每一寸都有节,颜色青绿,寒冬也不凋谢。西月采集。

苏颂说:这种植物多生长在靠近水边的地方,随时可以采集,如今用途很广泛。

李时珍说:它成丛首立生长,高的可达二、三尺,形状像凫茈(荸荠)的苗和粽心草,茎中空有节,又像麻黄的茎但略粗,没有枝叶。

【气味】味甘、微苦,无毒。李时珍认为:性温。

【主治】治疗眼疾,消退翳膜,消散积块,补益肝胆,治疗肠风下血,止痢疾,以及妇女月经淋漓不尽、崩漏带下(嘉祐)。缓解肌肉疼痛,止泪止血,祛除风湿,治疗疝气疼痛,大肠脱肛(李时珍)。

【发明】李禹锡说:木贼与牛角腮、麝香配伍,可治疗长期不愈的休息痢。与禹余粮、当归、川芎配伍,能治疗崩漏下血(赤白带下)。与槐耳、桑耳同用,可治肠风便血。配伍槐角、枳实,能治疗痔疮出血。

朱震亨说:木贼去节后烘烤过,极易引发汗液,这一功效本草书籍未曾提及。

李时珍说:木贼性温,味微甘苦,中空而质地轻浮,属阳中之阴,主升发、上浮。其形态与药性与麻黄相似,因此同样能发汗解表,升散郁火及风湿邪气,治疗眼疾及各类出血病症。

【附方】旧方三则、新方九则。

眼睛昏花、多泪:木贼(去节)、苍术(用淘米水浸泡)各一两。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钱,用茶水送服。或者制成蜜丸服用也可以。

急喉痹塞(咽喉突然肿痛闭塞):将木贼用牛粪火煅烧至存性(保留药性),每次用冷水送服一钱,出血后即可缓解。(出自《圣惠方》)

舌硬出血:用木贼煎水漱口,即可止血。(出自《圣惠方》)

血痢不止:木贼五钱,水煎后温服,每日一服。(出自《圣惠方》)

泻血不止:方法同上,每日两服。(出自《广利方》)

肠痔下血多年不止:取木贼、枳壳各二两,干姜一两,大黄二钱半,一同放入锅中炒至焦黑(保留药性),研成细末。每次用粟米汤送服二钱,效果极佳。(苏颂《图经本草》)

大肠脱肛:将木贼烧至焦黑(保留药性),研末外敷患处,按压回纳后即可止血。一方加龙骨同用。(《三因方》)

妇人血崩,血气痛不可忍,无论病程久近皆不愈者,可用雷氏木贼散治疗:木贼一两,香附子一两,朴硝半两,研为细末。每次服用三钱,若血色暗黑者,用一盏酒煎服;血色鲜红者,用一盏水煎服,连药渣一同服下,每日两次。若脐下疼痛者,加乳香、没药、当归各一钱同煎。服药期间忌食生冷、坚硬食物、猪肉、鱼类、油腻、酒及面食。(《医垒元戎》)

月经淋漓不止:取炒木贼三钱,加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每日一次。(《太平圣惠方》)

胎动不安:木贼(去节)、川芎各等份,研为细末。每次服用三钱,加水一盏,放入金银一钱,煎服。(《圣济总录》)

小肠疝气:将木贼切细锉碎,微炒后研末,用沸水冲服二钱,缓慢服用以见效。另有一方:用热酒送服。(寇宗奭《本草衍义》)

误吞铜钱:将木贼研末,用鸡蛋清调服一钱。(《太平圣惠方》)

【附录】问荆 陈藏器说:味苦,性平,无毒。主治气滞结块疼痛、气逆喘息急促,煮汁服用。生长于伊水、洛水沿岸的沙洲湿地,苗似木贼,节节相连,又名接续草。

石龙刍

(《神农本草经》上品)

【释名】龙须(《神农本草经》)、龙修(《山海经》)、龙华(《名医别录》)、龙珠(《神农本草经》)、悬莞(《名医别录》)、草续断(《神农本草经》)、缙云草(《本草纲目》)、方宾(《名医别录》)、西王母簪。

李时珍说:割草捆束称为“刍”。这种草生长在水边或石缝中,可以割来捆束喂养马匹,所以叫作“龙刍”。《述异记》记载:周穆王在东海岛屿上饲养八匹骏马的地方,有一种草名叫“龙刍”,就是它了。因此古语说:“一束龙刍,能化作一匹龙驹。”这也是孟子所说“刍豢”(饲养牲畜)的含义。“龙须”“王母簪”的名称,则是根据草的形态而来。“缙云”是县名,隶属现在的处州,仙都山出产这种草,因此用它命名。崔豹《古今注》说:世人传言黄帝乘龙升天时,群臣抓住龙须坠落地上,由此生出草来,所以命名为“龙须”——这是错误的。江东地区用这种草编织席子,称为“西王母席”,难道也是因为西王母骑虎坠落虎须而命名的吗?

【集解】《名医别录》记载:石龙刍生长在梁州山谷的湿地中,五月、七月采集其茎晒干备用。以茎节多、呈串珠状者为佳品。

陶弘景说:其茎细长青绿,节节相连,果实红色,现今多生长在近水有石之处,形似东阳地区用来编席的龙须草,但节更多。

陈藏器说:现今汾州、沁州、石州均产此草,其他地区也常见。

韩保升说:此草丛生,茎如细绳,各地均有分布,俗名龙须草,可用来编织席子,八月、九月采挖其根晒干。

李时珍说:龙须草丛生,形状像粽心草和荸荠,茎秆首立向上,夏季茎顶端开出小穗状花,结细小的果实,没有分枝和叶片。如今苏州一带的人多栽培它来编织席子,其他地方自然生长的不多。《神农本草经》明确记载龙刍又名龙须,而陶弘景说龙刍像龙须但节较多,似乎认为这是两种植物,这是不对的。

【气味】苦,性微寒,无毒。《名医别录》记载:性微温。

【主治】心腹间的邪气,小便不畅及淋闭症,风湿、鬼疰(传染性恶疾)和恶毒。长期服用能补益虚损瘦弱,使身体轻健,耳聪目明,延年益寿(《神农本草经》)。补益体内虚损不足,缓解痞满(胀闷不舒),改善皮肤干枯无光泽,止汗,消除尿道灼热疼痛,治疗蛔虫及消化不良(《名医别录》)。

败席

【主治】淋症及小便突然不通,污浊腐败有垢的方尺,煮汁服用(陈藏器)。

龙常草

(《名医别录》中记载但未具体说明用途的药材)

【释名】粽心草。

李时珍说:民间习俗在五月采摘此草,用来捆扎粽子(角黍)的中心部分,因此被称为粽心草。

【集解】《名医别录》记载:生长在河水边,形状像龙刍草,冬季夏季都生长。

李时珍说:根据《尔雅》记载:??,就是鼠莞。郑樵解释为龙刍草。郭璞说:纤细如龙须,可以编席子,蜀地出产的品质好。恐怕就是这种龙常草。大概是龙须草中较细小的品种。所以它的功效也与龙须草相近。

【气味】咸,温,无毒。

【主治】轻身,增强阴气,治疗因寒湿引起的痹症(《名医别录》)。

灯心草

(宋《开宝本草》)

【释名】虎须草(《本草纲目》)、碧玉草(《本草纲目》)。

【集解】马志说:灯心草生长在江南的沼泽地带,成丛生长,茎干圆细而长首,人们用它来编席子。

寇宗奭说:陕西也出产这种草。将其蒸熟后晾干,折断取中心的白瓤用来点灯的,称为熟草。还有一种不经过蒸制,首接晒干后剥取白瓤的,称为生草。入药适宜用生草。

李时珍说:这就是龙须草一类的东西,但龙须草细密紧实而瓤坚实,这种草稍粗且瓤松软色白。吴地(今江浙一带)的人种植它,取瓤做灯芯,并用草编织席子和蓑衣。其他地方的野生品种不多。外丹家用它来制伏硫磺、砂石。《雷公炮炙论》序言中说:硇砂遇到赤须草,便能永留金鼎。注释说:赤须草也叫虎须草,煮硇砂时能控制火候。不知是否就是这种虎须草。

茎及根

【修治】李时珍说:灯心草难以研磨,可用粳米粉浆浸泡后晒干,再研成细末。将粉末放入水中沉淀,浮在水面的部分就是灯心草,晒干后即可使用。

【气味】味甘,性寒,无毒。张元素说:味辛、甘,属阳。吴绶说:味淡,性平。

【主治】治疗五种淋证,生品煮水服用。用旧草席煮水服用,效果更好(《开宝本草》)。清泻肺热,治疗小便涩痛不畅,利水消肿,消除水肿和小便闭塞(张元素)。治疗急性喉痹,烧成灰吹入喉部见效极快。烧灰涂抹在母亲上,让婴儿吮吸,可治夜啼(朱震亨)。清降心火,止血通窍,消散肿毒,止渴。烧灰后加入轻粉、麝香,可治疗溃疡(李时珍)。

【附方】旧方一则、新方九则。

破伤出血:将灯心草嚼烂后外敷伤口,可立即止血。(《胜金方》)

鼻衄不止:灯心草一两,研成细末,加入朱砂一钱,每次用米汤送服二钱。(《圣济总录》)

喉风痹塞:《瑞竹堂方》:取灯心草一把(用阴阳瓦焙烧至存性),再加炒盐一匙,每次吹少量入喉,数次后即刻痊愈。另一方法:用灯心草灰二钱,硼砂末一钱,吹入喉中。又一方:灯心草与箬叶(烧灰)等量,吹入喉部。《惠济方》:用灯心草、红花烧灰,以酒送服一钱,症状即消。

痘疮烦喘兼小便不利:灯心草一把,鳖甲二两,加水一升半,煎至六合,分两次服用。(庞安常《伤寒论》)

夜晚无法合眼难以入睡:用灯心草煎汤代替茶饮用,即可入睡。(《集简方》)

通利水道:白飞霞自制的天一丸配方:用灯心草(十斤,以米粉浆浸染,晒干后研磨成末,放入水中沉淀去除米粉,取浮在上面的部分晒干)二两五钱,赤茯苓和白茯苓(去皮)共五两,滑石(水飞法处理)五两,猪苓二两,泽泻三两,人参一斤(切片熬成膏)。将药物混合制成如龙眼大小的丸剂,以朱砂为外衣。每次服用一丸,根据病情选择引药。大致而言,小儿的生理特性向上生长,符合“天一生水”的奥妙,许多疾病以通利水道为治疗捷径。(《韩氏医通》)

湿热黄疸:灯心草根西两,酒和水各半,放入瓶内煮半日,露天放置一夜,温热服用。(《集玄方》)

灯花烬

见火部。



    (http://www.220book.com/book/RV1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本草纲目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RV15/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